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肇庆新区发展总体规划DOCX 32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48261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3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肇庆新区发展总体规划DOCX 32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广东肇庆新区发展总体规划DOCX 32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广东肇庆新区发展总体规划DOCX 32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广东肇庆新区发展总体规划DOCX 32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广东肇庆新区发展总体规划DOCX 32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肇庆新区发展总体规划DOCX 32页.docx

《广东肇庆新区发展总体规划DOCX 3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肇庆新区发展总体规划DOCX 32页.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肇庆新区发展总体规划DOCX 32页.docx

广东肇庆新区发展总体规划DOCX32页

《广东肇庆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2-2030年)》

发布日期:

2012-10-12

  肇庆新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地处鼎湖区中部,东邻肇庆国家高新区和佛山市三水区,南靠高要市,西倚端州区,北接四会市,是肇庆市各功能区紧密连接的主要纽带,是广佛肇经济圈的重要发展腹地,是珠三角联通大西南各省区的重要交通节点,是珠江西岸正在崛起的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和支撑引领作用的新兴增长极。

  2008年,国务院正式出台《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将肇庆市全境纳入国家重点发展区域。

近年来,肇庆市经济建设不断提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为大规模开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向着“建设成为能够代表珠三角科学发展成果城市”的目标不断迈进。

  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广泛深刻变化,广东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关键时期。

加快建设肇庆新区,是广东从长远发展出发,紧紧抓住国家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宝贵机遇,充分发挥肇庆市作为珠三角主体城市的先行示范作用,遵循低碳绿色发展理念,探索并引领新型城市化模式,培育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对我国大西南地区辐射带动作用的重大战略性举措,对广东省切实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规划区域范围包括肇庆市鼎湖区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以西的莲花镇、永安镇、凤凰镇、广利街道、桂城街道辖区内的部分行政区域和周边相关区域,规划区面积115平方公里。

  科学划定协调区范围,面积约585平方公里,包括除肇庆新区外的鼎湖区全境、四会市大沙镇和高要市蚬岗镇。

协调区在生态保护、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和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构建等方面,须与肇庆新区统筹安排和协调管理。

  规划区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展望至2030年。

本规划是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对肇庆新区功能定位的行动指南,是加快建设肇庆新区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基本依据。

  

  图0-1肇庆新区区位图

  

图0-2肇庆新区规划范围图

一、建设肇庆新区的重大意义

1、发展基础和有利条件

  肇庆新区以鼎湖区为依托,紧密连接端州区、高要市、四会市和肇庆国家高新区,具有独特的发展基础和开发优势。

  优越的自然人文条件。

肇庆新区山水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深厚。

鼎湖山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和生物圈”生态定位研究站。

鸡笼顶、烂

柯山、九龙湖、黄金沟等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为新区提供了天然氧吧和生态屏障,珠江主干流西江为新区提供了良港水道。

肇庆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是广府文化发祥地,为肇庆新区发展旅游、度假、休闲养生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基础条件。

  广阔的拓展空间。

肇庆中心城区受地形限制,用地相对局促,发展空间狭小,端州区可用于城市建设开发的土地面积仅78平方公里,成为制约肇庆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肇庆新区的建设可有效拉大城市发展框架,使肇庆中心城区延伸东拓,有助于端州和鼎湖两区融合发展,有利于满足打造百万人口城市的需要,提供新的发展载体和发展空间。

  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

肇庆新区背拥山区腹地,面向珠三角核心区,在肇庆市中东部处于几何中心,区位优势明显。

围绕打造广佛肇经济圈的目标,肇庆正在加快推进与广州、佛山无缝对接的各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西江黄金水道贯通全区,南广、贵广高速铁路在新区交汇设站,佛山—肇庆城际轨道加快建设,二广、广昆、珠三角环线、广佛肇等高速公路将相继建成,使肇庆新区成为珠三角对接大西南的重要交通节点。

  良好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肇庆市以实施《规划纲要》为契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五年翻两番,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省前列。

肇庆新区所在区域近年来成功引进一批开发项目,肇庆新港发展态势良好,现代物流园区初步形成,汽车配件、生物医药、休闲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建设肇庆新区的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生态保护不断加强,保持社会长治久安,已经具备进一步科学开发的良好条件。

  

 

 

  

  图1-1肇庆新区作为粤港澳连通大西南区域枢纽位置图

  

  图1-2肇庆新区在西江流域位置图

2、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规划建设肇庆新区面临重大战略机遇。

一是2008年国家颁布实施《规划纲要》,将肇庆全境纳入珠三角范围,肇庆市区域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提升,从时空条件、产业发展、特殊政策、区域布局方面为肇庆新区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全面部署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工作,将肇庆新区纳入全省新区(新城)建设规划,为肇庆新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是粤港澳世界级城市群正在建设优质生活圈,肇庆新区在生态、文化、区位方面的特色,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肇庆新区规划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是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各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肇庆新区在吸引国际要素集聚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方面面临较多制约。

二是国内各省市均把构筑战略平台、实施新区战略作为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肇庆新区面临巨大的外部竞争压力。

三是城市化基础薄弱,全市城市化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

17个百分点,肇庆新区新型城市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四是经济总量相对较小,财政实力较弱,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人才缺乏,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对新区开发建设有一定的制约。

3、战略意义

  加快肇庆新区开发建设,既是广东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肇庆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规划建设肇庆新区,有利于助推肇庆产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有利于整合资源,破解肇庆发展的瓶颈制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有利于深化区域合作,加快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助推粤港澳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共建优质生活圈;有利于缩小发展差距,提升科学发展水平,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以“低碳绿色”为主题,科学开发、从容建设,推进发展低碳化、城乡一体化和生活优质化,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休闲养生、文化创意等幸福导向型产业,全力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提升并优化现代田园城市山水格局,走出一条国内领先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把肇庆新区建设成为引领广东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先行区和试验区。

2、战略定位

  ——国家低碳绿色发展示范区。

以低碳、智慧、人本、包容为目标,建立符合岭南区域特点、能够与国际接轨的低碳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统筹产业、人才和生态的和谐发展,构建高效、便捷、低碳,生活、服务和生产协同互动城市功能组团,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推动低碳发展,建设山清水秀、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的国家低碳绿色发展示范区。

  ——珠三角健康宜居理想城市。

提升城市空间品质,营造与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相匹配、山水城市特色鲜明、竞争力较强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环境友好、资源集约、宜居宜业的建设风尚,打造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重要展示基地,展现现代岭南风貌的宜居城区,构建珠三角健康产业发展和养生旅游度假胜地。

  ——肇庆市行政文化中心。

依托交通枢纽区、中央商务区和行政中心区等功能区,建设新的行政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教育医疗中心,促进城市发展重心进一步东移,强化与珠三角核心区的空间联系和经济联系。

统筹肇庆中心区联动发展,肇庆新区与老城区协调发展,与鼎湖区一体发展,与肇庆国家高新区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

3、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环保优先。

把低碳循环发展理念贯穿到开发建设全过程,坚持生态资源在保护中的可持续利用,注重产业集聚和价值链提升,保护水环境敏感区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安全性,注重节能减排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从容开发建设。

遵循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律,从容不迫,谋定而动。

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明确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

区分轻重缓急,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全面推进,又以点带面,力争重点突破。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一体化进行规划建设,城市建设用地高度集约和高效利用,提高土地人口承载力。

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市民化。

积极探索土地管理体制的新路径,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可持续生产、生活基本条件。

  ——坚持区域战略联动。

与端州区、鼎湖区、肇庆国家高新区及周边区域发展有机结合,形成互动发展、错位发展新格局。

推进广佛肇一体化进程,融入粤港澳世界级城市群,带动西江流域联动发展,深化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建设成为区域联动发展新引擎。

4、发展目标

  加快推进肇庆新区的规划建设,要以起步区建设为基础,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实现“三年打基础,八年见新城,二十年大发展”的目标。

  到2015年,起步区城市基础框架初步形成。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起步区建设初具规模,区域枢纽初步形成。

起步区内交通、对外交通、港口车站建设全面推进,城市管网、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形成。

以节能环保、休闲养生、文化创意为重点的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初具规模。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交融景象初步显现。

新区产业和人才集聚功能开始显现,区域合作初见成效,对周边地区辐射功能开始增强,对外开放合作有序推进。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7万元,绿色建筑占公共建筑比例达到5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2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超过10%。

  到2020年,城市和产业功能基本具备。

主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建成,绿色智能交通体系基本建立,面向大西南、对接珠三角的区域性枢纽地位基本确立。

临港物流区初具规模,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基本完善。

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形成。

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合作取得显著进展,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10万元,绿色建筑占公共建筑比例达到9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5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超过15%。

  到2030年,经济社会实现大发展。

基础设施体系更趋完善,建成珠三角连通大西南的重要交通节点。

以节能环保、休闲养生、文化创意产业为主体的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形成核心竞争力,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作为肇庆市行政文化中心功能充分体现,建成珠三角优质生活圈示范区、国际休闲养生度假胜地和科学发展理想城市。

三、空间布局

  围绕“引领新型城市化”战略主题,以建设现代山水田园城市为目标,以南北中央轴线为引领,协调发展一江两岸,构建具有国际气度的山水新城格局。

控制开发强度、彰显山水特色,实现古老与新生并存、城市与乡村共融、时尚与科技共生,引领未来城市建设新模式。

  

图3-1肇庆新区以南北中央轴线引领发展结构示意图

1、优化总体布局

  以南北中央轴线为组织脉络,保护和充分利用鼎湖山脉和西江山水景观资源,合理安排城市功能布局,集约紧凑开发,整体形成“一轴两带三区”的总体空间格局。

  

  图3-2肇庆新区空间布局示意图

  一轴:

南北中央绿轴

  充分利用鼎湖山、西江等名山大川自然生态资源,改变传统东西发展轴线混杂产业、城市、旅游等诸多功能的格局,以突显标志性、战略性、国际性和长远性特征为目标,集中打造南北长12公里的中央绿轴,由北至南组织和引导行政、文化、会展、体育、商务等重要城市功能布局,与新区砚阳湖、长利湖等景观水系相融合,跨岛过江直至西江南岸,成为全面呈现山水生态格局、岭南文化风貌和现代城市景观的发展长廊。

  

  图3-3肇庆新区中央绿轴规划意象图

  两带:

沿山生态防护带、沿江旅游休闲带

  ——沿山生态防护带。

沿北岭山麓构建沿山生态防护带,以山麓地生态保育为主,作为生态地区与城市集中建设区的缓冲过渡地带,适度开发旅游配套、休闲养生和高档住区。

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保留北岭山生态区向新区渗透的绿化廊道,强化控制山地建筑形态和绿色景观,形成山地小城镇建设风貌,与自然相融合。

  ——沿江旅游休闲带。

充分利用西江黄金水道岸线资源,结合长利涌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构建滨水生态休闲景观,重点发展高端居住、滨江公共休闲、会奖商务旅游(MICE)、邮轮客运旅游和休闲养生旅游。

集中打造砚洲岛,成为休闲养生等幸福导向型产业的重点载体,形成极具代表性的“一江两岸”发展格局。

  三区:

核心功能区、健康宜居区、临港物流区

  ——核心功能区。

以南北中央绿轴为空间引领和组织脉络,在凤凰大道以东、北岭山麓-贵广高铁以南、新港港区以西、西江以北围合的地区,以永久性生态绿地和水系为点缀,综合布局行政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会展中心、中小企业总部、肇庆新客站商贸组团等,强化城市核心服务功能。

  ——健康宜居区。

依托山水格局和肇庆新客站枢纽服务,在南广高铁、贵广高铁以东、北岭山麓以南,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以西围合的地区,集中试行低碳绿色技术,引入智能化管理模式,提供面向粤港澳世界级城市群的绿色健康生活配套服务。

以浑然天成、幽远空灵的审美旨趣,把建筑、山水、人文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力求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灵动生活空间。

  ——临港物流区。

依托新区港口码头、高铁货运站、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永安互通,构建水-铁-陆路联运枢纽,以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建设现代化港区,争取创建无水港区,与广州南沙港形成河海联运。

依托现代物流业打造临港物流基地,打造新区实体经济基础。

构建生态廊道

  构建以鼎湖山-葫芦山、烂柯山、蚬岗南部山体为区域生态斑块,以西江、北江为主干生态廊道,以绥江、青岐涌、后沥涌、长利涌、珠三角环线高速为次级生态廊道的生态安全格局。

重点构建沿山、沿高铁、沿城轨及东西两翼的区域生态景观廊道。

  重点做好山体保育、廊道建设和重点连通区建设。

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保护建设,西江、北江廊道单侧建设宽度不小于200米,南广高铁、贵广高铁、广佛肇城际轨道、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宽度各不小于120米,重点区域设置声屏障,有效减少噪音污染。

禁止在葫芦山-绥江、烂柯山-蚬岗南部山体的重点连通区进行开发建设,加强连通区域的生态恢复建设。

  

  图3-4肇庆新区生态格局示意图

确定发展规模

  以严格保护资源和环境为前提,结合肇庆新区建设发展的需要,肇庆新区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15年)控制在25平方公里以内,中期(2020年)控制在40平方公里以内,远期(2030年)控制在6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约21万人,中期(2020年)约36万人,远期(2030年)约60万人。

  到2030年,在60平方公里左右建设用地规模中,居住用地约占30%,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约占20%,产业用地不超过10%,公园绿地不少于15%。

四、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

  推动产业的集群化、高端化、低碳化,力争更高、更优、更绿,重点打造节能环保、休闲养生和文化创意三个核心功能型产业,发展现代物流、商贸会展两个支撑功能型产业,建立一个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形成分工清晰、互补耦合的“3+2+1”具有肇庆特色的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

1、核心功能型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

  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刺激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发展与环境资源相适应的绿色产业,重点发展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及服务的产业。

促进新能源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

力争在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环保服务等六大领域,打造相对完整的节能环保产业链。

逐渐促进由以设备为主导的产业形态,向综合服务形态进行转型。

力争把新区打造成为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休闲养生产业

  以休闲体验旅游为主体,着力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促进从传统观光游向现代休闲游的转变。

重点发展居住养生、游乐养生、文化养生、医疗养生、美食养生、美容养生、运动养生、生态养生。

着力打造“山水融城”格局,

建设砚洲岛生态休闲旅游胜地。

沿滨水绿道依次形成以儿童娱乐、青春爱情浪漫、中老年休闲为内容的主题休闲娱乐区。

引入奥特莱斯小镇、水上嘉年华等大型水上娱乐设施。

引进国际国内优质医疗资源,建设一批高端医疗服务机构,促进与生物制药、医疗技术、高端医疗保险、保健康复等有机结合,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力争把新区打造成为全省养生医疗服务业集聚区。

  文化创意产业

  培育和开发富有浓郁岭南特色、具有竞争潜力的文化产业,发挥“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特色,结合砚文化、玉文化,充分发掘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文化遗产开发、动漫、工艺与设计、环境艺术、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文化创意产业。

大力推进文学、艺术等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推动文化生产方式、营销方式、传播方式的创新,拓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

高标准建设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音乐厅等文化设施和高端酒店等基础设施,形成具有现代魅力和文化气质的文化活动体验带,努力提升市民文化品位和城市文化品质,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力争把新区建设成为全省文化创意产业区域性中心。

2、支撑功能型产业

  现代物流业

  振兴西江航运及联运产业,形成“东引西连”的大物流格局。

继续整治西江航道,保障黄金水道通航能力,大力发展内河航运。

加强与珠三角以及大西南、北部湾其它城市的物流业合作,与广州白云机场形成有机互动,建设水陆空港联运中心。

延伸物流业发展腹地,建设上游贵州煤炭、西南磷矿、有色金属及粮食等运输通道。

强化广佛肇物流业的联合发展,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无水港”,形成现代化集合联运枢纽。

力争把新区建设成为珠三角辐射大西南的大型物流集散地。

  商贸会展业

  建设现代化、特色化、专业化的商贸会展体系。

依托便捷交通体系,建设和改造一批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

塑造专业市场品牌,推动专业市场从货物买卖的单一功能场所向信息发布、价格形成、品牌培育、物流集散的多功能中心方向演化。

与国际、国内或地方行业协会合作,引入民营资本举办特色展览,推进运作市场化。

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与专业市场相互配套,举办专业性精品会展,举办名牌会展活动。

发展国际会议商务旅游,着力承办各种国际和区域性会议。

3、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引进国际和港澳知名教育考试和培训机构,建设若干重点技能人才培训实训基地。

建设以高等教育和科技研发为核心的科教园区,为新兴产业输送人才和技术力量。

加强与港澳交流合作,促进与港澳文化资源相互开放,打造国际化的文化教育新区。

进一步深化产学研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加大产学研究经费投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为新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推动临港物流区科学发展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积极推动临港物流区发展。

以节约集约为原则,做好规划环评审查。

以建设创新型、生态型、高端型临港物流区为发展目标,围绕“3+2+1”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高开放水平,完善体制机制,与肇庆国家高新区实现错位发展、分工合作。

力争用5-10年时间,把该区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集聚、综合环境优越、体制机制高效、社会和谐文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重点经济区。

五、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要求,加快新区交通、能源、水利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城市防灾减灾系统,构建高效绿色交通体系、低碳清洁能源体系、安全高效水利体系和智能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1、构建高效绿色的综合运输体系

  加强与广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以及广西梧州、贺州等地综合交通体系的对接,建设水、公、铁多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的对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筑开放、便捷、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把新区建设成为珠三角连通大西南的重要交通节点。

  ——积极强化对外通道建设。

依托贵广高铁、南广高铁、佛山-肇庆城际轨道、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肇庆东站进站公路、国道321、鼎湖大道等,建设“东接、北上、西连、南进”对外大通道,实现对外通道高速化,主动融入珠三角核心区和广佛1小时生活圈,辐射大西南内陆腹地,并强化新区与蚬岗镇、大沙镇、肇庆国家高新区等协调区的交通联系。

  ——加快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

依托肇庆东站建设功能完善、服务范围广的综合客运枢纽,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

依托肇庆东站、肇庆港新港港区建设物流园区,打造综合货运枢纽,实现货运“无缝对接”。

  

  图5-1肇庆新区对外交通规划示意图

  ——促进肇庆港新港港区现代化、规模化发展。

加强与珠三角港口群的协作发展,将肇庆港新港港区打造成为大型现代化、规模化港区,成为肇庆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主体港区和多功能综合性港区,实现以港兴城目标。

  ——构建绿色城市公交系统。

遵循公交优先原则,建立“网格状、组团式”的新区绿色公共交通体系。

依托城际轨道走廊建设快速公交干线,以公共交通先导开发(TOD)模式,引导组团用地功能布局及开发。

结合城市轨道及快速公交系统(BRT)等方式,合理设置公交站点,实现“零距离”换乘。

以城市轨道为支撑,沿山边、江边、河边建设通山达水的特色慢行绿道系统。

结合三茂铁路改造和特色文化旅游功能区建设,开辟特色观光旅游线路。

  ——完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

对现有道路和在建、待建道路进行全面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科学设置交通标志、交通标线、交通信号灯、减速带、隔离带、防撞护栏等交通设施,确保道路安全畅通。

各工业园区和物流、客运场所要规划足够的停车位,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

2、构建低碳清洁能源体系

  以控制能耗总量、调整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为手段,以节能、低碳、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新区低碳清洁能源体系。

以天然气为主导,逐步替代煤炭和石油,鼓励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全面推广小型太阳能光热建筑设备、太阳能光电设备,普及风、光、电互补路灯,开发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燃料;建设智能电网综合工程,普及节能建筑,降低建筑能耗、降低电网线损率,使用节能设施,控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调整能源结构,实现能源多样化。

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完善供电系统,建设智能能源系统。

采用智能电网,加强电网智能化建设和运营管理,提升电网输、变、配、用电侧智能化水平,适应大规模新能源和分布式电源接入需要,保障供电安全和调峰需求。

在新区有条件的地方设置分布式冷热电联供能源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构建安全高效水利体系

  构建空间布局合理、功能有效发挥的水系格局,实现水系的合理利用,营造生态之水、景观之水、文化之水。

延续现有防洪排涝体系,依托西江,形成以长利涌、丰乐排渠、水坑排渠为主干防洪河道,以砚阳湖为主要景观水体,促进内部水系间循环流动的防洪排涝水系格局。

按50年一遇标准加固西江堤防,长利涌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九坑河水库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截洪渠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新区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

构建完善的给排水系统,以低冲击开发控制的径流系数为基础,按雨水排放分区,构建与水利排涝系统相匹配的市政雨水排放系统;设置沿湖过滤带,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