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市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管理研究.docx
《个旧市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管理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旧市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管理研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个旧市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管理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管理研究》课题资料
一、研究目标
加深对创办农村寄宿制学校重要性的认识;探究出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模式,使学校办学模式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建构起一套在校学生学习与生活,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二、研究内容
为了解决农村小学教育中生源相对不足、教育资源浪费、使用效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农村寄宿制小学应运而生。
在很大程度上,它让更多的农村儿童能够更加集中和便利地接受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但随着寄宿制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也引发和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符合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需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
”
虽然国家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给予了较有力的支持,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经济基础差,管理经验不足,不少地区在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方面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
作为在国家学校布局调整背景下大规模发展起来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在软硬件建设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1、硬件设施不到位
宿舍、食堂是寄宿制学校的所必须的主要硬件设施。
校舍使用面积是否能满足学生学习、住宿、活动的要求是寄宿制学校首要考虑的问题。
(1)、寄宿制学生的住宿问题。
以我校为例:
我校校园占地面积1200㎡,学生宿舍面积310㎡。
2009年我校拥有学生人数208人,而今年学生人数增至258人,生均校园使用面积从5.57㎡降至4.65㎡,学生宿舍生均占有面积从2.81㎡降至1.61㎡。
随着住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学生的活动面积,住宿面积不断减小。
有的学校只有把多余的教室改为宿舍供学生住宿。
而没有多余房间的学校只能让学生十七、八名甚至二十名学生挤在一间只有10个床位的宿舍。
校舍面积太小不能满足学生的住宿问题是寄宿制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2)、学生活动、生活区域。
我校有258名学生,但在校园只有一块篮球场可以供学生活动。
一部分学生只能在教室内楼道内玩耍,这就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都是在学校解决就餐问题,部分寄宿制学校缺少一个学生就餐的饭堂,学生只能在操场上蹲着吃饭或者席地而坐,如果遇上雨天学生只能在教学楼的走廊上吃饭。
(3)、亲情互动交流硬件的建设。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孩子,其父母长年不在身边,缺少亲情交流,使得孩子们的心理相当脆弱和孤单。
孩子与父母较长时间不能在一起,很可能使孩子产生情感问题、造成性格缺陷。
他们不适应寄宿生活,开始住校的几个月整日啼哭,甚至偷偷跑回家。
而且寄宿学校一般学生数量多,班级规模大,住宿条件拥挤,也造成了同学之间激烈竞争和人际关系紧张,加重了寄宿生的心理负担。
所以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应考虑电话、网络交流及邮政通讯等设备的建设,有条件的可设立亲情交流专用活动室,供学生定期和亲人互相交流学习、生活情况。
从而使在外务工的家长放心,在校学习的孩子安心。
虽然我国先后出台了《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和《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但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但眼下许多地方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学设施配置方面,存在教室课桌椅陈旧,实验仪器和设备缺乏,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落后,音乐、体育、美术设施无法满足需求,图书馆图书资料陈旧匮乏等问题。
生活设施不配套是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普遍问题,给学校管理带来许多不便。
如学生宿舍建筑陈旧,许多是由其他用途的房屋改建而成,缺乏洗漱和厕所等设施;大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仍然面临食堂、宿舍、文体设施等硬件设施不到位的问题。
2、软件设施配备不足
(1)、教师素质跟不上。
校长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管理水平,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寄宿制学校的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要兼职做生活辅导老师,疏导学生心理,晚上查自习、宿舍,时刻留心一系列突发性的事件。
这对寄宿制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资配备不足,大部分学校缺少专职的生活老师大多数学校是由值班教师管理学生学生宿舍,每位值班教师要管理一百多名、甚至几百名学生,造成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突发问题。
工作量的加大也为教师产生专业倦怠感埋下隐患。
(2)、学生身心健康状况问题多。
受办学条件与管理水平的影响,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受校园周边环境、学生身体状况、学校食堂条件和住宿条件、饮用水等问题的影响以及离开父母与家庭等情感的交流项目,而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更是存在着交流困难,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致使学生在身心发展发面出现了多种问题,如孤僻、冷漠、早恋等心理障碍。
(3)、学生管理不到位。
部分学校在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家校沟通、活动开展等方面比较薄弱,也没有条件配备生活老师,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主要还是依靠班主任,不少学校的管理还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即对学生的管理处于“看管”或“不出事”,或者管理处于“维持”秩序层面,努力使学生的正常学习不受干扰。
同时由于学校管理制度中学生视角的缺失与成人视角的强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模式
1、安全管理
学校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安全、建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
妨害校园安全的隐患有以下几点
一是交通事故。
不走人行道、随意横穿马路、强行超道、高速骑车等造成的交通事故。
乘座货车或超载车辆而造成车翻人伤亡的事故。
以我校为例,由于学校处于公路沿线走读的学生每天上学都需要横穿公路,该路段以大型货车居多车速较快,学生在横穿公路时爱打闹说笑,通过车辆对学生的安全造成极大地威胁。
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因素,住校学生上学、放学无营运车可坐,于是就乘坐非营运的车辆,有的甚至车坐的是黑车。
二是不当活动事故。
学生在课余时间相互追逐、戏耍、打闹时不掌握分寸和方式方法,攀爬窗子走道护栏,使用石子、小刀、玩具等器械造成的伤害。
三是挤压、践踏事故。
放学和下课时在楼道、门口等黑暗和狭窄的地方互相争先而造成的挤压、践踏等事故。
四是校园暴力事故。
学生受到校外不法之徒的侵害;学生之间有摩擦使用武力;盲目消费导致偷盗;不良朋友引诱;群殴,学生自身心理疾病伤人或自伤。
五是体育活动事故。
体育活动或体育课上不遵守纪律或注意力不集中,活动随意,体育器械使用不得要领而造成的伤害。
六是劳动或社会实践事故。
在劳动或社会实践中安全意识差,操作不熟练或不按要求操作而造成的伤害。
七是消防事故。
学生取暖、用电、饮食不当而造成火灾、触电、中毒等事故。
八是自然灾害事故。
学生自救自护能力差,遇到暴风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无法有效防卫造成的伤害。
九是食品卫生事故。
学校卫生管理重视不够,学校食堂或饮用水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未经检验合格擅自使用,造成师生中毒、拉肚子等。
十是学生心理负担过重而造成事故。
如学生跳楼事件、学生私自外出不归事件等。
2、卫生管理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为传染病暴发疫情,其次是食物中毒;地区分布多为农村中小学和乡镇中小学。
学校诱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潜在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办学规模与学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同步
随着乡镇行政区域规划的调整和教育资源的整合,农村大部分中小学进行了撤扩并,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学生由走读制度变成寄宿制,但许多学校没有建成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的公共卫生相关体系和落实相关措施,学校公共卫生安全存在很多隐患。
2、农村学校基础卫生条件薄弱
一是学校的饮水安全存在隐患。
目前,农村部分学校为自备水,部分学校为村镇集中式供水,但不同程度存在未及时清洗水箱和管道、未按时消毒或不规范消毒等问题,为介水传染病疫情发生与流行埋下隐患。
二是学生住宿条件普遍较差。
大部分学校没有独立的男女生宿舍楼,没有专门的沐浴场所与设备,学生宿舍存在人员拥挤、通风不畅、光照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导致春秋季呼吸道传染病极易暴发与流行。
3、校医未按规定配备
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二十条“城市普通中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和普通中学设卫生室,按学生人数600:
1的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但目前大多数农村寄宿制学校无校医,由兼职保健老师或班主任在履行校医的工作。
校医无配备是学校传染病疫情时有暴发的主要原因。
一是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入园健康档案查验等制度流于形式。
未配备校医的学校由兼职保健老师完成上述工作,而大部分保健老师本身又承担了大量的教学或繁重的后勤管理任务,疏于对这些制度的落实,“传染病重在预防”成了一句空话。
二是学校传染病疫情不能真正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由于传染病防控等工作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特殊性,需要经过系统、全面的培训,因此,目前农村学校保健老师防控传染病能力薄弱,对疫情不能“从早、从小”处置,导致疫情暴发与流行。
3、住宿管理
1、学校管理人员管理意识存在认识模糊,思想麻痹的问题。
2、农村寄宿学校存在缺乏管理经验的问题。
农村小学校布局调整后,为了解决学生上学路途遥远的问题,于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
然而,通过近几年的管理实践证明,兴办寄宿制学校特别是学生寝室安全管理,还十分缺乏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学习模式,往往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特别是对于学生寝室安全管理存在随意性、盲目性,没有一整套的管理系统和方案。
分管领导抓得不实,具体工作人员管理不到位,很大程度上学生寝室安全管理有较大盲区,缺乏制度制约和安全管理运行长效机制。
3、学生寝室建设不规范和设备简陋。
近几年学生人数增加了、班级增多了,教职员工也都相应增加,教师需要住宿,特别是学生吃饭住宿需要大量的校舍,受到需要资金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和筹集和争取相应的配套资金的制约。
学生寝室常常因陋就简,临时把其他校舍腾出来用做学生寝室,寝室照明线路不规范;学生用床简陋,卫生条件较差,我校因宿舍不够不得不让小学生挤在一起住。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
4、学生寝室管理缺乏专门管理人员。
由于学校合并后需要大量的师资和工勤人员,寝室专职管理员都没有设岗,我校是各个教师分管一格宿舍,但由于缺乏监管机制和专业知识,应对突发事件处理经验不足,都是潜在隐患。
5、学生寝室完整的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农村寄宿制学校兴办起步晚,经验少,受办学条件的制约,主观上的意识淡薄。
目前学生寝室管理缺乏一套科学、实用、全面的完整的管理制度和应急予案,我校虽然也制定了一些制度,但有的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是挂在墙上,放在案头的摆设罢了。
制度不全,制度不细,学生寝室管理存在随意性、自由性也就在所难免了。
4、教育教学管理
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一般较差,学校布局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办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有限的教育资源也造成了浪费。
此外,师资力量依然薄弱、学前教育严重欠缺。
(1)、教学管理水平落后
第一是教学质量下降。
上级政府集中办学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事实又怎样呢?
小学阶段的孩子自我约束力比较差,在家的时候,有父母督促,学习的时间有保证。
而在学校,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那些原本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就会沉迷于其他事情,忽视学业。
第二是传统观念与素质教育目标错位。
教师的传统观念:
每天的工作主要是教书。
家长的传统观念:
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意味着用钱替孩子买来了时间,用寄宿可以“矫治”孩子,他们认为寄宿制管得严,时间多,孩子学习就会好,孩子学习好就行。
一部分教师拼命抓成绩,对学生的生活管理淡薄,学生间的一些不良倾向不能消灭在萌芽状态,以至于出现校内殴打现象。
(2)、教师队伍不稳定
我校的教师的角色就不仅仅是一名教师,而是教师、父母、保姆的混合,教师工作的大部分是要照料学生的饮食起居。
由于教师身兼数职教师分工重重叠叠,有的教师既要从事教学工作又要分管学校后勤、安全、等工作,到头来就是教师样样都要管,又是样样都管不好,顾此失彼现象时有发生。
管理起来力不从心。
另外对于现行的教师工资体制而言,集中办校的教师没有额外的补贴,仅仅讲奉献,靠道德的标准来维持教师的积极性,确实难以保证教师安心工作,因此部分教师拼命往城区、坝区调动工作,致使我校的教师极不稳定。
(3)、没有足够重视学生新的心理问题
俗话说:
“打死是娘好,睡死是床好。
”六七岁的孩子就长时间地离开父母,谁来弥补童年母爱的需求,谁又能弥补得了血浓于水的亲情?
学生是想爸爸妈妈的。
很大部分学生初来时不习惯,三更半夜也会起来哭闹,甚至悄悄溜回家,吓坏了老师,吓坏了家长。
一部分学生出现孤僻,亲情淡漠等心理疾患。
然而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违纪学生还停留在分析普通学生一样的思维水平,总认为这些孩子天生顽皮,甚至是不知好歹。
因此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是教学质量上不去的原因之一。
5、人文关怀
何为人文关怀,简而言之,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
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从很多同学的言语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语:
“这一周终于过完了;最近,我过得很不开心;我想妈妈了。
”等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听到孩子们这些发自内心的话,我们不得不反思,孩子们究竟缺少什么?
(1)、家庭的亲情,孩子们无法触及
家庭对于每个孩子的成长而言极其重要,而孕育于家庭生活中的家庭亲情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更加弥足珍贵,这种情感是学校里面任何一个人所无法给予的,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也是任何一个人所无法替代的。
一句话:
孩子的成长渴求家庭亲情的关怀。
家庭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不能比拟的优势。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其语言、知觉、思维、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和情感、性格、气质、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比较快,是一个人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
家庭的温暖,家庭教育的功能与优势在这一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家庭生活,对于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要至关重要。
然而,这些方面在农村寄宿制学校推进的进程中往往被忽视和低估。
很多寄宿生在校期间思念家人却无法与家人进行情感交流,寄宿后感觉内心孤独、寂寞,却无法找人诉说。
如何让这些优势在寄宿制学校中发挥出来,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慰藉,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已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2)、部分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漠不关心,教育方式粗暴单一。
当我们的学生从内心里发出迫切的家庭亲情关怀需求时,我们很多的家长却在为他们孩子的“良好”处境而庆幸。
相当一部分家长觉得把孩子全天候的放在学校里,就是希望学校及老师能行家长所不行,甚至有家长认为,把孩子放在学校里,省了不少麻烦,基本上是不用再操心了。
这种想法,在很多程度上削弱了家长和和孩子的亲情链接。
还有些家长,平时对孩子不闻不问,当孩子出现问题或犯了错误时不是积极的引导,而是冷言冷语,学生内心唯一的一点情感寄托也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长此以往,孩子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也视而不见,双方的对立情绪也日益加剧,学生的人文关怀更是无从谈起。
(3)、寄宿制学校的运行和管理机制相对缺乏人文关怀。
寄宿制的初衷是美好的,但是寄宿制带来的问题却也是令人始料未及的。
就农村寄宿制小学自身的运行和管理而言,无形中就加重了寄宿制小学生情感缺失的程度。
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尽量的减少不安去事故,从各个方面去严格的要求学生,致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呈现出一种程式化的趋势。
在寄宿生日常管理中,任课教师负责学生课上的学习,生活教师负责学生课后的休息照顾,教师之间分工明确却缺少沟通交流,没有充分认识并发挥他们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寄宿生的情感问题便成了教师管理工作中的真空地带。
大部分孩子的生活显得很拘谨,即使有了想法也不愿意和人去交流。
6、家校联系
(1)、语言交流障碍。
以我校为例,学校里除了傣族就是彝族,大部分家长只会民族语言并且识字量低再加上一些家长不常与外界接触导致教师和家长交流十分困难。
(2)、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利。
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一般情况下要到周末才来学校接学生。
因为进出村寨不方便,学校不能及时和家长沟通,反映学生情况。
(3)、教师与家长对于家校沟通的错误认识。
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与家长沟通就是告诉家长孩子出现的问题,或者是在孩子犯错误时向家长告状,这种方式虽然能引起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但是很容易引起家长的反感。
因此不能真正把家长的力量纳入到教育合力中来。
部分家长认为与学校沟通无非就是问问孩子的身体状况、学习情况,他们往往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同伴相处。
不能正确地理解家校联系的重要性。
他们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认为沟通应该是学校的事,而自己的力量则可有可无,孩子在学校,也就把教育的重任完全地交给了学校。
因此,很多家长不能配合学校完成一定的教育工作,更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育管理的工作中来。
(4)、家长会的形式参与多于实质参与。
由于家长的兴趣、需求、动机和利益各不相同,家长在与学校进行沟通合作的过程中希望参与活动的形式与层次也各不相同。
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主要集中在表层化的参与层次,通常是由学校主宰着这类活动。
这一层次的参与形式主要有家长会、收假放假日、家长联系薄等。
(5)、单向灌输多余双向沟通。
家长会、电话联系和约见家长是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合作的最普遍方式,而一些较高层次的直接参与方式仍然不太受欢迎,因而尚未采用或很少被采用。
在家校沟通方面,很多学校仍然以单向灌输为主,缺少双向沟通。
由于学校对家长只是一味的灌输,很少采纳家长的意见或建议,使得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仍然停留于比较表面化的层面。
(6)、随意性多于计划性
大多数学校只是在学期初或学期末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召开一两次家长会,其余时间均是为了解决孩子出现的问题教师与个别家长进行的沟通,随意性较强。
这种活动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家长不能从活动中学习到较系统、较稳固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难以形成时间上和效果上的强化。
即使给予家长家庭教育知识,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简单的技能和零碎的知识,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体系。
(7)、学习问题多于综合素质
虽然大多数的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比单一的学习成绩更为重要,但是在实际沟通中,对学习问题的关注度远比其他方面的关注度要高的多,而排在家长与学校沟通合作内容末位的则是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
(8)、学校和家庭都没有为家校沟通创造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对于家长而言,虽然乐于与学校沟通,但由于忙于工作,忙起来甚至不能自己亲自接送孩子,因此,很难与老师见面,更抽不出时间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
所以,尽管学校想出了很多好的沟通途径,如亲子活动、家教讲座、家长会等形式,却有一部分家长很难到学校参加。
寄宿制学校与普通学校相比,除了具备以上普通学校中家校通的问题外,还具备其特殊的问题。
(三)、学生活动与学习、生活管理研究
1、寄宿制学校实行封闭管理。
学生平均10天的时间全程住校,接受成人的管理。
孩子远离父母和家庭,接触父母家庭、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的很少。
丰富多彩的家庭亲情生活,纯朴的社会的风俗,妙趣横生的大自然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得不到及时补偿、品味和感受,这对幼小眷恋亲情,喜闻乐见,天生活泼烂漫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大缺憾。
尤其是一年级新生起始学期,孩子离开父母来到学校。
幼小的孩子,由于一时间戛然的缺少了父母们那种本能的贴身触肤般地亲情搂抱式的呵护,缺失亲情,过早的承受着各种压力。
使得孩子们思母恋娘的心理非常强。
在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表现出害怕、孤独、不善表达的自闭倾向。
他们想念亲人,想念家庭,他们的情绪极不稳定,有些儿童甚至无病呻吟,装病扮痛为自己想家回家找通路,呈现出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导致一些儿童的行为失范,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地障耐。
2、学校生活的单一化,给孩子的天性发展造成了桎梏。
寄宿制办学,虽然教育资源相对集中优化,但受地区经济条件的制约,学校办学资金紧张,学生活动特别单一。
具体表现为:
1由于缺乏必备的教学辅助设备。
在课堂教学上,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层次浅显,必要的教学辅助性情景设置显得苍白,在唤起学生思维和激发兴趣上手段单一。
2、在课程设置上,基本能够开全课程,但音体美等学科学生认为是黄金课的教师紧缺。
有的虽师资尚可,但苦于设备及活动资料的匮乏,其效果不佳。
这对生性十足的孩子来说又是一大憾事。
3、在活动方面,为释放孩子们的天性,展示他们个性发展的功能性场所尚属空白。
一些激活孩子思维,开阔孩子视野,激活孩子生命的功能性场所和资源紧缺。
诸如:
读书资料、书画琴房、心理咨询室等等。
学生一天的时间,从早到晚总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虽挖空心思地百般调剂,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孩子们几乎成了学习的机器,面对教室、食堂、宿舍、厕所四位一体的活动区间,在这个信息化、数字化、创新型的社会里,学生接受外界大千世界的信息较少,信息渠道不畅,这对好奇好动喜闻乐见的孩子来说又是缺失。
3、对孩子管理和评价过于成人化,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定势,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寄宿制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上,为了规范起见,往往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和管理学生,显得苛刻。
容易一把尺子量到底,尽其能的让孩子按一个标准去做。
这固然保证了学校各方面的秩序的规范有序,但与此同时,孩子们天真,活泼、好奇、好动的天性被压抑了,使得小学生一个个成了“听话,董事,守规矩”的“小大人”。
长此以往,必会影响孩子的个性思维发展,势必给孩子未来的发展造成一种循规蹈矩的定势。
不利于孩子将来适应社会发展,更谈不上改变社会。
这种不适应孩子们身心发展的过于追求规范有序的管理方式,有悖于时代创新精神的要求。
(四)、全体学生行为习惯与心理咨询
1、学生行为习惯方面
住宿制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农村,由于受到原来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的道德水平和行为习惯大相径庭:
他们懂礼尊师,朴实厚道,珍视友谊、崇尚劳动,热爱学习。
但是因为学生年龄较小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着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好等缺点。
生活能力差主要表现为:
一是宿舍卫生差。
走进学生宿舍,一片混乱,他们不会打理床铺,床上乱七八糟,地板难于下脚,床底杂乱无章,分不出那些是垃圾物品,哪些是生活用品。
二是动手能力差。
有的学生自己不会洗衣服,把脏衣服打包回家,让父母代洗。
他们生活习惯不好表现为:
就寝时间随意性强,有的早晨不愿起床,晚上不愿入睡,不但影响自己,而且影响其他人;乱倒脏水,随地吐痰,乱丢果皮纸屑;饮食习惯不好,互相攀比,食堂里倒掉的饭菜多,某些学生甚至有吸烟酗酒现象;公共意识差,浪费水电,践踏草坪,涂刻课桌、乱画墙壁,高声喧哗,购买饭菜不自觉排队,上下楼道左冲右撞。
(1)、卫生和消费方面:
通过调查发现住校生中5%的学生宿舍卫生经常不及时打扫,缺乏责任心。
有些学生经常将方便面等零食的袋子随便扔在地上(其实簸箕就在脚下),有些男生在学校不能搞好个人卫生,不洗头、不洗脸、不刷牙,不洗衣服,不洗脚。
部分男生有往盆子里小便的行为,结果宿舍里外空气污浊不堪。
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家境本来就不宽裕,有少部分学生把家长负担的有限的伙食费拿到小卖部买零食,前半周就把钱花光了,弄得下半周借钱过日子。
有些同学不能抵御小食品的诱惑,经常提前花完生活费,然后向好多同学甚至老师借钱,而且是有借无还。
有时在小卖部赊帐,久而久之债台高筑,影响个人及班级的形,同时给家庭带来没必要的负担。
男生有5%的抽烟,烟钱往往是几个学生每人从伙食费中抽出一元钱凑到一起买的。
更有甚者,利用中午时间在外面上网,没有钱就和同学借,没有钱饭也不吃,严重影响了健康和学习。
有些学生给同学过生日,花费很多,其实这些同学的家境都不好。
(2)、行为方面:
在调查中发现住校同学之间常因小事发生矛盾打架,宿舍有偷盗行为,同学在晚休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