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天津市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51138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天津市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天津市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天津市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天津市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天津市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天津市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最新天津市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天津市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天津市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最新天津市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尊祖和敬宗为信条,将族权、政权和神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确定了诸侯与王室的关系以及诸侯国的继承规则,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等级秩序,具有维护政权的作用。

”这种制度

A.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B.开始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体现了家国同构模式

D.开始形成“家天下”的格局

【答案】C

【解析】由“以尊祖和敬宗为信条,将族权、政权和神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确定了诸侯与王室的关系以及诸侯国的继承规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政权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了“家国一体”的局面,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A项只强调了家庭关系没有体现国的概念,不选;B项说法错误,题干体现的是西周的宗法制,西周没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项是夏朝时建立的,与西周的宗法制不符合。

2.经研究发现,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王族大事刻在甲骨文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吉因。

该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权力实现高度集中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具有一定民主色彩

【答案】A

3.“这样不但大为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

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此政策

A.以德行为选拔标准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导致了士族的形成

D.实现向官僚政治转变

【答案】B

【解析】由“这样不但大为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可以分析出此制度是科举制,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A不选;科举制是由中央组织考试选拔官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C项错误,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不是导致士族的形成;D项错误,郡县制实现向官僚政治转变。

4.“它是固定的,我们是行动的,我们到各地都是为它T作的。

”下列能体现这一关系的是

A.御史与刺史

B.中书省与行省

C.中朝与外朝

D.三省与六部

【答案】B

【解析】A项两个机构都是监察机构,刺史不是为御史工作的;B项中的中书省是中央行政机构,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所以中书省是固定的,行省是为它工作的,符合题意;C项都是中央机构,都不是行动的,都是为皇帝工作的;D项不选,六部只是隶属于尚书省。

5.“其实明朝之所以出现内阁制,其实说穿了就是对皇帝稍微偷懒的逐渐发展的一种自然性补偿。

”这实际上说明内阁

A.利于决策的科学性

B.上升为最高决策机关

C.部分的限制了君权

D.具有一定的行政职能

【答案】D

【解析】内阁没有决策权,不可能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AB项不选,内阁没有决策权,不能限制皇帝的权力,C项不选;由“其实明朝之所以出现内阁制,其实说穿了就是对皇帝稍微偷懒的逐渐发展的一种自然性补偿。

”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忙,于是设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所以内阁有一定的行政职能,D项正确。

6.为了及时应对紧急军事行动,在距离皇帝寝宫仅50米处设立一个机构,选择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幼童听差,而且还有专派的御史往复稽查,不准任何人窥探。

该机构的设置

A.对皇权形成很大的制约作用

B.适应了皇帝集权的需要

C.解决了君权相权之间的矛盾

D.中枢权力体系趋于完善

【答案】B

【解析】由“为了及时应对紧急军事行动,在距离皇帝寝宫仅50米处设立一个机构”结合所学是清朝的军机处,军机处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对皇帝没有制约,A不选;军机处离皇帝寝宫近,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不准任何人窥探,适应清朝君主权力的加强,B正确;C项说法错误,清朝没有丞相了;D项不选,题干体现的是君主权力的强化,不是中枢体系的完善。

7.《华尔街日报》发文称:

“对于东方迅速崛起的引擎中国来说,其通往现代国家的旅程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展开的——出人意料、令人震惊的失败和不复存在的往日辉煌。

”促使中国开始“通往现代国家的旅程”的事件

A.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B.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答案】B

【解析】由“其通往现代国家的旅程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展开的——出人意料、令人震惊的失败和不复存在的往日辉煌”结合所学可知“通往现代国家的旅程”的事件是鸦片战争的失败,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和天朝上国的迷梦。

A项是洋务运动,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鸦片战争失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项是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不符合题意;D项是太平天国运动,不符合题意。

8.太平天国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它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

B.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C.外来侵略势力的干涉

D.近代农民阶级不具有革命性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AB正确;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对势力的联合剿杀,C项正确;D项错误,农民阶级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基础知识的运用。

(1)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阶级局限性。

(2)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太平天国是以拜上帝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教义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太平天国也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3)没有正确的政治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虽有反封建的意义,但没有实现的现实依据。

(4)不能保持农民队伍的团结一致。

农民意识导致农民运动领袖之间的内讧,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之一。

(5)太平天国领导人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野心缺乏理性的认识。

经验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9.1853年2月,阿礼国在给香港总督兼驻华公使文翰的报告中说,“我以为……不去及时地、坚决地采取这类行动,则那些(在长江中下游的利益)……会被政治的解体和无政府状态所彻底毁掉,而只要及时行动,我们却又是有力量扭转这样的局势的”。

材料反映出

A.清政府寻求列强支持以维护统治

B.义和团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

C.义和团运动威胁到列强在华利益

D.列强可能武装干涉太平天国

【答案】D

【解析】A项不选,题干反映的是列强决定采取行动,不是清政府寻求列强支持;B项C项不选,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1853年2月”不符;由“1853年2月”结合所学中国正在发生太平天国运动,由“我以为……不去及时地、坚决地采取这类行动……会被政治的解体和无政府状态所彻底毁掉,而只要及时行动,我们却又是有力量扭转这样的局势”可以分析出列强可能会干涉太平天国运动。

10.“若纸烟,若小眼镜……用者辄置极刑。

罗稷臣星使之弟熙禄,自河南赴津,有洋书两箱……途次被匪(指义和团)系于树下,过者辄斫……一仆自言相从多年,主人并非二毛(指说洋话、用洋货的人),亦为所杀。

”材料主要反映了

A.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义和团

B.中外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

C.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的运动

D.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答案】D

【解析】由题干描述可知对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都被义和团处以刑罚,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的排外倾向,分不清西方文明与西方侵略之间的关系,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义和团;B项不选,题干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对西洋文明的排斥,没有体现中外矛盾;C项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材料不符。

11.孙中山《八年今日》中说:

“遂致清朝江山不可收拾,于是而南北和议开,于是而非袁莫属之论起……加以远闻国人,尚有主张清帝之君宪者,予深恐革命大功亏于一篑,故不得不舍外交之良机,而奔驰回国……”材料反映了

A.袁世凯已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B.革命阵营中大部分人主张君主立宪

C.列强将联合清政府镇压革命

D.武昌起义后,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答案】D

【解析】由“南北和议开”“而奔驰回国”结合所学此时是1911年12月,袁世凯还没有窃取革命果实,A不选;B项中的“大部分人主张君主立宪”与“尚有主张清帝之君宪者”不符;C项不选,题干没有提及列强对革命的态度;由“于是而南北和议开,于是而非袁莫属之论起……加以远闻国人,尚有主张清帝之君宪者”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革命阵营中潜伏着大量的立宪派和旧官僚,潜伏着失败的危机,D项正确。

12.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背公理而逞强权,将我之土地由五国共管……非公理,非正义也。

……山东亡,是中国亡矣。

”下列哪一事件与材料所述相关

A.九一八事变

B.五四运动

C.-二八事变

D.一二九运动

【答案】B

【解析】由“背公理而逞强权,将我之土地由五国共管……非公理,非正义也。

……山东亡,是中国亡矣”结合所学巴黎和会上要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外交失败消息传到中国,北京青年学生掀起了五四爱国运动,B项正确;A项是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不符合题意;C项是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日本侵略者于1932年1月28日晚,突然向上海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了攻击,与题干不符;D项是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与题干不符。

点评:

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背公理而逞强权,将我之土地由五国共管”“东亡,是中国亡矣”,然后结合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即可选出答案。

13.1926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在给国民军联军政治部副主任刘伯坚的信中说:

“只是注意政治宣传的事,而不可干涉军事行政上的事。

”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当时中共中央

A.倡导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B.重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

C.采取以退让求团结的策略

D.强调军队政治责任素养

【答案】C

【解析】由“1926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在给国民军联军政治部副主任刘伯坚的信”结合所学此时是国共的第一次合作时期;由“只是注意政治宣传的事,而不可干涉军事行政上的事”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此时中共采取妥协退让和右倾投降主义,C项正确;A项与“不可干涉军事行政上的事”不符;B项D项都没有体现中共政策的实质。

14.“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这表明

A.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基础

B.中国取得了战役胜利

C.日本的战略企图遭到了破坏

D.敌后战场的地位提高

【答案】C

.....................

点评:

解题关键是提取信息“(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结合所学可知考查淞沪会战知识点。

1937年8月至11月的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场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打乱了日军的侵华部署。

15.“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

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

”陈毅元帅描写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关门打狗,东北全境解放

B.千里挺进大别山

C.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D.百万雄师过大江

【答案】D

【解析】由“旌旗南指大江边”“直下金陵澄六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强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的政府的渡江战役,D项正确;A项是东北的辽沈战役,不符合题意;BC项与“旌旗南指大江边”“直下金陵澄六合”不符;

16.民国时期的政治评论刊物《观察》的创始人储安平在1947年总结了一种广泛持有的观点:

现政权的支持阶层原是城市市民,包括公教人员、知识分子、工商界人士。

现在这一批人没有对南京政权有好感的。

这表明国民党

A.失去执政合法性

B.已经丧失了民心

C.丧失了执政地位

D.缺乏群众基础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原来支持国民党的主要是城市市民,现在这些城市市民不再对国民党有好感了,这说明国民党已经丧失了民心。

因此答案为B项。

1947年国民党政府没有失去执政的合法性和丧失了执政地位,AC不选;题干只提到“城市市民”,没有提到所有的群众基础。

17.“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

”材料中的“政治革命”主要是指

A.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C.组建公民陪审法庭

D.实行了财产等级制

【答案】D

【解析】由“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以财产多少为标准,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D项正确;ABC项与“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不符。

点评:

解题关键是正确把握“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结合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度内容即可选出答案。

18.“它彻底肃清了氏族制度的残余,标志着雅典由氏族过渡到国家的整个历史过程的最后完成。

”这主要归功于克里斯提尼

A.推行陶片放逐法

B.发放观剧津贴

C.按财产划分等级

D.划分地区部落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十个地域行政选区取代原来的四个血缘部落,标志雅典国家的形成,D项正确;A项主要是限制野心家专权的,不符合题意;B项是伯里克利的改革;C项是梭伦改革的内容。

19.“每一个疏于履行其对公共事务的责任的人,都是在给共和国造成一分伤害。

”为避免此种状况出现,伯利克里

A.以财产多寡让公民分享不同的权利

B.建立地区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

C.发放津贴以吸引公民积极参与政治

D.加强陪审法庭以监督公职人员

【答案】C

【解析】“每一个疏于履行其对公共事务的责任的人,都是在给共和国造成一分伤害。

”为了调动每一个公民的参政积极性伯利克里改革中向参与公共事务的公民发放津贴,C项正确;A项是梭伦改革的内容;B项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D项是雅典每个改革的共同内容。

20.《十二铜表法》: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

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必须向法官申明:

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

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

”这反映了罗马法

A.注重司法的程序性

B.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重视证据的完整性

D.竭力维护贵族利益

【答案】A

【解析】公民要求法官受理自己的诉讼,必须申明相关情况,可以看出罗马法重视程序,故选A。

保护私有财产材料没有体现,B不选;题干没有提及证据的完整,C不选;D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不是竭力维护贵族利益。

21.《法学总论》明确界定:

“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

”而“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

据此推断,罗马

A.是沟通人和神的桥梁

B.旨在维护罗马公民的利益

C.注重保护个体的权利

D.意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C

【解析】由“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可以分析出罗马法强调正义,强调保护每个人的权力,C项正确;A项不选,罗马法主要是调解民事纠纷的;B项错误,罗马法主要是为了维护罗马的国家统治的;D项错误,罗马法主要是调解民事纠纷的。

22.英国首相最初只是内阁大臣中的一员,内阁没有实际的首脑,提名首相的权力掌握在国王手中。

当时,“首相”是一个带有侮辱性的字眼,被认为是国王的“男仆”,直到20世纪初,“首相”才正式成为令人尊敬的头衔。

从“侮辱”到“尊敬”反映

A.英国首相的命运由国王决定

B.首相的权力和地位逐渐提高

C.议会经过激烈斗争战胜王权

D.英国责任制内阁的最终形成

【答案】B

【解析】由“英国首相最初只是内阁大臣中的一员,内阁没有实际的首脑,提名首相的权力掌握在国王手中。

当时,“首相”是一个带有侮辱性的字眼,被认为是国王的“男仆””可以看出内阁的地位低,权力少;由“直到20世纪初,“首相”才正式成为令人尊敬的头衔”结合所学18世纪初责任内阁制形成,19世纪末内阁权力膨胀,内阁的地位提高,所以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责任内阁制形成后英国国王统而不治;C项不选,题干没有提及议会;D项不选,责任内阁制形成的时间是18世纪初不是20世纪初。

23.“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被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

”为此,美国

A.形成了政党政治

B.实行总统制共和制

C.实行了三权分立

D.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答案】D

【解析】作者认为,新生的美国只用改变“地域性的权力”结构,才能避免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

即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才能建立统一的国家。

故选D。

A项中政党政治与题干材料无关;B项与“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不符;C项不选,题干三权分立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与题干无关。

24.美国人2000年口普查发现北卡罗来纳州的人口大增,于是代表该州的众议员由12名增加到13名。

这能反映出当初制定1787年宪法时

A.南方与北方间的妥协

B.地方对中央的妥协

C.大州与小州间的妥协

D.政府对议会的妥协

【答案】C

【解析】由“北卡罗来纳州的人口大增,于是代表该州的众议员由12名增加到13名”结合1787年宪法可知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而参议员则是美洲两名,缓和了大州和小州之间的矛盾,C项正确;A项不选,南北方之间妥协是将5个黑人奴隶折合成3个人;B项不选,中央和地方的妥协是中央集权,地方分权;D项不选,政府和议会是相互制约平衡的,与题干不符。

25.这样的“一票共和”被有些人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中潜入的共和国”,经过1870年9月、1871年8月与1875年1月三次努力,才赢得一个勉勉强强的共和国。

由此可知

A.共和派已占据优势

B.这个共和国很快会夭折

C.共和观念很难普及

D.法国共和之路非常艰难

【答案】D

【解析】由“一票共和”“,经过1870年9月、1871年8月与1875年1月三次努力,才赢得一个勉勉强强的共和国”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十分艰难的,D项正确;A项错误,“一票共和”可以看出共和派并不占优势;B项由题干材料不能推断出;C项不选,题干没有关于共和观念的普及问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8分,共计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设计出了一种君逸臣劳的宰相制度,集体议事能够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三省的划分又使宰相之间权力相互制衡,不至于产生一权独大的现象;宰相官阶的降低使得宰相权力削弱。

因而可以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既能够保证政府对全国政务的处理,又抑制了相权的过分膨胀,它在皇权与相权之间找到了恰当的平衡。

材料二吴晗先生所言,“这种把一切权力都揽在皇帝个人手中的高度集权状况,是在明朝以前从没有过的,所以封建专制主义经过一千几百年的发展,到了朱元璋的时候,形成了一个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系统”。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代的宰相制度对唐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是怎样实现皇帝“高度集权”的?

(3)材料一到材料二的中枢权力的演变反映出什么本质问题?

【答案】

(1)意义:

削弱相权,加强君权;有利于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提高了行政效率

(2)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内阁。

(3)本质问题: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乃至被废除。

【解析】

(1)由“唐代设计出了一种君逸臣劳的宰相制度,集体议事能够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可以概括出有利于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和提高行政效率;由“三省的划分又使宰相之间权力相互制衡,不至于产生一权独大的现象;宰相官阶的降低使得宰相权力削弱”可以概括出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2)由“这种把一切权力都揽在皇帝个人手中的高度集权状况”“到了朱元璋的时候,形成了一个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系统”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和地方角度回答;中央方面废除丞相,设内阁;地方方面是废行省,设三司。

(3)材料一体现唐朝消弱相权加强皇权,材料二体现的废除丞相,君权强化,结合所学从君权和相权的变化角度回答即可。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前期英国各主要经济部门的收入表(单位:

英镑)

摘编自《英国通史》

材料二令人好奇的一点是,这个极度保守的政府愿意在一些民众呼声很高的要求上做出让步,以避免公众给统治者造成过大的政治压力,威胁到他们的统治。

例如,德意志国成为了第一个承认成年男子普选权的西方强国,还率先提供了失业、事故以及养老保险

——新浪网《德意志统一:

新帝国如何影响世》

材料三特别是在代议制建立的初期,在政治制度中议会都居于主导的地位,以立法核心目的的议会当然得以立法的行使成为了提供法律和秩序的机关。

——游路遥《代议制的权衡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经济变化对政治领域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意志帝国政治变革的原因。

(3)概括材料三的核心观点,并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进行评析。

【答案】

(1)影响: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了英国的议会改革;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工人运动兴起。

(2)原因:

完善民主政治是历史趋势;公众的要求以及巩固统治的需要。

(3)观点:

代议制建立的初期议会都居于主导的地位。

评析:

略。

(认同或不认同均可,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解析】由材料一中的数据可知1831年英国的工矿建筑业迅速发展,结合所学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影响可以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议会改革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工人运动两方面回答。

由“令人好奇的一点是,这个极度保守的政府愿意在一些民众呼声很高的要求上做出让步,以避免公众给统治者造成过大的政治压力,威胁到他们的统治。

”可以概括出公众的要求以及巩固统治的需要。

结合所学从民主制度完善是历史发展趋势回答。

由“特别是在代议制建立的初期,在政治制度中议会都居于主导的地位,以立法核心目的的议会当然得以立法的行使成为了提供法律和秩序的机关。

”可以概括出代议制建立的初期议会都居于主导的地位。

第二问评析要先摆出自己的观点,可以是认同的观点,结合英国代议制论述即可;也可以不认同,结合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论述即可。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是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的头一场大规模武力活动,《南京条约》就是这一时期英国侵华活动的基本总结。

——张振鹤《论不平等条约》

材料二尤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大大发展了不平等条约制度体系,将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近代的不平等条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在这个新阶段,列强由攫取条约特权进而对中国实施全面控制,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加强了对华奴役,这是半殖民地最为突出的特征,亦是《辛丑条约》最基本的特征。

——李育民《义和团运动对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英两国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强侵华进程的基本特征,并指出《辛丑条约》是怎样体现列强在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