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课题申报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4757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7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科研课题申报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科研课题申报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科研课题申报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科研课题申报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科研课题申报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科研课题申报表.docx

《教育科研课题申报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科研课题申报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科研课题申报表.docx

教育科研课题申报表

教育科研课题申报表

教育科研课题申报表

 

 

课题名称:

转化农村小学学困生学习习惯研究

 

课题组长:

杨春强

 

申报单位:

喇叭镇中心学校

 

申报时间:

2011年3月30日

 

 

 

 

4、本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信息优势:

参与课题研究的喇叭小学和乐声小学都能利用有线和无线宽带上网,多数老师熟练获取网络信息,加速了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缩短了与外界的时空距离。

2、人员优势:

本课题得到了游锡剑、徐开良、汪先平三位位副教授、县教研室何有力主任、李华鑫副主任、县三小邬吉刚副校长及中心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课题负责人廖斌和杨秀超,均是两校的校长,非常有利于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拥有一支敬业爱岗的教职工队伍,本课题组由喇叭镇的青年教师和教学骨干组成,精力旺盛、业务扎实、科研能力强。

3、制度保证:

课题组每两周召开一次课题组例会,会议的基本内容和程序为:

(1)汇报各课题组成员工作进展情况;

(2)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3)互相交流思想、信息和动态;(4)共同研究、归纳提取各学科中“学困生”表现出来的共性;(5)安排、布置下阶段工作。

4、经费保障:

县教科局、镇中心学校领导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舍得投入,两校校内设施较为完善,可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各项后勤保障和经费保障。

三、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1.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课题界定:

学困生,简言之,就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即那些在智力、生理、心理等方面,无任何缺陷,由于教育、环境等后天因素的影响,导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行为习惯较差,学习吃力(准确地说考试成绩较差),不遵守纪律的部分在校学生。

研究依据:

(1)教育学理论:

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

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心理学理论:

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们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

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他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

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通过是可能的。

(3)现代课堂教学理论:

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优化组合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

该理论是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4)中国传统教学理论“因材施教”:

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条件、不同认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2.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理论假设:

在新课改环境下,转化学困生的学习习惯。

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学过程中实现思想观念、教师角色定位及教学方式的转换,真正体现教为学服务的宗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转化学困生的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认真读书,仔细审题,认真计算,独立作业,勤学苦思、质疑问难,自觉验算,认真书写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从而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实施,探索一条提高“学困生”学习效率,培养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新路子,探索“学困生”学习方式优化的新方法、新策略。

3.研究内容

1、“学困生”的类型、成因、特点及心理分析。

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教师及学生个体内部因素。

2、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对“学困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分析研究。

3、根据个性差异,构建适合不同“学困生”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的研究。

4、课题组在如何促进“学困生”的转变模式方面进行研究。

5、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

课题组指导教师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和课外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6、“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转变前后学习效果比较的研究。

4.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

研究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1年4月)

准备阶段是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课题研究是否顺利,有赖于充分的准备。

如课题组人员的组成,课题的命名,研究方案的制定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为此,我课题组拟定至三月底完成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在四月上旬完成组织机构,四月中旬完成课题研究方案及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的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起草研究方案及实施计划。

然后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及新课程改革的相关专著,为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做好理论准备。

我们拟聘请遵义师院南白分院游锡剑、徐开良、汪先平副教授及遵义县第三小学业务副校长邬吉刚等三位老师为我课题组专家。

另邀请遵义县教育与科学技术局教研室主任何有立、副主任李化鑫、喇叭中心学校校长张远杰及教育总支书记廖朝斌为本课题组顾问,对我课题组和课题研究作相关指导。

另外,每位成员专门准备一本学习笔记本,广泛查阅教育理论书籍与教学研究资料,分门别类进行学习摘抄,并定期进行学习笔记交流,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开阔教师的科研视野,夯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1年12月)

根据实施计划进行研究,分期举办各类调查和教学研讨活动,广泛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等。

具体任务:

1、2011年5月—2011年6月,课题组成员在班主任的配合下,按学科、分阶段对学生学习状况全面调查和分析,依据对“学困生”的界定初步确定研究对象,并进行深刻、准确地观察了解,访查“学困生”的成因,然后建立“学困生”个案情况登记表。

拿出初步的转化方案。

2、2011年6月—2011年7月,主要完成课堂教学转化“学困生”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对策研究。

3、2011年7月—2011年9月,完成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减少或避免“学困生”不良学习行为出现的对比研究。

4、2011年9月—2011年12月,完成由于非学校教育因素造成“学困生”出现的转化对策的实践研究。

(三)全面总结阶段(2012年1月)

完善课题研究档案建设,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实验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并将各种材料整理汇编成册,为做好推广工作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5.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1、文献研究法。

课题组成员统一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中有关的“学习理论”,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学困生”研究的已有成果、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为我校课题研究的经验借鉴。

2、调查研究法。

追踪调查“学困生”的家庭状况、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情况,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专门追踪档案。

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

3、个案分析法。

教师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或一类学生,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进行研究。

把转化过程中成功的事例形成个案,逐一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4、经验总结法。

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

5、行动研究法。

全体参研教师在实践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业成绩,逐步转化。

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课外活动情况,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全面了解其发展状态。

以及通过谈心、家访、作业、试卷测验、心理测试等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

6.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信息优势:

参与课题研究的喇叭小学和乐声小学都能利用有线和无线宽带上网,多数老师熟练获取网络信息,加速了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缩短了与外界的时空距离。

2、人员优势:

本课题得到了游锡剑、徐开良两位副教授、县教研室何有力主任、李化鑫副主任、县三小邬吉刚副校长及中心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课题负责人廖斌和杨秀超,均是两校的校长,非常有利于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拥有一支敬业爱岗的教职工队伍,本课题组由喇叭镇的青年教师和教学骨干组成,精力旺盛、业务扎实、科研能力强。

3、制度保证:

课题组每两周召开一次课题组例会,会议的基本内容和程序为:

(1)汇报各课题组成员工作进展情况;

(2)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3)互相交流思想、信息和动态;(4)共同研究、归纳提取各学科中“学困生”表现出来的共性;(5)安排、布置下阶段工作。

4、经费保障:

县教科局、镇中心学校领导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舍得投入,两校校内设施较为完善,可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各项后勤保障和经费保障。

7.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1、调查报告

《学困生学习习惯的调查报告》

《学困生的特点及成因调查报告》

2、学困生个案

3、学困生个案追踪材料

4、《转化学困生学习习惯的对策研究报告》

5、学困生学习习惯转化心得体会

6、教学设计

7、教学论文(3篇以上在省级刊物上发表)

8、推广方案

 

 

四、评审意见

1.课题承担人所在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2.县教育科研部门评审意见

 

 

 

 

 

 

 

单位盖章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3.专家评审意见

 

 

 

 

 

 

 

专家组组长(签字):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