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九江市特色文化资源的综合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15825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2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九江市特色文化资源的综合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九江市特色文化资源的综合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九江市特色文化资源的综合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九江市特色文化资源的综合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九江市特色文化资源的综合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九江市特色文化资源的综合调研报告.docx

《关于九江市特色文化资源的综合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九江市特色文化资源的综合调研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九江市特色文化资源的综合调研报告.docx

关于九江市特色文化资源的综合调研报告

关于九江市特色文化资源的综合调研报告

关于九江市特色文化资源的综合调研报告

九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江西省历史文化名城。

现辖9县2市4区和庐山风景名胜管理局、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全市总面积19078平方公里,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1.3%,其中城区规划面积1400平方公里(撤县设区),其中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总人口477万。

九江地处江西北部大京九铁路与万里长江交汇点,右邻鄱阳湖,左连洞庭水,发达的水陆交通曾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享有“三江之口,七省通衢”的九江成为天下“眉目之地”,也一度成为军事重镇及商业、文化交流中心。

夏商时期,九江属荆、杨二洲之城,春秋时期属吴之东境,楚之西境,素有“吴头楚尾”之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九江为36郡之一。

二千多年来,自秦朝始,曾使用过九江、柴桑、江洲、浔阳、汝南、湓域、德化共七个名称,明朝以后九江地名沿用至今。

悠久的历史和多年来的建设发展,在九江形成了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

截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市现有文物点10000余处,已登记的地面文物点3782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72处,其中被列为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等共有2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国家森林公园7处,全国汉传佛教保护寺庙3处。

一、基本情况

(一)红色文化资源

九江历来都兵家必争之地。

从西汉初年刘邦派车骑大将军灌

仰和凭吊。

如九江市区的“八一”起义策源地纪念馆、蔡公时烈士纪念碑、九江革命烈士陵园、九江县革命烈士纪念碑、星子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修水县的“秋收起义”纪念馆、武宁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都昌南山烈士陵园、瑞昌洪一烈士陵园、湖口县革命烈士陵园等都是九江重要红色文化资源。

(二)山水文化资源

九江山水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田园诗的诞生地、山水诗的策源地、山水画的发祥地。

神奇的大自然赋予了九江雄美壮观的山水和文化胜景,陶渊明、黄庭坚等许多开风立派的大师及历朝历代无数风流人物,以山为背、以水为影,在这里留下了数以万计的遗迹遗存,是九江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

最为典型的有:

1、中国历史名山——庐山。

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

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

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

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同时,庐山集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为一山,形成了中外历史的独特文化现象。

优秀的历史文化,秀丽的自然风景,造就了庐山“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千古美名,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被批准为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2、中国最大淡水湖泊——鄱阳湖。

鄱阳湖位于九江至湖口的江湖相接处,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江之水,下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鄱阳湖水域是中国最早的渔业基地,也是现今世界上最大候鸟越冬栖息地,被列入《国际重要保护湿地名录》。

鄱阳湖在古代有过彭泽、彭湖、宫亭湖等多种称谓,远在地质史“元古代”时期,湖区为“扬子海槽”的一部分,大约在距今八九亿年前的燕山运动时期,湖区地壳又经断陷构成鄱阳湖盆地锥形。

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彭蠡泽”向南扩展,湖水进抵今鄱阳湖。

在彭蠡泽大举南侵之前,低洼的鄱阳盆地上原本是人烟稠密的城镇,随着湖水的不断南侵,鄱阳湖盆地内的鄱阳县城和海昏县治先后被淹入湖中,而位于海昏县邻近较高处的吴城却日趋繁荣成江西大古镇之一,因此,历史上曾有“淹了海昏县,出了吴城镇”之说。

鄱阳湖上名山秀屿,比比皆是。

湖口县的石钟山、大孤山,都昌县的南山和老爷庙,星子县的落星湖,风光如画,景色宜人。

鄱阳湖流域自古以来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富裕地区,我国历史上很多杰出人物如徐稚、陶渊明、林士弘、刘恕、洪适、江万里、朱耷等都在湖区出生和成长。

这里又发生过许多威武雄壮的英雄事迹,如周瑜操练水师、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水战、太平军“湖口大捷”、李烈钧在湖口发起“二次革命”等。

鄱阳湖是古代从北方进入江西的唯一水道,发生在鄱阳湖上的文人轶事和民间传说则更是难以胜数。

唐代诗人王勃在《腾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彭蠡之滨”,描述的正是鄱阳湖上的渔民捕鱼归来的欢乐情景。

宋代诗人苏轼在《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中时写的“山苍苍,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描写的是鄱阳湖的胜景。

3、国家4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云居山·柘林湖(即庐山西海)。

庐山西海地处南昌、武汉、长沙、合肥四个省会城市的十字交汇地,位于江西省北部、庐山西麓、昌九工业走廊中段,地跨永修、武宁两县。

庐山西海环湖地貌各异,古迹甚多,如:

千仞壁立的悬崖、直泻入湖的飞瀑、诱人欲浴的温泉、天赐独特的黄荆大瀑布、天葬坟、朝天简、6亿年前自然形成的重5吨的“人鹤共舞”奇石、6.5亿年前原始类水母化石群、明朝尚书魏源墓、乾隆游江南留下的石刻、三国吴王文化遗址等。

庐山西海文化底蕴丰厚。

一代高僧虚云长老历经四朝五帝、挑战生命极限;明朝兵部、礼部、吏部尚书魏源公正清廉、刚正不阿;“武宁采茶戏”享誉全国,“锄山鼓”历史悠久;吴王葬母孝传天下,桃花仙女浪漫纯情,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庐山西海特色文化资源不仅有丰厚的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宛若仙境的湖岛风光和质量绝佳的生态环境,且规模大、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高,具有其它风景名胜区所罕见的资源优势,因此,其资源特征可以概括为冠世绝境,地质珍迹;万顷碧湖、千岛拥翠;丛林样板、罕世工程。

(三)宗教文化资源

九江古刹名寺林立,宗教名士辈出。

既有被列为全国汉传佛教保护寺庙的东林寺、真如寺、能仁寺和历史久远的西林寺、铁佛寺、简寂观、仙人洞等寺观,还有距今600多年历史的三清殿道场和长江中下游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九江修道院旧址和天主教堂。

九江五教聚集,和谐相处,宗教建筑特色鲜明,共同展示了九江的文化特色。

1、中国佛教净土宗发源地——庐山东林寺。

东林寺始建于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

由江州刺史桓伊资助,慧远兴建,该寺曾为全国八大道场之一,一度成为全国佛教第二中心,寺中现有“唐经幢”、“护法力士”、“柳公权东林寺残碑”、“李北海东林寺残碑”、“王阳明游东林寺碑”等珍贵文物。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学者,诸如陶渊明、李白、白居易、柳公权、苏轼、黄庭坚、岳飞、陆游、康有为等相继来过东林寺,并在此留下了许多宝贵墨迹和诗篇,堪称江西佛教丛林之冠。

使得佛教在庐山出现“钟声长鸣,香烟缭绕”的昌盛时期。

2、中国佛教曹洞宗发祥地——云居山真如寺。

真如寺是全国三大样板丛林之一,农禅并重,禅风严谨,被中外广大佛教弟子敬奉为世界坐禅中心。

千余年来,香火缭绕,高僧辈出,白居易等众多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诗作画,目前仍保存着摩崖石刻、唐代铜佛、康熙千僧锅及200多座历代高僧墓塔。

真如寺被誉为“中国佛教协会领袖的摇篮”新中国佛教协会首任名誉会长虚云长老和现任会长一诚大师都曾担任过该寺的方丈,第二任会长赵朴初曾是虚云长老的秘书。

同时,真如寺还被誉为人间仙境的百花谷景区,自然风光秀丽,气候宜人。

沿途奇山异石,鲜花吐艳,溪水瀑布,空气清新,植被繁茂,有2000多种天然植物,每年上山朝圣游览者近十万人次。

3、全国重点开放寺庙——能仁寺。

能仁寺位于九江市庾亮南路168号,整座寺院保存较好。

据元代著名历史学家危素于元至正二十六年撰《江州路能仁禅寺三门记》载:

能仁寺于南唐李昇时(939—942年),由军师何洙创建,始名“福圣寺”。

天圣间宋仁宗赐额“承天院”;时为能仁寺鼎盛时期;宋政和七年(1117年)改曰:

“能仁寺”。

能仁寺为市内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建筑依坡就势,纵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天王殿、双阳桥、大雄宝殿、铁佛殿、藏经楼等建筑,寺内殿宇栉比,佛像庄严。

犹为引人入胜的是富有神奇特色的“能仁八景”。

这八景是:

大胜塔、石船、雨穿石、双阳桥、诲尔泉、铁佛、冰山、雪洞。

能仁寺除了每日暮鼓晨钟外,还组建了佛乐团,拍摄过电视片《天音》。

它的佛乐融南、北佛乐为一体,保持了肃穆、淡雅的风格。

(四)书院文化资源

九江的古代书院以德安义门陈家族式书院——东佳书堂、理学鼻祖周敦颐创办的——濂溪书院、理学集大成者朱熹重建的——白鹿洞书院为主要代表。

此外,还有浔阳的同文书院,修水的芒台、樱桃、濂山、梯云书院,武宁的柳山、云龙、正谊书院,都昌的宝林、去非、经归、南山书院,德安的少室书院,星子的髻山草堂,永修的修江书院,瑞昌的蔡氏义塾,九江县的靖忠、阳明书院等。

1、东佳书堂。

建于唐大顺元年(890)陈氏七世孙陈崇之手,并订立了严格的《江州陈氏家法》,时有“书楼、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田二十顷以为游学之资。

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学焉。

”“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

”至宋初,所藏书、帖等被称为“天下第一”。

开宝九年(976)宋太祖诏令免其徭役。

宋太宗贷以粟,并御书“真良家”匾额。

后改名义门书院、河东书院、敷阳书院,不仅为家族,也为地方培养了有用之才。

2、濂溪书堂。

亦名濂溪书院,北宋嘉六年(1061)周敦颐所创。

南宋淳熙三年(1176)江州知州潘慈明、通判吕胜已重建,朱熹为之写记并曾讲学于此,其高足刘清之、黄干、王阮等入室随讲。

嘉定中,知州赵崇宪筑室26楹以为学舍,选俊秀子弟入学。

元代大儒吴澄曾长留于此讲学,南北学子百人随行,蔚为大观。

明清两代多次重建、迁建、扩建,几易其址。

晚清时,才改为九江府中学堂,文风延绵近千年之久。

3、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

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星子县)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

白鹿洞与岳麓、雎阳、石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自朱熹之后,白鹿洞书院“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白鹿洞书院坐落在贯道溪旁,占地面积近3000亩,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

最大特色为古建筑群和碑刻摩崖:

古建筑群以明、清建筑为主,包括礼制性建筑和实用性建筑,还有五个院落的门楼和院墙。

其中棂星门石坊和鹿洞为明代遗存,礼圣门和御书阁为清代遗构,礼圣殿和祠宇等建筑按清制修复,春风楼与书斋为重建。

礼圣殿建筑规模最大,中轴两厢建筑最小,均为青瓦粉墙,带有民间乡土建筑特色。

书院分五路布置,自成院落,各有自己的门楼,又能相互联通,出入方便。

白鹿洞现存存世碑刻225通,其碑刻数量之多,内容之广,书法之精,在全国除收藏碑刻为主的文保单位外也是罕见的。

这些碑刻是白鹿洞书院的史书,真实地记录了书院的兴衰和活动,从史料上充实和丰富了白鹿洞书院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书院文化的特色,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白鹿洞山水间的摩崖题刻,是历代文人寄情题咏留下的墨迹,为自然景色带来了人文的、书院的气息。

这些摩崖题刻集文学、书法于一体,具有吟咏和观赏价值,引人入胜,耐人品味。

一块碑刻,一方摩崖,都与白鹿洞书院的历史和文化分不开,是白鹿洞书院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

(五)名人文化资源

九江山水灵秀,哺育出了一大批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

如:

文化巨匠陶渊明、黄庭坚、江万里;历代名将陶侃、蒋干、余玠、余庆鳌等;近代革命志士陈宝箴“一门四杰”、李烈钓、蔡公时、许德珩;“样式雷”建筑世家鼻祖雷发达和江州义门陈氏家庭等。

还有视九江为第二故乡的庾亮、周敦颐和岳飞等历史名人,有在九江大放异彩的李白、白居易、苏轼和朱熹等文化巨擘。

这些引人注目的名字,为九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书画、铭文碑刻、轶闻趣事和文化胜迹。

其中,白居易的《琵琶行》、周敦颐的《爱莲说》、苏轼的《石钟山记》等均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名篇;灌婴筑城鉴浪井,公瑾点将烟水亭,宋江题诗浔阳楼,乐天送客琵琶亭,这些精彩的历史故事,与市区的几处旅游景点密切相关,也是九江厚重历史的文化见证;城市中还有许多经典老地名也多与名人有关,彰显了古老城市的鲜明个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庐山山南的星子县,由于历史上众多的文化名人涉足其山水之间,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就有五篇课文与此县有关,九江人为此感到自豪。

(六)青铜文化资源

瑞昌铜岭铜矿遗址是九江特色文化资源的亮点。

其遗址位于瑞昌市夏畈镇铜岭村,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大型采铜遗址。

遗址分采矿区、冶炼区、生活区三部分。

古采矿区集中分布范围约7万平方米,古冶炼区散布面积20万平方米,生活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

1991年被评为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和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其突出的的历史地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2006年12月,正式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目录;2011年被纳入国家“十二五”重要大遗址保护规划纲要。

铜岭铜矿遗址经测定始采于商代中期,距今约3300年,是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一处古矿冶炼遗址,是中国青铜时代主要的铜料基地之一,将中国采矿历史向前推了300年,揭示了中国青铜文化的独立起源,相对独立于中原殷商青铜文化之外的另一个重要青铜文化中心,是我国长江中下游青铜文化的发源地。

二、保护与开发现状

1、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得到高度重视。

近年来,九江十分重视文化资源特别是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统筹城市建设发展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维护了城市文化根脉。

全市初步形成了全市博物馆网络,制定了以自然与人文两大版块的历史风貌保护规划,积极申请国债资金和九江市地方配套资金,对全市30多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维修保护,其中包括部分革命遗址、旧址、以及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文物点,投入资金较大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美孚洋行旧址、白鹿洞书院、观音桥、庐山传习学舍和美庐别墅,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锁江楼塔、黄庭坚纪念馆、周敦颐纪念馆、岳母墓、浔阳城遗址、耀邦陵园、义门陈村遗址、枭阝阳城遗址,以及市城区的大中路西段和庾亮南路两大历史街区等。

经过多年来的修复整治,大都保存了历史的原貌,有的设立为博物馆、纪念馆,有的为文物旅游景点,开辟了为游人参观的重要场所,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建立并加强了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连续多年实现了馆藏文物安全年。

2、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展开。

近年来,市委、政府为把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作出了实施建立文化强市的战略决策,先后投资20多亿元,在中心城区新建了市博物馆、书画院、城市展示馆、滨江文化生态园、胜利碑、胜利大道及胜利公园等,开辟了首个红色旅游景点——八一起义策源地纪念馆。

并依托浔阳楼、锁江楼、琵琶亭、日本台湾银行、美孚洋行、亚细亚公寓等历史景观,建成沿长江5公里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景观娱乐带。

投资近70亿元,在星子县建立陶渊明主题文化公园、渊明大道、渊明桥和世界最高的露天阿弥陀佛铜像——东林大佛;在九江县建立以岳母、陶母文化为核心,以贤母文化为内涵,以旅游休闲为外延,集文化展示、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中华贤母文化园”;在瑞昌铜岭建立以保护为基础,以体验为主线,以青铜为文化,集科考、观光、体验、娱乐、度假为一体的“青铜文化生态主题园”;在庐山西海建立以生态文化景观为主体,集旅游、休闲、运动、养生、度假、会演等于一体的“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园”;在德安建立以打造名人文化品牌为主体,集寻根问祖、文化观光、生态休闲和影视拍摄于一体的“中华义门陈寻根文化园”,还有正在筹建的庐山白鹿洞书院国学译馆等,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以文化促经济的强劲热潮。

3、特色文化资源的宣传营销更加有力。

近年来,九江在宣传营销红色旅游资源上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选拔导游、召开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及运营机制研讨会、打造重大节日营销等。

先后成立了铜岭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和铜岭青铜文化生态园建设领导小组、世界性江州义门陈文化研究会、“样式雷”建筑文化研究会,广泛开展媒介活动。

同时,为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扩大九江文化对外的影响力,借助纪念日、开馆、项目落成等时机,组织举办系列大型庆祝活动;充分结合历史资源,积极创作生产影视剧、书籍、音乐歌曲、戏曲、舞台剧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精品,如电影《可爱的中国》、即将上映的《大格局》;电视专题片《秋收起义》、青春励志剧《花季飘香》、《九江十二坊》;名曲《春江花月夜》、情景歌舞剧《浔阳神韵》,还有许多风景名胜专题片,等等,对九江的文化起到了非常大的宣传推介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1、资源整合不够。

在多种文化资源并存发展的状态下,为了消解不同形式之间的竞争,必须实现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捆绑优势和整体优势,这样才可以提高特色文化资源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九江作为国家级旅游名城和省级历史名城,市场主打品牌是以庐山代表的绿色旅游资源和和白鹿洞书院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等,要想实现特色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必须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最佳整合。

2、资金比较匮乏。

资金不足始终是制约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瓶颈。

长期以来,地方财政困难,缺乏较多资金投入,导致特色文化资源特殊作用难以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明显。

3、管理存有漏洞。

一是对文物的数量、存在地、文物的保护与开发现状缺乏足够的梳理和清点;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文物实物少,资源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三是景区遗址遗迹存在损毁现象,缺乏有效保护;四是一些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宣传内容单一落后,缺乏富于时代性的展览设备设施。

4、专业人才缺失。

九江市在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中,有关特色文化资源史料的整理、精神文化的深度挖掘、历史题材作品的编创、历史景观旅游资源解说等方面的人才相对缺乏,成为制约九江特色文化资源实现有效开发的又一个制约因素。

四、对策建议

针对存在问题,九江在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中可采取以下对策。

1、打造特色品牌。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既关系到资源的科学合理使用,又关系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效益,必须从战略高度加以重视。

品牌打造是一项综合工程,九江在品牌打造中应从观念、体制、管理、形象、特色、宣传等方面入手,积极打造富于区域特色化的文化品牌,努力提升九江特色文化整体品牌形象。

2、形成区域合力。

九江集名山、名江、名湖、名城、名洞、名寺于一身,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景观独特,生态环境优美,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万里长江,有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和鄱阳湖候鸟奇观,有世界地质公园庐山,有久负盛名的白鹿洞书院和第四纪冰川遗迹。

在九江地区还有湖口的石钟山、星子的秀峰和温泉。

在九江城区内,有甘棠湖、浔阳楼等。

只有将这些特色文化资源、绿色自然旅游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机整合起来,才能带动特色文化资源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3、理顺管理体制。

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一项政治工程、经济工程、文化工程。

地方各级领导部门包括宣传、文化、党史等要联合发改、旅游、民政、教育、建设、国土等有关部门,理顺特色文化资源的管理体制,加大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的力度,制定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规划,建立科学的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机制,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4、多方筹措资金。

首先,在积极争取国家专项投资的基础上,市县乡各级政府也要加大投资力度。

其次,要积极寻求公益团体、基金会、企业捐助资金等社会团体的资助,发行重点文物保护彩票等多种筹措资金的途径。

此外,还可以积极探索增强自身活力的途径,通过增加文化旅游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弹性消费”的比重的方式,提高资源综合赢利能力。

5、加大设施建设。

首先,要尽快对文物的数量、存在地、保护现状调查摸底,进一步做好文物征集和深化发掘工作。

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以此争取基本的维护经费。

其次,要加大特色文化资源与之相配套的楼、亭、厅、馆、园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再次,要积极宣传《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提高当地居民的法律意识和资源保护意识。

6、充实专业队伍。

在特色文化资源史料的整理、精神文化挖掘、历史题材作品的编创上的人才培养上,应与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文献研究室、党史研究室、革命历史博物馆等机构加强合作;在解说人员、导游的培养上,可加强与高校的合作,还可建立培训基地,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历史人文修养和专业服务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