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17228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docx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滁州西涧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docx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难点:

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

茂密的绿树,鸣啭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

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诗名:

滁州西涧)

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代背景。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丛生、涧水奔流、

1/2

鸟鸣深树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

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将茂密的绿树,鸣啭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学习古诗后两行。

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三、课后拓展

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

2/2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滁州西涧》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代表作之一。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自然流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重点)

2、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

(重点)

3、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难点)【设计理念】

1、借助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在充分自读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准确和完整地理解诗词意思,感受诗人思想情感。

2、丰富的想象、联想是鉴赏诗句的重要方法。

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想出诗中画面,读出诗中意境。

3、古诗词讲究“用词精妙”,在教学过程中力图带领学生揣摩、品味诗中的“关键词”,从而体会诗人情怀。

4、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原则,整体把握全诗的语言特色,更深感受诗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引发读诗兴趣。

在中唐皇帝玄宗身边,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卫士,总是骑着御厩里的骏马,走在仪仗队的前列,气概非凡。

他"身为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无法无天,连地方官也惹不起。

奇怪的是,他却在安史之乱后,忽而发愤读书,下决心脱胎换骨。

后来他做过几任县令和刺史,曾经严惩不法军吏,又常感到无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写下了"邑有泳流亡愧俸钱"这样的名句,终于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辩的地位。

世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这位诗人,便是韦应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滁州西涧》。

二、释题入手,感知大意。

1、板书课题,读课题。

从课题里知道了什么?

(本诗写的是滁州西边山间涧水的景色)

2、据欧阳修《醉翁亭记》所写: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西涧正在这“林壑尤美”的峰峦之中。

这《滁州西涧》究竟景色如何呢?

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一起去看看。

三、自读自学,交流修正,理解内容。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读诗,熟读感知。

2、这首诗写了什么?

自己试试能不能解释诗句?

将没有把握或者不清楚的字词做上记号,一会交流的时候注意听与学。

3、交流修正,写出本诗大意。

(参见《教师用书》)

4、再读古诗,理解朗读。

四、想出画面,读出诗味。

1、反复吟读了这首诗,“滁州西涧”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又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呢?

预设学生回答:

A.感受到“美”。

(1)从“幽草”感受到美。

想象一下“幽草”是怎样的?

低声吟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鼻端又仿佛嗅到什么气味吗?

(想象草的茵绿、繁茂、厚密、芳香,草的深邃、静谧、未经践踏„„)读出这“幽草”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此句写的就是“怜涧边幽草”,可不可以不要句中的“独”与“生”二字呢?

反复读读,玩味玩味。

(“独怜”表现“特别喜欢”“唯独怜爱”,更表达出对幽草的爱怜。

“生”写出了草的动态,这静静的草茂盛的样子,生命力展现了出来。

)凝练的古诗啊,每一字都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与特别的感受。

我们真该静下心来,细细的揣摩,领悟。

还从哪里感受到西涧的美?

(2)“黄鹂鸣叫”感受到西涧静谧的美。

细细读读,想象出画面来。

(指名读)用你的朗读,将大家带到你想象的环境中去„„B.感觉到“荒凉”或“自在”。

从“野渡无人舟自横”感受到的。

从哪个词,想到什么让你感觉到“荒凉”(或“自在”)呢?

交流理解“野渡”“舟自横”。

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来。

C.感受到“动态的美”。

从“春潮带雨晚来急”感受到的。

比较:

换一个字“春潮伴雨晚来急”行不行?

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带”:

表现了春潮夹带着雨势,滚滚而来,一泻千里。

“伴”则显得缓、闲适得多。

不适合后面的“急”。

那我就把句子换成“春潮伴雨晚来涌”,行不行呢?

是不是更符合前面闲适的情境呢?

提示,老师联系了前文,大家可以联系后文考虑。

(春潮的“急”才冲击着“舟自横”,如果“涌”,则感觉的多是不安,诗词的意境大不相同。

过渡:

其实,了解了作者的心境,才能更明白他为什么这样遣字用词。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再读读这首短小的七言绝句,看看能否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来。

生可能找到“独怜”“自”,各谈理由。

3、了解韦应物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他有一直有着怎样的想法,就能帮助我们理解他此时的心境。

(补充资料:

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苦的好官。

在仕途生涯中,他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

中唐时期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苦,他有志改良而无能为力,有意退隐而又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任其自然。

你从诗中哪些地方读出他这样的情感?

(“无人”“舟自横”“幽草”)师总结:

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

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

这一幅看似没有主人公的山水画,但诗人的灵魂却无处不在,全诗没有一处不寓有作者的寄托。

让我们再好好的诵读一番,做做诗人远隔时空的知音吧!

(感情诵读)

五、回到整体,感受语言美。

理解了诗意,感受了诗情,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的时候,试试能不能感悟到诗人语言的妙处?

(生自由发言,师肯定发言中的合理部分。

如:

以声衬静,动静结合,用字精炼,字字关情等等)

师总结:

这一首《滁州西涧》无论是涧边幽草、深树鹂鸣、还是春潮晚雨、荒郊野渡,虽字字作景语,实是字字为情语;

虽字字不离眼前之物景,而又字字紧扣诗人之心境。

确实值得我们反复诵读玩味。

请大家起立,我们一起诵读此诗。

(师生同背诵)

六、当堂作业:

默写此诗。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作者:

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韦应物,整体把握诗句含义;

理解主旨,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2、体会作者描绘的西涧晚潮时雨中美景及恬淡的意境。

教学重点:

目标1.教学难点:

目标2.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滁州,现今安徽滁县。

西涧,西边的山间溪流。

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傍晚的自然景色。

二、整体感知:

1、作者:

韦应物(约737-792)早年当过唐玄宗的侍卫,建中二年(781)为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江州刺史.贞元初(785左右)为苏州刺史,后世称为“韦苏州”。

他的诗卓然名家,“高雅闲谈,自成一家之体”,世以“王孟韦柳”并称,都继承陶渊明而各有特色。

他的词不多,仅《三台》和《调笑》共四首。

“胡马”一阕,极写边塞的荒凉,全无一字写人,却深切地体现了征人远戍的孤独和烦忧,选唐五代词没有不选这一首的。

2、背景资料:

作者在安徽滁州,春游西涧赏景时,突遇晚雨,以情写景,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山水诗。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首句写静景,第二句静中有声,烘托了环境的清幽。

写春天繁荣的景物中,诗人独爱甘于寂寞的涧边幽草,面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鹂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

两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地表露了诗人恬淡的胸怀。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前一句静中有声,后一句虽动却静,是脍炙人口的即景好句。

其中一“急”一“横”,动与静相映照,清丽如画。

从这两句诗中,似乎可以看出作者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

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致里,蕴含了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四、合作探究:

诗人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

他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

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了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

五、教师小结:

《滁州西涧》:

诗人以“独怜”二这字映带全篇,用涧边幽草、树上黄鹂、暮雨春潮、野渡横舟等色彩相宜的自然景色,组成一幅清幽疏旷的西涧图,给人一种艺术上的满足。

《滁州西涧》:

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以情写景,借景抒情,表露出作者当时的心境:

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寻找一点自由和安静。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滁州西涧

近观:

幽深之地小草丛生,岸上树林黄鹂自鸣;

(已有雨意)平望:

春潮晚来雨注水急,野外渡口人无舟横。

(雨至舟横)

————急雨船空,无人光顾。

滁州西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

3.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学情分析】

《滁州西涧》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代表作之一。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自然流露。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

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滁州西涧》就是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七言诗中少有的佳作。

诗作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之景,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阐发了人生哲理。

二、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他的诗歌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

风格潇洒自然,淳厚朴实,清远简净中时见秾丽,淘洗锤炼而又生机活泼,在有唐一代诗人中,卓然自成名家。

白居易说他的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苏东坡有一首诗甚至说:

“乐天(白居易)长短三千首,却逊韦郎五字诗。

”因此,韦应物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的地位。

三、写作背景

1/3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步入晚年的诗人厌倦了官场的生活,而追求一种自然简单的生活。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四、品读诗歌

1.师范读诗歌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五、诗歌赏析1

独怜幽草涧边生

1.独:

独自。

表现了作者怎样怎样的心绪?

无人相伴,只能独自一人徘徊在西涧边上,表现了作者孤独彷徨的心绪。

2.怜:

怜爱,爱惜。

幽草:

幽深的草丛。

这是从哪个角度写的景物?

视觉角度。

草丛幽深,色彩清丽。

静景。

句义:

我爱怜涧边生长的隐蔽沉静的小草。

3.作者仅仅是在写涧边生长的幽草吗?

通过写对幽草的爱怜,着力渲染车马不至、尘埃不然的幽静境界。

同时对无声息者抱有一丝同情。

诗歌赏析2上有黄鹂深树鸣

1.深树:

树阴深处。

这句诗告诉我们:

除了幽草之外,西涧边还有哪些事物?

这句诗告诉我们:

西涧边上不仅有幽深的草丛,更有高大茂密的树木。

2.第二句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的景物?

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绘了不解人间事的黄鹂在林荫自由歌唱的情景,反衬出环境的幽静。

同时作者还在写景中不露声色的吐露了自己不在其位的淡然。

是动景的描写。

诗歌赏析3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春潮:

春天的潮水。

野渡:

野外的渡口。

自横:

随波飘荡。

句义:

春天的潮水夹着雨,傍晚的流水更急,野外的渡口无人照料,小船随

2/3波飘荡。

2.请说说这两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的理由。

前一句静中有动,后一句动中有静。

其中一“急”一“横”,动与静相映照,清丽如画,是脍炙人口的即景好句。

从这两句诗中,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在写景中不动声色的吐露作者的情感:

作者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

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致里,蕴含了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六、小结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哪些?

涧边幽草、树上黄鹂、暮雨春潮、野渡舟横2.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恬淡幽静

3.这首诗历来为人们称道,其高妙之处在哪?

全诗在看似平常、平静的写景中,不动声色地蕴含着自己的心迹,这是本诗的高妙之处。

4.中心:

写幽静的涧边景物,表现作者安贫守节、洁身自好的精神以及追求自由和安静的思想。

3/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

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学习时数: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

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

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诗名滁州西涧)

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空背静。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

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学习古诗后两行:

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师小结:

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

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三、课后拓展:

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

西湖教学设计

赵州桥教学设计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设计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神州谣优秀教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