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docx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二)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三)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五)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计思路与模块结构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
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体现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
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2学分。
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
该模块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为主线,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建议该模块在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
信息技术科目的选修部分包括“选修1: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
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3: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
数据管理技术”和“选修5:
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
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
模块内容设计既注重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又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
在选修部分的五个模块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
为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五个选修模块并行设计,相对独立。
各选修模块的开设条件有所不同,各学校至少应开设“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中的两个,也要制定规划,逐步克服经费、师资、场地、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开出包括“人工智能初步”在内的所有选修模块,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建议将选修模块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或以后开设。
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与数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相衔接,应在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或以后开设。
信息技术的部分相关内容安排在“通用技术”科目中,如在其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II”中设置有“控制与设计”主题,在选修部分设置有“电子控制技术”和“简易机器人制作”两个模块。
针对确能代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但对条件要求较高,不宜在国家课程中硬性规定的内容,允许自行开发相应的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
学校还要善于发现确有信息技术天赋和特长的学生,并给予专门的培养。
应维持学生较长的信息技术学习历程,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如果学生仅修4个学分,建议分布在两个学年里完成。
例如,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完成必修模块,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完成一个选修模块。
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之间的关系结构如下图:
(二)关于学业的认定
修满4学分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其中必修2学分,选修2学分。
建议有兴趣、有潜能的高中学生再加修若干学分,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
(三)标准体例说明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撰写,采用“内容标准”“例子”“活动建议”相结合的形式。
其中内容标准是主体,例子是对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活动建议是对教学活动方式的建议和引导。
内容标准的撰写,首先坚持灵活性,既给出每一部分的基本要求,又给教材编写、教学活动和工具的选用等留有多样化的发挥空间;其次注重时效性,以保证在本标准实施期间对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持续的指导意义。
例子是对内容标准的提示,是对内容标准的进一步解释和具体说明,考虑到课程标准灵活性与时效性的要求,有些内容标准的描述比较概括,所以通过例子对其进行提示和解释。
但例子仅仅是提示,不是内容标准的具体规定。
另外,例子中内容的时效性往往较差,但例子中的思想和方法可以举一反三,长期生效。
活动建议用于启发和引导教学活动的实施。
(四)学习目标要求与行为动词
为帮助理解,下表列出了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及对应的学习目标和掌握水平:
三、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
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7.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8.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
四、内容标准
必修课程部分:
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技术基础”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强调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
本模块是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也是学习各选修模块的前提,具有普遍价值,为必修模块。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本模块的教学要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信息素养的提升;要面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信息素养。
本模块由4个主题组成,结构如下:
(一)信息获取
1.内容标准
(1)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例 烽火台、信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代表着信息传播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
(2)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3)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4)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2.活动建议
信息技术使人们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甚至是同步)了解到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
比如在因特网上,天气信息可以随着气象台的预报同步更新,但并不是所有做天气预报的网站都充分利用了这个优势。
试就这个专题展开调查,了解相关网站上的天气预报情况,就其更新速度、准确性(与实际情况相比较)等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寻找更新最及时和最可信赖的天气预报网站。
(二)信息加工与表达
1.内容标准
(1)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
例 可使用多媒体素材加工软件、多媒体著作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等处理多媒体信息。
(2)合乎规范地使用网络等媒介发布信息、表达思想。
(3)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4)通过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体验其基本工作过程,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
例1 模式识别类:
光学字符识别(OCR)、手写汉字输入、语音汉字输入等。
例2 自然语言识别类:
自然语言对话与机器翻译等。
2.活动建议
(1)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可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或加工软件进行信息处理以外,直接使用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也是一个基本方法。
教师可以演示并解剖一段实用的计算机程序实例,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使用一种高级语言编程工具解决一个简单问题。
(2)使用双向翻译软件,先将一段英文短文翻译成中文,然后将该中文内容再次翻译成英文,考察机器翻译的准确性,讨论机器翻译的优缺点。
(3)访问一个自然语言处理网站如:
http:
//www-ai.ijs.si/eliza/eliza.html或
(三)信息资源管理
1.内容标准
(1)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
例1 个人藏书、图书馆藏书、音像资料、因特网信息等都是信息资源,都需要管理。
例2 实施教学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
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等。
(2)通过使用常见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感受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
(3)通过对简单数据库的解剖分析,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2.活动建议
(1)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一个与课程学习有关的专题,分组讨论建立数据库的方法,设计建立数据库的方案。
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参加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
(2)访问某个在线数据库,譬如“科学数据库”(
(四)信息技术与社会
1.内容标准
(1)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例1 利用因特网等多种信息渠道进行调查,制定蔬菜新品种引进计划。
例2 E-mail方便了人们的沟通与交流,但垃圾邮件又给人们带来困扰。
(2)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3)增强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
(4)在使用因特网的过程中,认识网络使用规范和有关伦理道德的基本内涵;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
(5)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养成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
(6)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例1 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容易诱发实际生活中的社交恐惧症。
例2 长时间凝视监视器屏幕容易导致眼睛疲劳,影响健康。
2.活动建议
(1)假定学校要为学生开设网上讨论区,需要制订一份守则规范大家的行为。
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展开调研并撰写这个守则。
(2)有一幅著名漫画,题目为“在因特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又有人撰文说“别以为你是一条隐藏很深的狗”。
组织学生讨论:
网络中的匿名化活动带来哪些新的伦理问题。
(3)从传播结构上看,电话是点对点的信息传播网,广播电视是点对面的信息传播网,计算机网络是点/面对点/面的信息传播网。
结合具体实例,讨论信息传播结构的不同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选修课程部分:
选修1:
算法与程序设计
本模块旨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
本模块为选修模块。
本模块的教学,应注意与数学课程中有关内容的衔接,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注意寻找、发现身边的实际问题,进而设计出算法和计算机程序去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要注意发现对程序设计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根据具体情况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
本模块强调的是通过算法与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不作具体规定。
本模块由3个主题组成,结构如下:
(一)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1.内容标准
(1)结合实例,经历分析问题、确定算法、编程求解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认识算法和程序设计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2)经历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或伪代码等方法描述算法的过程。
(3)在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看演示、模仿、探究、实践等环节,了解顺序、选择、循环三种基本结构及其重要作用,掌握计算机程序的基本概念,能解释计算机程序执行的基本过程。
(4)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编辑程序、编译程序、连接程序以及程序开发环境等基本知识。
2.活动建议
有专家认为,对于能够借助计算机技术来解决的问题,可以按照其结构化程度划分成三个类型:
结构化问题,是能够通过形式化(或称公式化)方法描述和求解的一类问题;非结构化问题,难以用确定的形式来描述,主要根据经验来求解;半结构化问题,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请依照该思路,调查结构化问题的实例,并归纳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规律。
(二)程序设计语言初步
1.内容标准
(1)理解并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语句、数据类型、变量、常量、表达式、函数。
会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顺序、选择、循环三种控制结构。
例1 顺序结构:
一列火车在某地时的速度为V0=40km/h,以加速度a=1.5m/s2加速行驶,求2分钟后的速度V和距开始点的距离S。
例2 选择结构:
某商场为了对苹果进行促销,规定购买2公斤以上可以在原价每公斤1.5元的基础上打8折。
请设计一个程序计算购买x公斤苹果的应付款。
例3 循环结构:
为校园歌手大赛设计一个评分程序,10名评委,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计算平均分。
(2)理解模块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初步掌握其基本方法。
(3)初步掌握调试、运行程序的方法。
(4)在使用某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思想与方法,熟悉对象、属性、事件、事件驱动等概念并学会运用。
(5)能够说出程序设计语言产生、发展的历史与过程,能够解释其意义。
2.活动建议
(1)选择实例,根据解决问题的要求分析设计算法,恰当地使用三种控制结构编写源程序,调试并运行该程序,在过程中体验程序设计语言的逻辑特点。
(2)分别就模块化程序设计的思想与方法、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的思想与方法展开讨论,展望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发展趋势。
(三)算法与问题解决例举
1.内容标准
A解析法与问题解决
(1)了解解析法的基本概念及用解析法设计算法的基本过程。
(2)能够用解析法分析简单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求解问题。
例1 使用一根长度为L厘米的铁丝,制作一个面积为S的矩形框,要求计算出满足这种条件的矩形的高h和宽w。
(本例问题可以归结成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例2 计算从y1年m1月d1日起,到y2年m2月d2日之间的天数。
B穷举法与问题解决
(1)了解穷举法的基本概念及用穷举法设计算法的基本过程。
(2)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的要求,使用穷举法设计算法,编写程序求解问题。
例1 一张单据上有一个5位数的号码,其中百位数和千位数已模糊不清,但知道该数能被57或67除尽。
设计一个算法,找出该单据原有可能的号码。
例2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a、b、c的长度都为整数,且一条直角边a的长度已确定,斜边c的长度不能超过某数I,找出满足条件的所有直角三角形。
C查找、排序与问题解决
(1)了解数组的概念,掌握使用数组存储批量数据的基本方法。
(2)通过实例,掌握使用数据查找算法设计程序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 使用顺序查找算法和对分查找算法查找校运动会上某个班级或者某个运动员的比赛成绩。
(3)通过实例,掌握使用排序算法设计程序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 设计一个程序,按照选择交换法,把学校运动会比赛成绩(无序)按降序排序后存储。
D递归法与问题解决
(1)了解使用递归法设计算法的基本过程。
(2)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的要求,使用递归法设计算法、编写递归函数、编写程序、求解问题。
例1 写出两个正整数乘积m×n的递归函数。
例2 汉诺塔问题:
传说在古代印度的贝拿勒斯圣庙里,安放了一块黄铜板,板上插了三根宝石柱,在其中一根宝石柱上,自上而下按由小到大的顺序串有64个金盘。
这就是汉诺塔游戏。
要求将左边柱子上的64个金盘按照下面的规则移到右边的柱子上。
规则:
a) 一次只能移一个盘子。
b) 盘子只能在三个柱子上存放。
c) 任何时候大盘不能放在小盘上面。
2.活动建议
(1)从其他科目的学习或者生活实际中选择问题,确定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算法和计算公式,用流程图描述问题的计算过程,编写程序,调试并运行该程序,获得问题的答案,并讨论该问题解决过程与所得答案的特点。
(2)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导以及自主调查,更多地了解常用算法,探讨待解决的问题与算法之间的关系,尝试归纳算法与程序设计应用的一般规律,讨论使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局限性。
选修2:
多媒体技术应用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改善人机交互效果、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促进合作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针对多媒体技术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而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是选修模块。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认识多媒体技术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影响;学会对不同来源的媒体素材进行甄别和选择;初步了解多媒体信息采集、加工原理,掌握应用多媒体技术促进交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初步具备根据主题表达的要求,规划、设计与制作多媒体作品的能力。
本模块教学要密切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注重利用多媒体表现创意、表达思想,实现直观有效的交流。
本模块由3个主题组成,结构如下:
(一)多媒体技术与社会生活
1.内容标准
(1)能够说出多媒体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关注多媒体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
(2)通过调查和案例分析,了解多媒体在技术数字化信息环境中的普遍性。
例PC机上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操作系统就是一个多媒体产品。
(3)通过网络浏览、使用多媒体软件或阅读相关资料,体验和认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信息、交流思想的生动性和有效性。
例1 改变网络浏览器的多媒体支持属性设置,观察并体会改变前后的使用效果。
例2 对同一组数据,分别采用电子数表与饼形图、柱状图等形式表示,比较其表达效果的差异。
(4)体验并了解多媒体作品的集成性、交互性等特征。
2.活动建议
(1)通过阅读资料、网络浏览或参观多媒体技术产品展览等途径,在自己感兴趣的多媒体技术应用领域(如教育、商业、医疗、军事、新闻出版、娱乐等)选定一个主题(如阅读、电脑、风筝、足球等),就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多媒体技术对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归纳与分析,将结果制作成演示文稿在小组或班级内交流。
(2)多媒体技术在宣传、广告等方面有很好的呈现效果,但另一方面,多媒体信息的泛滥也给人们带来诸多麻烦。
试分析网络浏览时“无用”信息对感官的干扰以及对注意力的强占等负面作用。
在此基础上,就“读图时代”“眼球经济”等概念与多媒体技术应用之间的关系问题开展讨论。
(二)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
1.内容标准
(1)了解常见的多种媒体信息如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的类型、格式及其存储、呈现和传递的基本特征与基本方法。
例1 不同种类的计算机动画具有不同的构成要素和表达特点。
例2 流媒体在信息传输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2)能选择适当的工具,分别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进行采集;能解释多媒体信息采集的基本工作思想。
例1 通过麦克风录制声音并存储为声音文件,分析声音采样、编码的简单原理。
例2 从多媒体光盘或因特网上获取视频文件,或利用视频抓图软件捕捉屏幕上的视频片断并存为AVI格式的视频文件。
(3)能根据信息呈现需求,选择适当的工具和方法,分别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
2.活动建议
通过实例分析,研讨多媒体信息存储、呈现与传递的特点,总结不同的媒体信息对表现主题、表达思想的作用;分析合理选择与恰当运用不同类型的媒体,对表现主题、传递信息所产生的影响。
(三)多媒体信息表达与交流
1.内容标准
(1)通过网络浏览、软件使用和资料阅读,理解多媒体技术是人类在信息社会中表达思想、实现交流的一种有效技术。
例 以不同方式组织文本、声音、图片、动画乃至视频等不同类型的信息,可以适用于不同的表达与交流任务。
(2)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从问题解决的需要出发,规划、设计、制作多媒体作品的一般方法。
(3)学会使用非线性方式组织多媒体信息。
(4)能根据表达、交流或创造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媒体和多媒体编辑或集成工具完成多媒体作品,实现表达意图,并能够对创作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
(5)能使用一种常用的工具制作简单的虚拟现实作品,并能描述其基本特点。
例 使用全景环视工具制作一个简单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