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模型解题法.docx
《初中数学模型解题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模型解题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数学模型解题法
初中数学模型解题法
初中数学模型解题法
解答题
1.(2001江苏苏州6分)如图,已知AB是半圆O的直径,AP为过点A的半圆的切线。
在上任取一点C(点C与A、B不重合),过点C作半圆的切线CD交AP于点D;过点C作CE⊥AB,垂足为E.连接BD,交CE于点F。
(1)当点C为的中点时(如图1),求证:
CF=EF;
(2)当点C不是的中点时(如图2),试判断CF与EF的相等关系是否保持不变,并证明你的结论。
【答案】解:
(1)证明:
∵DA是切线,AB为直径,∴DA⊥AB。
∵点C是的中点,且CE⊥AB,∴点E为半圆的圆心。
又∵DC是切线,∴DC⊥EC。
又∵CE⊥AB,∴四边形DAEC是矩形。
∴CD∥AO,CD=AD。
∴,即EF=AD=EC。
∴F为EC的中点,CF=EF。
(2)CF=EF保持不变。
证明如下:
如图,连接BC,并延长BC交AP于G点,连接AC,
∵AD、DC是半圆O的切线,∴DC=DA。
∴∠DAC=∠DCA。
∵AB是直径,∴∠ACB=90°。
∴∠ACG=90°。
∴∠DGC+∠DAC=∠DCA+∠DCG=90°。
∴∠DGC=∠DCG。
∴在△GDC中,GD=DC。
∵DC=DA,∴GD=DA。
∵AP是半圆O的切线,∴AP⊥AB。
又∵CE⊥AB,∴CE∥AP。
∴△BCF∽△BGD,△BEF∽△BAD。
∴。
∵GD=AD,∴CF=EF。
【考点】探究型,圆的综合题,切线的性质,矩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
(1)由题意得DA⊥AB,点E为半圆的圆心,DC⊥EC,可得四边形DAEC是矩形,即可得出,即可得EF与EC的关系,可知CF=EF。
(2)连接BC,并延长BC交AP于G点,连接AC,由切线长定理可得DC=DA,∠DAC=∠DCA,由角度代换关系可得出∠DGC=∠DCG,即可得GD=DC=DA,由已知可得CE∥AP,所以,即可知CF=EF。
2.(2001江苏苏州7分)已知一个三角形纸片ABC,面积为25,BC的长为10,∠B、∠C都为锐角,M为AB边上的一动点(M与A、B不重合),过点M作MN∥BC交AC于点N,设MN=x。
(1)用x表示△AMN的面积;
(2)△AMN沿MN折叠,使△AMN紧贴四边形BCNM(边AM、AN落在四边形BCNM所在的平面内),设点A落在平面BCNM内的点A′,△A′MN与四边形BCNM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①用的代数式表示y,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②当x为何值时,重叠部分的面积y最大,最大为多少?
【答案】解:
(1)∵MN∥BC,∴△AMN∽△ABC。
∴。
∴,即。
(2)①当点A′落在四边形BCMN内或BC边上时,
(0<x≤5)。
当点A′在四边形BCMN外,
连接AA′与MN交于点G与BC交于点F,
∵MN∥BC,∴,即。
∴AG=x。
∴AA′=2AG=x。
∴A′F=x-5。
∴,即。
∴。
∴重合部分的面积。
综上所述,重合部分的面积。
②∵
∴当x=时,y最大,最大值为y最大=。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二次函数的最值。
【分析】
(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AMN∽△ABC,再根据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的性质即可求出△AMN的面积。
(2)根据已知条件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当点A′落在四边形BCMN内或BC边上时和当点A′在四边形BCMN外时进行讨论,第一种情况很容易求出,第二种情况进行画图,连接AA′与MN交于点G与BC交于点F,再根据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的性质求出即可.再根据求出的式子,即可求出重叠部分的面积y的最大值来。
3.(江苏省苏州市2002年7分)已知:
⊙与⊙外切于点,过点的直线分别交⊙、⊙于点、,⊙的切线交⊙于点、,为⊙的弦,
(1)如图
(1),设弦交于点,求证:
;
(2)如图
(2),当弦绕点旋转,弦的延长线交直线B于点时,试问:
是否仍然成立?
证明你的结论。
【答案】解:
(1)证明:
连结,过点作⊙与⊙的公切线。
∴。
又∵是⊙的切线,∴。
又∵,∴。
又∵,∴。
∴,即。
(2)仍成立。
证明如下:
连结,过点作⊙和⊙的公切线。
∵是⊙的切线,∴。
∴。
∴。
又∵,∴。
又∵,∴。
∴,即。
【考点】相切两圆切线的性质,弦切角定理,切线长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对顶角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
(1)连结,过点作⊙与⊙的公切线。
根据弦切角定理可得,由也是⊙的切线,根据切线长定理可得,从而根据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得到,由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得到。
又,从而,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证明。
(2)同
(1)可以证明。
4.(江苏省苏州市2002年7分)如图,梯形OABC中,O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A、B、C的坐标分别为(14,0)、(14,3)、(4,3)。
点P、Q同时从原点出发,分别作匀速运动。
其中点P沿OA向终点A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点Q沿OC、CB向终点B运动。
当这两点中有一点到达自己的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
(1)设从出发起运动了秒,如果点Q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试分别写出这时点Q在OC上或在CB上时的坐标(用含的代数式表示,不要求写出的取值范围);
(2)设从出发起运动了秒,如果点P与点Q所经过的路程之和恰好为梯形OABC的周长的一半。
①试用含的代数式表示这时点Q所经过的路程和它的速度;
②试问:
这时直线PQ是否可能同时把梯形OABC的面积也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如有可能,求出相应的的值和P、Q的坐标;如不可能,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
(1)当点Q在OC上时,如图,过点C作CE⊥OA于点E,过点Q作QF⊥OA于点F。
依题意,有OE=4,EC=3,OC=5,OQ=2。
由△OCE∽△OQF得,
即。
∴。
∴当点Q在OC上时,点Q的坐标为。
当点Q在CB上时,如图,过点C作CM⊥OA于点M,过点Q作QN⊥OA于点N。
∵CQ=2-5,∴OM=4+2-5=2-1。
又MQ=3,∴当点Q在CB上时,点Q的坐标为()。
(2)①∵点P所经过的路程为,点Q所经过的路程为OQ,且点P与点Q所经过的路程之和恰好为梯形OABC的周长的一半,
∴+OQ=(14+3+10+5),即OQ=16-。
∴点Q所经过的路程为16-,速度为。
②不能。
理由如下:
当Q点在OC上时,如图,过点Q作QF⊥OA于点F。
则OP=,QF=。
∴。
又∵,∴令,解之,得。
∵当时,,这时点Q不在OC上,故舍去;
当时,,这时点Q不在OC上,故舍去。
∴当Q点在OC上时,PQ不可能同时把梯形OABC的面积也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当Q在CB上时,CQ=16--5=11-,
∴。
∵,
∴当Q点在CB上时,PQ不可能同时把梯形OABC的面积也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综上所述,这时PQ不可能同时平分梯形OABC的面积。
【考点】动点问题,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
(1)当点Q在OC上时,作直角三角形OCE和OQF,由二者相似即可求出此时点Q的坐标。
当点Q在CB上时,过点C作CM⊥OA于点M,过点Q作QN⊥OA于点N,即可得出OM=4+2-5=2-1,从而求出此时点Q的坐标。
(2)①由点P与点Q所经过的路程之和恰好为梯形OABC的周长的一半,列出等式,+OQ=(14+3+10+5),即可求出点Q所经过的路程。
用路程÷时间即可求得速度。
②分Q点在OC上和Q点在OC上,分别讨论即可得出结论。
5.(江苏省苏州市2003年7分)如图1,⊙O的直径为AB,过半径OA的中点G作弦CE⊥AB,在上取一点D,分别作直线CD、ED,交直线AB于点F、M。
(1)求∠COA和∠FDM的度数;
(2)求证:
△FDM∽△COM;
(3)如图2,若将垂足G改取为半径OB上任意一点,点D改取在上,仍作直线CD、ED,分别交直
线AB于点F、M。
试判断:
此时是否仍有△FDM∽△COM?
证明你的结论。
【答案】解:
(1)∵AB为直径,CE⊥AB,∴,CG=EG。
在Rt△COG中,∵OG=OC,∴∠OCG=30°。
∴∠COA=60°。
又∵∠CDE的度数=的度数=的度数=∠COA的度数=60°,
∴∠FDM=180°-∠CDE=120°。
(2)证明:
∵∠COM=180°-∠COA=120°,∴∠COM=∠FDM。
在Rt△CGM和Rt△EGM中,,∴Rt△CGM≌Rt△EGM(HL)。
∴∠GMC=∠GME。
又∵∠DMF=∠GME,∴∠GMC=∠DMF。
∴△FDM∽△COM。
(3)结论仍成立。
证明如下:
∵∠EDC的度数=的度数=的度数=∠COA的度数,
∴∠FDM=180°-∠COA=∠COM。
∵AB为直径,∴CE⊥AB。
在Rt△CGM和Rt△EGM中,∴Rt△CGM≌Rt△EGM(HL)。
∴∠GMC=∠GME。
∴△FDM∽△COM。
【考点】圆周角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关系,平角定义,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垂径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分析】
(1)由于CG⊥OA,根据垂径定理可得出,,那么根据圆周角定理可得出∠CDE=∠COA,在Rt△COG中,可根据OG是半径的一半得出∠AOC是60°,那么就能得出∠FDM=180°-∠CDE=120°。
(2)在
(1)中根据垂径定理得出OA是CE的垂直平分线,那么△CMG和△BMG就应该全等,可得出∠CMA=∠EMG,也就可得出∠CMO=∠FMD,在
(1)中已经证得∠AOC=∠EDC=60°,那么∠COM=∠MDF,因此两三角形相似。
(3)可按
(2)的方法得出∠DMF=∠CMO,关键是再找出一组对应角相等,还是用垂径定理来求,根据垂径定理我们可得出,那么∠AOC=∠EDC,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即可得出∠COM=∠FDM,由此可证出两三角形相似。
6.(江苏省苏州市2003年7分)OABC是一张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矩形纸片,O为原点,点A在x轴上,点C在y轴上,OA=10,OC=6。
(1)如图1,在OA上选取一点G,将△COG沿CG翻折,使点O落在BC边上,记为E,求折痕CG所在直线的解析式。
(2)如图2,在OC上选取一点D,将△AOD沿AD翻折,使点O落在BC边上,记为。
①求折痕AD所在直线的解析式;
②再作F∥AB,交AD于点F,若抛物线过点F,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并判断它与直线AD的交点的个数。
(3)如图3,一般地,在OC、OA上选取适当的点,使纸片沿翻折后,点O落在BC边上,记为。
请你猜想:
折痕所在直线与②中的抛物线会有什么关系?
用
(1)中的情形验证你的猜想。
【答案】解:
(1)由折叠法知,四边形OCEG是正方形,∴OG=OC=6。
∴G(6,0),C(0,6)。
设直线CG的解析式为y=kx+b,则,解得。
∴直线CG的解析式为:
y=-x+6。
(2)①在Rt△ABE'中,。
∴CE′=2。
设OD=x,则DE'=x,CD=6-x,
在Rt△DCE'中,,解得。
则D(0,)。
设AD所在直线的解析式为y=k'x+,由于它过A(10,0),∴k'=。
∴AD所在直线的解析式为。
②∵E'F∥AB,E'(2,6),∴设F(2,yF)。
∵F在AD上,∴。
∴F(2,)。
又∵点F在抛物线上,∴,解得h=3。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联立和得,即。
∵△=0,∴直线AD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2,)。
(3)例如可以猜想:
(ⅰ)折痕所在直线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
或(ⅱ)若作E''F''∥AB,交D'G'于F',则F'在抛物线上。
验证:
(ⅰ)在图1中,折痕为CG,将y=-x+6代入,
得,即。
∵△=0,∴折痕CG所在直线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
或(ⅱ)在图1中,D'即C,E''即E,G'即G,交点F'也为G(6,0),
∴当x=6时,。
∴G点在这条抛物线上。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折叠的性质,正方形的判定和性质,待定系数法,曲线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分析】
(1)根据折叠的性质可知:
四边形OGEC是个正方形,因此OC=OG=6,据此可得出G点的坐标,然后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直线CG的解析式。
(2)①求出D的坐标,根据折叠的性质可知AE′=OA,那么可在Rt△ABE′中求出BE′的长,从而可求出CE′的值。
在Rt△CDE′中,CD=6-OD,DE′=OD,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OD的长,也就得出了D点的坐标,然后可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AD的解析式。
②①中已经求得CE′的长,即F点的横坐标,可根据直线AD的解析式求出F点的坐标,然后将F的坐标代入抛物线中即可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从而可根据抛物线的解析式来判断其与x轴交点的个数。
(3)可以猜想:
(ⅰ)折痕所在直线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
(ⅱ)若作E''F''∥AB,交D'G'于F',则F'在抛物线上。
验证(ⅰ)时,将y=-x+6代入,证明△=0即可。
验证(ⅱ)时,说明G(6,0)满足即可。
7.(江苏省苏州市2004年7分)某中学为筹备校庆活动,准备印制一批校庆纪念册。
该纪念册每册需要10张8K大小的纸,其中4张为彩页,6张为黑白页。
印制该纪念册的总费用由制版费和印刷费两部分组成,制版费与印数无关,价格为:
彩页300元/张,黑白页50元/张;印刷费与印数的关系见下表。
印数a(单位:
千册)1≤a<55≤a<10
彩色(单位:
元/张)2.22.0
黑白(单位:
元/张)0.70.6
(1)印制这批纪念册的制版费为元;
(2)若印制2千册,则共需多少费用?
(3)如果该校希望印数至少为4千册,总费用至多为60000元,求印数的取值范围。
(精确到0。
01千册)
8.(江苏省苏州市2004年8分)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为矩形,点A、B的坐标分别为(3,0),(3,4)。
动点M、N分别从O、B同时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
其中,点M沿OA向终点A运动,点N沿BC向终点C运动。
过点N作NP⊥AC,交AC于P,连结MP。
已知动点运动了x秒。
(1)P点的坐标为(,);(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
(2)试求△MPA面积的最大值,并求此时x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