马金平 浅谈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之学困生转化之我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78495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金平 浅谈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之学困生转化之我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金平 浅谈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之学困生转化之我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金平 浅谈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之学困生转化之我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金平 浅谈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之学困生转化之我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金平 浅谈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之学困生转化之我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金平 浅谈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之学困生转化之我见.docx

《马金平 浅谈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之学困生转化之我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金平 浅谈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之学困生转化之我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金平 浅谈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之学困生转化之我见.docx

马金平浅谈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之学困生转化之我见

 

教学论文

 

论文题目:

浅谈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之学困生转化之我见

姓名:

马金平

2014年7月5日

 

摘要……………………………………………………………2

关键字……………………………………………………………2

正文……………………………………………………………2

结束语……………………………………………………………10

参考文献…………………………………………………………10

 

浅谈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之学困生转化之我见

居集中学马金平

【内容摘要】: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行,初中教育的对象由选拔择优扩大为全部小学毕业生,这不仅使学生数量增加,更主要的是学生之间差异的扩大,特别是在数学学科上的差距,导致进入初中以后数学学困生的增多。

学生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数学成绩开始呈现明显的分化趋势,好的更好,差的则更差。

农村中学的学困生教育转化问题,因其各方面的独特性,一直是学校、教师和家长心中的一大难题。

它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也直接关系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因此,基于这种情况,在新课改下如何寻求科学的对策,有效地帮助数学学习困难生摆脱困境,是提高数学整体教学水平的一大关键问题,也是目前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

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习成绩低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

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就必须把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学困生”及时转化,方可达到目的。

在目前的农村中学,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研究这类学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就“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转化工作,从改变教师观念、树立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作了探讨。

【关键词】:

农村、数学、学困生、转化

【正文】:

义务教育择校和城镇化进程后,农村初中大多数优等生进入县城重点中学学习,留下的大多是学习上需要帮助和单身家庭的孩子心理上需要输导的学生,由于农村的父母亲长期外出打工,根本谈不上对子女学习和生活的关心,造成留守学生的增加,到八年级时两极分化的加剧,这也就是题目中所说的“学困生”,这部分学生已成为普通农村初中学校的主流,其中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比例较大。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重视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质量的今天,如何转化数学学业不良学生便成为我们教师普遍关注的紧迫课题,本文结合自己在农村教学工作的教学实践研究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社会原因

 

(1)现在的农村学生,有的家长素质较低,无能力对孩子的数学学习进行辅导;有的则进城务工,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照顾。

我班的留守孩子调查发现:

百分之六十五的学生家庭,存在这种现象!

祖辈们只管孩子能吃好住好就行,对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更是无暇顾及,这些学生的性格常常表现为自私、以我为主,合作互助意识差,尽管生活条件很优越,吃苦精神和学习动力却越来越不足,厌学情绪也越来越突出,很容易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

 

(2)中学生世界观正在形成,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干扰。

如手机、网吧、不健康的书刊、一些不思进取的人等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形成学困生。

 (3)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把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和老师的唯一标准,数学成绩差的学生在教学中受到冷落,他们很少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也不能面对全体学生,教学的难度与进度只适应班上数学成绩中上等的学生,自然也就会产生数学学困生。

(二)学科特点

数学是研究空间图形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具有内容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与小学数学教材相比,初中教材难度有所加大,知识点较多。

代数思想的介入、推理能力的培养等都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又由于知识间环环相扣,学生容易因一时懈惰而成为学困生。

(三)学困生自身的差异性

1、小学数学基础差,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

学习动机和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有些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对学好数学失去信心,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对数学没有感情,情感上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并由此产生高度焦虑或其他消极情绪,逃避数学学习。

 2、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有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

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努力寻找最优解答,并在解题后进行总结、归纳、推广和引申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因而造成旧的问题还没解决,又马上出现新的漏洞,日积月累欠下许多数学债。

并且还有的学生不注意数学的理解,只偏重于课本上的定义、公式、定理,甚至对题解机械记忆,因此造成条件稍一变化,便无能为力,只会照抄照搬死学习。

而且对于所学知识不会比较,不善于整理归纳,知识松散凌乱,加上理解不深,便经常出现看上去非常简单却不会做或做错,影响数学知识的掌握。

导致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十分吃力,不能适应抽象思维和快节奏的教学。

 3、不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很多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常常自我感觉良好,轻视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眼高手低,计算能力特别的差,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得不偿失。

 4、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调查中发现,很多数学学困生尚未从小学手把手教的机械识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解脱出来,无法适应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开放性的学习,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于所学的知识,没有形成完整的学习体系,不善于思考,最终严重影响了知识摄入的数量与质量。

 (四)教师因素

 1、教学观念陈旧,方法缺乏创新。

教学是一种反思性实践。

对学生而言,所有的知识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作用于学生的生活,才对人生具有建构意义。

教师频繁地提问一些知识性问题,以为记住知识就是掌握了一切,完成了教学任务,认为自己是知识的权威等做法实质上是“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典型表现。

这种教学方式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2、总选择优秀的学生回答问题。

经常听见学生抱怨“我的老师从来不点我”或“老师总是喜欢点那几个学生”。

从这些抱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不满和挫折感。

 点那些积极的学生的意图是因为他们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而使教师看起来是一个很有效率的教学。

这种情况在公开课时表现得更明显。

但是,假若教师想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的话,就应该给他们每个人以同等的机会。

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体验成功中热爱学习。

 3、给予学困生消极的评价。

当学生回答只是部分正确或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时,很多教师仅仅只是简单地说:

“你离题了”,“不对”,“不正确”。

在有些时候,教师故意出些刁钻古怪的题目让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回答,当学生答不上来时加以冷嘲热讽,以示惩罚。

实际上,这都是消极的反馈方式,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

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性策略。

如用“你再仔细想想,看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不,并不全对”或“你能告诉我是怎样得到这个答案的吗?

”这样一些不带任何消极感情色彩的中性的词语。

既然家庭的、社会的、学科的一系列客观因素很难改变,那就把精力主要放在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上。

二、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一)正确认识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学困生的情况相当复杂,其原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归因理论,摸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结,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好学困生的教学转化工作。

如与教师、集体对立的学生,要特别关心和亲近他们,从动之以情入手;对由于无知犯错误的,应重在说道理、摆事实,提高其认识能力;对意志薄弱经不起诱惑的,应给机会让其锻炼;对调皮捣蛋而有能力的,要委以具体的工作,一方面发挥他的积极性,让他在实际中得以提高;对自卑、自暴自弃者,要肯定其优点,帮其重树自尊心和自信心……做学困生的教育工作,没有一定之规,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教育。

(二)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针对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时,学生对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方法感到抽象难掌握。

我教给他们两种方法。

一是口诀法:

“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了。

”学生觉得易懂、好记、轻松。

二是数形结合法:

先通过画线把各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再看数轴上被各条线都覆盖的那一部分所表示的数,即为不等式组的解集。

学生感到这样的方法形象、直观,便于操作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首先,通过直观教学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

例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们可用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问哪几组铁丝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之间有何关系?

从而引导出上述性质。

其次。

加强对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应恰当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及相关有趣的事例,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再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挖掘数学的美,进行美的创造、美的教育;可以巧妙设障,营造悬念;可以进行教学的再创造,再发现,再探索等等,使得学困生在愉快的教学诱导下激发起对数学的兴趣。

如,我教授反证法一课时,首先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动。

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同学们经过分析,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这时,再提出“反证法”的概念,同学们就很容易掌握了。

教师还应注重情感教育。

学困生尤其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当他们失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心理抚慰,主动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和克服困难;当他们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分层设计练习和试题,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我在一堂课内安排两次反馈。

第一次反馈——尝试练习。

如发现问题,及时补充讲解,起强化、调节作用;第二次反馈——课堂作业,如再发现缺陷,当堂就能补救。

精心设计每个练习,做到有的放矢,在反馈基础上,重视讲评,具体地帮助学困生弥补知识缺漏,使之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并在实际运用中,逐渐形成技能技巧。

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对学困生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

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在出试卷时,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并在考试前对他们提出具体的要求,对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就可能使有些学困生经过努力也会得较高分数的机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成功感,逐步改变他们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

逐步培养他们,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古人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大江”。

学习也是一样的,学困生之所以学习不好是多方面原因所形成的。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注意采用上述方法,对转化学困生的帮助极大,对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也有极大的帮助。

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那么我们的汗水定会得到回报的,学困生也会成为理想的好学生。

(五)改变观念,树立所有的学生都能教好的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尽管升学客观存在,尽管升学必然导致“淘汰”,但数学教育教学的目标决不是“淘汰”要实现数学教育教学目标,数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优先面向数学“学困生”,以此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那么怎样优先面向“学困生”呢?

洋思初中的经验值得学习推广。

洋思初中的信念是: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洋思初中的教法是: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老师是“向导”、“路标”,起着“引路”、“架桥”的作用;洋思初中的学法是:

“自主探索”、“‘兵’教‘兵’”、“一帮一”。

洋思初中对“学困生”从进校第一天抓起,从最后一名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抓起;教师上课,起点是“学困生”,重点也是“学困生”;课堂提问、演示和实验主要找“学困生”;作业检查、指导和批改“学困生”优先;教室座位安排满足“学困生”。

正因为如此,洋思初中在办学基础条件,生源无选择的情况下,连续多年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都为100%。

面对“学困生”,教育观念的核心是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使自己树立所有的学生都能教好的意识,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在充分考虑学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提出适度要求,用自己的信念去鼓舞学生获取进步,这是做好数学“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前提。

(六)实施成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自信心

“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后进生主要是他们自控能力差,学习态度不端正,从而导致学习基础薄弱。

那么对于教师而言,为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就必须多做思想教育,掌握各种方法及时机,循序渐进地开展学困生的思想转化与教育工作。

用老师的爱心和恒心来换取他们的信心。

因为成功教育主张寻找学生的优点,因此教师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潜力和优点,坚信“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用信任和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困生”。

俗话说得好:

“人非草木,熟能无情”。

只要我们多接触、了解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他们身上,找到他们的闪光点,注意他们细微的变化和进步,及时鼓励和表扬,给他们心理暗示,老师的一句“你很棒”,“你还有潜力”,会激发他更勤奋,更有自信心,就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再辅之予学习上的帮助指导,学生就能取得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例如,每章(或单元)学完之后,我们都要安排一次阶段性测试,测试内容注重安排一些与“学困生”胃口相配的中考低档题,考前适当介绍一些应试技巧。

这类考试,“学困生”一般都取得理想的成绩,看到自己的成绩,学困生们心理无比喜悦,对今后数学的学习充满了自信。

教师点点滴滴的爱:

平时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力。

(七)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困生”转化

1、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动手实践。

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和抽象性的学科。

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难。

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象物理、化学一样,通过直观性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

例如:

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们可以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问哪几组铁丝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之间有何关系?

从而引导出上述结论。

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

2、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学的生动、有趣。

我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注意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情绪,更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他们往往上课时经常精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他们对教师按部就班式枯燥无味的语言讲授听不进耳,对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更不感兴趣。

这时,教师应利用竞赛、抢答、小游戏、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困生”融入其中。

例如:

在上习题课时,我把一些典型的题目写在一张纸条上,纸条反面画上一幅精心准备的图画或写一句激励的语言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让学生抽取题目,答对后,就奖励给他。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美感,又使学生明白了一道典型的题目。

这样,每位学生都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使“学困生”也产生兴趣。

3、激发“学困生”的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

兴趣不是天生,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作为教师应善于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讲授“线段的黄金分割”时,先介绍人体中黄金分割的例子:

人的肚脐是人体长的黄金分割点,而膝盖又是人体肚脐以下部分体长的黄金分割点。

再让学生测量课本、教室窗户等物体的长宽,并求出比值,使学生亲身感知黄金分割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从而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在数学的课堂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手段,不仅能唤起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一些数学上比较抽象的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将抽象的难于理解的数学问题形象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样可以迅速吸引数学学困生,提高其求知欲,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原动力。

(八)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恰当的学习方法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90%以上的学生的智力是相差很小的,都能学好。

数学“学困生”往往是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造成的。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自然支配人的行为的一种力量。

首先要养成认真的习惯,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各种作业,从而改变平时的不良习惯,如:

上课做小动作、思想开小差、随意讲话、做作业马虎或边做边玩或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等等。

其次要养成阅读的习惯,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阅读,多提出“为什么”,并思考试着解决“为什么”,这样还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学习数学必须善于思考,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这样才可以不断解开学习上的疑团,开启心智,真正地领悟和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

首先是课前要认真预习,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其次是带着问题进课堂,认真听老师讲析,并作好笔记,课后先复习,后作业。

最后进行总结,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学习中,要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定理、法则,之后要做相应的习题加以巩固,准确掌握其实质和内在联系,总结寻找学习的规律。

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时,学生对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方法感到抽象难掌握。

我教给他们两种方法。

一是口诀法:

“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了。

”学生觉得易懂、好记、轻松。

二是数形结合法:

先通过画线把各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再看数轴上被各条线都覆盖的那一部分所表示的数,即为不等式组的解集。

学生感到这样的方法形象、直观,便于操作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引导,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从不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结束语】:

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是初中“学困生”转化的核心部分,需要全体数学教师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

“学困生”转化的关键在教师。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各地开展,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积极主动地为初中“学困生”的转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冯青龙.《浅议数学学习中的学困生》.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辜敏.《浅议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3]沈惠娟.《转化数学学困生的教学策略》.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4]《数学学困生转化的探索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5]么素秋.《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转化学困生》.辽宁教育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