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全.docx
《中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全.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全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二级)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6)教育的信息化。
(7)教育的全球化。
(8)教育的个性化。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二级)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一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发展水平
(1)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4.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一级)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基本、主要途径)。
(2)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3)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4)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5.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二级)
(1)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2)文化影响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3)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5)文化模式影响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6.简述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二级)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级)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8.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一级)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口诀】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9.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p26(二级)
(一)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口诀】义务要延长,高等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10.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二级)
(1)社会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③文化传统;
④人口。
(2)人的依据: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3)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1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二级)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3)高等教育大众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12.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二级)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2)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13.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级)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口诀】社会和个人两方面。
二、中学课程
1.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
(二级)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2.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观点。
(二级)
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3.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二级)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4.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一级)
含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其核心部分是课程目标。
【口诀】两句话+五内容。
5.简述课程内容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一级)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
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6.简述教材设计的一般原则。
(二级)
(1)方向性原则。
(2)完整性原则。
(3)适切性原则。
7.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二级)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言语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运动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
8.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二级)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9.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二级)
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10.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二级)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11.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
(二级)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3)评价内容综合化。
(4)评价标准分层化。
(5)评价方式多样化。
(6)评价主体多元化。
(7)关注发展过程。
三、中学教学
1.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一级)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口诀】双基+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级)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口诀】建(间接经验)立(发展能力)主(学生主体)育(思想教育)
3.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
(二级)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口诀】一动机四知识
4.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级)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5.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二级)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
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6.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一级)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口诀】明确内容;方法合理;语言热烈;板书从容
7.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二级)
(1)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有助于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和发展智能。
(2)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3)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8.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一级)
含义: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9.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一级)
含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口诀】小联(联系实际)在乡(乡土教材)下训练运(运用知识)输技能(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
10.简述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统一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一级)
含义:
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
学生,同时也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贯彻要求:
(1)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和录像。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11.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一级)
含义:
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地描述,引导
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
12.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二级)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口诀】依学生,依目标,依内容,依媒体,依自身
13.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一级)
(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口诀】大养人,教主导,学集体;限独立,少动手,难个别,缺灵活
14.简述教学评价的原则。
(二级)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整体性原则。
(4)指导性原则。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1.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
(二级)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二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
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特性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3.简述记忆的品质。
(二级)
(1)记忆的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
(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4.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二级)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
5.简述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二级)
(1)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2)记忆的有意性加强。
(3)意义识记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4)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6.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一级)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口诀】理解(理解材料意义)目的(明确记忆目的)精加工,组块编码重方法
7.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一级)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2)合理分配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8.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二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口诀】环境+个性+课程
9.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二级)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口诀】引观察、勤思考、扩知识、练想象、爱幻想
10.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二级)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11.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二级)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12.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二级)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口诀】阶(阶段特征)个(个别差异)机(积极性)缘(注意原型)
13.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级)
(1)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它们彼此之间的影响都是相互的。
(2)观察学习
所谓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
(3)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14.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一级)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
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口诀】新知识+旧知识+心向
15.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级)
(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16.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级)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口诀】马里奥班委?
17.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级)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8.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二级)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19.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一级)
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
(1)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
(3)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20.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口诀】有结构,有内容,有方法促进迁移
21.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一级)
可将学习策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
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五、中学生发展心理
1.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一级)
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年龄是0~2岁,在这个阶段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
年龄是2~7岁,此阶段的特征有:
万物有灵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没有守恒概念等。
(3)具体运算阶段。
年龄是7~11岁,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思维具有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
年龄是11~16岁,此阶段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2.简述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及其教育意义。
(一级)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
3.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二级)
(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3)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
(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