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64808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管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管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管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管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教学大纲.docx

《《管理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教学大纲.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学》教学大纲.docx

《管理学》教学大纲

 

《管理学 》教学大纲

 

2008 年 10 月

 

1

 

前言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管理学》课程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和会计等专

业高等的专业基础课程。

《管理学》以经济管理工作为逻辑起点,以本科学生为

讲授对象,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

使学生全面了解科学管理的基本理念、基本方法以

及发展趋势,为深入掌握各门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基本掌握从事经济管理

工作所需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管

理岗位的工作。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

学生具有系统的经济理论知识,有一定的自主学习

和工作能力,能够有意识地规划个人职业生涯。

《管理学》知识来自对不同经济

组织长期经济活动有益探索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它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

运用综合分析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理解其内容,领会其实质。

《管理学》知识与组织生存的客观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动关系,其知识体系、

内容结构充满变化,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站在客观环境的角度进行学习,

以掌握《管理学》知识的本质。

先修课程要求: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本课程计划 54 学时,3 学分。

选用教材:

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

《管理学》(第二版)周三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手段:

课堂讲授、案例讨论、自学相结合。

考核方法:

闭卷笔试。

 

注:

※符号标注的内容由任课老师自主安排讲授,不在考试范围之例。

 

2

 

第一章管理和管理者的工作

 

一、学习目的

 

理解管理的含义与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及其性质。

二、本章内容

第一节管理的含义

一、管理的条件

共同劳动;组织;组织目标

 

二、管理的定义(教材第 5 页)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

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第二节管理过程与管理职能

一、管理过程(罗宾斯:

《管理学》第 7 版,2004.4,第 9 页)

管理过程是一组进行中的决策和工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从事计划、

组织、领导和控制。

它的含义在于,当管理者进行管理时,他们的工作通常以连

续的方式体现出来。

二、管理职能(格里芬:

《管理学》第 9 版,2008.4,第 7 页)

1、计划:

设定组织目标并决定实现目标的最佳手段。

2、组织:

决定资源和活动组合的最佳方式。

3、领导:

激励组织成员为组织利益最大化而工作

4、控制:

监督和纠正当前活动以保证目标实现。

第三节管理者和管理工作

 

一、管理者的定义(格里芬:

《管理学》第 9 版,2008.4,第 6 页)

管理者是以执行管理过程为职责的组织成员,负责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人力

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

 

二、管理者的类型(格里芬:

《管理学》第 9 版,2008.4,第 9 页)

管理者依不同层次、不同职能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以及营

销、财务、运营、人力资源和行政等专业管理者。

 

3

 

三、管理者的角色(教材第 7 页)

1、 人际角色:

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2、 信息角色:

监督人、传播者、发言人

3、 决策角色:

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四、管理者的技能(教材第 8 页)

1、 技术技能

2、 人际技能

3、 概念技能

 

五、管理工作的性质:

科学与艺术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本章重点

掌握管理定义、管理职能、管理者角色与技能的结论。

 

二、本章难点提示

从管理的产生条件理解管理定义的多样化。

从管理服务于经济组织的实际需要、

从客观环境的变化特征和人主观认识的三个角度理解管理职能和管理者角色与技能的

表现形式。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 学习目的

 

了解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认识管理理论的本质特征:

环境适应性。

二、 本章内容

第一节古典管理理论(教材第 13-18 页)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泰罗制)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管理活动、管理职能、管理原则)

三、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官僚组织)

 

第二节行为管理理论(教材第 18-20 页)

4

 

一、梅奥与霍桑实验

二、人际关系运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麦格雷戈(X 理论、Y 理论)

 

第三节现代管理理论(教材第 20-22 页)

 

一、数量管理理论

二、系统管理理论

三、权变管理理论

四、全面质量管理

 

※第四节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学习型组织

二、精益思想

三、业务流程再造

四、核心能力理论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本章重点

掌握科学管理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内容:

泰罗制、法约尔 14 条管理原则、韦

伯理想组织研究、梅奥行为科学研究、管理科学理论、系统理论、权变理论;了

解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管理理论新发展的主要内容:

学习型组织、精益思想、业

务流程再造和核心能力理论。

 

二、本章难点提示

从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理解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辩证关系。

 

第三章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一、学习目的

 

认识管理活动与组织环境的逻辑关系;掌握组织环境、组织文化的基本内容及其

对组织管理活动的影响。

二、本章内容

 

5

 

※第一节组织环境

一、 组织环境的含义:

对组织绩效造成潜在影响的力量和机构。

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部分。

二、一般环境

政治与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技术因素、国际因素

 

三、任务环境

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管制者、利益集团、战略合作伙伴

 

四、内部环境

所有者、董事会、雇员、物质环境

 

第二节组织文化

 

一、组织文化的概念(教材第 207 页)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

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二、组织文化的特征(教材第 207 页)

1、超个体的独特性

2、相对稳定性

3、融合继承性

4、发展性

 

三、组织文化的结构(教材第 207 页)

组织文化有三个层次结构,即潜层次、表层和显现层三层。

四、组织文化的维度(罗宾斯:

《管理学》第 7 版,2004.4,第 63 页)

关注细节、成果导向、员工导向、团队导向、进取性、稳定性、风险承受力。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本章重点

组织环境的不同内容对组织管理活动的具体影响。

 

二、本章难点提示

组织环境对组织管理活动的客观决定性。

 

6

 

第四章道德与社会责任

一、学习目的

 

明确道德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意义,理解影响管理者道德的因素;掌握社会责任

的含义及其对组织管理的价值所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道德与崇尚道德的管理

 

一、四种道德观(教材第 27-28 页)

1、功利观:

决策要完全依据其后果或结果做出。

2、权利观:

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做出。

3、公平观:

管理者要按照公平的原则行事。

4、综合观:

管理者在决策时要综合考虑实证(是什么)和规范(应该是什么)两

方面因素。

 

二、崇尚道德的管理的特征(教材第 28-30 页)

1、把遵守道德规范看作责任

2、以社会利益为重

3、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4、视人为目的

5、超越法律

6、自律

7、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第二节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教材第 30-33 页)

 

一、道德发展阶段

二、个人特征

三、结构变量

四、组织文化

五、问题强度

 

第三节提升员工道德修养的途径(教材第 33-35 页)

 

7

 

一、招聘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二、确立道德准则

三、设定工作目标

四、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五、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估

六、建立正式的保护机制

 

第四节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一、社会责任的定义(教材第 36 页)

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仅承担法律和经济义务,还承担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

务。

 

二、两种社会责任观(教材第 36-38 页)

1、 古典观:

最大限度地满足股东利益。

2、 社会经济观:

公司不仅要对股东负责,同时还要对产生和支持它的社会负责。

 

※三、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本章重点

四种道德观;崇尚道德的管理的特征;影响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因素以及社会责任

与利润取向的关系。

二、本章难点提示

从全面正确认识客观环境变化与组织发展内在联系的角度把握道德与社会责任问

题。

 

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

一、学习目的

认识什么是科学决策以及如何进行科学决策;理解影响决策诸因素的内在

关系;正确使用基本决策方法。

二、课程内容

 

8

 

第一节决策与决策类型

 

一、决策的定义(教材第 84 页)

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二、决策的原则(教材第 85 页)

满意原则

 

三、决策的依据(教材第 85 页)

适量的有质量的信息

 

四、决策的类型

根据决策的主体不同分类:

个人决策、群体决策

根据决策的常规性不同分类:

程序性决策、非程序性决策

根据决策的确定性不同分类:

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

 

第二节决策过程(教材第 87-89 页)

 

一、诊断问题(识别机会)

二、明确目标

三、拟定方案

四、筛选方案

五、执行方案

六、评估效果

 

第三节决策风格

 

一、决策风格的含义

个体对信息的认识及其反应。

二、决策风格的类型(罗宾斯:

《管理学》第 7 版,2004.4,第 171 页)

1、命令型

2、分析型

3、概念型

4、行为型

 

三、理性决策(罗宾斯:

《管理学》第 7 版,2004.4,第 163 页)

9

 

四、有限理性决策(罗宾斯:

《管理学》第 7 版,2004.4,第 164 页)

五、直觉决策(罗宾斯:

《管理学》第 7 版,2004.4,第 165 页)

第四节决策方法

 

一、定性决策方法(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法、德尔菲法)

 

※二、定量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

决策树;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小中取大法、

大中取大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本章重点

决策的定义、原则和依据;决策过程的内在逻辑;认识并领会决策风格;掌握定

性和定量决策方法。

 

二、 本章难点提示

根据组织决策的根本目的理解决策过程的内容。

 

第六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一、学习目的

 

认识目标与计划的内涵;理解计划编制过程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目标与计划

一、目标的含义(罗宾斯:

《管理学》第 7 版,2004.4,第 183 页)

目标是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期望的产出,它提供了所有管理决策的方向,构成

了衡量标准。

目标是计划工作的基础。

 

二、计划的含义(教材第 111 页)

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包括:

在时间和空

间两个维度上进一步分解任务和目标,选择任务和目标的实现方式,规定进度,检查

 

10

 

与控制行动结果等。

 

三、目标与计划的层次(罗宾斯:

《管理学》第 7 版,2004.4,第 191 页)

根据管理层次的不同,目标与计划的层次表现为:

高层管理者:

战略目标与战略计划

中层管理者:

战术目标与战术计划

基层管理者:

运营目标与运营计划

 

第二节计划的类型(教材第 114-117 页)

 

一、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二、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

三、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

四、具体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

五、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

 

第三节计划编制过程(教材第 120-122 页)

一、确定目标

二、认清现在

三、研究过去

四、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

五、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

六、制定主要计划

三、 制定派生计划

四、 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第四节计划的组织实施

一、目标管理(教材第 133-137 页)

1、 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2、 目标的性质

3、 目标管理的过程

二、滚动计划法(教材第 137-138 页)

1、滚动计划法的基本思想

2、滚动计划法的评价

※第五节战略性计划与实施

 

11

 

一、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

二、战略环境分析

三、战略性计划的选择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本章重点

掌握计划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同计划类型的成因;认识并领会计划编制过程;

理解并掌握目标管理方法。

二、本章难点提示

根据环境要求决定组织工作内容、工作标准的原理和计划旨在推动组织发展的本

质,去领会计划编制过程的具体环节。

 

第七章组织设计

一、学习目的

 

理解组织的概念与组织设计的含义和内容;能够理解组织部门化和组织层次化的

客观价值。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设计

 

一、组织与组织设计的概念(教材第 150 页)

1、组织:

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为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协同行动的集合体。

2、组织设计:

对组织的结构和活动进行创构、变革和再设计。

二、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教材第 151-154 页)

1、组织设计的任务:

设计清晰的组织结构,规划和设计组织中各部门的职能和职权,确定组织中职能

职权、参谋职权、直线职权的活动范围并编制职务说明书。

2、组织设计的原则:

专业化分工原则;统一指挥原则;控制幅度原则;权责对等原则;柔性经济原则

 

三、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教材第 154-162 页)

 

12

 

管理学者西拉季认为,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是:

环境、战略、技术与组织结构。

 

第二节组织的部门化

 

一、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教材第 162 页)

1、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

2、分工与协作相结合

3、精简高效

二、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与特征(参考教材第 163-168 页)

1、职能部门化:

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

2、产品、地域和顾客部门化:

事业部制

3、项目部门化:

矩阵型;网络型

第三节组织的层级化

 

一、组织的层级化与管理幅度(教材第 168-171 页)

1、管理幅度与组织层级的互动性

管理层级化设计的核心任务是确定完成任务需要设定的层级数目,有效的管理幅

度是决定组织中层级数目的最基本因素。

所谓管理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

有效地指挥和领导的下属数量。

组织层级是指从最高层的直接主管到最低的基层具体工作人员之间形成的层次。

管理幅度与组织层级呈反比关系。

这种反比关系决定了两种基本的组织结构形态:

平式和锥型(金字塔)式。

2、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

工作能力;工作内容和性质;工作条件;工作环境

 

二、层级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集权与分权(教材第 171-173 页)

1、权力的性质与特征

职权是指组织内部授予的指导下属活动及其行为的决定权。

职权分为三种形式:

直线职权、参谋职权和职能职权。

管理者获取职权的同时必须负担职责,职权预示着下属必须完成被指派的任务,

职责则预示着下属所完成的任务必须符合上级规定的标准。

2、集权与分权

集权与分权是组织层级化设计中的两种相反的权力分配方式。

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高层次上集中,下级部门和机构的一切

行动必须服从上级指挥。

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低层次上分散。

 

13

 

集权与分权是相对的。

 

三、组织层级设计中的授权(教材第 173-174 页)

1、授权的含义

授权是指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把某些权力或职权授予下

级。

2、有效授权的要素

信息共享;提高授权对象的知识与技能;充分放权;奖励绩效。

3、授权的原则

重要性原则;适度原则;权责一致原则;级差授权原则。

 

※第四节组织结构的权变设计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本章重点

掌握组织设计的任务、原则和影响因素;理解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及其基本形

式与特征;认识并领会组织层级设计中集权、分权与授权的客观价值。

二、本章难点提示

组织设计的对象是工作方式;从环境要求决定组织工作内容、工作标准,进而决

定组织工作方式的客观逻辑理解组织设计的内容,从工作方式必须满足组织发展高效

率和高效益的要求去认识组织部门化的形式变化和组织层级设计中集权、分权与授权

的理由。

 

第八章领导

一、学习目的

 

理解领导职能在管理中的独特作用;理解领导权力不同来源的不同价值;掌握领

导理论的研究成果。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领导的内涵

 

一、领导和管理(教材第 222 页)

领导和管理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很大差异。

 

14

 

二、领导的作用(教材第 223 页)

指挥;协调;激励。

 

三、领导权力的来源(教材第 223-225 页)

根据法兰西和雷温等人的研究,领导权力有五种来源:

法定性权力;奖赏性权力;

惩罚性权力;感召性权力;专长性权力。

 

第二节领导风格类型(教材第 225-228 页)

 

一、按权力运用方式划分:

集权型、民主型

二、按创新方式划分:

魅力型、变革型

三、按思维方式划分:

事务型、战略型

 

第三节领导理论(教材第 228-235 页)

一、领导特性论

 

二、领导行为论

1、密执安大学的研究

2、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

3、管理方格论

 

三、领导情景论

1、菲德勒权变理论

2、路径——目标理论

3、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四、领导理论的新观点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本章重点

领导职能在管理中的作用;领导权力的不同来源;领导理论。

二、本章难点提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工作的要求是既有局部质量,又有整体价值。

这就要求

组织领导既能够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向,又能够有效协调组织内部的各项工作并调动各

部门、各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中的关键是领导是否具备足够

的影响力。

 

15

 

二、教学手段

课堂讲解。

 

第九章激励

一、学习目的

 

理解激励的原理;领会并掌握激励内容理论和激励过程理论的研究成果。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激励原理(教材第 237-239 页)

一、激励的概念与对象

1、激励的概念

激励是由动机推动的一种精神状态。

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和加强的作用。

2、激励的对象

组织范围中的员工或领导。

 

二、激励与行为

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是激励的起点,进而导致某种行为。

 

三、激励产生的内因与外因

内因:

人的认知构成

外因:

人所处的环境

 

第二节激励的内容理论(教材第 239-244 页)

一、需要层次理论

二、双因素理论

三、成就需要理论

 

第三节激励的过程理论(教材第 244-249 页)

一、公平理论

二、期望理论

三、强化理论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16

 

一、本章重点

激励的原理;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强化理论。

二、本章难点提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工作的要求在客观环境变化的推动下不断提高,要求组

织成员的工作投入相应加大,但是人的工作投入与其得到的利益是成正比的,因此,

在组织目标中如何包含个人目标成了目前经济组织的重要管理工作内容。

 

第十章控制与控制过程

一、学习目的

 

理解控制的客观必要性及其基本原理;领会并掌握控制的类型和控制过程;了解

有效控制的主要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控制原理

 

一、控制的必要性(教材第 276 页)

1、环境的变化

2、管理权力的分散

3、工作能力的差异

 

二、控制的含义(教材第 276 页)

控制是保障企业计划与实际作业动态相适应的管理职能。

其主要内容包括确立标

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

 

三、控制的类型(教材第 280-281 页)

1、前馈控制: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

目的是防止问题发生。

2、同期控制:

在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

3、反馈控制:

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结束后,对本期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

进行总结。

 

第二节控制过程(教材第 282-289 页)

 

一、确立标准

1、确定控制对象

 

17

 

2、选择控制重点

3、制定控制标准

 

二、衡量绩效

1、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2、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

3、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三、纠正偏差

1、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2、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

3、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

 

第三节有效控制

一、有效控制系统的特性 (罗宾斯:

《管理学》第 7 版,2004.4,第 543 页)

准确性、及时性、经济性、灵活性、可理解性、合理的标准、战略地位、强调例

外、多重标准、纠正行为

 

二、控制中的权变因素(罗宾斯:

《管理学》第 7 版,2004.4,第 544 页)

1、组织规模

2、职位和层次

3、分散程度

4、组织文化

5、活动重要性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本章重点

控制的类型;控制过程;有效控制系统的特性;控制中的权变因素。

 

二、本章难点提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环境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既定的工作内容和标准不可避

免会脱离环境要求,所以只有依赖有效的控制才能稳定组织工作内容和标准的价值。

 

五、阅读书目(或参考文献)

 

18

 

1.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

《管理学(第二版)

习题与案例》周三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美】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第 7 版),孙健敏、黄卫伟等译,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3.【美】里基·格里芬《管理学》(第 9 版),刘伟译,中国市场出版社。

4.【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第 11 版),郝国华等译,经

济科学出版社。

5.【美】安吉罗·克尼基《管理学基础》,梁巧转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