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反馈的案例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76359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课堂教学反馈的案例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数学课堂教学反馈的案例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数学课堂教学反馈的案例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数学课堂教学反馈的案例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数学课堂教学反馈的案例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课堂教学反馈的案例研究.docx

《数学课堂教学反馈的案例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课堂教学反馈的案例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课堂教学反馈的案例研究.docx

数学课堂教学反馈的案例研究

数学课堂教学反馈的案例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邳州市实验小学吴荣安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标

1.课题提出

目前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更多地把目光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而忽视“反馈”这一教学环节,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许多教师在反馈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主要表现在:

反馈的重点与教学目标的重点偏离太远;反馈的主体大多由优秀生完成,造成反馈信息失真;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单一,重“现代媒体”轻“传统媒体”,重“口头表达”轻“书面呈现”,不利于多种学习成果的比较和沟通;反馈的方式多是“一对一”,不少学生成了陪客;反馈的顺序不当,失去了深入探索、合作交流的必要,或者形成错误信息先入为主的负面影响等等。

这些都严重降低了了课堂反馈的有效性

2.课题界定

教学反馈:

教学中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输出的信息,经过施教对象处理后产生的教学效果再输送回来,并对教学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

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是借助倾听、应对通过交流、对话来实现对信息输入、加工、重组的动态生成过程,是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教学过程的组织与优化往往表现为课堂教学反馈的畅通性和丰富性,课堂教学反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实现下面的目标:

(1)、引导教师形成教学反馈的正确认识,提升教学反馈的策略、方式方法。

(2)、立足于“为学生的数学发展服务”的思想,创设信息反馈及时、真实、全面的课堂,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挥合作交流精神,坚定学习的信心。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反馈信息的捕捉:

什么时候捕捉?

从哪里捕捉?

怎样捕捉?

捕捉什么?

2、反馈信息的分析:

如何分类处理捕捉的信息?

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领?

先前输出的信息是维持,精简,加深,更改,还是推延?

3、反馈的策略和方法:

借助何种媒体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

以何种顺序反馈学生出现的学习成果?

如何选择反馈的主体?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着眼于教师的实践,从宏观上来讲是采用自我卷入式研究中的反思性教学发展方式。

用反思性教学发展研究的方式,突出实践性,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提升理论。

2、从微观上讲,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案例研究法和观察法。

选择典型案例,现场观察师生反应,记录整理师生、生生交流对话细节,借助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原理进行现场诊断分析,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提升经验,总结规律。

3、选取本校四

(1)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时间为一年。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年以来,我按照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和实践,立足课堂,剖析案例,通过阅读搞课题研究,借助反思搞课题研究。

努力创设信息反馈及时、真实、全面的课堂,提高了课堂反馈的有效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都得到提高。

本人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1篇研究论文获2009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三等奖,撰写的课题阶段报告在2009年江苏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上交流,并被评为优秀学员。

我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教学反馈重要性的认识,从捕捉反馈信息、反馈信息的分析和呈现、反馈矫正等方面提升了教学反馈的策略、方式方法。

㈠、捕捉反馈信息:

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

教学交往作为一个系统,由教师、学生、文本等诸多要素构成,而连接各要素之间的手段是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它使教学交往处于不停顿的运动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交往是反馈与调控的过程,交往的艺术首先体现在老师是否善于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实施恰当的回应,实现教学的有效与优化。

1、在哪里捕捉?

——在提问中捕捉即时信息。

提问可以对学生起一个思维桥梁与导向作用,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方向。

在提问中,不但能捕捉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也能捕捉到困难学生“卡壳”的关键点,从而反馈出老师输送的信息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练习中捕捉理解信息。

课堂书面练习以及课内实践操作是教师捕捉学生课堂信息的一个好时机,可以发现学生问题解决的思维途径及其语言的表达应用、计算的正确性、操作的方式方法等真实情况。

——在讨论中捕捉隐性信息。

讨论时,教师以聆听、欣赏的心态参与交流,走进学生,察言观色,活跃学生的思维,减少学生的顾虑,让他们畅所欲言,说出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或疑问,这时便容易捕捉到共同讨论时一些隐性信息。

2、怎样捕捉?

——敏锐观察。

善于观察课堂的整个教学气氛、教学情境,观察学生的表情、体态、动作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学习方式与习惯等。

——静心倾听。

善于从心理上接纳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敢于在课堂上倾听不同的声音,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引发学生的声音,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启迪学生的声音。

3、捕捉什么?

——全面学情。

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经验基础及现场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对于好、中、差各个层次学生的整体情况。

——典型信息。

捕捉学生的共性问题,同时,更要发现典型性与独特性,找准学生的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明辩学生理解上的困惑处,表达的“愤悱处”,意见的分歧处,找到属于个体的独特学习体验,及其对他人的影响。

【案例1】一年级《统计》的教学片段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纸上记一记,再数一数三角形、正方形和圆有多少个,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认真观察。

师:

请小朋友把你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一看,让大家学一学。

生1展示画图形方法。

生2展示用数字的方法。

师:

还有其它方法吗?

(学生无应答)

师:

刚才我发现坐在最后一排有个女孩的方法别具一格,大家想不想瞧瞧?

师展示女孩的方法——打“√”。

案例中学生在学习纸上独立学习时,教师走下去随时摸清学生思维动态。

展示方法时,有些学生由于性格等原因躲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造成信息反馈的不全面,正是由于教师耳听六路,眼看八方,全面捕捉,心中有数,不失时机地展现了学生精彩的方法——打“√”,免去了教师生硬的讲解,促进了学生观点的碰撞,让学生自主地完善自己的方法。

㈡、反馈信息的分析和呈现:

确定反馈的重点和方法

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并善于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呈现,才能透过想象看清本质,使教学反馈具有深刻性和针对性。

1、把握阶段,区分差异

在教学的准备阶段,根据反馈信息重点分析学生对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诊断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缺陷,检验教学设计的可行性,以便作出必要的调整。

在新知识的探索阶段,根据反馈信息重点分析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的过程,分析认知结构的整合和调节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在学习中遭遇的困惑。

在知识的巩固阶段,根据反馈信息重点分析学生对知识难点的掌握情况,分析认知结构的构建及发展情况。

2、口头表述与过程展示相结合。

课堂教学的反馈要注意口头表达与过程展示相结合高效开展。

其中过程展示要根据班级、学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

有实物投影的班级,反馈时应有选择的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展台上放映,因为展示的是学生的作业本或操作的过程效率就高。

有投影机的班级或没有电教手段的班级,教师可以在巡视的过程中,选择典型的情况请学生抄在玻璃片或小黑板上,再进行反馈,交流研讨。

【案例2】“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片断

指导学生会看线段图。

裤子:

一段(28元)

上衣:

三段

师:

能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生:

上衣比裤子贵多少元?

师:

贵的指那一段?

生:

是这一段。

(学生在下面口答)

师:

是这一段吗?

生:

对。

【分析】:

在新知识的探索阶段,根据反馈信息重点分析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的过程。

感知“上衣比裤子贵的”是哪一段,对于学生思考解题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能指出来在那儿,就能把握解题的思路。

教师让学生在下面说、指,对错无法反馈,就给了学生一个滥竽充数的机会,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建议】:

如果学生到黑板前面指,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勇气和胆量,另一方面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有利于针对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助长独立思考的精神,而不是人云亦云。

㈢.反馈矫正的策略:

用行为引领学生有效学习

反馈矫正是教师直接对学生学习行为、现实状态作出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等方面的外显行为实施,它直观地抛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意识到。

好的反馈矫正的抛出,能引领学生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发明”,能诱发学生的兴趣,引爆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求知的心扉。

1、恰当点拨

当学生在教学交往中遇到困惑,似懂非懂,意见分歧时,如果教师能适时、恰当地点拨,往往会使学生突破障碍,豁然开朗。

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诱导、点拨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语言点拨

语言点拨是指在学生的思维或语言产生障碍时,教师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帮助学生突破障碍,使之思维进程加快,语言表达流畅。

(1)“曲”点。

不直接点明怎样思考,而是间接的、从旁的、暗示的、曲折的进行点拨。

或言在此意在彼的启发,或旁敲侧击的暗示,或迂回曲折的诱导,或峰回路转处巧设标志,使其洞天叠出、曲径通幽,或在有联系的相似点、相关点处引发学生展开联想,产生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2)“直”点。

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一语破的的点拨方法。

学生有时解答问题,尽管心中清楚,但由于对个别词语的遗忘,或表述水平有限,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述,导致“水壶装饺子倒不出来”的情景,这时教师可直接给学生提供词语,帮助其越过语言障碍,得到答案。

——体态点拨

它主要包括面部表情、肢体的移动、人际间的距离等。

研究表明,体态语言的交流作用和效果是语言交流的有效补充,也是语言交流不可代替的。

(1)动作点拨。

借助形象生动的动作、手势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化抽象为具体、直观。

(2)目光点拨。

学生回答问题时,给予信任的目光,学生便会信心百倍;学生紧张时,教师给予鼓励的目光,学生便会勇气倍增;学生回答问题成功时,教师投之以赞许的目光,学生会因尝到成功的喜悦而幸福万分。

(3)表情点拨。

借助面部表情潜在的调控作用,把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十分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因思维定向出现差错,用迷惑的表情加以暗示点拨。

【案例3】数学活动课《容斥问题》的教学片段

师:

四人小组商量,想想,把学生分成了三部分,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

生A:

左边部分,表示参加语文课外小组的;中间部分,表示语文、数学两个课外小组都参加了的;右边部分,表示参加了数学小组的。

(教师心中对生A的汇报不太满意,于是有下面一问。

师:

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说出来听听。

(接下来一连几位的汇报,都与生A大致相同,共同缺点是:

左边部分,表示参加语文课外小组的;右边部分,表示参加了数学小组的。

师:

同学们,老师说三句话,请你们静静地听。

第一句:

杨明同学参加了语文课外小组;第二句:

杨明同学只参加了语文课外小组;第三句,杨明同学既参加了语文课外小组,又参加了数学课外小组。

同学们听清楚了吗?

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这三句话的意思是不是一样的?

(讨论略)

师:

理解了这三句话的不同意思,那么,重新解释三部分的意思,好吗?

生:

回答(略)。

共同点,用上了“只”、“既……又……”。

学生已经懂得了圈形图三部分各表示的意思,为什么不能正确地表达呢?

原来问题出在语言上。

像“只”、“既……又……”等表示逻辑判断的书面词语,语文老师没有教,他们也就不会说。

指望他们能通过合作、探究,无师自通地发现、提出、使用这些在他们生活并不常用的书面语,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教师急中生智,立即设计了三句话的“点拨”语,让学生的思路逐渐清晰,用语也准确了。

恰到好处的点拨,是顺风,是干柴,把学生的发现推向纵深,把“生成”推向精彩。

2、适时调控

教学交往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如果学生情绪波动较大,或过于兴奋,太过强烈,出现偏离教学目标、貌似生成而非有效,或过于拘谨压抑,无共鸣,缺少“生成”,教师都要适时调控,在自由与限制,生成与预设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在教学交往中怎样适时调控呢?

——调控课堂生成,避免徒劳与泯灭

(1)增强目标意识。

课堂生成不是师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活动,教师首先要有牢固的目标意识,如果课堂的生成偏离了教学目标,决不能留恋往返,要迅速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学目标。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检验行为的唯一标准,可以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让目标随着生成而产生超越预设的效果。

(2)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调整教案。

要珍视学生变化的学习需要,顺着学生的认知起点展开教学。

不能让教学交往成了教案的翻版,缺少生成,让课堂教学进程随着教案的完成而结束。

——调控课堂情趣,避免压抑与亢奋

(1)把握适宜的兴奋度。

如果课堂中学生受到压抑,思维就会僵化呆板,习惯于被动接受。

教师要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调动起学生创造潜能,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如果学生过于亢奋,思维往往是流于浅薄、狭窄的,行为是冲动的。

教师要及时降温:

看谁坐得好!

请把嘴鼓起来,再想想!

会听才会学!

从而让学生保持适宜的兴奋度。

(2)把握自由与限制的分寸。

从儿童成长的需要来看,在教育中对学生的自由进行一定的限制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儿童的学习本身就包含着对规则的学习。

如果让学生为所欲为,就无法保证教育效果,也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教师要增强“行为分辨”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犯错不知错”的低年级学生,教师要明确具体的要求;对于“犯错不自觉”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宽容和适时适度的引导;对于“知错还犯错”的学生,教师在坚决杜绝不良习惯的同时,还要避免误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案例4】《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片段

学生自主尝试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绝大多数学生用已经学过的归一、归总的方法,少数学生用正反比例的知识来解答。

师:

大家喜欢用哪种方法?

生(异口同声):

用以前学过的方法。

师:

大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可是你们知道吗?

正反比例的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它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你们想不想学会这新的本领呢?

(想)

(学生比较乐意地掌握这种方法后)

师:

要测量校园里旗杆的高度,你有什么高招呀?

(一位学生联系竿高与影长的关系,得出有效的方法,其他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全班学生露出欣喜的笑容)

学生对于已经学过的归一、归总的方法非常熟悉,用起来得心应手,不喜欢陌生的、书写格式繁的比例解法。

教师面对学生此时生成的学习心向,没有放任自流,而是根据教学目标及时调控,用数学本身的力量征服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学习成功的快乐。

3、即时评价

课堂即时评价是教师运用语言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的一种常见回应行为,它主要起反馈、激励和导向作用。

课堂即时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时的评判、指导,也应该是激励与促进。

由于小学生行为、态度、兴趣易受外界的影响,来自他人,特别是来自老师的评价,对他们课堂学习效率的影响是巨大的。

因此,对课堂即时评价的结果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减少简单定性评价。

像“你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你真是胡说八道”、“你简直是异想天开”等负面评价,全盘否定了学生的探索过程,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评价应该努力发现学生学习活动结果的闪光点,委婉地让学生体会到错误之处,避免生硬、冷冰冰的判决。

“你真棒!

你说得真好!

你真聪明!

”等这类的评价,让学生体验了学习的成功,增强了学习的动力。

但是学生从中了解到的只是一个终极性的结果,究竟好在哪?

棒在何处?

聪明在什么地方?

学生无从知道,还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所以,课堂评价要有指向性,使学生从中不仅能得到前进的动力,更能找到努力的方向。

——倡导发展性评价。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标准要求学生毫无差异地达到统一要求,要让优秀的学生有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让暂时落后的学生看到希望,树立信心,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相应的发展,显示“自我”的存在价值。

变“补短评价”为“扬长评价”,以“扬长”促“补短”,从而不断进步。

【案例5】《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教学片段

为防止草原沙漠化,绿洲农场开展了植树造林活动,试栽一些树木,情况如下:

长柳栽了20棵活了17棵

胡杨栽了25棵活了21棵

白杨栽了50棵活了45棵

师:

你会建议农场选栽哪种树木?

为什么?

片断一

生1(第一个发言,颇为自信地):

选择长柳,因为长柳死亡棵树是3棵,胡杨是4棵,白杨是5棵。

评价用语一:

你这样考虑太片面了。

评价用语二:

你从各种树木死亡的棵数进行了选择,有自己的想法,大家认为怎样?

如果我栽的一种树栽了1棵,死了1棵,大家会不会选择这种树呢?

片断二

学生在积极的讨论中,已经对“根据计算成活棵数占总棵数的百分率”来确定树种的选择形成了共识。

一位学生却提出了质疑。

生:

我认为只根据百分比来选择树种是不科学的,还要考虑种植成本,绿洲农场的财力等。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颌首表示赞成。

评价用语一:

每一种树木的种植成本相差不大,绿洲农场的财力也不需考虑,所以我们只考虑百分率。

评价用语二:

看来我们的同学相当精明,绿洲农场在选择树种时,确实不能把成活率作为唯一的标准,谢谢你的建议。

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用语是调动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有效手段,学生希望得到的不是简单的对错评价,而是对自己的回答作出具体的分析,作出必要的解释,提升发言的品质,从更开阔的视野中看问题。

片断一中评价用语一“把学生一棍子打死”,熄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评价用语二幽默地用事例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举例子的片面性,又肯定了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

在片断二中,显然教师的第一次评价用语,着眼于百分数的唯一决定性作为判断生活问题的唯一标准,轻易抹杀了学生富有现实意义的思考。

而在改进后的教师评价用语中,教师的评价让发言学生感觉到了教师对他的肯定与尊重,更给其他学生更高层次的点拨,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到处在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中。

四、对课题研究的反思

我在研究的过程遇到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值得反思。

首先,感觉自己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才能应对处理各种反馈信息,增强课堂反馈能力。

其次认识到必须提高自己课堂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种综合活动,不仅用眼,还要用耳、用脑,边听边看边分析边评价,及时解决问题。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中透视其内心活动。

另外,我在小组反馈的研究方面还有些薄弱,没能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反馈的功能,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研究。

五、申请结题的相关材料目录

1、读书笔记。

(1)《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后感:

(2)《黄爱华与智慧课堂》读后感:

(3)教学反馈的基本原理:

(4)《我教小学数学》读后感:

(5)数感及其形成与发展:

2、研究案例:

(1)《怎样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

(2)《采用多变的回应策略引领学生有效学习》

(3)《及时点拨恰当评价》

(4)《面对生成,从容应对》

(5)《教学反馈的优化》

说明:

以上文章自己认为质量较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