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委员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60196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委员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委员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委员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委员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委员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委员会.docx

《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委员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委员会.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委员会.docx

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委员会

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委员会2010年1月31日

目录

「领导讲话及三农动态」1

★胡锦涛:

不断增加“三农”投入将出台惠农新政策1

★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3

★回良玉:

切实在统筹城乡中强化农业农村基础5

「农业产业化」7

▲化资源为财富——特色优势产业“点亮”西部经济7

▲河南构建农业产业化“方程式”11

▲“龙头”舞动展雄风——莱芜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14

▲农业产业化成为保障增长促增收重要生力军17

▲信阳潢川实施“五化”战略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21

◆2009年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稳步推进23

◆完善标准强质量依法监管保安全——2009年农产品质量标准工作回眸27

◆山东省寿光市构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34

◆河南省济源市“三品”工作成效显著37

◆新疆首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地方性法规实施40

「新农村建设」41

▼通过农村住房建设促进全面小康建设41

▼沈阳新民市张屯乡六措施推进新农村建设45

▼张晓山:

谈中国农村60年的发展与变迁47

▼抓重点创特色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53

「城乡统筹」58

●社科院教授谈一号文件:

首次突出“城乡统筹”58

●中国西部唯一直辖市重庆城乡统筹之路59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小康社会建设61

「领导讲话及三农动态」

★胡锦涛:

不断增加“三农”投入将出台惠农新政策

 中新社北京一月二日电 二0一0年元旦,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农村考察,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认真落实中央支持“三农”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不断增加“三农”投入,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确保农民收入不徘徊,确保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

  一月一日下午,胡锦涛来到地处华北平原的三河市农村,走进蔬菜大棚,走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走进普通农户家中,察农情、问农事、讲政策、谈发展,同基层干部群众共商做好“三农”工作大计。

  三河市李旗庄镇李旗庄村利用紧邻北京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胡锦涛考察了这个村的棚菜基地,详细了解大棚蔬菜生产情况。

三河汇福粮油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在公司精炼车间和灌装车间,胡锦涛亲切慰问了节日期间仍在加紧工作的企业员工。

随后,胡锦涛还考察了李旗庄镇查马坊村新民居建设工程,看望刚住上新居的村民。

  考察途中,胡锦涛强调,农业始终是国家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这几年,中国农业形势比较好,特别是粮食连续六年增产,农民收入连续六年较快增长。

越是形势好,越不能掉以轻心。

  胡锦涛还说,最近中央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中央还将下发二0一0年一号文件,出台一批新的强农惠农政策。

相信随着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

新华网北京1月13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会议指出,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对于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拉动国内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进一步开展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网络基础和市场空间,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已进入关键时期。

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确定合理、先进、适用的技术路线,促进网络建设、业务应用、产业发展、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模式。

 

   会议提出了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

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

2013年至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

 

   会议明确了推进三网融合的重点工作:

(一)按照先易后难、试点先行的原则,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双向进入试点。

符合条件的广播电视企业可以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和部分基础电信业务、互联网业务;符合条件的电信企业可以从事部分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传输。

鼓励广电企业和电信企业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加强网络建设改造。

全面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提高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

整合有线电视网络,培育市场主体。

加快电信宽带网络建设,推进城镇光纤到户,扩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

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推进网络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

(三)加快产业发展。

充分利用三网融合有利条件,创新产业形态,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业务的应用,促进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发展。

加快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国家标准体系。

(四)强化网络管理。

落实管理职责,健全管理体系,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

(五)加强政策扶持。

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支持三网融合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技术和关键软硬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对三网融合涉及的产品开发、网络建设、业务应用及在农村地区的推广,给予金融、财政、税收等支持。

将三网融合相关产品和业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

 

   会议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深入细致做好各项工作,确保推进三网融合工作顺利进行。

 

★回良玉:

切实在统筹城乡中强化农业农村基础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考察调研时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动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引导生产要素更多地向农村集聚,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考察期间,回良玉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庭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地查看灾后重建和农村新社区,对四川省及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他指出,成都市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勇于突破,积极推进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城乡社会一体化管理,不断创新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农村投融资体制、农村产权制度、农村基层治理机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积累了丰富经验。

  回良玉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是新形势下破解“三农”难题、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本方略,需要不断深化认识、丰富内涵、加以推进。

一要牢牢把握城乡互促共荣这个根本目的。

统筹城乡发展,最终是要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双赢”。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主要是强化“三农”这个全局发展的基础、补上“三农”这个协调发展的“短板”。

二要切实落实资源要素配置向“三农”倾斜的本质要求。

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把公共资源投向农村,加快建立生产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协调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三要始终遵循全面保障农民权益这个基本准则。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的权益,确保不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确保不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回良玉指出,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善于从基层的生动实践中找到破解“三农”难题的真经实招、从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寻求统筹城乡发展的良策新路。

要坚持积极稳妥、规范有序,遵循“严格审批、局部试验、封闭运行、风险可控”的基本原则。

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指导,周密部署安排,精心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健全制度,并适时总结推广。

「农业产业化」

▲化资源为财富——特色优势产业“点亮”西部经济

西部大开发10周年·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新华网北京1月19日电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

在这一过程中,西部地区从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特色农业使西部农牧民“腰包”鼓了

2009年,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的总产量达到450万吨,农民从马铃薯获得的平均收益达600元,定西成为全国三大马铃薯主产区之一;酒泉洋葱年产量达到100万吨,成为我国最大的优质洋葱出口生产基地……

特色农业的发展,使甘肃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也使甘肃的农民尝到了甜头。

甘肃仅仅是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内蒙古的乳业和羊绒制品、云南的烟草、广西的制糖、新疆的优质棉和果蔬加工……西部大开发10年来,西部地区充分发挥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一批生产及加工基地正在形成。

四川、内蒙古等区域性商品粮生产基地加快建设,新疆优质棉基地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2.9%和32.8%,内蒙古牛奶、羊肉、山羊绒产量连续5年居全国之首,广西、云南蔗糖总产量占全国的90%,陕西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近四分之一,云南、贵州烟叶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和43%。

西部各省区市也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措施,不断提高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目前,西部地区共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60家,占全国总数的30%;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1059个,占全国总数的17.3%,入社农户达300万户。

形成了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一大批知名品牌。

“2010年要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增长在6%以上,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快实施新一轮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最近表示。

这意味着,农业特色产业将继续成为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特色工业使西部地区“家底”厚实了

1月4日,记者在位于四川德阳市八角井镇的东汽新基地看到,岁末年初的生产活动仍然有条不紊地进行,各分厂车间内都是一片忙碌景象。

在汶川地震中遭受重创的东汽,2009年完成产值18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西部大开发10年来,西部地区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了能源及化学工业、优势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特色工业,培育了一批如东汽这样的大型工矿企业,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西部拥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

10年来,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业蓬勃发展,能源及化学工业、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目前,广西氧化铝生产基地生产规模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甘肃金昌镍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新疆罗布泊120万吨钾肥、青海柴达木100万吨钾肥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新疆、青海、陕甘宁、川渝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

10年来,西部地区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了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德阳重大电力装备及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生产基地,西安、重庆、包头、柳州、天水重型工程机械装备和大型铸锻件加工生产基地,四川、甘肃核电装备生产基地,重庆、成都、西安、柳州汽车摩托车生产基地。

西部地区还依托军工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较为集中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形成了西安阎良航空航天产业基地,重庆、昆明、南宁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成都、安顺民用航空航天产业基地,金昌、宝鸡新材料基地,西安、成都软件产业基地。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提供的数字,2008年西部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较1999年年均增长22.96%,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5%提高到38.7%,工业拉动GDP增长由不足2%提高到10.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25.7%提高到47.7%。

  特色旅游业让西部经济更“绿色”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也是最重要的资源。

”云南省省长秦光荣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自豪地说。

四季如春的省会昆明,神秘梦幻的香格里拉,孔雀曼舞的西双版纳,风花雪月的古城大理……七彩云南处处是美景。

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约占全国旅游总量的40%。

西部拥有A级旅游景区1000多家,其中5A级景区、4A级景区分别占全国总数的31.30%和26.90%。

西部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使得丝绸之路、长江三峡、香格里拉、青藏雪域高原、九寨沟、喀纳斯、黄果树、兵马俑、桂林山水、草原风光等一批旅游景点逐步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精品。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作为绿色产业的旅游业,被确立为“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受到广泛重视并加以重点推进。

西部大开发10年来,不仅仅是云南,整个西部旅游业发展都达到新的水平,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和西藏等地的旅游和旅游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据统计,从1999年至2008年,西部12省区市旅游外汇收入增长176%,年均增长19%。

从2002年到2008年,西部12省区市旅游总收入增长219%,年均增长24.5%,高于同期12省区市GDP增长率。

部分省区市的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超过或接近10%。

与此同时,西部地区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10年来,西部地区星级饭店从1663座增加到3885座;旅行社从1833家增加到4129家。

目前,西部地区拥有的旅游企业占全国旅游企业总数的28%。

▲河南构建农业产业化“方程式”

日前,由河南省政府组织的“2009河南省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银企合作”签约会在郑州举行,签约项目366个,总金额达257.26亿元,其中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14个,金额达128.46亿元,过亿元的项目42个,实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银行对接签约项目252个,金额128.8亿元。

  河南开展招商引资、银企对接,成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高效“方程式”。

河南省委副书记陈全国介绍,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河南探索出一条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不以牺牲和削弱农业为代价的发展路子。

  河南省粮食总产连续4年超千亿斤,不仅是全国重要的粮油基地,还是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肉牛、生猪、家禽、肉羊饲养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二、三、四位。

  多年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把实现农业产业化作为强省富民的战略选择,作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以食品产业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迅猛,推动河南实现了由“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世界餐桌”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市场竞争主体,在农产品加工增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安置农村就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河南食品加工业的龙头推进效应,给河南农产品加工业带来巨大推动。

河南农产品加工业以20%多的速度增长,2008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000多亿元,同比增长32.7%,成为全省工业第一大支柱产业,居全国第二位。

各类农业化组织达到11674个,龙头企业5724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9家,省级龙头企业327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421家,位居全国前列。

  据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用工已达500万人,约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1/4,6000多万农民中人均受益近2000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河南的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售中、集群、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漯河、郑州、许昌、周口、安阳、鹤壁6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占全省61.2%。

  已走向国际化的河南金丹科技有限公司属于河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董事长张鹏对记者介绍,依靠自主创新和政府扶持,公司乳酸生产规模居亚洲第一,明年初,投资6亿元年产10万吨高品质L-乳酸工程项目建成后,乳酸产量将达到世界第一位。

  河南正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推进招商引资、银企携手,谋取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合力推动河南农业产业化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为加快中原崛起提供有力支撑。

”陈全国说。

  据了解,河南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近期制定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到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2万亿元,成为河南经济“万亿产业”;到2015年,全部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2020年,达到4万亿元,基本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强省的目标。

▲“龙头”舞动展雄风——莱芜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

近日,笔者在西部姜蒜产业区杨庄镇朱屈街村看到,山东省万兴食品有限公司投资规划的蔬菜脱水及速冻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之中。

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建成投产运营后年消耗大蒜3万多吨,年生产速冻蔬菜30000吨,脱水蔬菜10000吨,给当地和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山东省万兴食品有限公司是莱芜市成立较早的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也是集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出口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已达到1142家,其中具有一定外向度的企业76家,获自营进出口权的75家,市级龙头企业39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

去年,万兴公司被评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填补了该市没有土生土长的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空白。

近几年,象万兴、一品、盛德泰、玉林、祥盛等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相继出现。

这些企业的示范带动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又好又快发展。

特别是姜蒜标准化基地、养鸭基地等企业自属基地的迅猛建立,使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日益规范,“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初步形成。

这些企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3.17万个,年人均工资13164.45元。

龙头企业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助推器,促使莱芜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优化升级。

一是规模质量不断提高。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三创”活动和中西部姜蒜加工储运板块建设扩规模、上项目,企业规模和档次不断提高。

截至目前新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4家,全市完成投资8000万元,新建恒温库15座,增加贮藏能力3.5万吨。

万兴公司1.5亿元的蔬菜脱水及速冻项目已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祥盛公司投资1600万元,建立了1.2万吨恒温库,将容量扩大到了10万吨。

汶源、泰禾、裕康、恒达等公司发展势头强劲,年内将达到省级龙头企业标准。

二是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今年全市新发展GAP示范基地4400亩,推广面积达到了8万亩。

万兴公司建立企业自属基地2500亩,严格按照进口国标准组织生产,所生产姜蒜成为欧洲的免检产品,其生姜被指定为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专供产品。

东井和东兴源公司分别在羊里镇东魏庄村、大王庄镇东上崮村发展标准化自属基地各1000亩。

这些企业为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起到了一个引领和示范作用。

三是出口创汇不断盘升。

全市上下适应市场需求,采取积极措施,应对金融危机,农产品出口实现逆势增长,已经超过钢材、纺织品的出口量跃居我市出口产品首位,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6%,比去年底提高45.2个百分点,撑起我市出口的半壁江山。

1—5月份,全市农产品出口8554万美元,同比增长63.7%,高于全省农产品出口增幅66个百分点。

其中,生姜出口3.98万吨,增长99%;出口额2863万美元,增长123.8%。

大蒜出口9.64万吨,增长60.7%;出口额4122万美元,增长56.4%。

万兴公司实现出口创汇2706万美元,同比增长176.1%;泰丰公司1355万美元,同比增长394.5%;万兴公司作为唯一一家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代表,到农业部参加了全国金融危机对龙头企业影响座谈会并做了典型发言。

1-5月份,全市出口创汇企业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有2家,过100万美元的达到14家。

四是市场空间不断拓展。

围绕姜蒜等优势产业,瞄准国际市场,全面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

阳光公司在阿联酋设立了海外公司,这个国家市场没有外汇管制,外汇可以自由买卖,且食品进口是“零关税”,把莱芜的生姜、大蒜运往中东,再转口到西欧,由西欧销往美洲,海外公司让山东阳光有了农产品销售的“直通车”,使莱芜姜蒜实现了“环球旅游”,避开了美国对中国的420%高额关税。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9家农产品企业与60个国家和地区做买卖,市场空间从东南亚、非洲、中东等一些低层次市场逐步向美国、法国、德国、日韩等高端市场延伸,出口高端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5%以上。

▲农业产业化成为保障增长促增收重要生力军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不利影响逐步加深,面临巨大挑战。

农业部会同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八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政策,切实帮助龙头企业解决在金融危机中遇到的突出困难,龙头企业振奋精神,迎难而上,主动应对,有效减缓了危机影响。

据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对2008年全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统计分析,去年下半年以来也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成效明显,在保增长促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大亮点。

  调结构扩内需,农业产业化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冲击最大的是国外需求急剧萎缩,订单大幅减少进国内农产品价格下行,需求不振。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必须加快结构调整,稳外需、扩内需。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应对,根据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进、研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特别是外向型龙头企业,在努力稳定国际市场的同时,积极扩大内销比例,开拓国内市场。

由于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措施及时,尽管农业产业化经营2008年增长速度比2007年明显放缓,但总体规模和效益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特别是中部地区和粮食、畜产品以及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产区,表现得更为明显。

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20.15万个,其中龙头企业8.15万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6852家;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42万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83万亿元,净利润2293.53亿元,上缴税金1121.33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10.39%、20.90%16.48%和14.69%。

全国共有1703家龙头企业建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比2007年增加39.36%。

  促就业保增收,农业产业化带农惠农成效明显

  针对金融危机不利影响下出现的部分卖难、农民就业增收困难的情况,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积极克服自身困难的同时,千方百计保订单、保收购、能收尽收,主动承担原料价格波动风险。

2008年,龙头企业原料采购值达到1.56万亿元,为保障农民的农业生产性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保就业是保增收保稳定的关键。

在去年底农民工大量返乡、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重要时刻,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迅速做出反应,发出了携手农民保就业、保增收、保稳定的积极倡议。

倡议龙头企业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秉承农业产业化的宗旨和本质,努力做到不裁员、不降薪,稳农民工就业岗位,与农户紧密连接,共渡难关,共克时艰。

截至2008年底,各类产业化组织从业人数4701.81万人,比2007年增长12.41%,其中龙头企业从业人数2544.61万人,比2007年增长7.91%。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2009年中小型龙头企业用工有所减少,但大型龙头企业提高产能,增加用工的幅度比较大。

  为减缓金融危机对农户的影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了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强化了为农民服务的机制,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抱团取暖,共同应对金融危机。

有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不仅大大将天就地农户的经营风险,减缓了金融危机对农户的冲击,更重要的是龙头企业通过订单保障农民收入,通过加工增值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提高了农民收入。

截至2008年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民9808万户,比2007年增加297万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年户均增收1700多原,2000年以来,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年户均增收情况是,2000年947元、2002年1001元、2004年1201元、2005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