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docx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
—知、情、意—需要、动机—能力、人格
2、什么是发展?
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
3、心理学中的发展
种系发展(进化)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这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4、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广义(种系发展)
(1)动物心理演化—比较心理学
(2)人类心理的进化—民族心理学
狭义(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等
5、发展心理学
从广义上来说,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6、毕生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领域之一,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死亡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7、复演说(霍尔G.S.Hall)理论观点:
把个体心理发展看作是一系列或多或少种系心理发展的复演过程。
(儿童喜欢捉谜藏——复演狩猎、男孩打仗——复演古代战争、女孩过家家——复演原始女性持家)
8、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遗传与环境外因与内因稳定与易变连续性与阶段性有无发展顶点
年龄特征是指个体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或本质的心理特征。
主要包括认知发展(如感知觉的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如性别角色的形成)的年龄特征。
9、产前期(胎儿期)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儿童中期(6-12岁左右)
青春期(12岁左右-18岁)青年期(18-40岁)中年期(40-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10、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年龄特征研究的四个方面)
(1)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
(2)生理因素的发展
(3)动作(act)和活动(activity)的发展(4)言语的发展
11、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特殊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生态性原则
12、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
相关设计可以考察我们感兴趣的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但它的主要缺点是不能表明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设计是严格的评估两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纵向研究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做追踪研究。
不足:
样本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某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不足:
不能确切反映个体发展规律;世代效应(cohorteffect不同世代群体由于所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和遭遇历史事件的不同而表现出心理发展上有差异的现象。
)
13、发展心理学收集研究资料的常用方法: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实验室观察法)
访谈法(如临床法)问卷法与测验法作品分析法
14、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明确研究目的与选择研究对象选择研究方法与设计方式
确定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
制定研究程序和选择研究环境考虑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的方法
15、小结
什么是毕生发展心理学?
毕生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和资料收集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理论核心思想:
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2)人格理论:
意识、无意识
(3)人格结构:
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
(4)心理发展阶段说:
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阳具艳羡、阉割恐惧、俄底普斯情结)、潜伏期(6~11岁)、生殖期(11或13岁开始)
(5)简评
进步之处:
是对禁欲主义、理性主义的有力反抗;研究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人格发展理论特别强调个性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
缺陷:
泛性论的观点;潜意识决定一切是不符合实际的;理论依据的资料主要来自于他的个人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1)主要观点:
强调自我在个性结构中的作用。
强调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自我与
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的本性最初既不好也不坏,但有向任何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自我同一性渐成的发展阶段
(2)同一感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有什么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么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串感觉。
二、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行为主义的基本假设:
有关人类发展的结论应该以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为基础,而不是以不可观察的无意识动机或认知过程的内省为基础。
1.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S—R)
(1)行为就是有机体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
它的构成单位是反射。
反射就是刺激(s)与反应(r)的联结。
(S-R)
(2)心理学就是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自然科学)
(3)环境决定论(否认遗传的作用、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4)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怕、怒、爱嫉妒和羞耻)
2.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
(1)应答性行为:
是指经典行为主义中由刺激引起的反应行为,可以是无条件反射,也可以是条件反射。
(S-R)
操作性行为:
自发发生而受到强化后经常性重复的行为。
(特点:
自发的而不是由刺激引发、可以受控制变量的影响、不是单独反应而是一类反应。
)
(3)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
强调及时强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
(4)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
育婴箱的作用、行为矫正(行为协议法、代币制)、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5)早期行为主义简评
操作性强;只重视环境,不重视有机体本身主见(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
否认遗传和本能;只讲行为发展,不讲心理发展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
过程:
榜样的行为表现、注意阶段、保持阶段(以符号的形式贮存在大脑中)、再现阶段、动机阶段(诱发观察者将获得的行为表现出来的过程)、经模仿学得行为
(2)强化可分为3种:
直接强化(外界因素)、替代强化(别人成功)和自我强化(实现目标并奖励自己)
(3)强化—行为被直接结果加强的过程。
正强化—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负强化—一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作用。
连续强化—指强化物重复出现,对每一个合乎要求的正确反应都给予强化
间歇强化(部分强化)—指仅对一部分反应予以强化
(4)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5)相互作用决定论:
强调环境对人的行为重要作用,但是他认为环境跟人的行为、个体特征三个因素相互作用。
(6)评价:
班都拉强调外部刺激和环境的作用,是环境决定论者,也强调自我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认为这才是人发展的根本原因。
三、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过程是文化成员之间社会互动的结果。
(1)两种工具观(物质生产的工具、精神生产的工具)
(2)两种心理机能(低—环境和教育—高)
低级心理机能:
感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直观动作思维、(基本)情绪、冲动性意志等。
特点:
不随意性、被动性的,由客体引起的心理现象,具体、形象的。
起源:
种族发展的产物
高级心理机能:
观察、随意记忆、逻辑思维、情绪。
特点:
随意、主动的,按预定目的实现的、间接的、自我构建的心理活动。
是概括抽象反映,由于思维的参与变得间接,以符号为中介。
起源:
社会文化的产物
(3)语言发展
2.发展与教学的理论:
最近发展区、学习的最佳期限
3.内化学说:
个体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是外部动作内化的结果。
四、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发生认识论)
1.发生认识论:
研究知识起源问题、具有跨专业性质、着重知识的结构和认识功能的分析、以运算逻辑来描述认识的结构和功能
2.发展观—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3.心理发展的本质(动作的发展)和原因(适应)
4.适应:
机体与环境不平衡—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5.影响心理发展(认识结构)的因素:
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
6.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7.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阶段—划分标准:
运算(有组织的、形式的、逻辑性的心理过程。
)
0-2感知运动阶段—没有产生语言和表象,无法借助语言和表象认识事物,只能依靠感知觉适应环境。
2-6、7前运算阶段—各种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模式,特别是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或重现外界事物,因此在这一阶段儿童出现了表象思维。
前运算—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还未能进行逻辑思维的运算形式。
7-11、12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先后获得了守恒概念,但运算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
12以上,形式运算阶段—能够脱离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概括,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能够用归纳组合分析解决抽象问题,这时儿童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了逻辑推理的能力不断发展,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水平。
8.简评:
(1)进步之处—
a重视认知,特别是思维发展的研究,指出了研究思维的新道路和前景。
b按照思维的发展水平来划分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c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体现了他分析问题的辩证性。
(2)不足—
a低估婴幼儿的能力,高估十几岁的孩子的能力。
b样本太小,实验缺乏控制,结果缺乏统计分析,可靠性和普遍性较差。
9.新皮亚杰主义
(1)来源:
a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修订(许多重要的认知能力在儿童十分年幼时就已经存在、辩证运算思维的提出)
b信息加工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
非发展理论、发展论
c日内瓦学派本身的变革
(2)物理经验:
通过简单抽象而获得的客体特征的知识。
数理逻辑经验:
通过反省抽象而获得的有关活动本身特征的知识,是儿童经过内在活动所获得的概念,而非来自物体表面的知识
守恒:
当物体的某些表面特征发生变化时,仍能认识到物质的量并未发生变化。
五、习性学的心理发展观
1.基本假设:
动物生来就有许多生物性的程序化行为,这些是进化的产物,是有利于生存的适应性行为。
2.观点:
儿童有许多先天的程序化的行为
每种反应都促进了有利于个体生存和正常发展的特定经验的获得。
许多特性的发展都有一个“关键期”。
3.关键期(又称敏感期,是指幼儿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是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
出生后6个月婴儿学习咀嚼和喂干的食物的关键期。
2~3岁计数能力(口头数数、按物点数、按数点物、说出总数)发展的关键期。
2~3岁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关键期。
5岁左右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关键期。
2岁半~3岁半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
3岁左右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
3~5岁发展音乐能力的关键期。
3~8岁学习外国语言的关键期。
4岁以前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5岁左右数概念发展的关键期。
4.评价:
习性学理论同精神分析理论一样难以验证。
六、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自学)
七、思考题:
弗洛伊德、艾里克森、华生、斯金纳、皮亚杰、维果斯基和朱智贤对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分别是如何回答的?
第三章胎儿的发展
胎儿期指从受孕到出生的一段时间。
一、胎儿期的发展
1.胎儿的发展阶段:
胚芽期(0-2周)胚胎期(3-8周)胎儿期(9-40周)
2.心理活动主要物质基础的形成和发育:
神经元、神经系统、反射机能的形成和发育
新生儿常见的无条件反射:
食物反射、巴宾斯基反射、吮吸反射、抓握反射、
摩罗反射、游泳反射、定向反射、行走反射
3.胎儿心理机能的形成:
感觉的形成、思维和记忆的形成
4.胎儿生理-心理发展中的主要异常:
胎儿生长受限、脑-智能以及其他神经行为发育异常
甲状腺功能发育异常
二、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先天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3.母体因素
第四章婴儿期的发展(0-3岁)
一、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1.婴儿的生理发展
(1).大脑的发展:
形态(脑重和头围、大脑皮质)、机能(脑电图、皮质中枢、大脑单侧化)、后天环境影响(可塑性与修复性)
A脑重和头围:
出生时脑重量350-400克成人脑重的25%。
6个月时为出生时2倍50%。
第一年末时60%。
第二年末时出生时3倍75%。
3岁接近成人脑重范围,发育速度变慢。
(婴儿头围也有类似的发展变化。
)
B大脑皮质:
出生时脑细胞已分化,脑内基本感觉运动通路已髓鞘化(白质除外)。
婴儿皮质细胞出生后迅速发展,层次扩展,神经元密度下降且相互分化,突触装置日趋复杂化。
2岁时,脑及各个部分的相对大小和比例,基本上类似于成人大脑。
白质已基本髓鞘化,与灰质明显分开。
注:
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C脑电图:
脑电的变化常作为婴儿大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步节律波α波常作为婴儿脑成熟的标志。
5个月的胎儿显示出脑电活动。
出生后5个月脑电逐渐皮质化,伴随产生皮质下的抑制。
5-12个月外部刺激引起的诱发电位发生变化。
12-36个月脑电活动逐渐成熟。
D大脑单侧化就是在其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
E修复性:
婴儿大脑可以通过某种类似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
某半球受损后,另侧半球可能会产生替代性功能。
(2).生理发展:
体重、身高、上下部量与胸围、牙齿与骨骼发育
2、婴儿的动作发展(手的动作发展、行走动作的发展)
(1).基本规律:
从整体向分化发展;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2).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成熟、学习、环境
(3).文化差异—婴儿达到主要动作发展阶段的时间很大程度上受父母教养活动的影响
(4).婴幼儿发展量表:
格塞尔量表、丹佛发展筛选测验、新生儿行为评定表
贝利婴儿发展量表
3、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1).助长还是诱导——尚难有定论(预先成熟论与可能成熟论)
预先成熟论:
动作是预先成熟的结果,后天学习经验只是最普通的支持者。
运动经验只是加速或提前了心理发展,即动作促进了心理发展。
代表人物与理论:
格塞尔的自然成熟理论
(格塞尔成熟势力说—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
成熟和学习。
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在环境影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
这个顺序与成熟(内环境)关系较多,而与外环境关系较少,外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以适当的时机而已。
)
可能成熟论:
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组织者,机能的发展可以引发或转换出新的结构来,运动经验是心理发展的必要前提。
(2).动作发展方向原则:
头尾原则、近远原则、粗细原则
(3).格塞尔发展量表:
运动行为、语言行为、适应行为、社会行为
二、婴儿认知的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行动=知识
(1)目标指向行为:
将几个图式进行合并和协调,产生出解决问题的单一行为。
(2)客体永久图式:
即使看不到人和物体,也能意识到他们的存在。
(3)心理表征能力
2、感知觉的发展
(1)评定一个个体是否具有某种感知能力,应解决两个问题:
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在的客体或剌激源;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的不同剌激源。
(2)研究婴儿感知能力的主要方法:
A习惯化范式:
习惯化—对多次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换一个新的不同剌激,反应又会增强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
B优先注视范式(剌激偏爱程序):
以注视时间为指标。
它是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小屋呈现剌激、观察反应并记录注视时间。
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的长短,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剌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
(3)婴儿感觉的发展:
视觉、听觉、肤觉、味觉和嗅觉的发展
(4)婴儿知觉的发展:
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形状知觉
(5)小结
(a)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b)婴儿期动作的发展和感知觉的发展构成了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
3、婴儿注意的发展
(1)新生儿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产生定向反射——注意的萌芽
2个月条件反射的定向反射、5、6个月不随意注意、1岁随意注意的萌芽。
4、婴儿记忆和学习的发展
记忆的发展:
0—1岁:
条件反射的出现——记忆发生的标志。
6个月的认生是再认的表现
1岁左右的视觉记忆表象是回忆的表现
1—3岁:
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忆刚刚萌芽。
(延迟模仿的产生标志着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
学习的发展:
(1)学习—婴儿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三个层次:
习惯化;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等复杂类型的学习
5、婴儿思维的主要特点:
直观行动性、具有一定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思维的狭隘性、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发展。
三、婴儿言语的发展
语言:
是一种符号系统,包括文字、数字、音乐等。
言语:
对语言的使用的心理活动。
活的话语,个别性很强,不一定具完整性。
1、婴儿言语发展的理论:
学习论、先天决定论、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1)学习论:
模仿说—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
成人的语言是刺激(S),儿童的模仿是反应(R)
机械模仿—儿童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临摹,没有模仿就没有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选择模仿说—儿童不仅可以原原本本地模仿示范句,而且可以对示范句进行选择性模仿,将范句应用于新情境表达新内容。
模仿的特点
模仿与被模仿之间的关系不是形式上的相似,而是内在功能相似。
不一定要在强化或训练的条件下发生,自然情境下也会发生选择性模仿。
模仿不一定是即时的。
(2)学习论:
强化学说(斯金纳)
主要观点:
成人最初是通过选择性的强化婴儿咿呀声中最类似单词的那些声音,来塑造儿童的言语,因此增加了这些声音被重复的可能性
问题:
儿童的语言不可能都是偶然发生的。
(3)先天决定论:
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