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家庭和幼儿园合作共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
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有两个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家庭和幼儿园。
这两大方面对幼儿的影响必须同方向的。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水平的家园共育既可确保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又可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就在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
基于此,本文从幼儿园家园共育的问题入手,来论述通过对幼儿园家园合作存在问题的现状分析,通过对外国家园共育的思考和启示,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真正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协调发展。
[关键词]:
家园合作共育现状策略
一、家庭和幼儿园共育的内涵与意义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指出:
“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单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两方面结合才能取得充分的成效”。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幼儿的成长,幼儿教育无疑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石。
因此,作为影响幼儿的两大主体——家庭与幼儿园,必须将两者进行有机地结合。
一方面,实施家园合作教育不仅能促进幼儿教师不断学习与改进,进一步充实有关幼儿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另一方面,实施家园合作教育还有利于资源共享,可以把家长的一些反馈信息、一些好的教育方法与其它家长共同分享,使更多家长从中获益。
研究家园合作不是二者选一,而是需要综合考虑二者的优点及长处,摒弃二者的缺点,扬长避短。
把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紧密结合,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和提升幼儿的素质。
本论文在结合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家园合作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试图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以此来提高实践中家园合作教育的有效性。
家园合作,《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其解释为:
“为了共同的目的在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而我国社会学家认为,合作是“人们在从事某一项工作时的联合行动”,合作是社会活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对方均有好处、利益的共同目标,大家彼此相互配合、协助的一种行为活动。
美国教育家指出,合作是“通过共同努力达到共同的目标,在合作性活动中,个人追求的既是有利于他自己,也是有利于其他组员的结果,是一种双赢的活动。
”美国学前教育专家认为,合作是“一起工作,帮助别人”,“合作”则是强调人们为最大限度地获得各自利益,最低限度地控制共同的花费而共同活动。
“合作”的双方或多方地位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
马忠虎教授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系着对学生有直接影响的两大社会主体,即学校和家庭,学生离不开这两个主要环境,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支持,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来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马忠虎教授还强调,家庭和学校两者密不可分。
一方面,学生家长可以定期去学校进行教育子女的相关培训和来自学校的指导,另一方面,学校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必须得到来自家庭的理解和支持。
这种观点清楚地阐明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综上所述,研究者将家园合作归纳为:
家庭和幼儿园作为直接影响孩子的两大主体,两者应共同促进孩子的和谐发展,两者应当积极地相互了解、理解与支持,通过幼儿园这一中介将家长与教师联系起来,进而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机地结合。
在这过程中,特别是幼儿家长的参与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此外,作为专业性较强的教育机构幼儿园和具有专业知识的幼儿教师更懂得此阶段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掌握了科学、系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给家长一些宝贵的意见。
与此同时,由于家长和孩子之间特殊的血缘关系直接决定了家庭在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不可磨灭的作用,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关系使得家庭教育拥有其他无法被超越的优势,奠定了这种教育更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针对性,其教育形式和方法灵活多变,教育内容丰富多彩。
因此,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不可偏废其一,而是将两者很好地结合,即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优势和长处,利用自身所具备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作用,两者达成一致,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当前幼儿家园共育的现状调查
本文通过问卷法对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观念、态度、家园合作双方的角色定位、教师对家园合作有效沟通方式的看法等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家园共育的现状。
表1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观念态度表
内容
选项1
选项2
选项3
选项4
共同
需要
3.4
(不同意)
7.4
(说不上)
65.2
(同意)
22.1
(很同意)
教育
资源
21.6
(不同意)
15.7
(说不上)
37.3
(同意)
23.5
(很同意)
参与
活动
47.5
(不)
9.8
(很少)
31.9
(较经常)
8.8
(经常)
参与
负担
10.3
(是)
14.2
(的确是)
10.8
(不太是)
62.7
(不是)
情感
交流
1.5
(不重要)
5.9
(说不上)
23.0
(较重要)
67.6
(很重要)
(一)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态度差异较大
对收回的98%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见表1),有四成以上家长认为广泛而深入参与幼儿园教育是家长的一种负担;许多家长对“家长是一种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应充分挖掘”、“家园合作中处于领导地位”的观点持否定态度;近七成的家长认为有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权利;有六成的家长认为参与幼儿园教育很有意义,愿意经常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态度参差不齐。
(二)家长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够准确,教师与家长对教育孩子的责任认知差异较大
图1家园合作家长与教师的角色定位
图1显示,66.8%的家长认为自己和教师是“教育孩子的合作伙伴”,此外分别有17.2%和13.8%的家长认为双方扮演的是“普通家长的角色”和“信息交换者的角色”,81.2%的教师认为自己和家长是教育孩子的“合作伙伴”,也有少部分教师(18.8%)认为自己所扮演的是“信息交换者”的角色。
综上,绝大多数教师和家长都将对方视为教育孩子的合作伙伴。
但部分家长和教师对自身在家园合作中的角色还有着不正确认识。
在调查中研究者还发现,教师和家长对双方在幼儿教育中所承担的责任的认识有所差异:
大多数家长(82.35%)认为应由教师负主要责任,这一方面反映出家长对教师的信任,但也不能排除家长把幼儿教育的问题全部推给幼儿园;而幼儿教师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家长主要”。
这也说明了幼儿教师把家长的作用看得更重了。
(三)双方在家园沟通的有效形式上存在差异
表2教师对家园合作有效沟通方式的意见
形式
家长会
电话
或短信
家园联系手册
家长
园地
面谈或
约谈
家长
活动日
人数
129
100
89
109
120
78
排序
1
5
6
4
2
10
形式
接送时
交流
电子
邮件
家访
亲子
活动
网络
论坛
其他
人数
85
79
63
80
110
30
排序
7
9
11
8
3
12
从表2可以看出,教师和家长都认为面谈或约谈、家长会是有效的沟通形式。
但是46.6%的家长认为家园联系手册是有效的沟通形式,而这种沟通形式只得到7.4%教师的认可。
三、影响家园合作质量的主要原因
从以上一些数据可以看出,当今社会许多幼儿园都十分注意探索家园合作共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也取得了许多成果。
如建立家长学校、成立家委会、开放家长参观日,让家长来园参观或与幼儿一起活动,利用家访或家园联系栏(簿)等形式相互交流情况。
然而,从总体上看,家园合作多流于形式,实质性的教育效果有限,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家园合作不够深入,多停留在表面,很少配合课程深入到幼儿园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二是家园合作不够密切,两者常常脱节。
家园活动很少与家庭教育联系起来,也就很难产生有针对性的实际效果。
仔细分析,影响家园合作质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长期以来,幼儿园和家长都习惯地认为幼儿教育就是幼儿园教育。
既然幼儿园包办了幼儿教育,家长工作自然而然表现为以幼儿园为中心,家园合作由此容易出现表面化、形式化、走过场等弊端,反映出幼儿园与家长教育观念的陈旧和落后。
二是一些幼儿园认为家庭教育不过是幼儿园教育的延续,把家长看成是幼儿园教育的对象,是延续幼儿园教育的工具。
因此,幼儿园想到的只是单方面的做家长工作,并认为家长工作的目的仅仅是教育家长,让家长配合幼儿园完成教学计划,而较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使家长处在被动的地位,反映出幼儿园对家长工作目的的认识不到位。
三是传统师道尊严的思想根深蒂固,认为教师是专业工作者,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教师视自己为绝对权威,一厢情愿地要求家长应该怎样做,很少考虑家长的想法与感受。
而有的教师则忘记了自己作为家庭教育指导者的角色,迁就家长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反映出教师教育行为方式的错位。
幼儿园十分有必要积极地探索适应社会变化的家园共育新模式,以不断开拓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让家园合作在幼儿园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美国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共育的形式及效能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启示:
1.应重视家园合作的日常性和随访性
美国学前教育机构普遍重视与家长交流,家长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受欢迎的访问者。
美国学前教育工作者认为,当家长主动参与时,他们教育儿童的工作会做得更好。
幼儿园鼓励家长把自己看作是儿童发展团队中的重要一员,这值得我们学习。
应该说我国的大多数幼儿园非常重视“接送时与家长交流”这一合作形式,但仍有一些幼儿园以各种各样的理由不让家长进园进班,误认为家长的进入会干扰幼儿园和班级的正常工作,给儿童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据一些家长反映,每天接送孩子时,幼儿园只允许他们在大门口进行“交接仪式”,他们很想进去看看幼儿园是什么样子的,班级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是什么样子的,却得不到园方的同意。
家长是否应该进入园内班内?
家长是否有权进入园内班内?
我们是否应该给家长知情权?
我们是否应该张开双臂欢迎家长进入?
毫无疑问,这些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否则我们就关闭了家园合作的一条重要通道,错失了许多家园合作的大好时机。
此外,我们还应该考虑建立家长随访制度,使家长感受到他们是幼儿园的主人。
我们不必担心全班幼儿家长会同时访问班级,因为这个概率实在是很小的。
2.应保证家园合作的双向性和互惠性
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和家长是教育过程中的合作伙伴,双方既是信息的发送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这值得我们思索。
我国的大多数家长都是幼儿园信息的分享者和接收者,而作为信息的发送者这一角色特征则不明显。
虽然“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但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比家长有着更多的学前教育知识和技能。
客观地讲,教师更了解群体儿童的特征,而家长则更了解个体儿童的特征。
因此,如何发挥家长的信息发送者的角色作用,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成为摆在我国幼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美国学前教育机构教师和家长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建立了互惠关系,这与学前教育机构制定的严格的赔偿制度有一定的相关。
众多学前教育机构明文规定,家长必须按时来接孩子,教师没有义务延时照看孩子,家长迟到1分钟,罚款1美元等。
而我国教师常常为家长义务延时保教孩子。
一些幼儿园教师常向笔者诉苦,不能准时离园回家,下班休息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
幼儿园在完成“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这一任务时,是否也应该给家长一定的义务,要求他们履行按时接孩子的职责?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尊重家长的“上帝”地位,又保护教师的合法权利,在家园之间架起互惠、互尊、互信的桥梁。
3.应加强家园合作的多样性和全面性
我国学前教育机构与美国一样,都强调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促进与家庭的合作和交流,不同之处在于我国比美国更加重视家访工作,而美国则更加重视组建家长志愿者队伍。
这是美国学前教育的优良传统,今天仍被众多学前教育机构所采用。
这一点值得我们效仿。
我们可把祖辈家长、待岗或下岗家长组织起来,鼓励他们把自己宝贵的经验、宽裕的时间奉献给幼儿园,充分地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
中美两国学前教育机构在与家庭合作上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美国比我国更重视了解社区,进入社区,与社区建立密切的关系,积极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
他们通过口头的和书面的形式邀请家长参与儿童的参观活动和郊游活动,利用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渠道把近期将在社区不同机构和场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节日庆祝活动、展览、故事会等信息传递给家长,便于家长选择利用。
这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应该发挥学前教育机构在家庭和社区之间的桥梁作用,及时向家长提供各种有用的信息。
4、应增强家园合作的实效性和规范性
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的家长工作深入、务实,注重实际效果。
教师拥有开展园内外活动的决定权,家长具有组织各种活动的建议权,机构办公室具有了解不同活动的知情权;组织园外活动前,接受或开展科研活动前,幼儿园都要得到家长的签字同意。
这些都值得我们参照。
据我国一些幼儿园教师反映,因为顾及安全问题,外出活动的计划常常得不到批准,有时即使被批准,也因等待时间太久而错失外出活动的最佳时机;幼儿园组织的全园性外出活动并没有得到家长的认可签字,幼儿园接受或开展的科研活动也没有得到家长的书面同意。
如果我们能借鉴美国的做法,把何时何地开展散步、参观、郊游等活动的决定权下放给教师,并给家长建议权,就能保护教师开展园外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家园合作的效果。
如果我们在开展园外活动前能得到家长书面同意的“尚方宝剑”,就能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真正拓展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的空间;如果我们在开展科研活动前能得到家长的认可,就能既规范幼儿园的科研活动,又维护家长的知情权,提升家园共育的质量。
三、家园合作的建议及对策
(一)、丰富家园合作的活动形式
家长工作是幼儿园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家园合作的基础是家长的充分理解与支持幼儿园教师的工作。
那么,幼儿园通过哪些形式能够调动起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很愿意地参与到幼儿园举办的活动中来,与教师密切联系、积极配合,达到家园合作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
通过调查,研究者发现在幼儿园举办的家园合作活动的形式中,大多数传统的、常规性的家园合作形式还是很受家长的喜欢的,这些形式虽然传统,但很具有教育的实效性,因此研究者认为应当充分地挖掘并利用好这些传统的、常规性的家园合作形式,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1、充分利用传统的家园合作形式
①.家长会
家长会,一般是由幼儿园教师发起的,主要面向孩子家长,在会上由教师组织,主要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的表现情况,并和家长进行交流、互动,由家长反馈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
它不是简单的单向灌输,而是双方交流的形式。
这种形式它自身的优点在于虽然不能进行长时间的交流和个别指导,但它却是家长参与人数最多的,家园交流内容最广的,因此还是很受家长的欢迎,家长愿意前来参加。
在家长会上,教师可以根据进行的时间不同而选取不同的内容。
例如,在开学初的家长会中教师可以向家长介绍接下来一学期即将进行的教育教学计划与安排,以及需要家长积极配合的事情。
而在学期中期,教师会给家长主要汇报下孩子在园的表现情况,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还需要家长的配合一起鼓励孩子进步,向家长介绍下在前段时间主要让孩子学到了什么等。
而在学期末,教师召开家长会,主要是总结这一个学期孩子的表现,与刚入园时的对比有哪些进步,还需要在哪方面加强等。
在家长会上,根据班级、年龄段不同所进行的家长会内容侧重点也有不同。
如在小班,教师可以围绕幼儿入园时情绪的转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些内容进行;而中班教师可以针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初步培养其劳动意识这些内容进行;在大班,由于家长更关心幼小衔接这一话题,所以教师应当给予家长一些教育指导方法,并说明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认真倾听家长的意见,指导家长积极配合教师工作。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家长中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看看家长的真实想法和有哪些建议,还可以选出家长代表,在家长会结束后,家长代表可以根据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与园长进行沟通交流。
②.家园联系手册
家园联系手册,也可以称之为反馈信息手册,上面主要记载家长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学历,目前的职业,家庭住址及联系方式等。
这种联系手册有助于教师对班里孩子的家庭背景情况有大致的了解,还有助于教师与家长及时取得联系,就孩子各方面情况进行沟通;对家长而言,可以看到教师在上面对幼儿的评语,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也能够将自己的问题或是意见写在上面反馈给教师,教师看到后就会做出答复,实际这是一种书面的、间接的交流与合作。
家园联系手册根据班级的不同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在小班,家长和教师双方主要精力放在孩子的生活的各方面,饮食,卫生,入园情绪,午睡情况等进行沟通,而对于中班孩子来说,反馈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孩子的社会角色认知及交往能力上,大班的重点则是在幼小衔接问题上,及相关的知识学习情况。
家园联系册之所以深受家长及教师喜爱主要是因为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可以没有时间限制的进行书面交流,它方便了那些工作特别忙没有时间和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的家长,它还方便了有些不好直接说出来的问题,用这种书面形式反而更好地交流与合作。
③.家长开放日
家长开放日,是指幼儿园开展的一项面向家长的公开活动。
由幼儿园发出邀请,家长前来深入课堂并参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清楚幼儿园的办园教育理念,还可以增加幼儿园的办园透明度。
目前,随着家园合作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家长开放日不仅仅是家长通过观摩教学活动,了解幼儿发展情况和教师的工作状态,而是幼儿园有计划有组织的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特征进行开放日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进班听课,还可以观看孩子的表演,还可以是参观幼儿园的整体环境设备等。
这种开放日活动有利于增进家园之间的理解,密切家园的联系,在活动中不仅展示了教师的能力,还可以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
活动结束后,教师会给家长发放反馈表,家长们也会给予评价,提出宝贵的建议。
之后教师可以整理归纳,发现问题,好的地方继续保留发扬,不好的地方可以加以改进,这对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可以根据家长的建议中看到家长所关心的重点是哪些内容,在教育理念与方法上有哪些问题,对于家长合理的意见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对于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家长正确的指导,而对于一些环境客观条件,暂时不能解决的,教师可以耐心向家长进行解释
说明,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④.家长园地
家长园地也是家园合作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为了协调家长与教师双方的教育理念,优化教育质量。
所开展的内容必须有指导性和针对性,不能形式化。
家长园地应当简洁地介绍一个月或一周的幼儿教育计划,包括目标、内容等,并向家长提出建议和要求,希望家长在哪些地方需要配合。
除此之外,家长园地还可以举办家长之间教育孩子的经验交流,教师将好的育儿经验可以告诉全班幼儿家长,其他幼儿家长也可以学习体会。
以上4种传统的家园合作形式,是调查过程中通过数据分析所占比例最高的四种,除此之外,我们还应积极探索新型的家园合作形式,由传统+新型的模式来丰富家园合作活动的形式。
⒉探索新型的家园合作形式
①.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指父母亲与孩子一起参加并完成的一项活动,主要是有益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促进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目前,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心程度远远超过以往,虽然开展亲子活动要受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但是还是很受家长的好评与喜爱。
亲子活动可以通过利用现有的环境进行设计,投放各种游戏材在此基础上创编各种角色游戏,在游戏中不仅增加了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还可以促进孩子个性能力的全面发展。
另外,亲子活动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时节来选择不同内容、形式的活动,夏季可以举行一次亲子远足活动,秋季可以开展亲子采摘活动等等。
②.网络平台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越来越深入人心。
幼儿园也可以采用网络的形式,开通“网上幼儿园”让家长更全面的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计划与开设的课程,让家长看到幼儿园在五大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借助于网络平台,教师向家长展示教学内容,与家长分享教育理念,并且可以将幼儿的在园情况反馈给家长,家长也可以将孩子在家表现告诉教师,双方共同合作教育孩子。
网络平台的优势在于:
一,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家长和教师可以互相交流,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第二,在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中,共识了教育理念,更好的促进了家园合作意识,并完善了家园共育。
③.家长资源
幼儿园举办开展家园合作活动时,可以根据家园联系手册中家长的不同职业,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家长可以根据自身的职业和特长给孩子上一堂课,给孩子带来更专业的不同领域的知识,这比教师在课下准备多少资料效果都好。
因为教师不是万能的,在某些方面她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并没有家长所具有的专业性强。
例如,一位幼儿家长是消防员,请他来给孩子们上一堂有关消防安全知识的课,不仅内容生动,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还能够使家长参与幼儿园教学,丰富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
通过挖掘家长资源,可以增加家园合作的成功性。
一方面,家长可以认清自己的教育价值,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另一方面,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到家长的育儿观念与方法,可以给予应有的指导与帮助。
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中班的孩子,幼儿教师可以先将幼儿进行分组,给一组一个信息(适合他们的年龄段),而给另一个组另外一个与前面一组相关的信息内容,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每组必须通过协商来探听对方的信息以此来补充自己信息的不完整,这样有助于中班幼儿之间减少冲突、摩擦,初步建立合作的意识;而对于大班的孩子,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幼儿教师给孩子们一个任务,让孩子们进行讨论,交换不同的意见,找出能够完成此任务的方法,不需要大家统一成一种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锻炼孩子的交流与表达能力。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不仅可以采用此方法,还可以将这种方法推广到家庭中,幼儿教师根据自己班孩子的情况(分为大、中、小班),向家长和幼儿设计一个需要共同完成的任务,此任务具有延续性,可以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没有完成的任务或是一个新的具有连续性的任务,不是一天或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家长和孩子持续一段时间一起完成。
当孩子回家之后,根据幼儿教师布置的任务与家长一起完成,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家长参与其中,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一举一动且清楚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还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感情,并且家长在此活动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向幼儿教师反映,在与幼儿教师沟通的过程中共同教育幼儿。
④.教师任务型
教师任务型作为一种新型的合作方式,是由我国引进国外先进的合作教学方法,并逐渐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
它主要由学校教师给家长布置任务,由教师和家长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此合作方式可以使教师和家长及时沟通,增强两者的互动性,还可以了解学生的情况。
此方法将焦点放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和学生家长的互动性且以学生为教学的重心,将此方法引用到幼儿园教育中,就形成一种有效的家园合作方式。
这种教师任务法需要幼儿教师首先要设计教学任务,在设计任务时,要符合幼儿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和他们所关注的,这样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