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知识要点附答案.docx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知识要点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知识要点附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知识要点附答案
六下复习要点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主题是“人生感悟”。
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文言文两则》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应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无奈,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
《桃花心木》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该经受考验,学会独立自主。
《顶碗少年》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
《手指》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第一课《文言文两则》
1、背诵课文,默写。
2、知识点: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学弈》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告诉我们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
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一书。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思想和言行等。
4、注释
(1)字、词:
弈:
下棋。
通国:
全国。
诲:
教导。
惟弈秋之为听:
只听弈秋(的教导)。
鸿鹄:
天鹅。
援:
引,拉。
俱:
一起。
弗:
不。
矣:
了。
为:
因为。
其:
他的,指后一个人。
非:
不是。
然:
这样
(2)句子:
★文中几个“之”的意思
一人虽听(之):
弈秋的教导思援弓缴而射(之):
天鹅
虽与(之)俱学:
他,指前一个人。
辩斗:
辩论,争论。
以:
认为。
去:
离。
盘盂:
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日中:
正午。
及:
到。
沧沧凉凉:
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
寒冷的意思。
探汤:
把手伸向热水里。
意思是天气很热。
汤:
热水。
决:
判断。
孰:
谁。
汝:
你。
知:
通“智”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译)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
我说:
不是这样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孰为汝多知乎?
(译)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3)译文:
《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引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学生不如前一个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
我说:
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
另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
《学弈》内容:
两个学棋的人因学习态度不同,导致学习的结果不同。
《两小儿辩日》争论的问题:
不同时间太阳离人远近。
两小儿观点:
一儿:
早晨太阳离人近中午离人远。
依据:
不同时间太阳大小变化;
一儿:
早晨太阳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依据:
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凉热感觉。
找几句孔子和孟子的名言:
孟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孔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多音字:
缴与为
第二课《匆匆》(散文)
写作特色:
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等句式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1、背诵课文。
2、知识点:
《匆匆》的作者是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本文是他24岁时所写),他的散文名篇有《匆匆》、《绿》、《背影》、《荷塘月色》等。
本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理解句子: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枯荣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
仿写:
太阳落了,有再升起的时候;月亮缺了,又再圆的时候;潮水退了,有再涨的时候。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比喻句。
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
写出了时间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仿写:
像一粒细沙躺在茫茫的沙滩上,我的日子落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响,也没法找寻。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排比句。
作者从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仿写1:
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写作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下过去;思索的时候,日子从紧皱的双眉前过去。
仿写2:
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睡觉的时候,日子从枕边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前过去。
仿写3:
散步的时候,日子从我懒散的步伐间跃过;写字的时候,日子从我的笔尖跨过;弹琴的时候,日子从我的指间轻轻地流过。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比喻独特,联想新奇。
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
仿写:
过去的日子如露珠,被阳光蒸发了,如春水,被大海包容了。
过去的日子如彩虹,被白云遮挡了,如昙花,被白天送走了。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欢乐的飞鸟,我能做自由的蝴蝶,我还能做嬉笑的精灵。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的是回顾曾经的幸与不幸,我能做的是展望未来的美好与欢乐,我还能做的是把握有限的今天。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一棵献给人们一片阴凉的大树,我能做一朵点缀世界的美丽花朵,我还能做一片默默无闻的小草。
4、背诵《明日歌》。
蹉跎:
光阴白白的过去。
译文:
一个明天接着又是一个明天,明天是何等的多啊!
可是人的一生如果在等待明日中度过,那么,他将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世上的人们如果被明天所羁绊,则年复一年,光阴飞逝,暮年将会在不知不觉中到来。
早晨看河水东流而去,傍晚看夕阳西下,一日之中无所事事。
百年之中又能有多少个明日呢?
请大家听一听我的明日歌吧。
5、关注形容时间过得快的词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流星赶月、斗转星移、稍纵即逝、白驹过隙
转眼间、眨眼间、一瞬间、霎时间、一刹那、弹指间、顷刻间
6、有关珍惜时间的成语:
惜时如金、分秒必争、只争朝夕、争分夺秒一刻千金、见缝插针
7、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第三课《桃花心木》
写作特点:
借物喻人——借树苗生长比喻人的成长。
1、熟读第4、13、14自然段。
多音字:
散空尽
2、《桃花心木》的作者是台湾林清玄,我们学过他的《和时间赛跑》。
文章借树的生长比喻人的成长。
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的重要意义。
3、树的生长“不确定”指老天下雨,种树人浇水没规律。
人生活的“不确定”指生活中不可预知的坎坷、曲折、磨难。
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拼命扎根,就能长成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树似人,人如树,这篇文章是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4、表达文章主旨句子是“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5、形近字组词:
俊俏竣工崇山峻岭骏马厉害来历鼓励
6、句子的理解:
(1)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
有两点奇怪:
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二是浇水的量不确定,时多时少。
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这里的“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
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3)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如种树人所愿,现在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7、你从“种树的人不再来了”这一举动,再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感悟出什么?
我从小到大都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得到了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
可是一个周末,爸爸妈妈同时出差了,让我自己在家照顾好自己。
我吃了两顿方便面,觉得腻了,就跑到婆婆家,让婆婆教我做蛋炒饭和下挂面。
后来,我还学会了炒几样菜呢。
现在我不但不怕爸爸妈妈出差,有时候还主动帮助妈妈炒菜呢。
我想到了我们的学习。
我们从幼儿园到大学,可能要二十多岁才毕业。
要更换好几个学校,可是有的同学学习总是需要老师或家长督促才肯完成作业,一旦离开家长,或者换了学校和老师,学习就容易退步。
像这样的同学就需要管好自己,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心。
第四课顶碗少年
《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
三次表演两次失败
近义词:
一刹那刹那间一瞬间眨眼间多音字:
屏和拧喷差
第五课手指
《手指》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回顾.拓展一》
1、日积月累:
人生哲理的格言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说明了人人都有不懂的地方。
)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说明做事情应一气呵成的道理。
)
(3)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墨子》(说明了任何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道理。
)
(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传习录》(说明浇树浇根、育人育心的道理。
)
(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文心雕龙》(说明了多实践才能出真知的道理。
)
2、邯郸学步——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
第二单元
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
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
“藏戏”被称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
《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和田的维吾人》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和饶有趣味的风俗。
第六课《北京的春节》
写作特色:
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
1、熟读第1、2、7、11、12自然段。
2、作者:
老舍。
原名舒庆春,满族人,代表作《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
老舍的语言风格:
北京韵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
3、《北京的春节》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文章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热闹与喜庆。
时间自然段风俗习惯详略安排
腊月初旬
到年底1——6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吃糖;大扫除;购置年货略写
除夕7家家灯火通宵,炮声不绝,吃团圆饭,守岁详写
初一8——9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详写
初六10店铺开张;伙计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略写
元宵节11——12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详写
正月十九13春节结束,小孩上学,大人忙活略写
4、本课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5、文章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
(1)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2)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招待客人,小孩逛庙会。
(3)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6、本课突出的表达方法是以时间为顺序,有详有略。
7、写作特色:
文章详写了腊八、除夕、初一和元宵这四个部分,像这样有详有略地介绍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北京的春节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各节日的特点可以这样概括:
除夕:
喜庆、团圆;初一:
悠闲、快乐;十五:
红火、美丽。
多音字:
间铺分
4、(用带点词打比方造句)
(1)下雨了,人们撑着伞在街上行走,从高处往下看,这不是伞,而是一片流动的彩色蘑菇。
(2)过年了,我送给爸爸一些礼物,差不多就是一些心意。
5、阅读链接:
《北京的春节》里“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而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
《过年》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
《除夕》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了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三篇略读课文
《藏戏》写作特色:
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藏戏”被称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
《藏戏》开头运用了三个排比反问句,它的作用是强调藏戏的三个特点,强烈表达作者对藏戏艺术魅力的惊叹。
文章还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开山鼻祖。
藏戏的由来:
不同的地方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如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浙江的越剧,四川的川剧。
《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写作特色:
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一篇说明文。
作者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方法,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和田的维吾人》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和饶有趣味的风俗。
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
《和田的维吾尔》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作用是突出了维吾尔的豪气与乐观,运用了首尾呼应的方法,文章出现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反问。
《回顾拓展二》
1、日积月累
(1)《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2、《元日》写的是春节时的情景,《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写的是中秋节时的情景。
我国的传统佳节还有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乞巧节、重阳节等。
描写我国传统佳节的诗句有: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
3、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第三单元
主题“我的理想”。
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了人物的事迹:
李大钊被捕后倍受酷刑,但是面对敌人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解放战争时期的郝副营长在一次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壮烈牺牲;
开国总理周恩来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劳;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虽然没有具体介绍张思德的事迹,但通过查找资料可以知道战士张思德打仗、纺线、烧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救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
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第十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回忆录)
1、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全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整篇文章显得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记在心里的感情。
2、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件事:
(1)被捕前,李大钊同志坚持革命工作。
(2)被捕时,李大钊同志从容镇定。
(3)法庭上,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
(4)被害后,李大钊的妻儿悲伤的情形。
3、课文前后照应,作用:
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更清楚,印象更深刻。
4、熟读第5、7、17、19、22自然段。
5、《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对李大钊的回忆,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式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悲痛。
文章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6、理解句子:
(1)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问父亲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从这句话看出父亲平常非常慈祥,有耐心;而这一次却是不耐烦地、含糊地回答我,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这件事并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对待亲人慈爱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
)
(2)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
“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李大钊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的精神。
)
(3)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4)那年春天,父亲夜里回来的很晚。
每天早晨……出去了。
体现了他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5)他们夺下父亲的手枪……父亲保持着他惯有的严峻态度……
表现了李大钊在敌人面前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的精神。
(6)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充满信心,所以在极端困难、危险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不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屈服,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伤为力量。
4、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联系是:
首尾呼应(前后照应)。
这样写的好处:
使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课文中其他前后照应的地方: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和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和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和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第十一课灯光(回忆往事)
本文与《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样,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再写郝副营长的品质:
为革命献身。
结尾又回到写灯光。
与开头照应(首尾呼应),结构紧凑。
(《匆匆》《顶碗少年》《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都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
第十二课《为人民服务》
体裁:
议论文论点: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1、背诵全文。
2、《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一般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本文的作者是毛泽东,是毛泽东于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议上所做的演讲。
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解释词语
固:
本来 或:
有的 于:
表示比较 精兵简政:
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死得其所:
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意思: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举几个这样的人
4、理解句子:
(1)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文章开篇就点明主题。
整段话表明: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根本宗旨。
“完全”的意思:
除了为人民服务,没有别的目的;“彻底”是贯彻到底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的队伍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百分之百地为人民服务。
(2)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
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
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4、P57第3题:
共几句?
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这段话共4句话。
第一句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四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
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
再抓住这段话中的关联词语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
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
5、用关联词造句:
例1:
因为班干部是为班级同学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什么干得不好的,就不怕别人批评指正。
例2:
因为优异的成绩都是勤奋学习换来的,所以,如果你不肯流汗,就只能流泪了。
6、学写本文第4小节中的排比句
例1:
人生的意义在于执着的追求,在于不懈的努力,在于顽强的拼搏。
例2:
我们每一个少先队员都要努力学习,努力锻炼,努力生活。
例3:
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收获了丰富的知识,收获了真挚的友谊,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例4:
老师,在我们的心目中,您是大树,您是高山,您是大海
13一夜的工作
本课着重叙述了作者陪同总理审阅稿子时的所见所闻,从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两个方面表现了周总理的崇高品质。
也表明作者对周总理的崇敬。
写作特色:
本文选材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用质朴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崇高人格,中心突出,有详有略。
对比工作量大与食物简单宫殿式的房子与陈设简单
回顾拓展三
1、《囚歌》,作者:
叶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