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5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后对点集训.docx
《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5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后对点集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5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后对点集训.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5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后对点集训
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5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板块 思想感情类
1.[2017·定州中学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台①哭所思
谢翱
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
未老山中客,惟应赋《八哀》②。
[注] ①西台:
为汉隐士严光垂钓处,诗人在此设文天祥神位。
②《八哀》:
杜甫曾赋五言古诗八首,悼念八位文臣武将。
从全诗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哭祭诗,全诗层层展开。
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稍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字里行间。
全诗表达了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悼念之情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解析 标题“西台哭所思”,“哭”“思”表达对文天祥的悼念之情;注释中也有交代;第二联写哭,以情感为趋使,发挥想象。
因为他心情沉重,泪水不止,眼看着奔流的富春江,充满感伤,因此觉得前些年在苏州哭文天祥的泪水随江水入海,如今已随着海潮返回来,与现在的泪水融汇在一起。
如此,自己的泪水将无休止地回返,永存世间,自己的悲悼也将永存世间。
第三联由哭转入思。
他是祭悼文天祥,自然地又忆起文天祥就义的场面。
文天祥被杀时,仍然穿着宋朝的服饰,慷慨受刃。
诗因此用“故衣”二字,称赞他忠诚不贰,以苌弘血化为碧的典故,歌颂他忠义浩气,与世长存。
想到文天祥的遭际,他不禁仰天呼吁,无情的皇天大地,为什么如此不爱惜人才,让文天祥落得这样下场。
最后,诗由死及生,由文天祥归到自己,说自己还健在,还没到老年,但一事无成,再也不能有所作为,只能在这山中,写些怀悼忠臣烈士的诗篇而已。
这首诗依题目层层展开,首联点“西台”,次联写“哭”,三、四联写“所思”。
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稍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字里行间。
前人以谢翱西台恸哭比之汉高祖时为田横自杀的五百门客,就是有见于谢翱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及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而言。
2.[2017·衡水中学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移居东村作[注]
王庭珪
避地东村深几许?
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注] 作者原注:
“山中有西泉寺故基。
”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作者对东村山景的喜爱,对远离尘世的移居生活的喜爱。
①首联写避地东村,“避”点明作者对世俗生活的远离,对田园的主动回归。
②颔联用低小的茅屋和简陋的土床表现出生活条件的简陋,但诗人仍感满足。
③颈联表现对幽僻自然环境的喜爱。
④尾联写远望所见,表现作者安于农耕、怡然自得的心情。
解析 本诗的标题是“移居东村作”,“东村”是地名;诗歌主要描写东村清幽的自然景色,抓住关键词“深”字和“窟”字,就可看出东村之“幽”,再加上“依依墟里烟”,即描出大体的轮廓。
颔联用低小的茅屋和肮脏土床,暗示了生活的困难,居住条件的简陋。
颈联的“鸟不住啼、花多晚发”,表现对幽僻自然环境的喜爱;尾联写远望所见,表现作者安于农耕、怡然自得的心情。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闲适优雅、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
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注]?
[注] 家:
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下列各项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前两句先远写“青山”,后近写“退潮后的沙滩”,远近结合,使画面富有层次感。
B.词的前三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描绘景物。
C.“啼鸟怨年华”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愁怨。
D.词中运用“青山”“白露”“晓霞”“绿杨”等意象,绘制清新亮丽之景,衬托内心的愁苦情绪。
E.“荷花”在词中有特质,表层是问荷花,实质上暗示词人情操的高洁。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D
(2)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
“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漂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
“绿杨堤畔问荷花:
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
“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
”
解析
(1)B项,没有虚实相生的手法;D项,不是乐景衬哀情。
(2)注意结合诗句“怨年华”“在天涯”“记得”作答。
4.[2017·临川二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①
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视草③,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
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 ①范倅:
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京城临安。
倅,副职。
辛弃疾当时任滁州知州。
②承明:
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
③视草:
为皇帝起草制诏。
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激励友人奋进,称赞他的才能,希望他得到重用,到玉殿为皇帝起草制诏。
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自己不能去朝天,依然愁肠满怀,借酒浇愁。
③有杀敌报国的渴望,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而梦中才有执弓弦驰骋战场的场景。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情感。
这首词的下阕,转到送别主旨上。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由上阕末句初跌而出,格调转亢,与上面“归欤”之境构成迥然不同的画面。
词人有意用积极精神,昂扬语调,为友人入朝壮色。
头二句言友人入朝前勤劳忠奋,三句言朝廷求贤若渴。
“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好一派君臣相得,振邦兴国的景象!
夜里在承明庐修改诏书,又奉命去筹划边事,极言恩遇之深。
承明,庐名,是汉代朝官值宿(犹后代的值班)之地,词里借指宫廷。
这几句寄托了词人的理想,表明愿为光复中原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
下面再一转折,将滔滔思潮訇然闸住。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
酒只依然”,变奋激昂扬为纡徐低沉。
倘若友人去了京城,遇到老朋友,可以告诉他们,自己仍然是借酒销愁,为酒所困。
长安,这里代指南宋都城临安。
“愁肠
酒”乃化用唐末韩偓《有忆》诗“愁肠
酒人千里”句,
是困扰之意。
话语外表露出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悲愤。
前面几经翻跌,蓄意蓄势,至结尾,突然振拔: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词人醉中张弓满月,空弦虚射,却惊落了秋雁,真乃奇思妙想。
“目断”两字极有神韵,其实是翻用《战国策》“虚弓落病雁”的典故,可是不着痕迹。
一个壮怀激烈、无用武之地的英雄形象通过这两句显现出来,他的情怀只能在酒醉后发泄出来。
5.[2017·宁夏育才中学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三月二十三日海云摸石①
[宋]范成大
劝耕亭上往来频,四海萍浮老病身。
乱插山茶犹昨梦,重寻池石已残春。
惊心岁月东流水,过眼人情一哄尘。
赖有贻牟②堪饱饭,道逢田畯③且眉伸。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成都任上。
时值暮春时节,成都市民都去城东的海云山上的海云寺观光游园,于池中摸石,以求吉祥。
②贻:
带来。
牟:
通“麰”(móu),大麦。
③田畯(jùn):
泛指农民。
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前三联体现了诗人的悲凉与寂寞之情。
诗歌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感激和满足之情。
游春的人,往来频繁,人情世故,过眼云烟;而岁月似水,光阴易逝,况且诗人老病缠身,这就使得诗人悲伤寂寞之情顿生。
诗人依赖农民,衣食无忧,因此在路上见到农民心情非常愉快。
解析 本诗的标题是“三月二十三日海云摸石”,这是事件;注释①已经解释意思了,诗歌的第一联的“浮萍”与“老病身”,抒发内心悲伤苍凉之感;第二联“犹昨梦”“已残春”抒发失落悲凉之感;接下去两句,“令人心惊的岁月已如流水般向东飞逝,以往的人情世故像尘埃般飘落得无影无踪”,更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失落、寂寞之情;尾联笔锋陡转,“幸好有大麦可以让我饱食终日,在路上遇到农民让我寂寞的心情随之而舒展,真心感谢他们”。
体现了诗人的感激与满足之情。
第二板块 评价观点态度类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 ①韦曲:
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
消瘦。
(1)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
C.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明·王象巽《游曲江》)
(2)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E
(2)要点一:
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
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
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解析
(1)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的后两联考虑,C项写燕子不知道高阳台的原址,E项写韦曲文物已经没有了,只留下满眼坟墓,都表达了兴亡之叹。
A、B、D都是写韦曲的美景。
(2)“何时占丛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与前面对韦曲美景的赞赏一脉相承。
“头戴小乌巾”运用典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诗歌鉴赏要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
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
对人物要察言观行,体会其志趣心境。
2.[2017·孝感高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有叹①
杜甫
壮心久零落,白首寄人间。
天下兵常斗,江东客②未还。
穷猿号雨雪,老马怯关山。
武德开元③际,苍生岂重攀。
[注] ①此诗为杜甫晚年的作品。
②江东客:
诗人自称。
③武德:
唐高祖的年号。
开元:
唐玄宗的年号。
武德至开元时期,是唐朝治理最好的时期。
有人评论此诗“虽身在苦难,却心系苍生”,请结合诗的首联和尾联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联写自己的壮志早已衰退,年老白头而寄居他乡,抒发的是个人壮志难酬的感慨。
尾联,诗人感叹当今的百姓难以过上武德至开元时期那样的盛世安定生活了,在对百姓所遭受的苦难作哀伤的同时,又蕴含着一种希望国家兴旺昌盛、百姓生活安定的心系苍生的情怀。
解析 从“虽身在苦难,却心系苍生”角度去分析情感,答题区域在“首联和尾联”。
首联“壮心久零落”“白首”,写自己的壮志早已衰退,年老白头而寄居他乡,抒发的是个人壮志难酬的感慨。
尾联“武德开元际”“苍生岂重攀”,诗人感叹当今的百姓难以过上武德至开元时期那样的盛世安定生活了,在对百姓所遭受的苦难作哀伤的同时,又蕴含着一种希望国家兴旺昌盛、百姓生活安定的心系苍生的情怀。
3.[2017·银川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新年作①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②,从今又几年。
[注] ①作者贬南巴尉时作。
②长沙傅:
贾谊,他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诗人为什么独自流泪?
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适逢新年,思乡心切;②老年被贬,客居异乡;③时光流逝,归期渺茫。
解析 该题考查诗歌的情感。
在唐代,长沙以南地域都很荒凉,潘州一带的艰苦可想而知,诗人受冤被贬,从鱼肥水美的江南苏州迁至荒僻的潘州,委屈之心不言而喻。
这首诗,是迁至潘州次年后,即乾元二年所作,满腹冤屈化作一句诗语: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新年已至,自己与亲人们相隔千里,思乡之心,自然更切。
人欢己悲,伤悲之泪“潸然”而下。
其实,伤心泪早就洒于贬途:
“裁书欲谁诉,无泪可潸然。
”(《赴巴南书情寄故人》)联系仕宦偃蹇,很难自控,而有“新年向国泪”(《酬郭夏人日长沙感怀见赠》)。
与“每逢佳节倍思亲”有异曲同工之处。
4.[2016·滕州一中检测]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 ①郑协:
南宋遗民。
②芊芊:
草木茂盛。
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同意。
本诗表面上看着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解析 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运用诗歌的内容解释,注意抓住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
此题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寂寞”“晚照”“杜鹃”和注释中的“南宋遗民”分析情感。
5.[2017·遵义航天高级中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问题。
中吕·满庭芳·山中杂兴
风波几场,急疏利锁,顿解名缰。
故园老树应无恙,梦绕沧浪①。
伴赤松②归欤子房,赋寒梅瘦却何郎③。
溪桥上,东风暗香,浮动月昏黄。
[注] ①沧浪:
出自《楚辞·渔父》。
这里代指避世隐居。
②赤松:
指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
③何郎:
何逊,南朝梁的文学家,喜爱梅花,日夕吟咏其下。
该曲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请结合全曲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居于山中,借该诗表达急于归隐返回故乡的情怀。
前三句直接表达急于归隐的情怀,接下来写自己的家居生活,化用沧浪、赤松子和何郎的典故,表明自己归隐和返回故里的愿望,最后三句描绘出清幽之境,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人观点态度进行评价的能力,该元曲表达作者向往隐居的情怀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然而关键是要指出,作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前三句直接表达急于归隐的情怀,接下来写自己的家居生活,化用沧浪、赤松子和何郎的典故,表明自己归隐和返回故里的愿望,最后三句描绘出清幽之境,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第三板块 综合训练
1.[2017·绵阳高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满江红·大风泊黄巢矶下
[明]金堡①
激浪输风,偏绝分②,乘风破浪。
滩声战,冰霜竞冷,雷霆失壮。
鹿角狼头③休地险,龙蟠虎踞无天相。
问何人唤汝作黄巢④,真还谤?
雨欲退,云不放。
海欲进,江不让。
早堆垝⑤一笑,万机俱丧。
老去已忘行止计,病来莫算安危账。
是铁衣着尽着僧衣,堪相傍。
[注] ①金堡:
浙江人,明末崇祯年间进士,抗清失败后,住韶州丹霞山寺,改名今释,号澹归。
②绝分:
没有缘分。
③鹿角狼头:
险滩名。
④黄巢:
世传黄巢经行广东,于险滩覆舟,此处故名黄巢矶;黄巢兵败后,写有“铁衣着尽着僧衣”之句。
⑤堆垝:
困顿独坐貌。
(1)本词上片“滩声战,冰霜竞冷,雷霆失壮”几句是如何写景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着力绘声,“滩声”“雷霆”皆是状写声音;②运用比拟,用冰霜互相竞赛来突出寒冷;③夸张衬托,以“雷霆失壮”衬托浪涛之响,夸张至极;④把风浪想象成战争。
(2)①反清复明的豪情壮志。
②奋力拼杀,但时运不济、无力回天的悲叹。
③看似超脱,实则不甘,孤独中只有与命运相似的古人为伴的无奈。
解析
(1)赏析诗句的写景手法,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感官感受等角度入手。
如修辞手法方面,一个“竞”字,赋予“冰霜”以人的情态,属于比拟;“雷霆失壮”,既是夸张,又是衬托,更表现出风浪声之大。
表现手法方面,“滩声战”表明词人把风浪想象成了战争。
感官感受方面,偏于动用听觉,用“滩声”“雷霆”摹写声音。
(2)概括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先要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抓住写景抒情的诗句、注释等揣摩其所表达的情感。
解答本题,由注释①和④可知,词人金堡和黄巢的命运相似,都曾抗击过统治者,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在黄巢矶下他忆过往,有豪情与超脱,亦有悲叹与无奈。
“激浪输风”“乘风破浪”表现出词人年少时豪情英发、心怀大志。
“滩声战,冰霜竞冷,雷霆失壮”表面写在黄巢矶的所闻,实则表现了他的内心始终忘不了那些充满刀光剑影的峥嵘岁月。
“鹿角狼头休地险,龙蟠虎踞无天相”表达时运不济、天不助我的悲叹。
“早堆垝一笑,万机俱丧”看似超脱,“老去已忘行止计,病来莫算安危账”暗藏着对国势的深深忧虑。
“是铁衣着尽着僧衣,堪相傍”写自己同黄巢一样,脱去戎衣换上僧衣,与黄巢为伴,孤独中多有无奈。
2.[2016·宝鸡市质检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鄜州留别张员外
韦庄
江南相送君山下,塞北相逢朔漠中。
三楚故人皆是梦,十年陈事只如风。
莫言身世他时异,且喜琴尊数日同。
惆怅却愁明日别,马嘶山店雨濛濛。
(1)这首诗开头两句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虚实结合。
虚写当年江南送别,实写如今朔漠相逢。
南北距离遥远,既写出了相逢之难得,也暗含作者的飘零之感。
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使情感的表达更加丰富。
(2)①首联表达了与友人他乡重逢的喜悦;②颔联写出了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③颈联写出与友人志趣相投的欣慰;④尾联抒发了对与友人即将分别的不舍与惆怅。
解析
(1)第二句中的“塞北”照应题目中的“鄜州”,可见是写眼前景,为实写。
由此推知,首句所写江南送别的情景是回忆,为虚写。
一南一北,路途遥远,与友人相逢不易,也足见作者的漂泊状态。
现实中的景、事与想象中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大大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的意境。
(2)题目中的“留别”点明题旨,本诗感情基调易于把握,依次分析作者在每一联中表达的情感即可。
首联有虚有实,重点是实景实情,突出的是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颔联中“十年”强调了时光荏苒,故人成梦,往事如风,表达了作者无限的人生感慨;颈联“莫言”二字体现了作者的旷达,“喜”则体现了能与友人志趣相投、共度数日的欣慰;尾联“惆怅”“愁”明言即将分别的滋味,“马嘶山店雨濛濛”以景结情,余韵悠长。
3.[2017·九江市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水龙吟·登瓜步江楼
徐之瑞①
怒涛千叠横江,是谁截断神鳌足②?
却思当日,风云叱咤,气吞巴蜀③。
江左夷吾④,风流顿尽,神州谁复?
但茫茫睹此,河山如故,悲何限、吞声哭。
正拟清游堪续,剩荒台、乱鸦残木。
伤心莫话,南朝旧事,春波犹绿。
鼎鼎华年,滔滔逝水,浮生何促!
指三山缥缈,凌云东去,醉吹霜竹。
[注] ①徐之瑞:
字兰生,浙江仁和人。
明崇祯九年举人,入清不仕。
②传说女娲断鳌足做撑天之柱。
③西晋初期,王濬率军自巴蜀顺江东下,迫使吴国投降。
④温峤认为王导有管仲(夷吾)之才,能辅助局势未稳的东晋。
(1)这首词的上片多处用典,词人借典故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下片。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词人以女娲断鳌足、王濬降吴、江左夷吾之典,抒发了企盼有人“撑天”护国的愿望,以及对古人功业的追慕和神州难复的亡国之痛。
(2)①写哀景抒哀情。
以荒凉残破之景抒发凄凉孤寂之情,以沧桑巨变抒发亡国之痛。
②以乐景衬哀情。
春波犹绿,故国不再,令人伤怀。
③触景生情。
本想游赏,可眼前荒台、乱鸦、残木之景十分荒凉,让词人联想到南朝旧事,勾起亡国之恨。
④寓情于景。
华年蹉跎如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抒发词人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与救国无术的愤懑悲痛。
解析
(1)题干要求从用典的角度赏析词人的思想感情,故需先结合注释,明确词中所用典故的寓意,然后抓住词中体现词人感情的词语分析作答。
上片的开头几句,写登临所见,运用了女娲断鳌足、王濬降吴、江左夷吾等典故,从“神州谁复”可见词人对恢复故国的期盼,从“悲何限、吞声哭”可见词人的亡国之痛。
(2)解答本题,需找出所写之景,体会词人所抒之情,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和感情色彩等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分类作答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流莺
李商隐
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 此诗大约是李商隐从桂管观察使幕(佐助人员)返京暂充京兆府掾属(佐助人员)时所作。
(1)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飘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飘泊辗转的样子。
B.“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C.无论“风朝露夜”,还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D.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E.这首诗首先描述流莺的恓惶之状,第二联起,打入寄托,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流莺的形象之上。
第三联主要是时间上的跨度,以及境况的对比。
末联抒发伤感。
(2)诗人托流莺以寓怀,抒发身世之感,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E
(2)(示例)诗人用流莺的飘荡比喻自己辗转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解析
(1)C项“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