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考编教育学重要知识点精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41826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香考编教育学重要知识点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香考编教育学重要知识点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香考编教育学重要知识点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香考编教育学重要知识点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香考编教育学重要知识点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香考编教育学重要知识点精品.docx

《山香考编教育学重要知识点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香考编教育学重要知识点精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香考编教育学重要知识点精品.docx

山香考编教育学重要知识点精品

2020年山香考编教育学重要知识点

第五至十章

第五章课程

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2.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看,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看,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从对学生学习要求的角度或学生选课的自主性看,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看,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从课程任务看,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对学生的影响方式看,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此外,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划分,课程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课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3.总的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要素。

4主要课程理论流派包括: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5.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6.新课程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7.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教材是根据

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8.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

9.新课程结构的内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包括:

(l)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10.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11.校本课程开发包括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修订六个步骤、

12.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有泰勒的目标模式和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

13.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

(1)目标评价模式;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3)CIPP评价模式。

14、课程资开发和利用的基本原则:

①共享性原则;②经济性原则;③时效性原则;④因地制宜原则。

15、开发和利用课程资的途径与方法有:

(l)进行社会调查;

(2)审查学生活动,总结和反思教学经验;(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

(5)鉴别利用校外资;(6)建立资数据库。

★简答题:

1、简述课程标准的意义。

答:

(1)在国家层面上,它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

(2)在学校教育层面上,它标志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依托;(3)在教材层面上,它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4)在教学层面上,它标志着教学方式的革新有了新标准;(5)在教师层面上,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6,在学生层面上,它标志着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有了希望。

2、简述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变;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第六章教学

★简答题:

1、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l)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3)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

(4)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5)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2.简述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答:

(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2)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4)探索个别化教学。

★案例分析:

一位数学教师在教长方形的面积这节课时,先跟学生讲这节课要教的是长方形的面积,将若干正方形分给学生,让学生拼出长方形,并要求学生参考课本公式求出长方形的面积,然后请学生起回答,并让学生说出这样求的原因。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小结,板书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请分析该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哪些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答:

案例中的教师运用了以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直观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教师将若干正方形分给学生,让学生拼出长方形,是利用直观性教学原则的表现。

(2)启发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让学生自己拼出长方形,并参考课本公式并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是运用启发性原则的表现。

(3)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

案例中“请学生起回答,并让学生说出这样求的原因”是运用谈话法的表现。

(4)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是运用读书指导法的表现。

 

 

第七章德育

1、科尔伯格道德两难--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者问题。

1.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德育的性质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具体体现在①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共同)、②历史性(变化、不同)、③阶级性和民族性④继承性。

2、德育的功能:

①社会性功能②个体性功能(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③教育性功能。

3.德育目标的确立主要依据四个方面:

(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4、道德评价能力:

是养成学生根据社会的道德准则和学校制定的有关日常行为的规范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进行判断的初步能力。

4.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说法认为,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6.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戍,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8.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有:

(l)导向性原则(理想性和方向性);

(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以理服人;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①了解学生②根据学生特点,选择不同内容和方法③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4)知行统一原则(知:

理论教育;行:

实践锻炼);

(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马卡连柯--“平行教育原则”);

(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9.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

当代影响较大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价值澄清模式。

1O.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组织形式。

具体有:

(1)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等于各科教学活动/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是德育最经常、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重要而特殊的途径)。

11.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常用的德育方法有:

(1)说服教育法(讲道理/学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方式:

①语言文字:

讲解、报告、讨论、辩论、读书指导;②事实:

参观、访问、调查);

(2)榜样示范法(榜样人物);

(3)陶冶教育法(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潜移默化感染/“润物细无声”“让学校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

(4)实际锻炼法(实际活动);

(5)自我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

(6)品德评价法(肯定+否定/包括:

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

★简答题:

1、简述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2.简述德育过程的特点。

(l)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论述题:

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l)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德育要在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不断加以调整和补充;另一方面,知、情、意、行等心理因素的培养提高也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积累,这就决定了德育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品德发展容易出现反复,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第八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最先提出“班级”一词。

2、17世纪,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后,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进一步设计和实施了班级教学。

中国采用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班级的功能:

社会化功能和个体化功能。

2.班级管理的功能有:

(1)主要功能: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基本功能: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3)重要功能: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3、班级管理的目的:

根本目的--实现教育目的,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3、班级管理的主要手段:

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3.班级管理的内容主要有

①班级组织建设:

三种形式:

直线式(上下级)、职能式(职责)、直线职能式(我国最常见)。

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

有利于教育的原则(首要原则);目标一致的原则;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②班级制度管理:

③班级教学管理: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管理的班级管理的核心。

④班级活动管理:

4.班级管理的模式有:

(1)班级常规管理;

(2)班级平行管理;(3)班级民主管理;(4)班级目标管理。

5.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这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2)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

(3)共同生活的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

(4)具有正确的集体舆论以及团结、和谐、向上的人际关系。

5、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6通常把班集体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l)班集体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班主任最忙,考验的关键期)

(2)班集体巩固期的合作群体阶段;(班干部)(3)班集体成熟的集体阶段。

(平等、和谐、上进、合作)

7.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l)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8.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

(l)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①职权影响力②个性影响力)(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艺术家)。

9.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权威型(支配性)、民主型(综合性)、放任型(不干预)。

这三种领导方式是班主任常用的比较典型的领导管理方式,但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班主任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即“教学中心”和“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10.班主任工作的任务:

带好班级、教好学生--基本任务。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重点、经常性工作。

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首要任务;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中心任务。

11.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包括(了组协调指导课外操行档案,班会主任计划总结个别偶发):

(1)了解和研究学生{前提+基础/群体+个体/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

观察法(最基本、表面);谈话法(主动)调查法(深入)书面材料分析法(最简易、过去+当前)};

(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中心环节--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6)建立学生档案(四个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7)操作评定(小结与评价,如:

报告书评语/主要内容:

道德品行、学习、身心健康/遵循原则:

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激励性原则(夸)、个性化原则、全面性原则/一般步骤:

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班主任评价、信息反馈);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一般在学期末进行。

);(9)个别教育工作(集体教育的深化和补充/包括先进生、中等生、后进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落后、不守纪律的学生。

)/个别教育是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对全体进行不同的教育,不是指个别学生。

);

(10)班会活动的组织(常规班会、生活班会、主题班会(主要形式));

(11)偶发事件的处理。

(突发性、紧迫性、冲击性、多样性/需要教育机智)其中,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12、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2)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

(3)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

(4)班主任是联系各科任课教师的纽带、是学校班级间互相联系的纽带,同时也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各方面教育力量的桥梁。

★间答题:

简述做好个别学生教育工作的一般要求。

答案要点:

(1)摸清情况,分析原因,区别对待;

(2)热爱和尊重学生,促其转化;(3)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逐步提高;(4)自我剖析,制定措施,接受监督;(5)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案例分析:

陈老师是一个班的班主任,一天她在办公室里,看到李老师向她走,她看了一下班里的课程表,上一节课是数学课,她知道李老师过找她是什么事了。

李老师说:

“你们班的学生太难教了,在课堂上都大吵大闹的,你怎么不管他们,再这样下去,我就向学校申请不教你们班了。

”其实不仅是李老师,前几天其他老师也向她反映过这些问题那些学生只要看她不在,就无法无天了。

针对这种情况,作为陈老师,你认为该如何管理班集体?

答:

(1)案例中的班主任陈老师应该采用民主型的领导方式管理班集体。

案例中“那些学生只要看她不在,就无法无天了”,说明陈老师采用的是权威型的领导方式。

权威型的领导方式属于支配性指导,在强制性指令的指导下,学生的活动性显著降低,消极性、依存性行为增多。

而民主型的领导方式属于综合性的指导,能够灵活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以此为基础引出学生的自发行为,促进班级同学的思想在合作中进行交流。

学生在民主型领导方式的指导下,行为较稳定,自主积极的行为较多。

因此,陈老师采用民主型的领导方式管理该班集体效果最好。

(2)案例中,李老师的话说明他把管理班级归为了班主任的本职工作,与自己毫不相关。

陈老师应该协调本班各任课教师的工作,充分发挥本班任课老师的作用。

 

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与三结合教育

1.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1)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2)学科活动;(3)科技活动:

(4)文学艺术活动;(5)体育活动;(6)社会活动;(7)传统的节假日活动;(8)课外阅读活动。

3.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

(l)群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3)个别活动。

其中,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

4.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有:

(1)自愿性;

(2)自主性;(3)灵活性;(4)实践性;(5)广泛性。

5.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有: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

(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3)注意发挥学生集体和个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4)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5)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互相配合、互相促进;(6)因地、因校制宜。

6.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其中,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7、家校相互联系(协调)的常用方式主要包括:

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沙龙、班级网络。

★简答题:

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从两者的联系看,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完成学校的教育任务;两者都是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

同时,两者在教育过程中是互相配合的。

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又为课外、校外教育提供条件;课外、校外教育运用所学知识,锻炼活动能力,使教学效果得到发展和提高。

(2)课外、校外教育又区别于课堂教学,有它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它对课堂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又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范围。

(3)课外、校外教育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不是为完成作业而开辟的领域,它主要是通过活动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外、校外教育在学生的发展中有其本体性的功能,也就是说,课外、校外教育在学生的发展中有其独特的价值。

 

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1.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教育研究同所有的科学研究一样,由三个要素组成,即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

2.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教育研究分为不同的类型。

主要有:

(1)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

(2)根据方法论的不同,分为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3.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

(l)选择研究课题;

(2)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3)制订研究计划;(4)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5)教育研究论文与报告的撰写。

4.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以一定的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5.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有:

(l)观察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3)实验研究法;(4)个案研究法;(5)比较法。

6.新兴的教育研究方法有:

(l)行动研究法;

(2)质性研究法;(3)教育叙事研究;(4)教育随笔,

7.校本研究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指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校长、教师为主力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

它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是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是一种“从学校中,到学校中去”的研究活动。

8.校本研究的特点有:

(1)校本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

(2)校本研究以校为基础和前提。

9.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有:

(I)自我反思;

(2)同伴互助;(3)专业引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