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17周易错题定时训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1455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17周易错题定时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17周易错题定时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17周易错题定时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17周易错题定时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17周易错题定时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17周易错题定时训练.docx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17周易错题定时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17周易错题定时训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17周易错题定时训练.docx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17周易错题定时训练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17周易错题定时训练

一、选择题(18分)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璧有瑕,请指示王B.于是相如前进缻

C.徒慕君之高义也D.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2.下列各句的句式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何以汝为见B.作《师说》以贻之。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3.下列句子都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君幸于赵王③效死于前

④皆为陛下所成就⑤举孝廉不行⑥以勇气闻于诸侯

⑦为降虏于蛮夷⑧幸蒙大恩⑨终不能加胜于赵

A.①②④⑤⑥B.①③⑤⑦⑨

C.②③④⑥⑧D.③⑥⑦⑧⑨

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璧有瑕,请指示王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明年,复攻赵

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5.下列各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死生,昼夜事也将以有为也

B.籍何以至此大王来何操

C.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求人可使报秦者

D.若属皆且为所虏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题文)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舍相如广成传B.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C.而相如廷叱之D.左右欲刃相如

二、句子默写(18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不畏艰难,一往无前,对理想和真理执着追求的句子是:

,                          。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说“             ,               。

(3)杜甫《望岳》中点化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诗句是:

             ,            。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30分)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

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为约曰:

“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

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复请李牧。

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牧曰:

“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

匈奴数岁无所得。

终以为怯。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

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

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

封李牧为武安君。

居三年,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废司马尚。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8.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王让李牧让:

责备

B.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起:

起来

C.李牧多为奇陈陈:

通“阵”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微:

暗中探伺

9.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B.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夫赵强而燕弱

C.张左右翼击之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D.击秦军于宜安会于西河外渑池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②匈奴每来,出战

③匈奴小入,详北不胜④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⑤匈奴不敢近赵边城⑥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A.①⑤⑥B.③④⑤C.②⑤⑥D.①③④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兵认为他胆小怕事。

B.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

赵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觉得这个决定太急促,闭门不出。

C.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

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打败匈奴。

D.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

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了李牧并杀害了他。

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1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分)

(1)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2)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

“不若也。

”相如曰: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3.解释下列加点字(3分)

(1)且相如素贱人()

(2)顾吾念之()

(3)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4)相如引车避匿()

1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且庸人尚羞之”中“羞”字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相如每朝时B.大王必欲急臣C.而相如廷叱之D.乐盘游

15.下列选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振之以威怒B.其制稍异于前C.相如闻,不肯与会D.拜送书于庭

16.“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对蔺相如的这一举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蔺相如是文臣,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因而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

B.这一举动表明蔺相如的忍辱、退让,他宽宏大量,以国家大事为重。

C.蔺相如害怕见廉颇,担心受到他的羞辱。

D.蔺相如自知自己是一个门客,地位低下,因而没勇气跟廉颇见面。

17.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分)

(1)蔺相如固止之,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语文周练参考答案

1.C

【解析】A项“指示”,古义是“指出,给……看”;今义是上级机关对下级发布的指令性意见。

B项“前进”,古义是上前进献;今义是上前,向前行进。

D项“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国家、政府、政党、团体或其领导人为了说明自己的政治纲领或对某重大问题表明自己基本立场和态度而公开发表的文件。

2.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对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A是宾语前置句;B项定语后置;D项壮语后置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题中A项属于宾语前置第二类。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

“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译文:

“张良问道:

‘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

(〈鸿门宴〉)译文:

“沛公在哪里?

”这是疑问句,“哪里:

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译文:

“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

“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译文:

“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五)特殊情况: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

3.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①句“见”表被动,②句“于”表示被动,③句状语后置句,④句“为……所”表示被动,⑤句“举”表示被动,⑥句状语后置句,⑦⑧⑨无特殊句式。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有: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是各种语言的基本句式,在不同语言中被动句的语法有一些差别。

常见类型:

1.用“为”表被动2.用“被”表被动3.用“见”表被动4.用“于”表被动。

如本题①句“见”表被动,②句“于”表示被动。

4.D

【解析】D项“恐惧”,古今义都是“害怕”。

A项“指示”,古义,用手指给某人看;今义,是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或:

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B项“亲戚”,古义,内外亲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成员。

C项“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5.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和状语后置句,学生要这些特殊句式了然于胸,平时要结合典型例句来理解记忆。

解答本题要对选项逐一分析,最后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

A一个为判断句,一个没有句式;B都是宾语前置句;C都是定语后置句;D都是被动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

如: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

“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3)“被”(后起用法,如:

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

兵挫地削三、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

“沛公安在?

”疑问代词(如:

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如:

“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如:

“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

“业文南向坐。

”(《史记?

项羽本纪》)。

四、定语后置:

(1)者:

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2)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之……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五、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

如:

“具告以事。

”(《鸿门宴》)

6.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的用法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句中画线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项,舍:

名词作动词,安排住宿。

B项,衣:

名词作动词,穿。

C项,廷:

名词作状语,在朝堂上。

D项,刃:

名词作动词,杀。

故选C。

7.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析】名句默写要关注重点字,书写尽量工整,不能出现错别字,错一字则该空不得分,解答该题时应注意“跬”“至千里”等字,同时注意虚词的准确性,如“兮”“亦”,一定要书写准确。

同时注意理解语境,理解诗句本身的含义,情景背诵可以结合出题者给出的提示,理解题干中的要求。

一定要书写准确。

8.B

9.D

10.D

11.B

12.

(1)大王如果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

(2)李牧的部众假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

【解析】

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B项,“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起”如解释为“起来”,则与语境不合,这句话是说“赵王就又强迫起用他去统率军队”,句中的“起”应解释为“起用”。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D项,两个“于”都是介词,都解释为“在”。

A项,“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中“为”,作为;“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中“为”,成为。

B项,“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中“而”是转折连词,却;“夫赵强而燕弱”中“而”是并列连词。

C项,“张左右翼击之”中“之”是代词;“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中“之”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0.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这是考查学生对传主形象的把握和对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

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象是“李牧”,特点是“军事才能”,要求是“直接表现”,然后分析每个句子,可以采取排除的方法。

①③④都是李牧的行为,都是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句子;②“匈奴每来,出战”,从文中来看,“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可见“出战”的应是新来的将领,这并不是李牧的行为,故排除;⑤“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这是匈奴的表现,不是直接,应是间接;⑥“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这是写赵王的行为,也不是直接表现。

由此可以选出答案。

1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B项,“坚持说自己有病,闭门不出”错误,从文中来看,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

赵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觉得这个决定太急促,闭门不出。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

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第一句,“必”,如果;“用”,任用;“如”,像;“乃”,才;“奉令“,接受命令。

第二句,“详”同“佯”,假装;“北”,败北;“以”,把;“数千人”,几千人;“委”给;“之”,代词。

【点睛】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

一、关注词性差异。

二、把握位置不同。

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

三、理解用法本质。

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

四、结合具体语境。

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13.(4分)

(1)向来,本来

(2)但,只是(3)扬言(4)掉转

14.(3分)D

15.(3分)C

16.(2分)B

17.(2分)

(1)蔺相如坚决制止他说:

“你看廉将军与秦王比哪一个厉害?

(固、孰与)

(2分)

(2)廉颇听说了这件事,袒露身体背着荆条,由宾客作引导到蔺相如家门口道歉。

(负、因)

【解析】

13.

试题分析:

第一句中“素”在《陈涉世家》中学过,“吴广素爱人”,今天有“素昧平生”的词语。

第二句中“顾”可以依据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其后面的词词性来猜测,由此可以知道应为连词,但是。

第三句中“宣言”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扬言,从廉颇所说的话中可以推测出来。

第四句中“引”可以联系语境解决,前面说“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既然是望见廉颇,要想“避匿”,自然是掉转车头。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

例句“且庸人尚羞之”中的“羞”是形容词,这是考查形容词的活用,由此排除AC,因为“朝”和“廷”都是名词,前者名词做动词,意思是“上朝”,后者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在朝堂上”。

“羞”的意思是“以为羞”,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急”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急”,“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乐”。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包括:

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每一种句式都有其特点和翻译的方式。

ABD都是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A中“以+方式手段”的时候,常倒装,正常语序应为“以威怒振之”,BD中都是“于”表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其制于前稍异”“于庭拜送书”。

C项省略句,“与”后省略介词宾语“之”,应为“不肯与(之)会”。

考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题目问的是对蔺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这一举动的理解。

A项“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错误,文中说“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项“害怕见廉颇”错误,蔺相如后来对门客说“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D项,此时的蔺相如已经不是一个门客了,其地位比廉颇还要高,“位在廉颇之右”。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

此类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第一小句:

固,坚决;孰与,和……相比,哪一个更……。

第二小句中:

负,背着;因,通过;谢罪,道歉。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感谢您的阅览,下载后可自由编辑和修改,关注我每天更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