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32609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29 大小:14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鉴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唐诗鉴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唐诗鉴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唐诗鉴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唐诗鉴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鉴赏教案.docx

《唐诗鉴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鉴赏教案.docx(1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诗鉴赏教案.docx

唐诗鉴赏教案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初唐诗歌的大体特点,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赏析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把握作者的感情。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和人世间游子思妇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情感把握。

通过诗歌中意象和措辞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王勃《滕王阁》

【教学过程】

一、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一)背景介绍

晋陵,唐郡名,即今江苏省常州市。

陆丞相,名元方,晋陵人,武则天时期为相,与杜审言颇有交往。

陆元方有《早春游望》诗寄给他。

因有感于陆元方能够在宦游中赏玩春光,而自己却在异乡为“归思”所苦,于是杜审言将自己的感想结构成篇,作《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一诗以和原唱。

(二)自读研究

结合课文注解理解课文

(三)鉴赏备要

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起笔就从同为“宦游人”的角度来应和陆元方《早春游望》的心理感受,说明只有宦游他乡的人,才对自然界的物象和气候的变化特别敏感。

而诗人与陆元方都同为客居异乡的人,“独”字和“偏”字,既是对陆元方诗中感受的充分肯定,又表现了“宦游人”对于岁月流走的特殊敏感性,显得警拔有力;一个“新”字紧扣题中的“早”字,这两句主要是写情,以共同的感受拉近两人间的距离,但也概括地显示了早春“物候新”的非凡景象,为下文粗笔勾勒了总体画面轮廓。

颔联和颈联,是“物候新”的具体化,展示了题中“游望”的详细内容。

颔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是说清晨太阳从东海海面升起,曙光乍现,云气被朝阳折射,变成绚烂的彩霞,布满东方天际,从江北来到江南,忽见早春的江南梅树已经开花,杨柳也遍抽新绿,仿佛梅柳一过长江就染上了迷人的春色一般。

这幅画面紧扣了题中的“望”字。

颈联“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是说江南那温暖的春的气息,似乎在催促着黄莺婉转早啼;江南那明媚的阳光,也使水中的萍草颜色愈染愈绿。

这幅画面紧扣了题中的“游”字。

这两联中,“云霞”、“梅柳”,“黄鸟”、“绿蘋”、“曙”、“春”、“淑气”、“晴光”色彩鲜明,给人春光明媚春意盎然之感,而“出”、“渡”、“催”、“转”四个动词,尤具传神之妙,它们赋予“云霞”等四“物”人格化的性灵,从而使诗歌画面呈现着一种流动的美感,把江南早春的气候变化描摹得淋漓尽致。

中间这两联在细致生动的景物描写中融注了诗人对江南春光的无比惊慕、喜悦之情。

江南春景越美,但在“宦游人”眼中,越容易引起令人触景伤情的“归思”。

因为更容易引起对故乡春色的回忆,从而也就更能加重身在异乡的客游感。

从诗的总体上加以考察,这两联铺衬“归思”宕然而生,有了它的渲染,才使尾联的“归思”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四句诗二十个字已穷形尽意地绘制出一张江南早春游望图,图中的远景近景层次分明,大景小景相映衬,格局匀称优美,着色明丽和谐。

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过:

“诗在意远,固不以词语丰约为拘。

?

?

状景物,则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似此之类,词贵多乎哉?

”他所称赞杜审言的是能“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词约而意丰。

这也正是中间两联诗的精彩所在。

长期“载笔下寮”的诗人,宦游千里之外,置身于良辰美景之中,“虽信美而非吾土”的情思便油然而生。

他以写景来寄情,异乡的景物写得愈美好,怀乡的情思表现得愈沉挚。

诗人善于化景物为情思,为尾联的直抒胸臆作好准备。

尾联“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诗人正陶醉于江南佳景,忽然读到陆元方寄来的格调古朴的游春诗,乡思不禁油然而生,几乎要潸然泪下。

这里一个“忽”字,在突兀中寓有对陆诗表示惊喜的感情,又使上文对江南美景留连忘返的诗情陡转,由兴发而转感伤,由眼前景而勾起归乡情,从而给画面景物进一步浸染了感情的色彩,增强了诗歌的容量和深沉感。

(四)总结

这首诗在结构上也富有特色。

一般的“和诗”是依循“原唱”的内容或韵脚作诗;唐人的和诗多是和内容,宋代才流行和韵之作。

而杜审言的这首诗却二者兼而和之,不仅合原唱“人新春蘋襟”的韵脚,而且也巧妙地合其诗中“早春”之意。

首联以“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起句,中间两联紧扣题中的“游望”二字工笔细描“物候新”,末联以“忽闻歌古调”,很自然点明和意,而以“归思欲沾巾”照应篇首“宦游人”作结,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

二、王勃《滕王阁》

(一)赏析首联:

1.滕王阁的特点是什么?

从哪个词可以形象表达出来?

明确:

特点“高”。

“临”字突显滕王阁的高耸。

2.佩玉鸣鸾是怎样的场景?

此句使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诗人有何感慨?

明确:

(1)场景:

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场面十分豪华。

(2)艺术手法:

一个“罢”字,转入了现实的描写,滕王已经死去,以建时宴会的豪华反衬过后的凄凉。

(3)感慨:

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兴衰无常的感慨。

3.首联两句从不同的方面写滕王阁,是哪两个不同的方面?

明确:

空间:

高。

时间:

逝。

4.总结:

此联为起,紧扣滕王阁,既写其地势,亦写其冷落。

(二)赏析颈联:

1.此联两句紧扣住首联的哪个字来写景的?

明确:

高。

2.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四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这种意境和首联的哪句紧扣?

明确:

(1)意境:

冷落、凄凉。

(2)与“佩玉鸣鸾罢歌舞”紧扣。

3.此联的艺术手法和作用?

明确: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生动性和画面的灵动感。

4.这两句写景句所写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

明确:

一仰一俯,一高一低,错落有致。

5.总结:

此联为承,紧承首联,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

抒发了兴衰无常的感慨。

(三)赏析颔联:

1.教师提示:

此联为转,由颈联的空间描写,转为时间的描写。

2.提问:

“日悠悠”“几度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明确:

诗人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短暂,抒发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

自然过渡到“槛中帝子今何在”。

(四)赏析尾联:

1.“槛外长江空自流”,融情于景,以景作结,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感慨。

2.此种以偶一开一合,使人只觉其流动,不觉得对偶。

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

(五)风格:

流丽深静。

(六)主旨:

《滕王阁》诗以极其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序》的内容,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感慨时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杨炯《从军行》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教学过程】

一、杨炯《从军行》

(一)背景

唐初,突厥等少数民族军事集团对边境地区的不断骚扰,成为我国西北部安全的最大威胁。

许多爱国志士为国分忧踊跃从军,加入保疆卫国的战斗行列。

据《旧唐书·高宗纪》载:

“永隆二年(681),突厥寇原庆等州(今甘肃固原、庆阳一带地区)遣礼部尚书裴行俭率师讨突厥温傅部落。

”当时正值杨炯充崇文馆学士,升迁太子詹事司直不久,《从军行》一诗借此抒发了他对温傅部落疯狂进唐犯边疆的愤慨之情,显示出诗人杀敌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畏的英雄气概。

(二)自读课文,研读课文

(三)鉴赏

这首诗歌在艺术上突出了感情奔腾激越的特色,然而诗情却把握得颇有分寸,整体艺术画面热烈奔放而不失之“散漫”,洋溢着一种跌宕婉转、起伏有致的含蓄美感。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战争烽火传报边疆遭劫而点燃诗人心中的愤慨之火,从而点明唐军挥师出兵是正义的自卫。

长安与原庆诸州远隔千里,“烽火”之光焰无论怎样也不可能“照”到长安,但是,诗歌却运用强烈的夸张手法,囊四海于胸,笼千里于咫尺,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战火逼近的急迫。

在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危难之际,诗人义愤填膺投笔从戎、杀敌报国,也就成为理所当然了。

这两句将主观感受和客观的画面巧妙地联缀起来,既揭示了感情激荡的渊源所在,也为下文诗情的起伏“跌宕”做好了道义上的铺垫。

次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描绘了唐军出发的威武英姿和直捣敌巢的压顶气势,“牙璋”指代携皇帝“牙璋”之令出征的部队,同时,也包含着此次兵发西北,负有保家卫国之重任的意味。

一个“辞”字,简洁精当地把将士慷慨激昂的出师阵容再现出来。

“铁骑”两字,不仅显示了唐军军力的强大,锐不可挡,而且隐含了必胜的自信和藐视敌人所向披靡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一个“绕”字则形象地刻画了唐军迅猛抄袭顽敌的气势,使人顿觉雄兵有如从天而降,伏兵四起,敌人插翅也难飞越金刚铁桶。

这两句看起来,好象“景语”,但实际上却饱含感情,读后让人豪气荡然满胸。

第三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重点勾勒的是唐军将士不畏苦寒鏖战疆场的图画。

长风急雪的环境中战斗激烈的进行着。

大雪飞扬,遮天蔽日,旗帜上的彩画在风雪交加中变得模糊难辨,但是,将士们尽管冰雪凝甲,仍然顶着呼啸的北风擂响战鼓奋力拼杀,勇往直前。

诗歌从视听感官两方面来渲染血洒疆场的困苦,来烘托战士高昂的斗志和其激越难抑的报国热情。

浅层次来看,这一联的画面似乎有些冰冷,其实,如果拂去外表景色的遮盖物反复咀嚼,我们就会感触到诗人炽烈的赤子之心,凸显出诗人借景喻情的高超手段。

末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首尾遥相呼应,言志抒怀。

本来,诗人少年得志,仕途青云,生活优裕无忧,可是他不以功名利禄之事为己念,而欲展鸿鹄之志,报效国家,脚踏实地干一番保国安邦的赤诚事业,诗人觉得假如真能从戎报国,御险杀敌,即使只让担任一名低级军官,也胜过埋首于故纸之中、老死于蓬窗之下的愚腐儒士。

在这个选择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杨炯的人生观比之那些一味偷机取巧、舍义逐利置国家民族利益于己之下的人来说,的确有天壤之别,不可相提并论。

末联是诗人胸臆抒怀的点睛之作,也将全诗感情的高潮推向了极致。

至此,在全诗感情洪流的奔泻之中,一个充满血肉富于立体感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随即呼之欲出。

(四)小结

除此以外,该首诗歌风骨雄健,在形式上也独有建树。

《从军行》原来是乐府旧题,以叙述军旅战争为本色,杨炯却创造性地把它移花接木,借旧题而抒心意,并且写得对仗工整,明快简练,浑然一体。

故王夫之高度赞赏杨炯“裁乐府作律,以自意起止,泯合入化。

”这一评语不愧是中肯之谈。

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一)背景

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

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

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

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这首离别之作,就从宴会的情景落笔。

(二)自读

1、利用积累的诗歌鉴赏方法试读,看看能不能在“六问”上作些回答

(六问:

什么人、地、时、事(景)、情(理)、法(手法)。

2、讨论,交流,代表发言

(三)鉴赏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

“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首联用对起格,语言富于对称美,同时也使得眼前景物形象鲜明,在对比中显出色彩美。

银烛,晶莹洁白的蜡烛。

金樽,形容酒杯华贵、考究。

绮筵,华美的筵席。

这一联遣词华丽,铺陈宴会隆重热闹场面,以烘托出友情的深厚。

筵席虽然丰盛,但它是为送行而设,因此不免又笼罩上一层离别气氛,使在座的人于欢声笑语之外渐渐产生惆怅与伤感之意。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一联,承首联而引出离别的主题。

这一联自谢朓《离夜》诗的“离堂华烛尽,别幌清琴哀”二句化出,但比谢诗显得出语更自然意境更深远,明确地抒写出此时此地惜别的情景。

“离堂”离别之地。

“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

(今“琴瑟和鸣”比喻融洽的感情,多用于夫妻)“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

“离堂”把臂(互相挽着胳膊),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

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

描写夜空的景色。

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

这里并不是泛泛写景,而是借背景的扩展和时间的推移来进一步映衬别情。

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

月亮已隐没到高树之后,银河也消失在曙色之中了,人却没有散去,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这一联表面看象专写夜空,实则紧扣夜宴。

写双方难舍难分,时间在不觉中逝去,通过夜宴之长,衬托别情之深,这种以景衬情的含蓄手法,比正面抒写离情更有感染力。

篇末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的问句作结。

悠悠,遥远;洛阳道,通往洛阳的路。

这两句说:

此去洛阳的道路十分遥远,这一分手,不知何时才能见面?

写自己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

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这个结尾,感情真挚,语言质朴。

全诗因反复渲染离情而浸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

由于诗人此行是满怀信心地去求取功名,因而诗篇虽略有感伤色彩,但基调却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低徊悲抑之感。

(四)小结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

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

“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

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此诗通篇畅达优美,除了开头一联因场面描写之需而适当选用华丽辞藻外,其余用语都不加藻饰,平淡自然。

他所追求的乃是整首诗的深厚和雅。

清人纪昀说得好:

“此种诗当于神骨气脉之间得其雄厚之味,若逐句拆开,即不得其佳处。

如但摹其声调,亦落空腔”。

再有,此诗虽写眼前景,心中情,却有所继承和借鉴。

有人指出,它“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

《离夜》即谢朓《离夜同江丞王常侍作》,也是写一次夜宴。

两相比较可知,陈诗在章法、用语等方面都明显受了谢诗影响。

但陈子昂并没有简单地模拟前人,而是有所创新。

谢诗较直露和简洁,陈诗则婉转而细腻,在结构上更善于回环曲折地精心布局,情和景的安排上,先以秾丽之笔铺写宴会之盛,次以婉曲之调传达离别之愁,再以宏大的时空背景烘托出宴会之久与友谊之长,最后以展望征途来结束全篇,层次分明。

通篇情景合一,从优美的意象描写中自然地流露感情。

胜于一般的离别之作。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他一生仅留下两首诗,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孤篇盖全唐)这首诗便是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朗读

可以说:

“诗歌是文字的音乐”。

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

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感受铿锵有力的节奏,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诵读指导:

①理性的把握:

理解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②感性的表现:

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2、配乐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三、层次结构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

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喊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一二层: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四、情感把握

王国维说: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抒情诗由“情”出发,是诗人感于外物后一份心灵颤动的美妙,一份鲜活的感动,一份撞击心灵的真诚。

我们在上一部分的学习中在整体上感知了诗歌的形象,体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但要想更深层次的把握作者的感受和情感,一方面需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另一方面还需要对诗歌中呈现的意象、措辞进行深刻的分析,从每一个意象和每一句诗行里去仔细捕捉,再把它们连缀起来,组合成我们对诗所要表达的深层情感的了解和感知。

1、教师出示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作为下一步探讨的材料依据。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

2、从意象语言的角度分析诗歌中作者透露出的思想情感及哲理思考。

(1)小组合作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2)教师点拨指导,小组同学交流探讨成果。

①纵向联想,即联想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诗人的生平遭遇及其性格特征,知人论世,鉴赏古诗。

②横向联想,既有此句联想到彼句,其间关系可相类也可相反,在此比较中鉴赏是的艺术氛围,体会其诗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所叙之事及所言之志。

(3)研究材料

①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

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宋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唐?

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

李白《静夜思》)

②江水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杨慎的《临江仙》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③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唐?

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

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宋?

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清?

《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3、教师评价总结。

①明月: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

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

②江水: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

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

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

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

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③落花: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

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

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

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

《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

昨夜闲潭梦落花。

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

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总之,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

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五、赏析备要

1、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题中的五个字中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

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

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

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

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

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