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94166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7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地质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地质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地质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地质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报告.docx

《地质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报告.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报告.docx

地质报告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修改地质报告的目的和任务

汪家寨煤矿自1970年正式生产以来,矿井开采已有20余年,矿井已开拓六个采区,范围达5.5km2,生产中揭露了整个煤系地层。

对开拓范围的煤(岩)层特征、煤层的变化、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特征等方面,通过矿井地质工作获得了大量第一性地质资料,作为本次修改地质报告的主要依据。

一、本次修改地质报告的目的:

根据工作中所掌握的大量生产地质资料、结合勘探资料,重新认识、客观地反矿井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和特征,使矿井地质工作更好地为矿井生产服务。

二、本次修改地质报告的任务:

1、对矿井地质及矿井地质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2、对原勘探报告给予评价,按新的认识进行修改;

3、阐明矿井地质的构造规律、煤层赋存条件和矿井水地质条件;

4、计算机核实矿井储量,对储量利用情况提出评价及建议;

5、依据矿井地质及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对今后开采技术条件提出评价或建议;

6、提交相应的文字报告及图件。

第二节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条件

一、井田位置和范围汪家寨井田位于水城北约18km处,隶属于六盘水市钟山区。

地理坐标为东经104051/——104052/;北纬26037/2604/之间。

井田内控制点平面坐标采用北京系;高程为黄海系。

主平峒井口坐标:

X:

2955096m;Y:

480222m;Z:

+1703m。

主斜井井口坐标:

X:

2954813

3m;Y:

480221m;Z:

+1703m。

矿井原井田边界,北以F20号断层为界与那罗寨井田相隔;南以F10号断层为界与大河边井田相邻;浅部至二十八层(C101b)煤层露头;深部至一层(C605)煤+1300m水平。

井田走向长9km,倾斜长2.5km,井田面积22.5km2。

于1989年核定矿界时划出三个块段给地方开采(表1—1),现井田实际面积为19.3km2。

截止1991年末,矿井开采面积为5.5km2。

划给地方开采块段统计表

                      表11

块段号

地点

煤层

面积(km2)

地质储量(万吨)

孙家丫口

1-28层

1.28

1719.6

左家营

28

1.62

193.0

F20断层(南侧浅部)

1-17层

0.30

310.8

二、交通条件

矿区内有水大支线与滇黔铁路相连,并有水泥与沥青公路通往六盘水市内连接省级公路(图1-1),交通十分方便。

唯有乌江上游和三岔河虽流经井田中部,但因滩多水急,目前尚无航运之便。

       第三节   自然地理

井田内地形复杂,高山峻岭及冲沟纵横展布,断崖陡壁较多。

这种地貌主要受岩性及地质构造控制,沿煤系地层形成主要沟谷凹地。

煤系上覆和下伏地层及地质构造对分支沟系及山势的起伏控制作用。

井田内地形呈北高南低,海拔高度在+1650m之间,山谷相对高差为200m—400m。

受古构造和开采影响,区内滑坡较为普遍。

  井田内以层间裂隙水为主,无强含水层,唯井田中部由于三岔河贯穿煤系地层,且河岸民窑开采强度很大,破坏了矿井隔水煤柱,使地表水与矿井发生了水力联系,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变得复杂。

矿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年平均温度+12.2℃最高气温+33℃,最低气温-8℃。

主要风向为东南风,最大风速为28m/S;矿区内雨量1000—1600mm,雨量多集中在5—9月份,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5%以上,其中6—7月份忧为偏高,大雨、暴雨也集中在这个时期。

   第四节  生产建设概况

一、矿井设计与建设情况

汪家寨煤矿由水城设计院进行矿井设计,矿井分为平峒和斜井两种开拓方式。

矿井设计能力150万t/a。

其中:

平峒井设计能力为60万t/a,斜井设计能力为90万t/a。

矿井设计服务年限:

平峒51.3年,斜井93.5年。

平峒井曾于1958年由水城建井处开始建设,后于1961年停建。

1965年11月矿井重新开发,由煤炭部七十二工程处与四十二处分别对平峒井和斜井进行建井施工。

平峒井于1967年7月1日建成移交生产,斜井于1972年2月建成移交生产。

移交生产后矿井生产能力为120万t/a。

后来水城矿务局建井处又对斜井南二采进行了补套工程,该采区移交生产后,矿井生产能力达到150万t/a。

1991年12月经核定,矿井生产能力仍为150万t/a。

二、井巷布置及矿井生产状况

矿井分三个水平开采。

平峒井开采+1700m水平,目前已开拓三个采区,其中,平一采已于1983年2月开采结束;平二采区与平三采区为现生产采区,斜井现生产水平为+1500m水平。

有斜一采、斜二采、斜三采(南二采)三个生产采区。

斜井延深水平为+1300m水平,目前尚未开拓。

平峒运输大巷沿十七层(c401)煤层布置。

斜井主、付井筒及运输大巷均布置在十七层(c401)煤顶板岩石中。

平峒和斜井共用一个工业广场。

采区内部有上、中煤组大联合布置及上、中煤组联合布置两种形式。

前者共用一条轨道上山和一条运输机上山、两条上山均布置在十七层(c401)煤层的顶板岩石中;后者则增加一条运输机上山,布置在八层(c504)煤中,以分别运送本组煤炭。

沿倾斜分区段时,各用一条轨道石门和一条运输石门贯穿上、中煤组各可采煤层。

采煤方法均为采区前进式工作面后退式。

现生产采区已开采的煤层有:

一层(c605)、四层(c603)七层(c601)、八层(c504)、十一层(c409)、十二层(c407)、十三层(c406d)、十七层(c401)、等煤层。

截止1991年末,矿井职工人数7859人,矿井累计产量1928.8万t,累计进尺373000m,累计工业总产值9.24亿元(按90年不变价格48.4元∕t计算)。

三、矿井储量

贵州省地质局107队“补充勘探地质”提供的矿井原始地质储量为:

A+B:

14018.7万t

A+B+C:

28575.1万t

A+B+C+D:

30370.6万t

截止1991年末矿井保有储量为:

A+B:

10301.1万t

A+B+C:

23925.5万t

A+B+C+D:

25463.4万t

本次修改矿井地质报告重新计算储量(截止1991年末)为:

A+B:

8681.1万t

A+B+C:

20076.9万t

A+B+C+D:

21869.6万t

暂不能利用储量为:

32.5万t

矿井现有总储量:

22199.1万t。

第二章矿井地质工作

第一节以往勘探工作简况

汪家寨井田进行过两次勘探。

第一次勘探始于1956年,由贵州省地质局水城大河边勘探队进行。

该队于1958年5月31日提交《贵州省水城大河边煤田一、二、三、四井田储量报告》,此次勘探属详细勘探精查级别。

汪家寨井田位于该报告的三、四井田。

此次勘探在汪家寨井田范围内的主要工程量如下:

1、地形与地质测量(1/5000)17.5km2;

2、钻孔82个,总进尺14143m;

3、峒探39个;

4、筛分浮沉大样15个;

5、铁箱实验样14个。

随着矿井开发的需要,于1965年初贵州省地址局107地址队对井田进行补充勘探。

并于1965年10月提交了《贵州水城大河边煤矿汪家寨井田补充勘探地质报告》。

该报告应属于精查基础上的精查补充勘探报告。

该报告作为最终地质报告交付设计部门作为矿井设计的依据。

补充勘探阶段的主要工程量如下:

1、地址测量(1/5000)5km2;

2、机械岩心钻探5150m/17孔;]

3、槽探1553m3;

4、抽水实验8层次/5孔;

5、采集各种煤(岩)样、水样434个。

原勘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勘探工程较粗糙,所获的的资料质量较差,钻探漏控现象比较突出,重点反映在构造与煤层赋存两个方面。

第一次勘探主要存在部分钻孔质量差的问题;第二次勘探处于边勘探边设计的状态,对构造条件和煤层赋存状态未能做到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交的报告成果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二节矿内小井的开采情况

矿井开发前就有地方小井开采,但数量少、规模小。

自1984年以来,以个体为主的小井蜂拥而上,屡禁不止。

截止1987年井田内小井已达578个。

以后,旧的小井相继废弃,新的小井不断增加,至今已数以千计。

小井开采矿井开拓范围内的冒煤,边角煤以及矿井各类保护煤柱。

小井盲目的乱采滥掘已严重破坏了矿井的工业设施,并给矿井带来水、火瓦斯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矿井的安全。

有相当数量的小井在矿井尚未开拓范围内开采,与矿井争抢资源。

个体小井在矿井内非法开采问题急待解决。

第三节矿井地质与矿井水文地质工作

在矿井地质工作中,按矿井地质规程及矿井水文地质规程及有关技术规定开展工作。

全面完成矿井各类巷道地质素描,取准、取全各类数据,并经综合分析、研究、绘制出矿井必被的各种基本图件、卡片和台帐。

在矿井生产中,及时解决矿井生产中所遇到的各类地质问题,按时提供生产建设和安全生产所需的地质资料及各类说明书。

矿井地质工作在使用传统地质工作方法的基本上,尽量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矿井地质问题,收到较好效果。

在传统的地质方法中,除采用一般简单实用的方法外,还根据本井田的地质特征,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出更多的方法加以运用。

如古生物的分布组合规律;宏观煤岩类型及煤层结构;煤(岩)层中特殊矿物(黄铁矿、方解石)的分布;地层的相旋回结构及岩石的粒度韵律性等。

对这些地质特征的研究,不但增加了煤(岩)层的对比手段,而且从理性上程度不同的认识到煤(岩)层的成因联系,提高对煤(岩)层变化的予见性。

解决构造与矿体空间几何关系是矿井生产中常遇到的问题。

因生产需要它解决问题要快速、准确,以便及时正确的指导施工。

在解决矿体几何问题的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如自制了多用角尺、矿体几何算图、采用图解法、解析法等,达到解决矿体几何问题方法多样,灵活方便。

有利于对问题的全面分析,结果迅速可行,提高工作效率。

在矿井水文地质方面,根据矿井开采后变化了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大量调查、分析矿井的主要来源及变化规律,探索矿井涌水量的预计方法及防治水措施等。

在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方面分析如下:

1、运用地质力学方法,分析矿井小构造预测

用地质力学方法总结矿井小构造规律,成功的预报了工作面及采区构造,使传统的定性分析转入定量预测。

2、运用矿井物探手段解决地质问题。

(1)使用无线电坑透仪探测回采工作面小构造及煤层局部变薄带等方面收到显著效果。

该项工作因受客观条件限制,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

(2)使用煤厚探测仪,探测煤厚剩余厚度。

该仪器处于实验阶段,但经实验证明,对煤层剩余煤厚的探测精度是比较高的,能满足生产需求。

如进一步扩大应用,对探测工作面前方小构造可望得到解决

3、运用数学地质方法解决矿井地质问题。

运用趋势面分析研究矿井小构造。

利用剩余面能够区分出局部

地段构造简单或复杂,然后结合其它方法进一步进行构造定量分析,取得较好效果,用此方法研究煤层的变化也是可行的。

4、运用微机进行矿井储量编报工作,利用pc1500微机初步处理地质及水文地质问题,今后需进一步开发应用于地质科学化管理方面。

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主要工作量:

1、巷道素描:

(1)、主要上下山16793m

(2)、主要石门29622m

(3)、水平运输大巷8180m

(4)、顺层巷道及其它338600m

2、绘制地质、水文地质基本图件154幅(已修改重作3次)。

3、地质说明书:

(1)水平1份,

(2)采区4份,(3)掘进工作面236份,(4)回采工作面214份,(5)其它(探放水揭煤等)约250份。

4、地质及水文地质分类报告2份。

5、用于探明煤层的可采性及构造巷探工程量745m。

6、矿井钻探工程量(表2—1)

矿井钻探工程量统计表表2—1

工程性质

工程量(M)

用途

备注

井下地质

3800

用于探明煤层赋存及构造、揭煤时控煤等。

探放水

12200

用于探明小煤窑位置、疏放小煤窑积水

其它

9200

用于井下瓦斯抽放及井下、地面工程钻

第三节对原地质报告的评价

1965年10月,由贵州省地质局107地质队提交《水成大河边煤田汪家寨井田补充勘探地质报告》。

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以(66)西南煤批字第2号文件批准该报告作为矿井设计依据。

原勘探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对井田构造的复杂程度认识不足。

如开拓范围内的ck19、ck45孔分别见到F21、F27两条大中型构造,却误判为煤层变薄,由于对构造认识不足和漏判,则将复杂的构造类型错误结论“构造简单”。

中煤组的煤层对比没有搞清,造成煤层对比紊乱。

对煤层的合并、分叉、尖灭、冲刷等煤层变化没有掌握

在水文地质方面:

含水带划分及各种水文地质参数虽属客观,但矿井开采后,由于水文地质参数以发生很大变化,涌水量预计值较矿井实际涌水量值偏小。

在储量方面,曾多处发现计算错误,影响了储量的正确反映。

此外,在开采技术条件方面,对矿井瓦斯煤层自然等方面的论述

甚少,对生产的指导意义不大。

第三章矿井地质

第一节地层

井田内出露的地层系统,以上二迭系宣威组煤系和三迭系飞仙关组、永宁镇组及关岭组等地层为主。

其次为煤系底盘的峨嵋山玄武岩组(表3—1)。

兹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一、上二迭系峨嵋山玄武岩(p2b)

本层厚度200—260m。

岩性一般为黑色或绿色具杏仁构造的晶质玄武岩,致密坚硬,节理发育,中间常夹有紫色、黄色、红色或白灰色的凝灰岩,偶夹有含植物化石的黑色泥岩、炭质页岩和煤线。

玄武岩的顶部常夹有一层标志明显的粉红色或黄白色的层状凝灰岩,颗粒极细,成分不易辨认,其与上伏煤系地质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现分述如下:

1、煤系下段(p2x1)平均厚度110m。

多为不厚的砂岩、砂质泥岩、粘土岩组成。

近底部夹有6—23m厚的二次喷发玄武岩。

含煤12层,只有一层可采。

所产植物化石多而完整。

主要化石有:

GigantopterisNicotianaefollaSchrnk

PecopterisSP,NeuropterisSP

TaeniopterisSP,AnnulariaSP

LobatanmulariaSP,lepidodendronSP

2、煤系中段(P2X2)平均厚度50m。

主要由灰色粘土质砂岩,深灰色泥岩和富含鲕状菱铁矿的粘土岩组成。

含煤5—6层。

砂岩中含

丰富的植物化石。

主要化石有

Gigantoperisnicotaefoliaemend.GnetZhi

GigantoperisdictyophyuoidesGuetZhi

Gigantoperismeganetessp.nov

GiantonocieaguizhouensisGuetZhi

Wunmenguizhouensisgrnetspnov

LobaeannulariamultifoliaKon、noetAsama

SphenophyllumkobkenseKob

CompsopteriscontrctaGuetzhi

Lepidendrinacutangulum(Halle)Stockm.EtMath

Rhipdosispanllchow

3、煤系上段(P2X3):

平均厚度80m。

主要由黑灰色钙质粉砂岩、泥岩、灰色细砂岩和灰褐色粘土岩等组成。

这些岩石作有规律更迭,粒度韵律性十分明显,在泥岩和粉砂岩中间夹有薄层泥灰岩,生物碎屑岩等。

该段含煤十余层。

煤层顶板产大量的动物化石。

主要化石有:

PseudotolitesacutuschaoetLiang

PleurincerasdushanseCHaoetLiang

RotbiscocerastorulosumCHaoetLiang

Waagenitessoichowensis(CHao)

Orthinarubber(Frech)

OldhaaminadecipensHuang

CurithyrisspeciosaWang等

薄层泥岩和生物碎屑岩中有蜒化石,主要有:

PalaeofusulinaguizhouensisRui(MS)

Palaeofusalinananalikharey

在砂岩中还含有大量植物化石,主要有:

GigantoperisdictyophyuoidesGuetZHi

Wumamengoteriscrassirchisgenspnow.

Lepidodendronacutangulum(halle)Stochm.etMath.

三、三迭系(T)

(一)、飞仙关组(T1f1)

厚度440—550m。

本组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1、飞仙关组下段(T1f1):

厚度110—120m,由灰绿色、紫色细粉砂岩和砂岩组成,最底部由浅灰和蓝灰色薄层石灰岩、泥灰岩及泥质粉砂岩组成。

主要化石有:

LmgulatungkaltHuis.OxytomSp

该段与下伏煤系地层为整合接触。

2、飞仙关组中段(T1F2):

厚度220—260m,由灰绿色砂岩、紫色泥岩为主夹紫灰色钙质砂岩。

主要化石有:

Pseudomontissp.

3、仙关组上段(T1F3):

厚度110—170m。

上部为薄层状砂岩与细粉砂岩,含钙质中—粗粒砂岩互层;顶部夹有灰白色薄层泥灰岩;下部为粉砂岩。

化石与中段相同。

(二)、永宁镇组下段(T1YO):

厚度约160—290m。

本组分为上、下两段。

1、永宁镇组下段(T1YO1):

厚100—150m,为灰色层状及中厚层状石灰岩,上部夹有薄层状泥灰岩。

主要化石有:

PectinspFnctinesDp

AviculaspMyopiriaSp

2、永宁镇组上段(T1YO2):

厚60—140m,以黄色、灰白色泥岩为主,上部夹有薄层的灰岩。

化石同下段。

(三)、中三迭统关玲组(T2g)

为灰色厚层状~中厚层状石灰岩,是井田内出露最新的地层。

井田内两次勘探均对地层作了划分,其中补充勘探对地层的划分比较确切,符合地层划分规范标准。

对比的方法主要根据地层的岩性及不同时期所产出的生物化石分子。

第二节含煤地层

一、煤系地层

现根据矿井井巷地质素描剖面叙述整个煤系地层的层序和含煤情况。

但是因受开采条件的限制,同一剖面中对地层不能进行完整的记述,故分段的煤系地层叙述如下:

(一)、平峒下三采区集中运输石门(代表煤系地层的下段)

下伏地层为黑绿色玄武岩(P2b)。

煤系下段(P2X1)

1、灰色粘土岩,含团块状菱铁矿结核,厚1.9m;

2、炭质页岩,厚0.20m;

3、灰色粘土岩,厚0.25m;

4、煤(C101a),厚0.40m;

5、灰色粘土岩,厚0.40m;

6、煤,厚0.10m;

7、粘土质砂岩,底部为0.20m的粘土岩,厚1.10m;

8、浅灰色粘土岩,厚0.60m;

9、煤(C101b),厚0.90m;

10、灰色粉砂岩,厚1.30m;

11、灰褐色粘土岩,厚0.40m;

12、煤(C101c),厚0.30m;

13、灰色粉砂岩,底部为0.15m的粘土岩,厚1.85m;

14、深灰色~暗绿色晶质玄武岩(C101煤层顶板标志层),厚25.00m;

15、煤(C103a),厚0.95m;

16、中粒砂岩(应为火山角砾岩),厚1.35m;

17、灰色粉砂质泥岩,厚3.75m;

18、灰褐色粘土岩,厚0.55m;

19、煤(C103b),厚1.25m;

20、灰色粘土岩,砂岩互层,厚0.99m;

21、灰色细砂岩,厚17.30m;

22、灰色~灰黑色粘土岩,中夹粉砂岩,厚2.6m;

23、灰黑色泥岩,夹炭质条带,底部为0.50m的砂岩,厚2.3m;

24、煤(C202),中夹0.30m的粘土岩,厚0.60m;

25、灰色粘土质砂岩,夹炭质条带,厚2.26m;

26、灰色粘土岩夹黑色条带及薄层砂岩,厚2.65m;

27、灰色细砂岩,中下部夹薄层粉砂岩,厚10.16m;

28、灰色粘土岩,厚1.60m;

29、灰色细砂岩,上部夹1.50m的粘土岩及炭质条带,厚6.24m;

30、灰褐色粘土岩,厚1.60m;

31、煤(C301a),中夹0.25m的粘土岩,厚0.59m;

32、灰色粉砂岩,厚7.23m;

33、黑色泥岩,厚1.06m;

34、煤(C301b)厚0.34m;

35、灰褐色粘土岩,厚0.77m;

36、煤(C302),厚0.30m;

37、灰色粉砂岩,夹薄层细砂岩,厚5.05m;

38、灰褐色粘土岩,厚1.60m;

39、灰色细砂岩,厚6.77m;

40、灰褐色粘土岩夹炭质条带,厚0.98m;

41、厚层状灰色细砂岩,厚20.45m;

42、灰褐色粘土岩,上部夹薄层粉砂岩,厚2.73m;

43、煤(C303),厚0.63m;

44、粘土质细砂岩,厚0.95m;

45、灰褐色粘土岩,厚0.62m;

46、煤(C304),厚0.54m;

(二)斜井北部+1500m集中运输石门(代表煤系地层中段及上段)

煤系中段(P2X2)

47、灰褐色粘土岩,底部为0.25m的小煤,全厚1.05m;

48、煤(C401),厚1.40m;

49、灰色细砂岩,含菱铁矿结核,夹炭质条带,厚4.76m;

50、灰色~深灰色泥岩,含鲕状菱铁矿结核,泥岩中夹薄层状砂岩,厚5.20m;

51、煤(C406c),厚1.50m;

52、灰色泥岩,夹鲕状菱铁矿结核,顶部为0.30m的煤,厚1.24m;

53、灰褐色砂质粘土岩,厚1.01m;

54、浅灰色粘土质细砂岩,厚3.00m;

55、浅灰色~灰色粘土岩,含鲕状菱铁矿结核,上部夹0.20m厚的小煤,全厚2.56m;

56、煤(C406d),厚1.60m;

57、浅灰色细砂岩与泥岩互层,厚2.68m;

58、煤(C407),厚0.90m;

59、浅灰色~灰色泥岩,厚1.64m;

60、煤(C409),厚5.50m;

煤系上段(P2X3)

61、黑灰色泥岩,厚3.00m;

62、深灰色泥质粉砂岩,厚5.80m;

63、浅灰色~灰色细砂岩,厚4.40m;

64、煤(C503a),厚0.20m;

65、灰黑色砂质粘土岩,厚0.70m;

66、煤(C503b),厚0.25m;

67、灰色细砂岩,厚5.40m;

68、褐色粘土岩,厚0.27m;

69、煤(C504),厚1.40m;

70、深灰色砂质泥岩,含动物化石,厚1.00m;

71、灰色粉砂岩,细砂岩互层,厚4.30m;

72、深灰色泥炭岩,含动物化石(标志层),厚0.35m;

73、深灰色粉砂岩,含动物化石,厚0.50m;

74、灰色厚层状细砂岩,顶部为0.20m厚粘土岩,厚2.50m;

75、煤(C601),底部0.30m处夹0.15m的粘土岩,厚2.10m;

76、灰白色细砂岩,厚2.20m;

77、褐色粘土岩,厚0.20m;

78、煤(C602a),厚0.35m;

79、黑灰色泥岩,含动物化石,厚1.10m;

80、深灰色粉砂岩,含层状菱铁矿结核,厚2.10m;

81、灰色细砂岩,顶部为0.15m粘土岩,厚3.85m;

82、煤(C602b),厚0.35m;

83、黑灰色泥岩,含动物化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