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 教学指导鉴赏诗歌中的形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70265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 教学指导鉴赏诗歌中的形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 教学指导鉴赏诗歌中的形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 教学指导鉴赏诗歌中的形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一 教学指导鉴赏诗歌中的形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一 教学指导鉴赏诗歌中的形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 教学指导鉴赏诗歌中的形象.docx

《高一 教学指导鉴赏诗歌中的形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 教学指导鉴赏诗歌中的形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 教学指导鉴赏诗歌中的形象.docx

高一教学指导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人物、事物、景物形象)

高一语文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名人轶事:

关于这首诗的故事,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大概是这样的:

书生崔护,去长安应试,未中。

一天,他喝了几杯酒之后,到城南郊外散心,见到一户花木丛萃而门户紧闭的人家,便上前叩门。

半晌,只听一位少女从门缝里问话,他对以姓名,并向她讨茶解渴,那少女转身取来茶水,便倚在门前桃树下。

崔护一边饮茶,一边就寻找话题,想和她攀谈几句,那少女虽没有答话,然“目注者久之”。

崔护饮茶之后,便起身告辞,那少女“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眄而归”。

时隔一年,崔护情不可抑,又于这一天去寻访,只见大门紧锁,空无一人,崔护便在门上题了这首诗,怏怏而去。

 

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也称意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它包括以下三种:

1.人物形象。

①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自然景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写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景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花鸟虫鱼)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如咏物诗咏物诗的“物”。

 

 

1、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

沧洲:

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通过这一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步骤一:

什么形象)诗人通过记述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的遭遇。

(步骤二:

形象的特征)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步骤三:

形象的意义)

 

2、作品刻画的第三人称人物形象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参考答案】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

(什么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

(形象的特征)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形象的意义)

 

小结——如何正确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

苏东坡的豪放旷达陆游的悲壮爱国

2、从人物的神态、行动、语言、心理、处境等角度入手分析,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情语)。

 

如:

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中“敲”就写出了作者就等友人不至的烦躁的心情。

(通过动作)

3、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景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4、结合诗题关键语句意象色彩以及注释把握作者情感世界

 

 

附:

常见人物形象类举例: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离别诗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边塞诗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雨霖铃》等

 

 

一、考点分析

物象,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

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或托物言志。

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事物形象分类】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

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

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事物形象鉴赏题的提问方式】

1、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

有何作用?

3、某物象象征什么?

4、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何种情怀)?

5、简析某句中的物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

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步骤一)。

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步骤二),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而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步骤三)。

 

二、答题步骤

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

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三、方法总结

1、事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

(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2、刻画事物形象方法题型答题思路

古诗刻画事物形象,展示特征的方法,主要有:

(1)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

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

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④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3、常见思想感情(咏物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见思想或情感:

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

附:

常见意象的思想感情、文化意义。

 

 

一、考点分析: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

一般有:

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

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1)抓住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

表述中间一般要体现出写景所用到的表现手法。

(2)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二、【典型例题】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问: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步骤1)全诗选取了游览诸葛亮祠堂时所见之景:

柏树,碧草,黄鹂,描绘一幅祠堂中幽静,寂寞的图景。

(步骤2)营造了一种肃穆的意境。

(步骤3)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追念悼惜之情,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3、【答题思路】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四、常用术语:

A.寥廓、雄奇、壮阔、辽阔、雄浑、深远、旷远、高远、悲壮、壮丽、悲凉

B.幽清、静谧、静穆、明净、明丽、恬静、朦胧、幽静、幽美、优美、静美

C.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D.热烈、和谐、华丽、绚丽、秾丽、繁华、喧闹、高亢、激昂、淳朴、清丽

五、常见思想情感:

离愁别绪羁旅愁思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

吊古伤今忧国忧民愤世嫉俗叹惋谏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六、【答题范式】

1.本诗描写了----------景象(景物)

2.营造(渲染)了-------------意境(氛围),(描绘出一幅--------的画面)

3.表达了------------的感情。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谒金门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骚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注:

挼,读ruó,“揉搓”之意。

试简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

【答案】

细腻而含蓄的笔墨刻画了一位空虚无着、寂寞难遣、被相思困扰的思妇(闺中女子)形象。

开头景物具有象征意味春风荡漾,吹皱了池水,也吹皱了思妇的心;闲逗鸳鸯、揉搓杏蕊的细节,玉簪斜坠独倚栏干看斗鸭等动作情态体现了更深的愁苦相思及孤单寂寞。

表现了女子思念情人,急盼情人归来的急切心情。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问: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打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

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

表达了诗人雍容的气度、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内心世界、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马诗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阅读此诗,简析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形象?

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马”的形象特征:

①出身高贵或非同寻常(“非凡马”“房星”)②怀才不遇或境遇不好(“瘦骨”)③素质一流(“铜声”)。

(2)①托物言志。

借素质一流却境遇不好的“马”的形象来抒发自己才华超群却不被重用的怨愤之情。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江雪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

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解析】:

从环境描写看,陆鸿渐的新居虽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需沿着野外小径直到桑麻之中才能见到。

再加“篱边菊”的点缀,可看出是一个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

作者的动作(扣门)、心理(欲去问西家)及邻人的叙述(归来每日斜),烘托出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也表现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答案】: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身份)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性格—具体分析)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

刺头:

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又硬。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答案】: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

“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2、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答案】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瀑布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答案】:

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附:

常见意象的思想感情、文化意义。

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答案】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

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轻视的一面。

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陆游《鹊桥仙》中的“渔夫”和柳宗元《渔翁》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

请简要分析。

【答案】相同之处:

两首作品表面上是写渔翁或渔父,实际上都是自己咏怀之作。

两个形象都远离世间红尘,追求高洁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