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综合能力训练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76374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综合能力训练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综合能力训练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综合能力训练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综合能力训练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综合能力训练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综合能力训练2.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综合能力训练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综合能力训练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综合能力训练2.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能力训练2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能力训练2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1.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Weber)从学理层面探讨某一制度,称这一制度由于行政官吏的任用采取了客观的标准,因而打破了贵族的垄断和私人的关系,使被统治者在专制国家趋向平等,堪称“消极的民主化”。

这一制度应是(  )

A.宗法制度B.郡县制度

C.察举制度D.科举制度

2.与下表中数字序号①②③对应的地域搭配正确的是(  )

  地域

时期  

边疆地区

合计

春秋战国至北宋

91

27

1

0

119

南宋至明清

16

73

15

10

114

合计

107

100

16

10

233

(据《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A.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岭南地区

B.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岭南地区

C.黄河流域、岭南地区、长江流域

D.岭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3.20世纪初某西方报纸报道:

昨天,纽约唐人街华人燃放鞭炮举行庆祝活动。

在以前,居住在大街的华人分为两派,一派支持“君主立宪”,另一派支持“民主”。

昨天,他们步调一致。

“他们”庆祝的应是(  )

A.光绪帝下诏维新B.义和团运动兴起

C.中国同盟会建立D.中华民国的成立

4.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

这段日记记载的事件是(  )

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

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幸周恩来做主席,能控制,居然逐案通过……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5.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中国对外贸易示意图。

该图主要反映出中国(  )

A.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断绝了关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认可

C.受西方遏制而实行“一边倒”政策

D.对国际贸易缺乏协调和合作

6.马克思曾指出:

“其实是罗马人最先制定了……抽象的权利……抽象人格的权利”。

“罗马人的主要兴趣是发展和规定那些作为私有财产的抽象关系的关系”。

这说明罗马法(  )

A.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保留了习惯法的特征D.蕴含着理性精神

7.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

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B.批判宗教神学

C.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D.促进思想解放

8.“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

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这里“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9.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

“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

……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

”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

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

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

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

10.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12日在致国会的咨文中提到,要求对希腊和土耳其进行援助,这被普遍地认为是“美国的外交政策上的一个新的急剧转变”。

对这一“转变”理解正确的是(  )

A.关贸总协定使美国走上全球扩张

B.美国在政治经济上支持西欧国家

C.杜鲁门最先提出反社会主义立场

D.美国外交政策促使冷战的形成

11.关于右图漫画所反映的对外政策,在美国国内也有不少批评意见,认为它“开了使用本国纳税人金钱援助他国的先例”。

批评者的理由是(  )

A.无视欧共体力量的壮大

B.主观上排斥东欧国家加入

C.公开叫嚣遏制共产主义

D.扶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

12.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蓝领”工人进一步减少,出现了“白领”“灰领”“金领”“敞领”“粉领”等称谓,代表工人阶级的不同分层。

这一变化说明(  )

A.科技革命影响社会结构的调整

B.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

C.国家干预导致阶层成分多元化

D.社会流动呈现出增强趋势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其中第13题22分,第14题30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

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

这在变化速度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历史评价

的对象

历史评价的变迁

古文经①

西汉以来,古文经学不断发展壮大,王莽当政时一度得立学官,东汉后期逐成压倒今文经学之势。

至东汉末,儒学大师郑玄以古文经学为宗,兼采今文之说,综合两派,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人教版):

他(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太平天

国运动

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1958年撰写)中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揭开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在中国近代史上起了伟大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的作用,激励着中国人民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英勇的斗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人教版):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内容和新意义,也显示出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指出: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盘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有一定经济意义的学者都被扣上了“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人教版):

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注释:

①汉武帝末年,在孔宅和河间献王等处,陆续发现许多战国时遗留下来的儒家经典,都是用小篆写成的,这些经书被称为古文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表格中一个历史评价的对象,指出当前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对其历史评价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22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绝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

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

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

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材料三 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

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

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

(16分)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阐述的观点。

(14分)

 

综合能力训练

(二)

1.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与材料信息“打破了贵族的垄断和私人的关系”不符,A项排除。

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全国后推行的地方管理制度,不是官吏选拔制度,与材料信息“行政官吏的任用”不符,B项排除。

察举制是汉代实行的以孝、廉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带有极大的主观性,与材料信息“采取了客观的标准”不符。

科举制度是以才学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与材料相符,故正确答案为D项。

2.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文化的发达往往与经济的发展成正比,因此古代中国思想家的地域分布可以从经济发展的程度上进行分析。

春秋战国至北宋,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故思想家的人数最多;南宋至明清,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长江流域,故南方思想家的人数超过北方;岭南地区在中国古代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故思想家的人数最少。

因此A项符合题意。

3.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

光绪帝下诏维新是在1898年,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义和团运动主张“扶清灭洋”,与君主立宪派和革命派的目标不同,B项错误。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这与君主立宪派的主张不一致,C项错误。

无论是君主立宪派还是革命派,他们都主张建立资本主义国家,故答案为D项。

4.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根据材料信息“政协组织法”“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判断,这次会议应是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故答案为B项。

重庆政协会议讨论的是军队和政权问题,A项排除。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项排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D项错误。

5.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对图片信息正确解读的能力。

由图片中对苏联贸易额的增加、对西方贸易额减少的信息及时间“1950~1955年”可知,这应为“一边倒”外交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故选C项。

6.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

材料强调了罗马法的特点和内容,不涉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A项错误。

罗马法突出“发展和规定那些作为私有财产的抽象关系的关系”,而不是保护私有财产,B项错误。

习惯法具有伸缩性和不确定性,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错误。

“罗马人最先制定了……抽象的权利……抽象人格的权利”是指罗马法渗透了理性、正义等自然法的精神,故答案为D项。

7.C 解析: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

题干强调的是“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这指的是实行民主制度以限制统治者的权力,C项符合题意。

A、B两项指的是“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笼子’”,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D项是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共同点,排除。

8.A 解析:

启蒙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天主教会;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

二者都反对权威,强调个人自由,A项正确。

崇尚理性是启蒙运动的特点,故排除B、C两项。

宗教改革没有重视法制的内容,故排除D项。

9.A 解析:

根据题干时间“1921年”以及材料中的“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可知此时苏俄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方式,故选A项。

10.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苏冷战。

杜鲁门提出对希腊和土耳其进行援助,表明美国的外交政策由局部扩张转为全球扩张,与苏联争夺全球霸权,D项正确。

11.D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美国此举是“使用本国纳税人金钱”援助欧洲,可知这是马歇尔计划。

美国希望通过该计划扶植和控制西欧国家,但也使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因此出现了“批评”。

故选D项。

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马歇尔计划提出于1947年,可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C项表述不当,马歇尔计划是用隐蔽的经济手段遏制共产主义。

12.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工人阶级阶层成分逐渐多元化,故排除C项,选择A项。

迄今,西方仍为资本主义世界,故B项表述错误。

D项开始于工业革命时期,早于题干中的时间“当代”,故排除。

13.参考答案:

答案一:

变化:

古文经长期被认为是儒家经典尤其在东汉时地位很高,康有为却斥其为伪书。

原因:

王莽当政时对古文经的推崇和儒学大师们的努力使古文经成为长期存在的儒家经典;康有为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维新思想,动摇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将古文经斥为伪经。

这种评价的变迁是政治宣传的需要。

答案二:

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都极大地肯定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与积极作用,当前从时代背景出发强调其新内容、意义以及局限性。

原因:

在20世纪50年代革命史观影响下,对太平天国运动充分肯定;当前根据历史发展的背景,更全面科学地看待和评价历史事件;这是从不同的史观来评价历史事件产生的差异。

答案三:

20世纪70年代全盘否定洋务运动到从近代化的角度肯定洋务运动。

原因:

20世纪70年代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将学术问题政治化。

现在从近代史观来重新认识洋务运动。

这是从文明发展的近代史观来看待问题所带来的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素养。

《全球通史》的材料提供了观点,即时代背景、史观的变迁、认识的深入、个人见解等很多方面因素会造成对相同历史事物的不同认识。

图表列出了对古文经、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的不同评价,根据材料观点,从时代背景、史观、个人的见解方面展开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14.参考答案:

(1)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丰厚;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典型的君主专制激起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

鼓励追求财富;主张适应现世生活,提倡个人奋斗;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人文主义。

(2)能结合材料和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等次

得分

观点

论证

表述

第一等

10~14分

论点正确能辩证认识问题

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密切

思路清晰表达确切

第二等

6~9分

论点基本正确认识不够全面

史实基本准确史论结合不够密切

有基本思路表达不够确切

第三等

0~5分

论点不准确认识模糊

未能结合史实仅列举部分史实

缺乏条理性表达欠通顺

解析:

本题以欧洲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为切入点,全面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1)问中的“社会历史条件”要围绕资本主义发展这个主题根据基础知识作答;“基本观点”根据材料二概括,要切中“财富(物质、经济)”“个人奋斗”“自由”等要点作答;“共同精神”根据基础知识作答。

(2)问主要论证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双向关系,能结合材料和史实言之有理即可;作答时首先明确所列举材料必须能够论证观点,其次要史论结合、层次分明,最后看分答点,防止漏答失分。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点规范练1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与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选择题

1.史载:

公元前546年,在宋国的斡旋下,举行了有楚、晋两大诸侯国和宋、郑等十余小国参加的弭兵会议,达成“晋、楚之从(注:

从国)交相见”的决议。

此后,宋、郑等国“仆仆于晋、楚之廷”。

这段记载反映出(  )

A.周王室已经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

B.战国初年诸侯争霸极为激烈

C.大小诸侯与周王室的宗法关系不同

D.当时分封制度受到较大破坏

2.秦王嬴政遣老将王翦击楚,王翦说:

“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问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句中“不得封侯”的原因是(  )

A.秦国的武将不得封侯

B.秦国不再裂土封侯

C.秦王的地位不足以封侯

D.秦国的军功爵制度已废除

3.张鸣在《中华帝国:

制度的断想》中写道:

“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周朝王室的衰落B.礼乐制度的崩溃

C.铁犁牛耕的出现D.宗法关系的疏远

4.王国维说,“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大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  )

A.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

B.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

C.“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

D.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

5.“(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6.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7.(xx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汉书》记载:

(秦朝)“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

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

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

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吏为秩,是为少吏。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

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三老掌教化。

”这说明秦朝(  )

A.建立了严密的地方统治秩序

B.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C.建立了完整的中央行政体制

D.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8.(xx浙江湖州高三期末)史学家钱穆认为:

“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  )

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B.刺史制的建立

C.郡县制的推行

D.科举制的确立

9.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

A.皇帝制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

10.“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

”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皇帝制度B.郡县制度

C.官僚制度D.朝议制度

11.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1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中说:

“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②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 ③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④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

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

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

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

……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

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

(1)根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

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

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3)根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有哪些。

14.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古代中国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

……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

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知封建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

不能。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材料二中李斯主张建立什么制度?

根据材料,指出他的理由是什么。

 

(3)概括材料三中顾炎武的主要观点。

(不得照抄材料)

 

1.D 2.B

3.C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的瓦解。

题干材料“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反映的是宗法分封制崩溃。

政治制度的变革,根本上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而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故C项正确。

4.B 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制。

“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反映了兄弟之间的权力之争。

为解决这一问题“大舍弟而传子”,这属于宗法制,B项正确。

A、C两项与题意不符。

材料中并未体现分封制,D项错误。

5.C

6.B 解析:

材料中的“封建政治”是指分封制,“郡县政治”是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错误。

中央集权制并非通过血缘来实现高度集权,C项错误。

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