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9588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7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docx

《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docx

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2015华东师大

《师说》——是韩愈论师道的重要教育论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写成并公开发表。

理论主张包括:

提出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首要任务,授业和解惑是过程与手段。

提出教师标准,学无常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提出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强调师生关系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主张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

这是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的一篇力作,也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它阐述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起到了转变社会风气的作用。

三舍法——北宋王安石主张的变法科目之一,即用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

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初入太学,为外舍生,后定额为700人,每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在前二等者,参考其平时表现升入内舍学习,成为内舍生,定员200人。

内舍每两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在前两等者,参考平时表现升入上舍,成为上舍生,定员100人。

上舍每两年举行一次考试,方法与科举相同,成绩分为三等:

上等免殿试,直接授官。

中等免礼部省试,直接参加殿试。

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及时入学,平民子弟需要经过考试合格方能入学,这一改革措施,事实上将太学变成了科举的一个层次,学校彻底变成了选官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将平时表现与考试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将上舍考试与科举相结合,学校不仅承担养士的任务,还具有取士的职能,这是中国古代太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

生计教育——是美国教育总署署长马兰于1971年开始倡导的一种教育,它的实质是以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为核心的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的教育,生计教育是扩大了的职业教育,这种教育要求以职业教育为中心重新建立教育制度。

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生计教育法》,开始正式实施生计教育。

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生计教育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部分课程,不只是某些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生计教育应当贯穿于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大专院校的所有年级之中;凡中学毕业或中途退学的学生都将掌握维持生计的各种技能,以适应个人和家庭生活的需要。

生计教育构想的普通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普通化,反映了当今世界中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提出的一种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他将设计教学法定义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活动,重视教学活动的社会和道德因素,强调有目的的活动是设计教学法的核心,儿童自动的、自发的、有目的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

他主张放弃固定的课程体制,取消分科教学,取消现有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所设计的学习单元,让学生通过自行设计、自己执行,学习实际的知识和技能。

设计教学法有四个步骤:

决定目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判结果。

设计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加强了教学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

由于过于强调根据儿童的经验组织教学,必然导致系统知识学习的削弱。

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

有意义学习是奥苏贝尔在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中的重要定义,他认为,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也就发生了。

他提出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包括:

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有意义学习是科学的、高质高效的学习,

创建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也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

具有以下特点:

培养目标上,专门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课程设置上,侧重西文,西艺,外语居于首位,汉文经学贯穿始终;教学组织上,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学校管理上,由外国人包办,受列强控制。

京师同文馆的设立,打破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模式,改变了以文为主的传统教育内容,把近代科技知识列为课程内容,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京师同文馆,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停办,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骑士教育——是西欧中世纪世俗封建主培养军人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主要目的是培养英勇善战。

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骑士教育分三阶段实施:

从出生到7、8岁,为家庭教育阶段。

儿童主要接受母亲教育,学习宗教知识、道德教育和体质锻炼;7、8岁以后到14岁,为礼文教育阶段。

主要学习上层社会的礼节和行为准则,也学习骑马。

击剑等技能;从14到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

重点学习“骑士七技”,还要侍奉领主,年满21岁,通过授职典礼获得骑士称号。

骑士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武夫教育,对文化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视,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和训练勇猛作战的本领,宗教氛围浓厚,封建气息强烈,世俗特点明显。

逐渐形成了行侠仗义的“骑士精神”,后来演变成为绅士品质。

《教育诗》——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教育著作。

它叙述了教养院的流浪儿童,从不遵守纪律的一群乌合之众,在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指导下,逐渐转变为团结战斗的集体,最终成为苏维埃新人的故事。

它的教育思想包括:

尊重信任儿童,以正面教育的方法情真意切地去感染儿童;教师要以身作则并倾注自己的心血去塑造儿童的灵魂;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

《教育诗》体现了马卡连柯新型的教育观点,突破了传统的教育理论框架,达到了崇高理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对前苏联的教育事业产生深远影响。

发现学习——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

它是一种让学生独立学习、自行发现问题,并掌握科学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

发现学习在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亲自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发现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但是,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真正用发现法学习,比较浪费时间,很难保证学习水平,应该根据教材性质和学生特点灵活安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会弄巧成拙。

自我效能感(2015华东师大)

2015华南师范大学

广义教育——教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可分为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两类。

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目的,是社会本位论;从个体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是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都有意义,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德育——包括广义的德育和狭义的德育。

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以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狭义的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体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热切的道德观念和较高的道德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的教育过程。

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资源的最佳整体功能,卓有成效地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它的作用在于,学校对教育、教学、科研、后勤和师生员工等各项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具有以下特征:

教育性、服务性、文化性、创造性。

学校管理是学校对自身的管理,学校通过管理,把各项工作及其组成要素结合起来,发挥整体功能,以实现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各项工作目标。

心理发展(2015华中师大)

品德不良——是指个体或群体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严重违反道德规范的、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

具有一贯性、严重性、有意性、倾向性等特点。

在学校生活中,品德不良的学生虽然人数极少,但是消极作用大,最初的表现是一般的过错行为,这些行为虽然在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就会沉积为严重的道德过错,从而酿成了不良的品德,甚至走上违法道路。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努力做好品德不良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尽可能地帮助他们矫正过来。

2015首都师大

教育(2015华中师大)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映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

价值性教育目的的根本就是要解决培养具有怎样社会情感和个性情操的人。

智育——是开发智力的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

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学校智育的基本任务是: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化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大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并培养其科学态度,为学生奠定比较完全的知识基础;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育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实现的,也可以通过其他活动来间接实现。

智育在个人的全面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班级不仅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单位,而且也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正式组织之一。

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得以建立,不仅是为了实现某些外向性的指标(如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学校管理等),而且按照现代教育原理,更重要的是基于其成员——学生自身的奠基性学习的需要。

隐性知识——是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是“尚未言明的”或者“难以言传的”知识。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对,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和难于格式化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主观的理解、知觉和预感都属于这类知识。

个体通过社会化共享自己的隐性知识,分享别人的经历和经验,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感情,通过外化把隐性知识用其他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特别是自然的交谈,是知识外化的有效途径。

操作定义——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含义的方法。

它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从本质上说,下操作性定义就是详细描述研究变量的操作程序和测量指标。

在实证性研究中,操作性定义尤为重要,它是判断一项研究是否有价值的重要前提。

2015山东师大

个人本位论——是教育目的的一种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该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其主要观点有:

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订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订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

个人本位论把个人自身的需要作为制订教育目的的依据,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但是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如果只强调个人的需求与个性的发展,而一味贬低和反对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则是片面的、极其错误的。

三舍法(2015华东师大)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因为官府有学而民间私家无学术,只有到官府之中才有可能学习专门知识,这就是“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

其一,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只有官府才有制作书册的财力和人力。

其二,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礼乐舞射是西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这些学科需要器物设备和实际演习,只有官府才具备条件。

其三,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由于学术官守,为官之人学有专守,不传他人只教其子,造成了学术垄断的现象。

学在官府这种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西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智者——是指古希腊时期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又称诡辩家。

这些人云游各地,积极参加城邦政治和文化生活,以传播知识获得报酬,并逐步形成一个阶层。

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派或学术团体,没有统一的哲学基础和政治见解,他们共同的思想特征是:

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怀疑主义。

智者在古希腊教育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文化传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拓展了学术研究领域,扩大了教育内容范围,不仅促进了古希腊教育实践的发展,也推动了古希腊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丰富。

2015上海师大

教学评价(2015东北师大)

三艺——是指“七艺”教育中的前三艺,即文法、修辞学、辩证法。

三艺是古希腊的智者首先确定下来的。

智者适应时代对辩论、演讲的需要,开始研究与辩论、演讲相关的文法、修辞、哲学等科目,拓展了学术研究领域,扩大了教育内容范围,使“七艺”的前三艺由此而确定。

智者派教师充当了传授辩术的角色,他们周游各地,以游学的方式给贵族青年传授“三艺”——文法、修辞、雄辩术,培养了一批演说和辩论人才。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官办高等学府,又称稷下之学,始建于齐桓公。

它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学校,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具有以下特点:

学术自由,不治而议论;教师来去自由、待遇丰厚;学生自由听讲、学无常师;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稷下学宫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

教育管理的目的——教育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服务性。

“服务”

不是主仆关系的置换,它强调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员工之间平等的人际关系,彼此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管理即服务”意味着管理者要满足师生员工的需要,包括教职工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也包括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要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要树立一种“交互”观念,学会换位思考。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普通小学和中学的课程方案,是指在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德育(2015华南师大)

2015四川师大

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人在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现实活动中,获得来自客体的各种信息,用一定的方式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形成对事物的理解,从而形成知识。

从总体来说,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发展。

知识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基础。

苏格拉底法——又称产婆术。

是指教师教学的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

这一方法主要由讽刺、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组成。

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提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通概念。

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是个体调节自己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各种认知活动的高级认知技能。

它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方式方法和调控技能的综合。

一般分为:

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学习策略的主要特征有:

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程序性。

主要原则有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等。

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通过共享实现共同发展。

“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学生“效师而学”和“自觉而学”,通过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双方都不断的进步。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

它的优点:

比个别教学效率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班级授课制注重集体化、社会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而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和培养学生的特长。

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创办中国近代新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中体西用的基本思想是传授经史之学,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充中学的不足。

中体西用认可西学,给封闭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由可能成为“现实”,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2015天津师大

颜氏家训——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教育思想家颜之推的著作,该书是作者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誉为“家教规范”。

《颜氏家训》一书在家庭教育上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想:

高度重视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出儿童的“精神专利”,易于背诵经典,关于爱子与教子相结合的思想,直到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颜氏家训》又不放弃棍棒教育的主张,使其家教理论具有明显的封建专制主义的色彩,体现了其历史局限性。

绅士教育——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在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提出的教育理论。

洛克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绅士,绅士应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学问”四种精神品质,以及健康的身体素质。

洛克非常重视体育的作用,对体育有特别的见解。

道德教育方面,洛克认为德行是绅士第一位的品质,优先于智育。

智育方面,洛克认为学习内容应是有用的广泛知识,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提高他们的能力。

洛克的教育思想以世俗化、功利性为显著特点,他的思想在实践中和理论上都对英国以及西欧教育的规范化作出了贡献,但他的教育思想局限于绅士教育而缺乏民主性。

学习策略(2015四川师大)

有意义学习(2015华东师大)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

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一般来说,学制由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大致分为: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从它的内涵来看,构成要素包括: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标、内容、方法、环境以及德育过程调控等。

从它的规律来看,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2014北京师大

教育(2015华中师大)

苏湖教法——又称分斋教学,是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两地讲学时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

这种教法一反当时盛行的重视诗赋歌律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重经义和时务,主张“明体达用”。

他在学校设“经义”“治事”两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

经义斋学习研究经学基本理论,属于“明体”之学,用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以学习农田、水利、军事、天文、历算等实学知识为主,属于“达用”之学,用以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治他科。

苏湖教法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北宋庆历兴学中得到推广,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进步主义教育——是20世纪上半期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哲学思潮,起源于反对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

进步主义教育云动及其思想是美国教育界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变革所引发的挑战的回应,代表人物有:

帕克尔、杜威等。

主要的理论和方法有:

帕克尔的昆西教学法、约翰逊的有机教育、以儿童为中心的道尔顿制。

主要观点有:

以儿童为中心的学生观,以生活为内容的课程观。

其“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进步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进步主义教育给学校带来了许多方面的改革,在反对落后的传统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是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赫尔巴特看来,教育目的可分为两个部分。

即“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又称“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即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与兴趣,以便将来选择职业。

赫尔巴特认为,选择的目的固然重要,但仅居次位,最重要的是道德的目的,又称“必要的目的”,即培养五种道德观念,使之具备完美的道德品质,它是一个人在任何活动中都需要达到的目的,它要求培养符合完善和正义观念的人。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提出来的,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学生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或他人的启发和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他主张教学应当了解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以确定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从而带动儿童的发展。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是指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针对学校而言,他认为学校中知识的传授多半都应该是通过接受学习而获得的,其学习理论更加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包括:

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新知识与他已有的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这三个条件,缺少其中任意一个都不能称其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014华东师大

贝尔-兰卡斯特制——为了解决教师贫乏问题,19世纪初在英国出现了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它是由贝尔和兰卡斯特两人分别在印度和英国伦敦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也称导生制。

基本方法是先将学生编成小组,每组10人,再指定一个年龄较大且成绩突出者为“导生”,教师先教“导生”,“导生”再对小组进行教学。

主要教学内容是阅读、教义回答、书写和计算等初步知识。

导生制具有节省师资、节省费用、扩大规模的优点,后来流传到欧美其他国家,但是这种方法不能给学生系统充分的知识,教育质量比较差,随着师范学校制度的兴起和发展,导生制逐渐趋于衰落。

城市学校——是西欧中世纪后期兴起的,适合新兴市民阶层需要的世俗性学校,城市学校并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在城市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