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鸿门宴》完整课件附全文翻译.docx
《完整版高中《鸿门宴》完整课件附全文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高中《鸿门宴》完整课件附全文翻译.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高中《鸿门宴》完整课件附全文翻译
鸿门宴
教学目标
一、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二、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难及点教学设想
一、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二、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幻灯、录音带。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司马谈之子。
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
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
它记述了中国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开创了中国纪传体的历史学和历史传记文学,为中国民族文化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而形成严谨完整的体系,完成了新型历史著作体制──“纪传体”的创造,从而达到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的目的。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
本纪——《史记》的十二本纪写从黄帝到汉武帝历朝、历代帝王的兴废和重大的政治事件(其中《秦本纪》)、《项羽本纪》稍有不同)。
司马迁是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的,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用以统率整个历史的论述。
世家——除《孔子世家》和《陈涉世家》外,所记叙的是春秋战国以来各主要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其用意与“本纪”有相近之处。
列传——大多数列传记叙的人物非常广泛,其中有贵族、官吏、学者、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刺客、游侠、商人等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物。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的大事记,也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它们分别叙述礼仪(《礼书》)、音乐(《乐书》)、军事(《律书》)、历法(《历书》)、星象(《天官书》)、宗教(《封禅书》)、水利(《河渠书》)、经济(《平准书》)等方面的现状和发展。
它们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似之处。
二、比较阅读,试分析两首所反映的不同情怀和壮志。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
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
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
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
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
“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
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
《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三、时代背景
课文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中的一篇著名作品。
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以他精彩的笔墨,倾注了很大的热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失败英雄”项羽的生动形象,使其成为我国历代相传的一个典型人物。
而《鸿门宴》则又是《项羽本纪》中极为精采的一节。
“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即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
这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当时刘弱项强,在双方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刘邦冒险到项营,骗取项羽的信任,经过种种斗智斗勇的艰难曲折的斗争。
终于脱险逃归营地。
作者以令人信服的艺术力量描写了刘邦如何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而项羽则由优势转为劣势,成为以后“刘胜项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故事情节完整,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语言精当,文字传神。
这场斗争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
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
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
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
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
“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
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
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
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
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
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四、段落大意
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会上与宴会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
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第3、4段)宴会上。
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
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
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
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五、语法知识
(一)通假字、异体字
1.距─拒: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
3.要─邀:
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桮─杯:
8.杓─勺: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9.坐─座:
置之坐上。
(二)古今异义
1.山东古:
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
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常古:
意外的变故。
今:
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北古:
黄河以北地区。
今:
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
黄河以南地区。
今:
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寿古:
敬酒。
今:
长寿。
6.古:
小人的谗言。
今:
详细地讲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解释疑难实虚词,存疑质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学习文言语法基础知识学习
一、解释字词并串讲翻译文章
(一)一词多义
1.谢
①谢罪、道歉: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②感谢: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③辞谢、告别:
乃令张良留谢。
2.辞
①推辞: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②告别: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
①故旧、交情:
君安与项伯有故?
②固此:
故听之。
③特意: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
①将:
且为之奈何?
②况且: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
①宠幸、亲近:
妇女无所幸。
②幸亏、幸而:
故幸来告良。
6.之
①到: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代词,这:
为之奈何?
③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④结构助词,的:
今者有小人之言。
⑤助词,衬字,无义:
珍宝尽有之。
7.去
①距离:
相去四十里。
②离去,离开:
脱身独去。
8.于
①向,对: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
②比,介词:
长于臣。
③在,介词:
复得见将军于此。
9.因
①就此:
不如因善遇之。
②就、于是:
项王即日固留沛公与饮。
③趁势、趁机:
固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
①任,做:
使子婴为相。
②替,给: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作为:
军中无以为乐。
⑤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⑥句末语气词:
何辞为?
(二)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①沛公军霸上。
(驻军,动词)
②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
③项羽曰:
……沛公欲王关中。
(为王、称王,动词)
④不可不语。
(告诉,动词)。
⑤吾得兄事之。
(做事、侍奉,动词)
⑥籍吏民。
(登记,动词)
⑦范增数目项王。
(使眼色,动词)
⑧刑人如恐不胜。
(施加肉刑,动词)
⑨道芷阳间。
(取道,动词)
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
(友善、交好,动词)
3.意动、使动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活,救了他的命)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跟从,意即带领)
④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使之止,制止,使动)
4。
名词作状语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用对侍兄长的礼节)
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用翅膀)
(三)句式
1.数词作谓语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
(何为─为何)
大王来何操?
(何操─操何)
沛公安在?
(安在─在安)
3.判断句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毋从(“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之”)寿。
旦日(“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于其”)上。
(四)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二、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了文章的背景和内容,学习了有关的语法知识。
三、布置作业:
笔译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鸿门宴》的人物性格和艺术特点。
一、人物性格:
典型性格,各有个性。
1.项羽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
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
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
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
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
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2.刘邦
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
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
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
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
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
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
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
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
“欲有天下耶?
将为富家翁耶?
”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
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
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
总之,刘邦善听人言。
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
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
3.范增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
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击杀刘邦,项王不应。
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
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
“唉!
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
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
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
4.张良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
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
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5.项伯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
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
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6.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
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7.项庄
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8.樊哙
忠诚。
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
勇武。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
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
“壮士!
”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
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
有勇有智。
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
二、人物结构:
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刘邦集团
范增集团张良集团
项伯集团曹无伤集团
项庄集团樊哙集团
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
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自成定局。
三、故事情节:
一张一弛,波澜起伏。
1.开端:
无伤密告,项王发怒,范增浇油。
战争一触即发。
(一张)
2.发展:
项伯穿梭斡旋。
刘邦张良对策,项王许诺。
(一弛)
3.高潮:
项庄舞剑,樊哙闯宴,剑拔弩张。
(二张)
项王赐樊哙坐,“樊哙从良坐”。
(二弛)
4.结局:
刘邦逃跑,张良留谢。
无可奈何花流去!
5.尾声:
刘邦至军,立诛曹无伤。
四、场面组接:
转换发展,推动情节,塑造人物。
场面是情节发展的基本单位。
《鸿门宴》是由下列一系列的场面组接而成:
1.无伤密告,项王发怒,范增浇油。
2.项伯为救友夜访张良。
3.张良、刘邦密商对策。
4.刘邦会见项伯,并进行拉拢。
5.项伯回报项王。
6.刘邦鸿门谢罪。
7.项王留沛公与饮,范增数目项王。
8.范增出召项庄,项庄入席舞剑。
9.樊哙闯宴。
10.刘邦逃遁。
11.张良留谢。
12.沛公至军,立诛无伤。
作者抓住每一个场面的特征,采取白描的手法,不加渲染,形象生动,情境逼真。
随着场面的转换发展,情节不断推进,在矛盾斗争中逐步展现人物的性格。
五、语言特点:
语言精炼,富有个性。
如项羽接到曹无伤的密报,大怒曰: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此话只能出自击杀几十万秦军,拥有四十万兵力,“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之口。
范增说项羽的一段话: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
”说明范增洞察深邃,观察天相虽属迷信,但极有煽动性。
“急击勿失”,看中了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一听就是一个老谋深算,有远见卓识的谋士。
张良把项伯的话转告刘邦,刘邦说“为之奈何”,“且为之奈何”,活画出刘邦如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的窘态。
张良一出主意,刘邦马上心领神会,让张良“君为我呼入,吾得见事之”。
刘邦和项伯的一段谈话,把刘邦的睿智、狡诈、圆滑、机巧表现得淋浸漓尽致。
刘邦谢罪时的一席话,豁达大度,卑躬屈节,瞒天过海。
项王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
”真是英雄的憨态。
张良话语不多,但一句重千金,“沛公不敢背项王也”,确定了重大的方针政策。
沉着冷静,有智谋。
樊哙怒斥项羽的一席话,和刘邦对项伯说的,和刘邦鸿门谢罪时说的,何其相似乃尔,但风格不同,显示的个性不同。
六、动作描写:
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思想。
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诸三,项王默然不应”。
一个“数目”、“举玦”;一个“默然不应”。
说明一个抓住时机,急切下手;一个沉默不语,犹豫不决:
各有各的认识,各有各考虑。
再如项王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王赐彘肩,樊哙“拔剑切而啖之”。
这一饮,一啖,一个英雄的粗犷、豪壮,跃然纸上。
再如张良献璧,“项王则爱璧,置之坐上”;张良献玉斗,“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一收一破,深刻说明二人的不同思想,不同态度,不同性格。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作者未写刘邦的任何话语,但刘邦的果断是何等的利落。
七、刻画人物:
在典型环境中显示,在矛盾斗争中展现。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了,诸侯并起,项羽、刘邦率军抗秦。
当时主要矛盾是起义军与秦王朝的矛盾。
灭秦以后,由谁来称王。
按楚怀王与诸将之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刘邦先入,理应由刘邦王之;项羽与秦军苦战击溃秦军主力,论功,应由项羽王之。
谁来称王,就成为矛盾斗争的焦点。
主要矛盾就转化为楚汉相争的矛盾。
“鸿门宴”恰好是矛盾斗争的转折点,项、刘相争的焦点和导火线。
作者刻画项、刘两个集团的诸多人物时,正好是把他们放在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放在这一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表现出来。
历史的真实性和表现的艺术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八、小结
本次课总结文章的艺术特点,深入了解文章内容和语法知识。
九、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
2.背诵课文。
附翻译:
鸿门宴
沛公(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有能跟项羽相见。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派人去告诉项羽说:
“刘邦想占领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他的)国相,(相所有的)珍珠宝器都归为自己所有。
”项羽(听了)非常生气地说:
“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要(让他们)打败刘邦的军队。
”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
范增劝告项羽说:
“刘邦在山东时,贪图财物,受好美女。
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这(表现)他的志向不小。
我叫人去看过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成为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
(你)赶快功打(他),不要失掉时机!
”
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你,平时和留候张良友好。
张良这时候跟随着刘邦。
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说:
“不跟(我走)将会一被杀。
”张良说:
“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沛公现在有急难,(我)逃跑离开是不讲道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
”
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
刘邦大吃一惊,说:
“怎样应付这件事呢?
”张良说:
“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
”(刘邦)回答说:
“浅陋无知的人劝我说:
‘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
’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
”张良说:
“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
”刘邦沉默(一会儿)说:
“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
”张良说:
“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
”刘邦说:
“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
”张良说:
“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
”刘邦说:
“他你年龄,谁大谁小?
”张良说:
“他比我大。
”刘邦说:
“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
”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项伯立即进来见刘邦。
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
“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
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
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
”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
“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
”刘邦说:
“好。
”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
就趁机说:
“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
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
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
”项王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
“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
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
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
“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
不然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
”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饮酒。
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你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
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
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
“君王的为人(心肠太软),不忍下手。
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顺便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项庄就进去祝酒。
祝酒完了,说:
“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吧。
”项羽说:
“好。
”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
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终于)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于是张良到军门外去见樊哙。
樊哙说:
“今天的事情怎样?
”张良说:
“非常危急!
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
”樊哙说:
“这太紧迫了!
请让我进去,和他们拼命。
”樊哙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入军门。
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士兵想要阻止不让他进去。
樊哙侧举盾牌一撞,卫士跌倒在地上。
樊哙就进去了,揭开帷幕面向西站立,瞪眼看着项羽,头发直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