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障碍儿童感知觉发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69969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力障碍儿童感知觉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智力障碍儿童感知觉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智力障碍儿童感知觉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智力障碍儿童感知觉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智力障碍儿童感知觉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智力障碍儿童感知觉发展.docx

《智力障碍儿童感知觉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力障碍儿童感知觉发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智力障碍儿童感知觉发展.docx

智力障碍儿童感知觉发展

智力障碍儿童感知觉发展

智力障碍是由于不同病因导致未发育成熟的大脑受到损害或损伤,加之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而致脑发育迟滞,其中特异性的感知觉与认知功能障碍,严重阻碍发育期儿童综合能力发展,部分儿童伴有感知能力发育低下、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障碍。

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发展,根据脑可塑性发育理论,早期对智障儿童实施特殊教育干预,可显著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感知觉是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儿童认识事物的开端,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以此适应周围环境。

早期对智障儿童实施正确的认知教育,可以使发育迟滞的症状得到改善,挖掘他们在认知,语言、思维、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潜能,提高他们认知和学习能力。

智力障碍儿童感知觉特点

一般认为,智力障碍儿童的感觉特点与正常儿童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同点在于智力障碍儿童也遵循着和正常儿童一样的发展顺序,不同点在于感觉的量或质有区别。

感受性慢和范围狭窄是智力障碍儿童的典型特点。

智力障碍儿童的绝对感受性低于正常儿童,因此,同一强度的刺激可能引起正常儿童的感觉,却不一定能引起智力障碍儿童的感觉。

智力障碍儿童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

(一)加工速度慢

智力障碍儿童感知信息的速度明显不及正常儿童。

研究发现,在速示条件下(22微秒),正常儿童能够认知57%的图片,而相同年级的智力障碍儿童来不及认知任何一个图片。

当图片呈现时间增加至42微秒时,正常儿童差不多能认知全部的图片(95%),而智力障碍儿童仅能认知其中一半左右的图片(55%)。

(二)辨别能力低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通道之一。

儿童视觉能力通常以视觉集中能力、视敏度以及颜色视觉来衡量,正常情况下,新生儿便能够觉察移动的物体,并能用眼追随,1个月左右的婴儿已经能够以比较平稳的眼动追踪移动较慢的物体;2岁幼儿的视敏度接近成人水平;儿童的颜色视觉发展很快,4个月的婴儿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区别彩色和非彩色。

3~6岁幼儿对于8种常见颜色(红、橙、黄、绿、蓝、紫、黑、白)的命名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

智力障碍儿童的视觉集中能力以及视敏度的发展落后于正常儿童。

智力障碍儿童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规律是:

先是对红色、白色及黑色正确命名,然后是黄色、绿色和蓝色,最后是紫色和橙色,与正常儿童颜色命名的发展规律是一致的,但在时间上明显滞后于正常儿童,障碍程度愈严重,滞后愈显著。

研究者认为,智力低下严重制约了智力障碍儿童的颜色认知。

虽然他们能识别和命名部分颜色,但正确率远低于正常儿童,智力障碍儿童对颜色基本属性有一定感知,但很难形成抽象的分类标准,这说明智力障碍儿童的颜色认知还处于较低级水平。

林仲贤等对不同智商水平的智力障碍儿童的视觉图形辨认能力进行了研究,并与同龄正常儿童作了比较。

结果表明,智商在31~51之间,平均智商为41.6,平均年龄为11.7岁的智力障碍儿童,在图形以0.05秒速度呈现的条件下,平均辨认正确率为21.4%;在以0.01秒速度呈现的条件下,平均辨认正确率为20.7%。

智商在55~75之间,平均智商为62.0,平均年龄为10.2岁的智力障碍

用到实际生活中加以理解,让学生学说一句或几句完整的话。

教学中,教师在发音、用语、语调和表情等方面做到标准,起表率作用。

讲话简单明了,速度缓慢,尽量做一字一句,一言一语,反复多次,不厌其烦,让学生听清听懂。

在听懂的基础上,让他们反复练习。

同时,充分利用语言训练进行情境教学,引导观察,启发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地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

3、根据智障儿童语言发展的差异,采用个别辅导法。

对于语言发展较慢的学生,必要时进行强化训练,目的是使他们听懂一句话,模仿一句话,能清楚一句话的意思。

对于语言发展较快的学生,鼓励他们写日记,拥挤巨简单的话说清楚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件小事,教师面批后,让他们反复地读,在读的过程中接触和理解简单的句法。

二、充分发挥课余活动的辅助作用,在娱乐中渗透语言

智障儿童喜欢唱歌、跳舞、做游戏等课余活动,特别是老师能参加他们的活动兴趣更高,在活动中显得比较活泼开朗,此刻的思维比较活跃,是发展语言的良机。

把握好这种时机,带着他们讲小故事,鼓励他们大胆地表演儿歌。

跳舞的时候,要求边跳边唱。

做游戏的时候,要求边玩边背歌谣。

如:

游戏“大家来唱歌”中,老师问“什么唱歌叽叽叽?

”一名学生回答:

“小鸡唱歌叽叽叽。

”这样,在帮助学生认识动物时,既锻炼了他们的反应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语言。

开展活动后,又引导他们说一说:

今天,我们做了什么游戏?

玩得怎么样?

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活跃了课余活动,扩大了学生的眼界,增长了见识,提高了交往能力,丰富了儿童的词汇,发展了他们的语言。

三、结合社会大课堂的环境教育作用,巩固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

智障儿童的语言要与周围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知,听、触、尝闻等,获得周围一切语言发展的基础,从而提高智障儿童的认知能力。

在此基础上,学习加深丰富智障儿童的语言。

最初,儿童是在家庭的语言环境下学习说话的,有些智障儿童在家庭得不到良好的语言刺激,说话受不到鼓励。

通过座谈,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讲明互相配合、互相依靠的重要性,经常与家长分析其孩子的语言发展状况,要求家长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典范,多与孩子进行交谈,给孩子讲故事,耐心地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培养他们听与说的能力。

另外,创造条件,丰富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智障儿童的语言。

如:

春天到了,带学生到校园花草基地进行实践——拔草、播撒种子、除虫害、浇水,让智障儿童亲自动手实践,从中得到丰富的印象,谈谈自己的实践过程,自己的感受。

让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社会接触。

如:

带领他们去参加学校组织的放风筝、运动会等活动。

充分利用课余活动时间,与年龄接近的班级进行游戏与联谊会,让他们与本校的聋生一起娱乐,然后,用简单的一句话或几句话讲述活动以及活动中大家的表现。

有意地让他们将某种信息传达给家长、老师、同学。

交代家长利用休息时间,带他们去超市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

利用节假日,走亲访友,进行与客人打招呼,进行交谈、沟通。

通过这些交往活动,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听话和记忆等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了他们的语言。

实践证明: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余活动以及环境教学,帮助智障儿童突破语言关,是智障儿童融入社会关键的一个台阶。

语法发育迟缓就是儿童口头表达能力或语言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发育水平。

一般就是过了说话的年龄仍不会说话,或者比别的正常孩子发展慢或出现停滞,或者语言技能较低,或者语言应用、词汇和语法应用差,或者语言理解困难和遵循指令困难。

不过语言发育迟缓的话不一定是智障,自闭症,脑瘫,脑炎后遗症等也会出现这样的症状。

智障儿童言语的发展和训练

杨旭

言语发生晚,口头表达能力差  智障儿童无论是语言理解,还是语言的表达,都要比正常儿童发生得晚一些,且言语的发展速度也缓慢得多。

这类儿童何时开始说话,这要取决于他们智力受损的性质和程度,也与家庭的早期教育的好坏有关。

根据研究材料,正常儿童约从两三个月起就开始“牙牙学语”,但是智障儿童往往要到三五岁或十几岁才开始说话。

如某学生,中度智力障碍,家里2个孩子,父母生活在农村,年纪都比较大。

他被寄养在叔叔家里,刚入学时只能用单字表达简单需要。

通过这2年的学习,他已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能用词语表达需要。

词汇贫乏,语法简单  智障儿童智力低下,接触外界比较少,词汇贫乏,不仅表现在量上,而且也表现在质上,即对词义的理解往往不深刻、不全面,甚至不正确,他们表面上学会的词,却经常不能很好使用。

如某学生,IQ<40,属于中度智障。

笔者在课堂上第一次教词语“大”与“小”,感觉她已掌握,但在日常运用中却用错。

这也许是词汇贫乏而造成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障碍的重要原因。

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智障儿童通过9年的学习只要求掌握1 500个字词。

智障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差,有的完全不会说话;有的则可能说个没完,但是很难听懂他们说些什么;少数人说话流利,口齿清楚,但他们说得往往前言不搭后语。

发音不准,吐字不清  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通常都发音不准,吐字不清。

他们由于自身生理、心理缺陷从而造成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上均有障碍。

他们对词汇的感知是很不精确的。

对于相似的音节和相似的词,往往读得“四不像”。

如某学生由于剖腹产而导致颅内出血,以至小脑发育缓慢而成尖头。

该学生由于家庭教育比较早,故发音、身体的伤残相对好些,但发音还是不准,吐字也不够清楚,有时很难听清他在说什么。

因为发音、身体的伤残也会影响智障儿童发音吐字的准确性:

如想说话,必须能够控制发音部位(肌肉)的位置和运动,包括舌、唇和声带等。

言语参与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不及早对智障儿童进行言语发展和训练,那将会恶性循环。

智障儿童的言语训练有4个方面。

注意保护智障儿童的言语器官  由于智障儿童的某些言语器官已受损害,那么注意保护其他完好的言语器官是很有必要的。

智障儿童的喉头、声带、口腔、咽喉、鼻腔等都非常娇嫩,很容易受到损伤,教师必须为他们制定好合理的作息时间,积极预防各类疾病的再次发生,并也应像聋儿一样进行嗓子、呼吸、舌位操的训练。

1)嗓子的训练。

训练目的:

训练声带活动,使嗓子发出所要求的声音。

训练内容:

模仿发音感觉操——如把“花”说成“瓜”时,就告诉学生“花”的气流大,“瓜”的气流小,通过多次反复比较练习以便发准这2个音。

训练方法:

示范法、模仿法、练习法、评价法。

2)呼吸练习。

训练目的:

针对聋儿声门以下部分进行训练,帮助幼儿产生气流,提供说话的动力,并加强对音量的调节和控制能力。

训练内容:

呼吸操、吹蜡烛、吹气球。

训练方法:

根据技能分解法,训练时所吹物体由小到大,由近到远,注意用气量的差异以及运气集中、均匀和气流的速度,反复进行。

3)舌位操训练。

训练目的:

加强聋儿舌的灵敏性和运转能力。

训练方法内容:

舌操,包括伸舌、卷舌、舔上下唇、左右顶腮帮等。

训练方法:

示范法、模仿法、练习法,并借助于镜子等道具以及各种游戏进行。

通过练习,智障儿童对言语器官的活动部位和活动方法会有所掌握,使其语言康复得到保障。

为智障儿童提供良好的言语环境  家庭、社会、学校语言环境的好坏对智障儿童言语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能促进儿童言语的较好发展,使他们的言语缺陷得到部分补偿。

相反的情况则会妨碍儿童的言语活动,使智障儿童的言语缺陷更加严重。

因为儿童不可能凭空获得语言,他们首先是在家庭语言环境的熏陶下,逐步学会发音和说话的。

调查发现,由于某些智障儿童在家庭里得不到良好的言语刺激,说话受不到鼓励。

有的家长自身素质很差,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言语典范,因而语言比家庭教育重视的幼儿语言明显落后。

对于这些学生,在学校,为了更好地让其掌握语言,更应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言语环境。

第一,教师用普通话与他们交谈,平时说话发音正确,用词恰当,语句符合语法规则;第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多练习说话,多问些为什么,力求每次都能讲一句完整的话。

只有这样,智障儿童的口语能力才能充分地锻炼和发展。

找准病因、分析情况、进行矫正  智障儿童的病因很复杂,应该为每位学生备好个人详细档案(包括从出生到入学的病史),对于言语有障碍的儿童进行个别强化教育。

如某学由于脑瘫的原因导致语言障碍,他能理解和表述单字、单词、单句,并能说完整句,但是往往发音不准,吐字含糊不清,不分四声。

笔者为他制定一份个人计划:

1)听觉训练,每天课间10分钟让他听录音机,并且内容是变化多端的,有故事、歌曲、儿歌,让其听正确的发音;2)发音器官训练,包括舌操训练、发音训练和拼读训练。

进行舌操训练很有必要,这样可以使舌肌得到相应的锻炼,因为舌头是否灵活,是发音准确的关键。

此,笔者每天多做2次舌位操,使其舌头灵活。

经过训练产生一定的效果,他的发音有了明显的好转。

采用生活实践活动来达到训练的目的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社会实践活动是语言发展的动力,没有丰富的生活内容,不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靠无味、单一的训练方法,让智障儿童掌握语言是很难接受的。

他们的自我控制力比较差,对事情的新鲜感也只是一瞬间。

所以必须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实践来加以训练:

1)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编成儿歌、绕口令或拟声故事帮助学生正音;2)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生活,丰富说话的内容;3)通过形式多样的语言游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开商店”“看病”“送信”等游戏);4)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

在家里,家长对学生不要过度地保护和歧视,经常带他们到公共场所或亲友家里走动并和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一起玩。

教师应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情况,用爱去换取信任,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教养、懂礼貌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