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师手册赤壁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6660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7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师手册赤壁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中语文教师手册赤壁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中语文教师手册赤壁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中语文教师手册赤壁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中语文教师手册赤壁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师手册赤壁赋.docx

《高中语文教师手册赤壁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师手册赤壁赋.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教师手册赤壁赋.docx

高中语文教师手册赤壁赋

 赤壁赋苏 轼

壹.教学重点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全才,将宋代的散文、散赋和诗、词带入文学史的高峰。

其在贬官黄州时所作的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更是散赋的颠峰之作。

  赤壁赋为赋体的登峰造极之作,在此文中,苏轼藉由秋夜泛舟的临场感受与主客问答的情境,挥洒出超越时空局限的哲思。

其中状声摹景之间,骈散交融、虚实相间,形式与内涵的衔接达到了浑然天成之境。

  以下罗列本课教学时,宜让学生体会、探索的教学重点:

1.认识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其所阐发的义理,进而体会士人在困顿中坚持理想的信念。

2.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与诗文风格,并学习借景抒情、立论的写作手法。

3.认识赋体的演变和散赋的特征。

4.分析赤壁赋一波三折,由乐而悲,由悲转喜的章法结构。

5.启发学生欣赏山水的艺术情怀,并培养达观自适的人生态度。

贰.题解参考数据

二 写作背景

▓“东坡赤壁”的美丽想象

  前赤壁赋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一○八二年)七月,苏轼被贬至黄州时所写的一篇著名的散赋,与同年十月所写的后赤壁赋可以合成姊妹篇。

  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所幸当地官员钦慕他的为人与才学,纵任他尽情地游山玩水。

情豪兴逸的苏轼,每游一地,必有诗文记盛,前、后赤壁赋就是在这时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两篇赋中所写的赤壁,是黄州附近的赤鼻矶,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遗址。

作者有意把黄州的赤鼻矶,当作孙、刘联军打败曹操的战场,目的是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身处逆境的抑郁情怀。

有的人甚至天真地认为苏轼缺乏历史与地理知识,因而把地点弄错了。

  其实苏轼是勤于读书的大文豪,怎么会造成这样的历史笑话呢?

他在书赤壁赋后序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都分别用“传云”与“人道是”等不确定词语,表明他是有意安排的。

为了有所区别,一般称湖北省赤壁市的赤壁之战旧址为“三国赤壁”,而湖北省黄冈市附近的赤鼻矶,则被称为“东坡赤壁”。

三 辞赋的特色与演变

  前赤壁赋是一篇著名的赋体文学作品。

以下就其来源与流变,分述如下:

(一)文类特色

  “辞赋”又简称为“赋”,为半诗半文的韵文体裁,可诵而不可歌。

由于屈原首创的楚辞篇章开启了赋体的先河,因而后世常将“辞”、“赋”并称,并且名之为“辞赋类”。

根据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的界定和诠释,“辞赋类者,风雅之变体也,楚人最工为之,盖非独屈子而已;余尝谓渔父……设辞无事实,皆辞赋类耳。

”说明了“辞赋类”发源于诗经,而肇始于楚辞,内容虚设问答,夸张渲染,因此在形式上常常呈现主客问答的情境与铺陈排比的结构。

(二)赋体的演变

  “赋”的名称源自于诗经六义中的“赋比兴”,其中“赋”意谓着铺陈直叙,属于诗的一种作法,而非体裁和文类;最早以“赋”为篇名的,是荀子的赋篇,包括礼、知、云、蚕、箴等五个短篇,都是透过君臣的问答,铺写五种事物的性质和功能,并由此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主张。

到了战国时代,由屈原等人创作的离骚等二十五篇,后来刘向总称楚辞,其中洋溢着来自楚国的浪漫想象与铺张排比、问答抒情的韵文风格;其句式的参差与场景、人物和情思的变化,影响后世的文学创作至为深远,因而被尊为“辞赋体”的始祖,正式开启了这种别具声情的跨类文学。

其演变如下:

1.汉赋:

汉代的主流文学。

由于结构宏伟铺陈,历时久远,又称“大赋”或“古赋”。

其中西汉的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及东汉的班固等,都是汉赋名家。

2.骈赋(一称“俳赋”):

魏晋受到骈文兴盛的影响而盛行,由于简丽抒情,对仗唯美,别具特色。

如王粲登楼赋及江淹别赋等。

3.律赋:

唐代重视科举,考试的诗赋限题、限韵,较乏情韵和深度。

如白居易赋赋。

4.散赋(又称“散文赋”或“文赋”):

到了晚唐,部分辞赋采用骈散相间的句法,另辟新径;这类体式到宋代逐渐成熟,形成散文赋,将古文运动的精神化入辞赋之中,传达出深厚的人文关怀及哲思。

如晚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北宋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赤壁赋,均为散赋名篇。

5.股赋:

明代因八股取士而制作的“股赋”,套用八股句法格式,重形式而轻内涵,因而少见佳构。

参.作者参考数据

甲 生平传略

一 家学与母教

  苏轼,字子瞻,初字仲和,后来又自称东坡居士。

宋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元一○三七年一月八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

他自幼才气横溢,聪颖过人。

七岁知读书,八岁入天庆观跟从道士张易简读小学。

十岁,父亲苏洵赴京师游学,由母亲程氏亲自教授他读书,在母亲熏陶下,苏轼已能知晓历史上的成败得失。

有一次母亲读后汉书范滂传,不由感慨叹息。

苏轼问母亲:

“我如果做个像范滂那样的人,您同意吗?

”母亲觉得苏轼小小年纪竟然胸有大志,出语不凡,不由地赞赏道:

“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原来范滂是东汉一位有气节有大志的人物,最后为国家的事被宦官害死,可说是慷慨成仁,范滂之母也能以儿子的殉难为荣。

  十六岁时,他已博通经籍史着,挥毫成文,一日间可写出洋洋数千言的文字。

有一次,苏轼研读庄子,惊叹其思想的高超:

“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庄子的思想,以及后来研习的佛学理论,对苏轼屡遭政治厄运所表现出来的旷达超然,和坚持士子至高情操的处世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 欧公识才

  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一○五四年),苏轼十九岁时娶妻王弗,感情甚笃。

嘉佑二年(公元一○五七年),苏轼二十二岁,他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赴京师,应礼部进士考试。

欧阳修主持礼部贡举,看到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惊喜万分,想取他为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怕引起非议而抑为第二。

发榜后,欧阳修问苏轼,文中“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出于何书。

苏轼答道:

“事在三国志孔融传注。

”欧阳修查阅后,并无此记载。

再问苏轼,苏轼说:

“曹操灭袁绍后,把袁熙之妻赐给其子曹丕。

孔融说:

‘昔武王伐纣,把妲己赐给周公。

’曹操惊奇地问哪本经书中有此记载,孔融说:

‘拿今日之事看,想来就是这样吧!

’尧、皋陶之事,想必也是如此吧!

”欧阳修听后大为惊奇,说:

“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欧阳修还写信告诉梅圣俞道:

“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

快哉!

老夫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正当苏轼金榜题名、名满京师的欢乐时刻,突然传来母亲程氏仙逝的噩耗。

苏轼随父归蜀服丧。

直至嘉佑五年(公元一○六○年)三月,丧期服满还朝后,才被授官河南福昌县主簿。

尚未赴任,欧阳修又以才识兼茂,荐苏轼于秘阁。

次年八月,先阁试六论,复殿试制策,入第三等,这是有宋以来获此优异成绩的第二人。

除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简称凤翔府签判)。

  苏轼在凤翔三年任内,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展露了他的政治才华。

三 仕宦浮沉

(一)外放杭州

  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一○六五年),东坡三十岁时,从凤翔调回京师。

苏轼参加了秘阁考试,进直史馆。

同年五月二十八日,元配夫人王氏去世,只有二十七岁,她留下了一个儿子叫苏迈。

王氏死后的第二年,父亲苏洵也过世。

朝廷本要给一笔抚恤金,但苏轼宁可帮父亲要一个官位,于是朝廷便赠给苏洵“光禄丞”的名分。

苏轼含悲护送灵柩,返回四川安葬。

三年后,苏轼娶王氏的堂妹为继室。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一○六九年),苏轼时年三十四,服满父丧而重返京师。

那时宰相王安石因觉得苏轼的意见与自己相左,为了减少摩擦,便干脆把他派往监官诰院,冷藏了起来。

这年苏轼写了洋洋数千言的上神宗皇帝书,论文章,确有“贾谊之雄姿,陆贽之整饬,字字挟风霜”,但内容却是全部攻击变法的,因此招致了王安石的不满。

王安石为了减少阻力,便将一些反对者调到外地去。

苏轼懒得理会这种无谓的争吵,干脆自求外放,因此,在熙宁四年(公元一○七一年)被调为杭州通判。

临走前,弟弟苏辙和文与可为他饯别,苏辙最了解哥哥一向正义敢言,怕他到了杭州以后,仍不免要吟诗作赋,讥刺朝政,惹来麻烦,便苦苦相劝,文与可也作了两句诗提醒他说:

“北客若来休问信,西湖虽好莫吟诗。

”苏轼心领而去。

  杭州任满,苏轼随即被调往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年四十岁。

苏轼对杭州十分依恋,行前说道:

“倘与西湖有缘,愿再来。

(二)乌台诗案

  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一○七七年),改知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

在徐州任内,遇上黄河决口,徐州被洪水包围,又加上连日大雨,城墙将毁,老百姓惶恐万分。

苏轼眼看情势危急,赶紧亲自督导抢救工作。

自己还冒着雨,杂在兵民之中,挑土运石,忙着筑堤防水,终于保住了全城的生命。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一○七九年),苏轼由徐州调往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

到任不到三个月,便被人控告,说他以文字毁谤君相,朝廷下令拘捕。

御史何正臣、李定、舒亶,因为原来跟他有点嫌隙,又想讨好王安石,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证据,说他侮辱朝廷,讥嘲国家大事,请皇上下令御史台官员判他的罪,不久苏轼被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就是御史台,是御史们上班的地方。

  他在湖州被捉的时候,差役居然用绳子捆绑他,坐牢的时候又被毒打。

在狱中,苏轼与长子苏迈相约,送饭只放蔬菜和肉,如有不测,就单送鱼。

一个月后,苏迈去陈留筹粮,委托一亲戚送饭,忘记把约定的话告诉他。

亲戚正好得到鲊鱼,就单送鲊鱼给苏轼,苏轼大为惊吓,认为自己性命难保。

于是作了两首诗,请狱吏送出去给弟弟苏辙。

这两首诗自然要经过皇帝检查才能转出去的,宋神宗看到有这样两句: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

”想到这样一位人杰,居然把自己比作小鹿和小鸡,不禁动了慈悲心,便下令赦免苏轼的死罪。

  苏轼这一场大灾祸,足足受了一百多天的折磨,对他的刺激自然很大,对人生也有了更深的领悟,从此为人更为放旷通达。

(三)谪居黄州

  元丰三年(公元一○八○年),苏轼被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生活困苦,衣食不足,住的地方也成问题,只好借住在一座庙里,但一家如何生活?

幸好朋友为他请愿,领了十多亩荒田,自耕自食,一下子变成一个亲自耕稼的农夫了。

他在垦田的东坡上,盖了一座简陋的房屋,因此称自己为东坡居士。

  苏轼在黄州,除了每天挑水种菜以外,有空就遨游附近的山水,喝点儿酒,赏花听鸟,生活倒也苦中有乐。

许多杰作都是这一个时期写成的,像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有一天苏轼与几位客人在江上饮酒。

夜归,只见江水接天,风露浩然,正合自己的心意,便作了一首临江仙,其中有“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几句,遂与客人高唱数遍而散。

次日,盛传苏轼夜作此词后挂衣帽于江边,乘舟长啸而去。

郡守徐君猷闻之,以为放走了有罪之人,又惊又怕,急忙前去拜访苏轼。

却见苏轼鼾声如雷,还未起床。

(四)回京任官

  元丰七年(公元一○八四年)三月,宋神宗下令苏轼离开黄州,改授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团练副使,苏轼上表谢恩。

元丰八年,宋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皇太后高氏听政,司马光重新拜了宰相,对苏轼特别重视,命他改任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市)知州,接着又改任起居舍人。

元佑元年(公元一○八六年),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侍读、龙图阁学士,苏轼很诚恳地推辞,没有成功,只好上京去就职。

其实这时苏轼对做官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了。

  在这一、二年间,是苏轼一生宦途平步青云的时期。

苏轼入京以后,发现实施十几年的新政,有一部分已经有相当的成果,司马光任相后,不分青红皂白地完全废止,他不以为然。

苏轼本来也是反对新政的,但是他的主张和言行,可以说是对事不对人的,现在他和王安石有了进一步的交情,对新政也有比较真切的了解,他的态度自然便有所改变。

他认为新政中的“免役法”,尤其出色,不该废去。

司马光坚持不肯,苏轼回家后,气得连声骂道:

“司马牛!

司马牛!

”接着他连续上疏,指出恢复“差役法”,“天下以为未便”,于是保守派中有些人就把他当做第二个王安石,要求“以安石为戒”了。

  当时在学术上有所谓“三党”:

洛党以程颐为首,蜀党以苏轼为首,朔党以刘挚为首,主张各异。

在朝臣里也以此分成三派,彼此不相容。

苏轼认为程颐是个矫饰不近人情的人,程颐则认为苏轼是个放肆无赖之徒。

同一件事情,二人的意见一定相左,是非纷争,迄无宁日。

苏轼不想再置身于纷扰里,同时又觉得保守派也在嫉视他,就请求外调杭州。

(五)再赴杭州

  元佑四年(公元一○八九年)三月,苏轼以龙图阁学士自请外放杭州担任太守。

这次重临杭州,不同以往,因官职较大,手中有权,便有条件为杭州人民做一些好事。

到任不久,适逢大旱,饥荒瘟疫并作,百姓愁苦万分,苏轼立即上表,请求朝廷减免两浙路上供米三分之一。

在此期间,苏轼还多做饘粥施舍灾民,建造病坊,配置良药,延请良医为民治病,救活了很多贫困的老百姓。

  此后,水旱不侵,民情稍定,苏轼便到西湖一带,细察地形,发现西湖中湖水干涸,蔓草横生,难怪下塘经常遭旱,为了使它能畅通,苏轼便设法开河浚湖,兴建水利。

首先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用,又取湖中葑草淤泥,填筑成一条长堤,南北长三十里,杭州百姓称它为苏公堤。

不但如此,苏轼更在堤上造了六座桥,九座亭子。

堤的两旁,都种了桃柳芙蓉,湖里也都种满了荷花菱角,每到花开时节,堤上湖面一片花红柳绿,互相辉映。

“苏堤春晓”因此也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六)元佑党祸

  元佑六年(公元一○九一年)五月,苏轼奉命回京;八月,自请外调,以龙图阁学士知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

至于苏轼为何在京师才数月,便急急要外调,其中大有文章。

过去苏轼在朝中,不但开罪新党,对旧派人士也常有积怨。

虽然王安石早已罢相,新党势力消失了,但朝中由旧派执政,仍有不少人攻击他。

幸而太后深知是他人恶意陷害,不但没有降罪苏轼,反将害他的人外调。

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待在朝中,是没多大意思的,所以才几个月,苏轼便又像一个过路的远客,稍稍歇脚,就又匆匆赶路去了。

  元佑七年(公元一○九二年),苏轼由颍州调知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没多久,又被召回京师任尚书,虽仍屡遭攻击,所幸太后对他宠信有加,就这样过了一年多。

  元佑八年(公元一○九三年)九月,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以章惇为相,一反太后的作为,他恢复新政,新党势力抬头,于是把过去反对新政的人,一律称为党人,通通有罪。

一时之间,士大夫牵连获罪的达数百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元佑党祸”。

一朝君主一朝臣,太后既死,苏轼也难免罹祸。

  元佑党祸时,苏轼继室王夫人卒于京师。

苏轼二度丧妻,又遭贬谪,加上多病的身躯,种种折磨集于一身,但是他连眉头都不稍皱,便又踏上浮浮沉沉的仕宦之途去了。

  起先调往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绍圣元年(公元一○九四年)贬知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市),正在途中,朝廷钦差快马传旨,诏曰:

“知英州苏轼,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如此一贬再贬,真够凄凉。

同年十月,到达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这时苏轼已五十九岁,年渐衰老,安于淡泊,胸无芥蒂,很有陶渊明南山悠然的气象。

  苏轼这次到惠州,因为路途遥远,姬妾都不带去,只有朝云苦苦相随,苏轼便带着她和幼子苏过同行。

苏轼生性豁达,即使远谪岭南,仍然可以照常地读书、作诗、填词、写文章、绘画。

只可惜,到此不到一年,朝云便因水土不服,患病而死,那时她才三十四岁。

朝云一向善解人意,苏轼甚为爱宠,如今晚年失侣,苏轼伤心至极。

(七)远贬儋州

  在惠州三年,苏轼爱上此地的幽美景色,也尝到了岭南佳果荔枝的美味。

他更建了一所新居,以陶渊明和柳子厚的诗文自遣,称他二人为“南迁二友”。

闲暇时,策杖探幽,吟诗诵词,苦中作乐。

有一次,他写了一首七言绝句,描写谪居生活来自我解嘲: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纵笔)

  不料,这诗远传到了京师,仇家以为苏轼有意讥刺,同时认为他生活得太悠闲舒适,没有达到谴责的目的,非常气愤,于是在绍圣四年,谪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这时苏轼年六十二岁,已垂垂老矣。

六月他和幼子苏过渡海到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

当时苏辙任职在京,看到自己的哥哥,被人陷害,外放到如此遥远的海南,就挺身而出,说了几句话,结果也遭贬雷州(今广东省雷州市),可谓难兄难弟,情景凄凉。

  苏轼到儋州后,新党党人又行文府县,不许给他官房居住,这分明是要他野居,沾染瘴疫而死,小人奸险阴毒,莫此为甚。

苏轼无可奈何,只得自己造屋。

可喜苏轼的文章,早就天下闻名,当地的人知道苏轼要置房屋,都说:

“苏学士乃天上人,今忽到此,是我们三生有幸的造化。

”于是都来替他挑土填泥,建造房子。

苏轼原是个旷达的人,见此地人情味如此浓厚,便毫无抑郁,日日与这批门生学者,饮酒赋诗为乐,一点瘴疫也不曾沾染上。

四 病卒常州

  苏轼能够北归,是因为元符三年(公元一一○○年),宋哲宗驾崩,宋徽宗嗣位,对元佑贬谪异乡的臣子,分别放还。

苏轼奉诏徙廉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六月过琼州,并作诗说: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虽然苏轼的政敌不时设计陷害他,但苏轼健朗的笑声,能容的肚量,使他的潇洒风流随着朝廷的一贬再贬,而到处留名。

这也许是那些政敌们始料未及的。

  苏轼一路北行,不久,第二道赦令又来了,调到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

正欲前往,半路上,又接到第三道赦令,召他回京,苏轼连接三道赦令,一道比一道令人愉快,这时,年老的苏轼踏上归途,心情是多么愉快啊!

他在途中,就寄了一首诗给弟弟苏辙说: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一路上,苏轼带着幼子愉快的走着,并且沿途欣赏风光,出大庾岭,路过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时,这一位六十六岁的老人,半生忧患,外加风尘仆仆,终于病倒了,他就上书朝廷辞官,准备到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养病。

才到毗陵,先寄居在顾塘桥孙氏家中,突然瘴毒大作,马上派人送信给弟弟苏辙,说:

“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写墓志铭)。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一一○一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病情严重,儿子苏迈、苏迨、苏过三人围在床边,苏轼很吃力的说:

“吾生无恶,死必不坠。

”说完不久便去世了。

享年六十五岁。

五 原典数据书目

▓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

乙 作者轶闻掌故

一 酒食地狱

  苏轼做杭州通判时,因为才高望重,整天被人邀请赴宴。

苏轼疲于奔命,不胜厌烦,便称杭州通判一职为“酒食地狱”。

【原典】

  东坡倅杭,不胜杯杓。

部使者知公朝夕聚首,疲于应接。

乃号杭倅为酒食地狱。

(可谈)

二 敢怒不敢言

  在翰林院时,有一天,苏轼反复诵读杜牧阿房宫赋,深夜尚不就寝。

两个老兵侍候左右,困倦万分,一人长叹说:

“这文章有什么好,读至深夜不肯睡。

”另一人说:

“也有两句好,就是‘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苏轼事后知道了,大笑说:

“这汉子也有些见解。

【原典】

  东坡在玉堂,一日,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凡数遍,每读彻一遍,即咨嗟叹息,至夜分犹不寐。

有二老兵皆陕人,给事左右,坐久甚苦之。

一人长叹操西音曰:

“知他有甚好处,夜入寒甚不肯睡。

”连作冤苦声,其一曰:

“也有两句好。

”其人大怒曰:

“你又理会得甚

底?

”对曰:

“我爱他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叔党(苏过)卧而闻之,明日以告。

东坡大笑曰:

“这汉子也有鉴识。

”(元元怀拊掌录)

三 一肚子不合时宜

  有一天,苏轼从朝廷回府,吃过了晚饭之后,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踱着步子,一面走着一面不时地用手抚摸着肚子,忽然间,好似想起了什么事来,就问家中的侍儿们:

“你们猜猜看,我这肚子里装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都是满腹经纶的文章。

”一个侍儿说。

  苏轼摇摇头,表示不赞同的意思。

  “满腹都是见识。

”另一个侍儿说。

  苏轼仍旧摇摇头,以为此说还是不好。

  最后,那个聪明的侍妾朝云说:

“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

  苏轼捧腹,大笑不已。

【原典】

  东坡一日退朝,食罢。

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

“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

”一婢遽曰:

“都是文章。

”坡不以为然。

又一人曰:

“满腹都是见识。

”坡亦未以为当。

至朝云,乃曰:

“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

”坡捧腹大笑。

(宋费衮梁溪漫志侍儿对东坡语)

四 拚死吃河豚

  苏轼爱吃河豚,常州有一士大夫家善烧河豚,请苏轼品尝,全家都希望听到苏轼的赞美语,但苏轼却只是无言大嚼。

正当失望之时,苏轼忽言:

“值得一死。

”合家大喜。

【原典】

  东坡居常州,颇嗜河豚。

有妙于烹者,招东坡享。

妇子倾室窥于屏间,冀一语品题。

东坡大嚼,寂如暗者,窥者大失望。

东坡忽下箸曰:

“也直一死!

”于是合舍大悦。

(宋孙奕示儿编)

五 苏母节俭自持

  苏轼的妈妈程氏在苏家一手承担起全部的家计。

在东坡志林里,也曾记载这样的故事:

有一天晚上,家里婢女在熨烫衣物时,地面木板忽然裂开,婢女的双脚陷入地中。

夫人让侍从把这块地整平,却意外地挖到深处,露出一个大瓮的顶部,夫人只是吩咐把地填平,并不理会那只大瓮。

过了一阵子,苏家的人竟然听到地底发出了声音,很像人的叹气声,有人说可能是有窖藏很久的财物要出土的征兆,但夫人却全然不作他想。

这段趣闻,侧面点出程夫人对意外之财的不动心。

【原典】

  昔吾先君夫人僦宅于眉,为纱縠行。

一日,二婢子熨帛,足陷于地。

视之,深数尺,有大瓮覆以乌木板,先夫人急命以土塞之。

瓮有物如人咳声,凡一年乃已,人以为此有宿藏物欲出也。

夫人之侄之问者,闻之欲发焉。

会吾迁居,之问遂僦此宅,掘丈余,不见瓮所在。

其后某官于岐下,所居大柳下,雪方尺不积;雪晴,地坟起数寸。

轼疑是古人藏丹药处,欲发之。

亡妻崇德君曰:

“使吾先姑在,必不发也。

”轼愧而止。

(东坡志林异事下)

丙 文学成就与主张

一 散文成就

  苏洵、苏轼、苏辙为一门三杰,其中苏洵世称“老苏”,长于史论,其文古劲简直,具有春秋战国诸子的风格;苏轼世称“大苏”,其文汪洋宏肆,一泻千里;苏辙世称“小苏”,其文汪洋澹泊,一如水势一波三折。

苏轼曾经比较其与苏辙的文风,认为苏辙“体气高妙”,而自己则“词理精确”;又在文说里描述自己文风的收放自如: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苏轼为北宋欧阳修之后的一代文宗,他以功力和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

以下分别从论辨文、杂记来介绍:

(一)论辨文

  议政谈史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等,大多是与苏轼政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而且其中有不少颇具识见的优秀篇章。

如教战守策、思治论透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内外矛盾,针砭时弊,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政见;留侯论一扫黄石公授书的神秘色彩,论证秦末隐士有意启迪张良促其“能忍”,见解新颖,不落窠臼。

这些论文雄辩滔滔,笔势纵横,善于腾挪变化,体现出孟子、战国策等散文的影响。

(二)杂记

1.叙事记游

  叙事记游的散文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广为传诵的名作。

  记人物的碑传文如方山子传、书刘庭式事,能藉助于生活片断和有代表性的细节显示人物性格。

潮州韩文公庙碑有叙有议,结合韩愈一生遭遇,评述了他对文学儒学的贡献,写得议论风生,气势充沛。

  记楼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记、超然台记、韩魏公醉白堂记,或表达关心稼穑、与民同乐的思想,或体现游于物外,无往不乐的襟怀,或赞扬严于律己、廉于取名的风节,都善于藉事寓理寄情,且文意翻澜,发人深思。

  写景的游记,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见长,如石钟山记写夜泊绝壁奇境,情调森冷,耸人毛发;前、后赤壁赋,一写清风朗月的秋光,一写水落石出的冬景,描绘逼真,境界若画。

这些游记也不单纯留连风月,而总是即地兴感,借景寓理,达到诗情画意和理趣的和谐统一。

  苏轼的记叙体散文,常常镕议论、描写和抒情于一炉,在文体上,不拘常格,勇于创新;在风格上,因物赋形,汪洋恣肆;更能体现出庄子和禅宗文字的影响。

2.题跋杂文

  书札、题记、序跋等杂文,在东坡全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苏轼广于交游,笃于友谊,“简易疎达,表里洞然”,所写书札尺牍,如上梅直讲书、与李公择书、答秦太虚书、答参寥书等,大多随笔挥洒,不假雕饰,使人洞见肺腑,最能显现出作者坦率、开朗、风趣的个性。

  苏轼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写了不少题记、序跋、杂着,品诗评画,谈论书法,总结创作经验,如南行前集叙、书吴道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