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 初步整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18232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 初步整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 初步整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 初步整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 初步整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 初步整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 初步整合.docx

《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 初步整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 初步整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 初步整合.docx

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初步整合

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初步整合

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初步整合

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

一、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该模式主要借助精神分析理论中“本我、自我、超我”分析和“人在情境中”理论,认为人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并汇集了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和互动理论、人类学的家庭理论以及系统理论等。

理论建立在以下四个假设上:

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求助者成长过程;求助者问题来源主要有早年经历、当前环境和不良的自我和超我功能;人际沟通包括自我功能的强度、自我防卫机制和知觉等;求助者具有价值和潜能有待发掘。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治疗方法集中在两方面:

以辅导求助者本身为主的直接治疗和以改善求助者所处环境为主的间接治疗,按照研究、诊断、治疗的步骤,通过运用各种个案工作的技巧逐步解决求助者的问题,从而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意义和与他者的关系,能够对生活有一个正确的知觉。

但是,该模式把求助者看成“病人”“问题人”,分析方法类型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求助者的主观感受和独特的精神发展逻辑以及其自决权。

(401字)

二、人本治疗模式

从乐观主义人性观和理想主义生活观出发,是继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行为治疗模式之后的第三种心理学思想流派。

理论假设认为人性本质是好的,有潜能发展自己,与人合作,能够自发评估事物及其意义;主张通过建立和谐、接纳的合作关系帮助求助者更好地理解自己;自我概念包括求助者对自己的知觉和评价、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知觉及对环境的知觉和评价;人的自我概念和主观经验出现不一致甚至冲突时,便会出现心理适应不良和失调。

该模式不过分注重工作者的技巧,而是注重倾听、释意、澄清、情感反映、自我揭示等非影响性指导技巧,通过创造和谐、接纳、真诚的和谐辅导关系,帮助求助者认识自我,激发其潜能,正确认识自我。

但是个案辅导的技巧还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顿悟力不是很强的群体。

(318字)

三、行为修正模式

该模式以求助者行为作为分析的起点,探讨不良行为产生的外部条件、机制以及具体发展过程。

主要理论假设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以行为作为理论研究的中心,以学习作为核心概念,强调外部环境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注重可观察和可测量。

治疗方法比较系统、明确,主要有放松练习、系统脱敏法、满灌疗法、自我管理、厌恶性疗法、模仿、代币管制法和果敢训练等。

主要遵守如下原则:

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准确的行为评估;有效的行为修正;合理的修正效果评估。

但是该模式忽视了对求助者内心的探讨,把人的行为单纯理解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过分注重外在行为症状的消除。

(277字)

四、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该模式是认知疗法的一种重要理论分析模式,形成了包含ABC理论在内的相对系统完备的个案辅导技术。

主张人生来有积极理性和消极非理性两方面,都是有价值的。

关注心理失调的原因和机制,重点运用ABC理论:

A代表引发事件,B代表求助者的信念系统(认知和评价),C代表引发事件之后出现的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后来发展出D协助求助者克服非理性信念,E即理性生活方式本身这一目标。

治疗过程主要是明确辅导要求、检查非理性信念、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学会理性生活方式和巩固辅导成果。

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注重综合运用各种辅导技巧;;注重对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进行分析、辨别和争论及注重把面谈辅导和自主辅导结合起来。

但是,该模式对何为“理性”界定不够清晰,过分强调工作者介入;忽视对求助者内心感受的理解与分析,仅仅停留在是否理性的思想意识上。

(305字)

五、结构家庭治疗法

该模式以家庭为治疗单位,认为家庭功能发挥不良是因为家庭结构(固化了的交往关系)不合理,以改变家庭结构为治疗的首要目标。

涉及次系统、边界、角色和责任分工及权力架构。

工作者进入家庭后,首先评估家庭的形态和结构,家庭系统的弹性、回馈,家庭生命周期和家庭成员的症状与交往方式之间的关系,然后介入家庭,进而改变家庭的看法,改善家庭的结构和错误的世界观。

该模式提供了简单的分析框架与治疗方案,但是其理想模型是西方中产阶级核心家庭,把某一历史阶段中的家庭形态作为最理想的家庭模式来推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44字)

六、联合家庭治疗法

该模式建立在系统理论之上,认为个人、家庭和个人与家庭所处的环境各自成系统。

认为人的自我价值包括对自己的看法、对别人的看法、心中认为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根据别人如何看自己所产生的对自己的看法,认为人的基本需求在早年得到满足与否影响今后的自我价值的感受。

其创始人萨提亚认为良好的沟通需要兼顾自我、对方和情境三个方面。

通过对原有家庭生活经验的整合,工作者扮演解释者、示范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以达到如下目标:

创造一个宽松舒适的环境,让每个人可以看清自己和自己的行为;与每个人建立信任与支持的关系,使他们感到个人的价值受肯定;使每个人觉得转变是可能的,并提供指导、指示、经验和技巧;示范应如何领会别人的意思,有不清楚时要如何核对和澄清,如何觉察自己的感受及如何完成自己的目标;引导每个人学会思想、感受和行为的新途径。

该模式非常重视家庭在培养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上的作用,在治疗的不同阶段灵活使用不同的技巧。

(395字)

注:

建议大家时刻联系精神分析中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分析,关注“我”与“他者”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以上六大模式。

社会工作个案工作三大模式总结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一)历史发展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个案工作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

1917年,最早追溯到玛丽里士满的《社会诊断》,但没有提供一个全面的理论构架;

1928年,M.C.Jarrelt预言个案工作要朝心理学取向发展;1930年,F.Hankins首次使用了“心理社会”这个概念;1937年,G.Hamilton在“社会工作基本概念”一文中,首次系统地阐明了该学派的有关理论,标志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正式形成。

1960s,Hollis将该学派理论发扬光大,其著作《个案工作心理社会治疗法》成为该学派的代表性著作。

(二)理论来源

一、精神分析理论

1)心理结构和人格结构理论成为早期心理社会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2)人的心理结构由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个系统构成;

3)人格结构理论:

个体的人格可以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领域;只有保持三者相互作用的平衡,才能使人格健康发展。

二、“人在情境中”理论(person-in-situation)

1、个案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应注重于研究案主的环境及社会环境间各要素的关系,即人在情境中。

2、由于人们受环境压力及人们彼此冲突的影响和困扰,要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情境中人们的行动;用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人们的压力和困扰;另外,心理防御机制对理解人们如何与环境互动也起着重要作用。

3、案主所受的困扰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儿童期未能满足的欲望和需求一直带进了成年期,从而导致在情境中的不合理要求;2)来自环境的压力;

3)自我和超我受到损害。

4、压力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或在他人帮助下发生自我改变,有助于案主人格的改善。

否则,案主会面临很多问题。

三、社会角色理论

1968年,波曼提出社会工作者可以借用“社会角色”这个概念来理解人格及人们之间的关系。

1、社会角色理论论述了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及人们之间彼此的角色期望。

2、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的行为模式。

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

3、该理论认为:

①人们在社会结构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每个位置都有一个角色与之相联系,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显形式;

②角色与一定的权利义务规范和行为模式相适应;③角色失败,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承担某角色。

四、沟通理论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沟通理论成为其理论来源。

2、沟通理论着重研究:

人们双方关系的控制,eg.对等关系、补偿关系;沟通意味着信息的发出和反馈;沟通双方如何相互影响。

(三)基本假设和原则

1、基本假设

1)个人的成长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方面因素的相互影响;

2)个人早年未被满足的欲望或情绪、需要或冲突,仍藏在个人的无意识中;当社会环境压力过大时,早年的问题会引发偏激的反应,干扰当前的情绪生活,降低个人的适应能力,而案主本人却不知道。

3)个人与他人的互动中,沟通是不可缺少的媒介物,了解案主的沟通能力与技术有助于理解案主的问题以及作出正确的诊断;

4)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有待发展其潜力的个体;5)人类的行为不仅可以被了解,而且可以用预测的方法来加以影响和改变。

2、基本原则

①协助案主了解其所处的情境和个人感受,引导他进行感受的表达;②促使案主深切了解他所处情境的真实性质,鼓励案主表达自身的领悟和感受;

③了解案主本身的性格特点;

④了解案主幼年的情绪生活经验,及其与目前行为之间的关系;⑤在适当的时候,给案主提供直接的建议和劝告,使他能妥善处理与生活相关的问题;

⑥要使案主感到工作者时时在支持和帮助他,工作者应经常采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

(四)实施程序

1、开始接触

1)初次会谈

目的是了解案主求助的动机,尽可能地找出案主面临的问题,作出是否给予帮助的决定;

一方面询问案主的困难、需求和期望;另一方面,向案主介绍机构的设置和服务内容;

2)建立关系

目的在于使案主相信工作者的能力,同意接受工作者提供的服务,即取得案主的信任。

3)签订服务协议

内容包括澄清服务的方法、性质、目标,明确案主、工作者、机构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初步的治疗计划等。

2、心理社会研究1)收集资料:

以“人在情境中”理论为依据,全面收集与案主有关的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料,包括:

了解案主对自己问题的看法;是否尝试处理过这些问题;追溯案主的童年及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价值观念、如何看待自己等。

2)了解案主各种意识和无意识状态上的满足和不满足的不同感受,重点放在意识层面上。

3)协助案主进行自我发现,了解自己在行为方面可能存在的缺陷和这些缺陷对面临问题的影响。

4)将各方面的资料综合起来进行分析,确立下一步诊断的方向。

3、诊断

1)心理社会诊断:

是指除了对案主进行社会因素的分析外,进一步以精神分析理论来诊断案主的人格或心理问题,并对案主的受助意愿、接受服务的能力进行预估。

2)目的:

寻求案主如何才能获得有效的帮助。

3)内容:

对案主目前所呈现的问题及形成因素的分析;对案主的家庭环境与家庭因素的分析,包括对家庭心理动态因素的分析(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夫妻关系、子女之间的关系、子女价值观等);案主个人生活经验与行为特质的分析,包括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等;

案主受助意愿与运用能力的评估;心理社会诊断摘要剖析,对该个案服务和治疗计划的拟订。

4)心理社会诊断有三种主要形式:

心理动态诊断:

是研究案主性格的三大动力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互动;佛洛依德认为超我的强弱程度和自我的调节功能会直接影响个人的心理平衡。

心理防御机制属于感觉、动机和精神上的,而且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将那些在自我中和对自我、本我不能接受的事物,加以软化或装扮。

分类诊断:

将案主的各方面情况分门别类,逐一进行临床评估;如身体状况、情绪状况、心理表现、社会功能等,特点是诊断内容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病原诊断:

通过了解案主的过去经历和现在的行为状况,力求找出当前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到案主过去的经历中寻找原因,必须全面了解案主的过去和现在的情况。

4、治疗:

是指结合案主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及相互之

间的互动作用,运用专业技术和方法,促进案主问题的解决和个人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1)心理社会模式治疗的目标:

降低案主的焦虑和不安;

降低案主“人在情境中”系统的功能失调;

增强案主的自我适应能力和“人在情境中”系统的功能;增强案主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

改善案主的环境,促进案主个人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五)治疗方法与技术

(一)直接治疗:

是指工作者与案主直接进行沟通、诊断及治疗的过程。

1、非反映沟通动力技术:

支持直接影响探讨描述宣泄

2、反映沟通动力技术:

人在情境中反映讨论心理模式动力反映讨论人格发展反映讨论

(二)间接治疗:

是针对案主周围环境而展开的治疗环境改善术

1、非反映沟通动力技术

(1)支持:

在开始接触阶段尤为重要。

第一步--减轻案主的不安和焦虑情绪

方法:

专注的聆听、温情的语调、友善的笑容等向案主表明工作者的理解、接受、信任和乐意帮助的态度。

第二步保证

肯定案主的某些行为,作出必要的治疗效果的承诺等,但保证前,要对案主完成工作目标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计,否则会使案主认为工作者信口开河、不负责任,对工作者失去信任;另外,可以以实物资助的方式表示对案主的支持。

Hollis称作“爱的礼物”,即为案主做一些实际的事情,如申请救济金等。

实物资助有助于增加案主对工作者的信任。

(2)直接影响

1)是指工作者运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表示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以推动或劝阻案主的某些行为。

运用直接影响时,一定要在认清案主真实情况的前提下,坚持案主自决的原则。

2)以工作者对案主的指导性强弱为标准,从弱到强有五种直接影响技术:

强调、提议、忠告、坚持、实际干预。

强调:

指工作者用点头同意或表示重视的姿态去鼓励案主实践一些他本来已有的想法或已经准备采取的行动。

例如:

案主:

虽然我目前的工作比较稳定,但我一直想换一个工资比较高的工作,就是拿不定主意。

工作者:

这个想法听起来不错,可以试一试。

提议:

工作者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途径告诉案主,由案主自己作出选择。

例如:

案主:

虽然很努力,但我的英语考试成绩一直不好。

工作者:

你既然能考上这所学校,证明你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你有没有试过改变一下学习方法或向成绩好的同学学一些好的经验。

忠告:

工作者对案主应该采取的行动提出指导意见,表明自己的确切立场和态度。

例如:

案主:

我儿子一有空就溜到街上玩游戏机,甚至逃学去玩。

我平时忙于生意,又没有时间管他。

工作者:

我认为你应该抽时间与老师很好地沟通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坚持:

指对于一些严重的事态,如离家出走、伤害别人等会引起不良后果的情况,工作者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要当机立断地向案主指出事情的严重性和提倡应该采取的行动。

例如:

案主:

我不喜欢父母的唠叨。

我已经15岁了,我现在决定一走了之,自己去闯天下。

工作者:

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但你必须放弃离家出走的想法,你这个年纪根本无法找到工作,要是遇到坏人,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实际干预:

工作者采取各种强烈的措施直接干涉案主生活的行动。

干预要有两个条件:

1)工作者有充分的理由说明干预行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必要性;2)干预要能够获得充分的社区资源的支持,常见的例子是将受父母虐待的孩子从家中转移出来。

案例分析:

案主:

我真受不了父母对我的态度,我也想过离开家庭,一个人到外面去闯。

但如果父母知道我离家出走,一定会急疯的。

我实在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工作者:

在你作出决定前,你能想到父母的心情,并为自己的行为对父母的影响担心,说明你对父母还是很有感情,不想用这种不告而别的方式伤害他们。

(3)探讨、描述和宣泄:

在整个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过程中要经常使用。

在该过程中,事实和感受均是了解的范围。

1)探讨和描述:

是指工作者用点头、微笑、沉默、不了解的神情或语气来表达他对案主描述的倾听,同时鼓励案主表达内心的感受。

工作者要避免在同一时间问两个以上的问题或含糊不清的问题。

2)宣泄:

指工作者协助案主毫无阻碍地表达其负面情绪,常见的负面情绪包括愤怒、憎恨、悲伤、内疚及焦虑。

通过工作者接纳的态度,案主的愤怒和憎恨得以宣泄后,案主对自己所处的情况有更深的了解;哭泣和哀叹是对悲伤的自然反应;在协助内疚感的宣泄时,支持和反映讨论的技术必须同时使用;前者减轻焦虑后者面对现实重估自己的感受。

2、反映沟通动力技术(反映讨论)反映讨论:

是运用评语、提问和解释等技术来探讨案主的处境和心态的过程。

这种鼓励案主运用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与其他治疗模式的主要差别。

反映讨论的目的是发展或增进案主的洞察力。

包括:

人在情境中反映讨论心理模式动力反映讨论人格发展反映讨论

(1)人在情境中反映讨论:

主要用来协助案主了解其现状或近况,了解案主对其现、近况的反应,包括:

他人、健康及情境。

“外在反映”,指案主因知觉扭曲或缺乏知识而产生错误的观念。

如代沟使父母不能理解子女的行为。

工作者可以协助案主分析子女的行为特征或直接用正确的知识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

决定、后果及变通,这是一种介于外在及内在之间的反映。

工作者运用引导技术使案主认识到其行为及决定是如何影响别人和他自己的。

此外,也协助他留意一些自己忽视了的情况和衡量一些后果的好坏。

如“当你时常在亲友面前指责你儿子时,不知他有什么感受?

”内省,这是一种内在反映。

工作者协助案主对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为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工作者应该运用支持技术来引导案主较自如地谈及一些隐藏的感受,如耻辱、愤恨、别人的批评;例如:

“你工作这么辛苦,要承担很大的压力,真是不容易。

”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有些问题产生于外来的刺激与个人观念的矛盾;对外来刺激的反应是因人而异的;工作者

可以引导案主了解对外在刺激和自己的观念之间的关系,认识其反应的原因。

自我评估,,这是和超我及自我形象有关的自我反映;工作者可以引用外在现实来纠正案主错误的自我形象;例如:

对无法适应新工作的案主,工作者:

“你以前工作一直干得很好,只是你没有意识到,你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

”对工作者与治疗的反应,案主因对治疗过程不大了解而对工作者产生怀疑或误解;工作者必须向案主解释清楚治疗和专业关系的性质,以便协助他们积极地参与治疗的过程;运用该反映讨论时,工作者应尽量鼓励案主。

(2)心理模式动力反映讨论该反映讨论主要用来协助案主进一步去发掘其感受、态度与行为的内在心理根源;重点在于使案主察觉其不适当或有害的心理形态及倾向,以减少它们对案主的影响力;如果工作者能通过某一实际事件,以问题方式引导案主思索他对类似事件的不同反应模式,这种技术对案主了解自己的问题会有较大的帮助。

例如:

工作者对一位经常与别人吵架的案主说:

“你想是什么原因使你经常侮辱那些你认为是好朋友的人?

”使案主觉察到他害怕被他人拒绝的倾向,常常使他先采取拒绝别人的行动以免体验到被他人拒绝的感受。

案例分析:

工作者问一个经常与妻子发生矛盾的丈夫:

“你是否觉得当你与朋友相处时,你总是笑脸相迎,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容忍他们的缺点。

而当你与家人相处时,你总是板着脸,一看不顺眼就恶语相向,要求严酷得毫无通融的余地呢”

(3)人格发展反映讨论:

该技术是用来协助案主发现其某些性格特征或行为是受早年经验的影响;促使案主对这些影响加以适当的控制,以解决案主的困难,提高案主的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者可以先与案主回忆往事,给案主宣泄的机会,继而把早年经验与现在的感受和行动联系起来。

例如:

工作者向一位抱怨孩子成绩一般的母亲,“你从前自己在学校的成绩怎么样?

”案例分析:

案主:

我父母不太喜欢我,从不关心我,当我读小学时,每到下雨天,许多家长都来给孩子送伞,但我父母从来没有给我送过伞。

有一次我非常伤心,有意把自己弄得满身污泥,以发泄不满。

工作者:

你父母没有给你送伞,真是因为他们不关心你吗?

你刚才说你母亲在你读小学时身体一直不好,父亲也经常外出干活。

我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即使想给你送伞,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呀。

3、环境改善术

是一种间接治疗技术;

其目的是通过改变案主的环境而减少案主在精神或生活上的压力;案主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与其发生各种关系的人,称为关系人,包括重要他人与并行者;重要他人和并行者的态度、愿意帮助的程度、对问题的了解等,都会对整个治疗过程产生重大的影响。

重要他人:

指案主的家人、亲戚、朋友等与案主以感情联系为主的人。

并行者:

指同事、警察、教师等与案主以工作关系为主的人。

运用环境改善术进行沟通的形式有:

工作者和关系人的沟通;案主和案主的沟通(多位案主的会谈中,如家庭会谈中夫妻双方的沟通);关系人和案主的沟通。

改善环境技术,有反映的,也有非反映的:

1)支持:

接纳并行者、重要他人的意见和承认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是十分重要的。

2)宣泄:

并行者、重要他人对案主的感受是需要处理的。

要得到他们的合作,适当的宣泄和支持是不可缺少的。

3)直接影响:

工作者可以运用不同程度的直接影响技术去推动和催促重要他人或并行者为案主取得一些资源或付出较多的努力。

4)反映讨论:

使并行者了解自己对案主的反应和感受是很重要的。

Hollis认为,工作者在环境改善工作中要扮演多种角色:

提供者:

以机构职员的身份向案主提供资源。

找寻者:

对案主的问题作出评估并为其寻找资源。

创造者:

为案主重新创造资源。

传译者:

向有关人员介绍案主的真正问题和需要,并对有关人员应采取的行动提出建议。

中间人:

工作者运用直接或间接治疗的技术,与并行者讨价还价,以使案主的需要和并行者本身的权利得到若干程度的平衡。

攻击性干预:

如果工作者充当中间人的角色不成功,工作者可以和案主一起讨论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以争取案主的权益。

(六)模式评述

1、模式独特性1)主导性该模式在个案工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被社会工作者广泛采纳,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治疗模式。

2)理论基础的完善与开放该模式从精神分析入手,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理论和学说,纳入自己的理论框架内,基本上使该模式能够建立在一个完善的理论基础上;同时,又保持了理论的开放性,能够随时吸收新的理论内容,以适应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3)应用范围广泛

该模式可以运用到不同问题的案主身上,如青少年问题、酗酒、吸毒、问题家庭,涉及的领域也很广泛,如卫生、教育、福利和司法等2、缺陷:

1)该模式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精力;

2)对案主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案主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因此无法运用于特殊案主如弱智者身上。

第八章

行为修正模式

(一)历史发展

行为修正模式是个案工作中最具代表性的治疗模式之一,它和心理社会模式、人本治疗模式成为三大主流治疗模式。

起源于19501960年,传统心理分析方法治疗时间长,效果不明显,试图从实验心理学中寻找更有效的方法。

20世纪40年代,沃尔普从实验中发现了互相抑制原则,即当一个人松弛时,他是无法同时感到紧张、焦虑或者恐惧的,反之亦然。

据此他提出了行为治疗的系统脱敏疗法。

60年代,班杜拉将学习理论应用于社会行为的研究,模仿学习,观察学习。

70年代,该模式成为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之一

80年代,开始寻找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注意情感因素在治疗中的作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及行为治疗技术继续完善。

90年代,美国行为治疗方法促进会成立。

行为治疗方法流派众多其共同的特征是以治疗为导向/强调行为/重视学习作用/强调严格的诊断和评估。

最近几年,行为治疗吸收了认知成分,对案主与工作者的关系更为重视,案主在治疗过程中的参与和自主性得到提高,应用的范围也日渐扩大。

(二)理论来源

行为修正模式的理论观点主要源于行为主义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班杜拉、桑代克等;

1)巴甫洛夫、华生的古典制约反应理论:

强调“刺激--反应”模式,应答性行为、条件反射;

2)斯金纳的操作行为理论:

“操作性行为”--行为的产生是由于行为后面伴随着某种特别的结果,行为是由反应结果来决定的。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认为人的因素、环境因素和行为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人主要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而进行学习、习得行为;认为观察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通过对榜样或模式的模仿和认同而完成;人是能够通过观察学习获得替代强化进而控制自我强化,从而形成自我行为的。

(三)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