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礼知识上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8916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婚礼知识上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传统婚礼知识上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传统婚礼知识上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传统婚礼知识上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传统婚礼知识上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婚礼知识上篇.docx

《中国传统婚礼知识上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婚礼知识上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统婚礼知识上篇.docx

中国传统婚礼知识上篇

中国传统婚礼知识上篇[图片]

一.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也说当前的“中国传统婚礼”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出自《诗经·豳风·东山》,这是一位新婚离家、凄惶征战的士卒一声轻轻的喟叹,与华美古装剧《大明宫词》里那段经典的皮影戏有几句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看这满溪桃花,看这如黛青山,都没有丝毫改变,也不知我新婚三个月就别离的妻子,是否依旧红颜……”

  世上最美好的容颜当属于新娘,人生最美好的时刻莫过于婚礼。

因为人往往缥缈孤鸿一般孤独来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从来都需要美好而特别的仪式来纪念。

  华夏文化的信仰没有宗教精神,却依然将没有神秘感的世俗生活演绎出诗意和浪漫。

在先秦,婚礼在诗人们最喜欢的黄昏进行,故而称作“昏礼”。

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冠/筓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

昏礼一如黄昏时满天的晚霞,宁静深远。

那时候的昏礼不大肆举乐,不过分庆贺,很简朴干净,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

昏服也不是大红大绿,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黑色礼服。

天地相合,夫妻结发。

从此后生死相依,从此后家族延续……

  这是华夏婚礼的初始面容,然而终究几千年过去了,我也学起那位不知其期的戍卒长叹一声:

对于中国传统婚礼,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婚庆典仪,喜庆抑或神圣,因民族性格不同,婚礼的风貌和形式差异很大。

婚礼婚俗的流变,彰显着文化性格和国运起伏。

婚礼是一面镜子。

  二十年前国门的开放也为中国婚礼带来了国际风尚。

西式婚纱粉墨登场。

不过国人喜新倒也不厌旧,我们并没忘拜天地闹洞房。

于是,于今的婚礼多半是“西式”和“传统”嫁接的产物。

现代中国婚仪主要有两种形式。

城镇居民多选在酒店等场合举行。

司仪们同相声演员一般专业,会根据顾客的水准及时地调节着礼辞的适宜程度。

不论是附庸风雅还是焚琴煮鹤,都少不了对新人们的一番难为……前来参礼的客人们按惯例上交红包,观赏过八卦故事后便低头大块朵颐、猜拳行令。

新人们则要酒精考验地地轮桌干杯,上战场一般;另一种主要流传在广大农村中,民俗成分不少,不过大多数只上溯自清末、民国,历史渊源也说不上深远。

这种婚礼尽可能地讲究排场和热闹,场面相当壮观。

随着近年来世风陈杂,仪式过程中有时还充斥一些低级趣味也在所难免。

  纵观近100年来中国的婚礼模式:

我们时兴过“中西合璧”——礼帽+马褂,中式嫁衣+西方元素;提倡过“简朴务实”,崇尚过“不爱红装爱武装”……时至今日,大行其道的已是所谓的西式婚礼了。

舶来的白婚纱几乎俘虏了所有的中国新娘。

其实,严格说,当下最流行的西式婚礼并不是真正西式的——剥离了基督教文化的氛围,离开了教堂、教义的虔诚,本意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袭本应象征纯洁神圣的白色婚纱。

酒席代替教堂作了婚礼圣殿,走下神坛的新娘就不得不在席间敬酒,蓬大的裙裾在挤在喧闹狭小的走道间,沙沙地摩挲着地面的灰尘。

  现在,若提起民族传统婚礼,倒是少数民族的婚礼文化鲜明的多。

占人口90%以上的“多数民族”汉族的婚礼,依然如她的民族服装一样模糊不清。

莫非,没有特征才是汉民族的文化和服饰特征?

  在西风强劲的吹拂下,中国人越来越意识到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近年来民族传统婚礼又见青睐。

主要是旗袍当道,从某种意义上,旗袍倒方便了新娘子来回敬酒。

但旗袍毕竟受到身材和季节的限制,同时它所连缀的历史顶多只有一百年。

于是,用心点的新人会再上溯一步。

有人溯到清朝,洋洋自得地扮起了满族贵妇;有人溯到了凤冠霞帔,依稀看到汉人衣冠断绝前的最后模样。

不过,需要提一下的是,如今的凤冠霞帔多是戏装改造而成,比起传世实物稍微俗艳粗糙了许多。

  也许是近代的民生过于困苦和压抑,婚礼成了难得的高兴事件,人们便想着法子在这时候舒放自己。

中国传统婚礼到了后世,喜庆的成分越来越多,以至于今日人们若提起传统婚礼,瞬间浮现的印象基本都是吹吹打打、绯红一片的喜闹。

浮动的艳红背后藏了多少艰难的历史,和扭曲的故事,都无从考证了。

所以,流传到现在的“传统”婚礼,“婚”是可以看见的,“礼”还有几重呢?

  华夏婚礼的原貌已在历史中失去了鲜活的面容,除了祖先简洁的文字记载,也只有在曾经的学生日韩的婚礼仪式中还能觅得依稀的风骨了。

也算“礼失求诸野”吧。

有时很让人苦笑:

华夏传统重新传回我国,在我们这里还成了异国风情。

日本和韩国的传统婚礼,不论新人和宾客都会格外注意端庄虔敬的气氛,让我们这曾经的衣冠上国钦慕不已,然后便痛感自己的“传统婚礼”,太过游戏。

  当艳丽庸俗代替了典雅端丽,当随意轻松取代了庄重大方,当嘈杂嬉闹取代了仪礼风度……那褪色的桃花是否还能再复红颜?

事件,人们便想着法子在这时候舒放自己。

中国传统的婚礼到了后世,喜庆的成分越来越多,以至于今日人们若提起传统婚礼,瞬间浮现的印象基本都是吹吹打打、绯红一片的喜闹。

浮动的艳红背后藏了多少艰难的历史,和扭曲的故事,都无从考证了。

所以,流传到现在的“传统”婚礼,“婚”是可以看见的,“礼”还有几重呢?

华夏婚礼的原貌已在历史中失去了鲜活的面容,除了祖先简洁的文字记载,也只有在曾经的学生日韩的婚礼仪式中还能觅得依稀的风骨了。

也算“礼失求诸野”吧。

有时很让人苦笑:

华夏传统重新传回我国,在我们这里还成了异国风情。

日本和韩国的传统婚礼,不论新人和宾客都会格外注意端庄虔敬的气氛,让我们这曾经的衣冠上国钦慕不已,然后便痛感自己的“传统”,太过游戏。

当艳丽庸俗代替了典雅端丽,当随意轻松取代了庄重大方,当嘈杂嬉闹取代了仪礼风度……那褪色的桃花是否还能再复红颜?

  二礼之大礼,君子重之——华夏传统婚礼的基本面貌

  追忆起华夏,竟然来有点恍若隔世的感觉。

也许是因为近代几百年间的颠沛流离,也许是因为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于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先民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带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

后来,当“昏”字加上了“女”字偏旁写作“婚礼”的时候,亲迎便不再限于静谧的黄昏了,当然这一仪式的神圣意识也逐渐淡去。

  华夏先民重人伦,婚礼很受重视。

《礼记》云: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他们对昏礼的态度是“敬慎重正而后亲之”,昏礼称得上是“礼之大礼”。

人伦之礼,先讲男女有别,然后才能夫妇有义;在夫妇之义的基础上,才能确立父子有亲,父子的恩义扩展开来,升华到君臣之礼……故此,昏礼乃伦礼之本。

  昏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

周制昏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

“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一)汉族传统婚礼流程

  六礼: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这是经典的六礼结构,但后世时有增简。

增则多在“六礼”环节的基础上添加副仪节及杂俗,如催妆、送妆、铺房等;简则多简并了几项正婚前的礼仪,如宋代朱子撰《家礼》,因时俗将六礼并为“纳采”“纳币”“亲迎”三仪。

  传统婚礼结构:

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

  完整的传统婚礼流程:

  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

  婚后礼(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 

  三书:

后世谈婚论嫁,“六礼”常常和“三书”一起搭配出现,“三书”非周制昏礼的内容:

  聘书:

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缔造。

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

即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征信(过大礼)时用迎亲书:

即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华夏传统婚礼基本仪程释义:

  【婚前礼】

  纳采纳采即议婚,男方遣使上女家求婚。

采用雁作为贽见礼物。

以雁为礼有三种象征意义:

  1.雁为候鸟,秋天往南飞,春天北归,来去有时,从不失时节,所以用雁来象征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

 

  2.雁为随阳之物,大雁行止有序,雁群在迁徙飞行时成行成列,领头的是强壮之雁,而幼及弱者追随其后,从不逾越。

将这个原则用于嫁娶,长幼循序而行,不越序成婚。

  3.雁雌雄一配而终,象征忠贞和白头偕老

  (后来有所发展,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

  问名男家征求女家同意后,这时接着进行问名之仪节,以便回來後占卜成婚與否、吉凶如何。

问名一般是女子姓名、排行、出生年月日及时辰等,发展到后世,称换庚帖。

这一过程也相当于订婚。

古语“男子称名,女子称字”,女子的名是不能轻易示人的。

问名的意义可见非同小可了。

  纳吉问名的目的,是为纳吉作准备。

《仪礼.士昏礼》载:

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

就是说,男方问名后,以龟甲来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若得到吉兆,将占卜吉利的结果,派使者带着雁到女方家报喜,后世称为订盟,仪式如同纳釆。

纳吉之后,婚姻就算正式确定。

后来民间把纳吉改叫合婚了。

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肖及生辰八字合一下,看生肖是否相克,八字是否相配。

纳吉和纳采一样,也用雁。

  纳征纳征礼往往是婚姻六礼的关键,《仪礼.士昏礼》载:

“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

”意即派遣者纳送聘财以成婚礼,故称完聘、大聘或过大礼。

纳征以后,婚姻进入正式准备阶段。

  周朝聘礼“凡嫁女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士大夫以玄纁束帛,天子加以毂圭,诸侯加以大璋”。

周制昏礼的聘礼取其象征意义,不像后世那样看重经济价值。

币,意为彩色丝,后世所谓的“彩礼”就源于这个典故。

可见先秦的彩礼是很简单的,士大夫仅仅只用不过五两彩丝加上一对鹿皮。

但到了后世,彩礼的内涵就要实际多了,还包括饰物、绸缎、牲畜或现金等物。

聘礼开始成了地位拼比的物事,难有定数。

至此,周礼取聘礼的象征意义变为取义取利兼图。

隋唐聘礼固定为九种,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等,各项物品皆有祝福夫妻爱情永固的意义。

  请期定成婚吉日的礼,由男方决定,然后正式通知女方。

后代婚礼在演变中发展出来催妆,送妆,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

  亲迎父亲醮子,新郎接受赐酒一饮而尽,便动身去迎娶自己的新娘。

女方家长在家庙设筵,在门外迎新婿。

婿以雁做贽礼。

彼此揖让登堂,女婿再拜。

  周制昏礼亲迎婿及妇都用马车,宋代时逐渐开始婿骑马妇乘轿。

出了家庙门,把新娘坐车驾好,在新娘上车时,还要亲自把上车用的引手绳递给新娘,照顾她上车。

然后新郎亲自驾着马车,让车转三圈,才把马车交给车夫,自己乘坐另一辆马车走在前头。

到了家门口,新郎先下车来等候,新娘车到达后,新郎带领新娘进入家中,新娘入宅,婚前礼即告一段落。

 

  【正婚礼】  

  正婚礼是指新娘被接到男方家以后,所举行的正式结为夫妇的仪式。

主要有拜堂(周制昏礼没有这一项)、沃盥、对席、同牢合卺和馂余设衽几项。

  拜堂周制昏礼没有夫妇拜堂之礼。

司马光《书仪》:

“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始祖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

”可知宋代交拜之礼已经流行。

元代拜堂,于夫妇交拜外,尚有同拜天地之礼,即先拜天地,再拜婿之父母,最后夫妇交拜。

这就是如今流传下来的三拜之礼。

  沃盥指新人入席前的洁手洁面。

汉族传统礼仪非常强调洁净的意识。

周制的沃盥礼节是用匜和洗配套使用。

  对席新婚夫妇交拜礼毕,要相对而坐,谓之对席。

对席的位置,男西女东,意以阴阳交会有渐。

  同牢合卺“同牢”是指新婚夫妇共食同一牲畜之肉。

合卺是指夫妇交杯而饮,注意——是交杯,只是交换了杯子而已,并非很多误导人的古装剧那样挽着胳膊喝的“交擘酒”。

合卺本意指破瓠(瓜)为二,合之则成一器。

剖分为二,分别盛酒。

最初合卺用匏瓜,匏是苦的,用来盛酒必是苦酒。

匏既分为二,象征夫妇由婚礼将两人合为一。

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永结同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

  这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

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合卺礼流传到后世,发展成酒筵。

“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

酒筵由简到繁,但最主要的意义就是,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

  餕余设袵这是通常所说的合床礼,正式成为夫妻。

新娘脱服由女侍接受,新郎脱服由男侍接受,新郎亲脱新妇之盖头,此时侍人持烛而出。

此后男女双方正式结为夫妇。

  【婚后礼】

  婚后礼,使新妇成为男家的一分子,与男家的亲族融合在一起,所以又称“成妇礼”。

成妇礼主要有四:

妇见舅姑、妇馈舅姑、舅姑飨妇。

  妇见舅姑妻称丈夫的父亲为“舅”,称丈夫的母亲为“姑”,成婚后的第二天早晨,新娘就早早起床、沐浴,新妇拿着盛着枣、栗和腶修等物的竹器到公婆的寝门外等待。

盛有“枣”取早起之意,“栗”取颤栗之意,“腶修”取振作之意。

  妇馈舅姑根据《礼记》,“妇馈舅姑”之礼是随着“妇见舅姑”之后的,新妇亲自侍奉公婆进食,待二老食毕,妇要象征性地吃公婆的余食以示恭孝。

之后有“舅姑飨妇”之礼

  另有一说,“妇馈舅姑”指的是新妇过门后第三天,就要下厨房烧饭做菜,以馈舅姑。

以示自此后将主持中馈,以尽孝道。

唐代有“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谴小姑尝”的描述。

该俗应是后世的演变发展。

 

  舅姑醴妇“妇馈舅姑”之后,公婆为新妇安食漱口,并以“一献之礼”酬新妇,以示长辈的关怀。

 

  一献之礼:

先由主人取酒爵致客,称为“献”;次由客还敬,称为“酢”;再由主人把酒注入觯或爵后,先自饮而后劝宾客随着饮,称“酬”,这么合起来叫作“一献之礼”。

在“献”的环节中,有洗爵的步骤。

公公在洗爵于南,婆婆洗爵于北。

 

  一献礼成后,本别下阶。

《礼记·昏义》记:

“厥明,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至阼皆,以着代也。

”按照旧时的民居结构,西阶为宾位,阼阶为主位,新妇从阼阶下来,表示从此之后授之以室,代理家政。

  庙见成妇庙见礼为“新妇祭行于祖先”——婚后三个月,夫家择一日,率新娘至宗庙祭告祖先,以表示该妇从此正式成为夫家成员。

自此,成妇礼(暨“婚后礼”)完成。

  “成妇”“成妻”之辨 

  “成妇”是指成为男家的媳妇,“成妻”则指作为一个男人的妻子。

  汪中,郑珍,等清儒仔细考证了《仪礼·昏礼》的仪节和称谓,又从《曾子问》分析订婚和解除婚约的种种可能性,目的在于探究:

婚姻关系何时成立?

因为他们关怀的是一个当时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室女守贞”。

“室女守贞”就是所谓的“望门寡”。

当一个女子订了婚,还没过门,未婚夫就死了。

这样的一个“许嫁女”,能否另许夫家?

还是得嫁去夫家奉养公婆,过继个孩子承继香火?

与该男合葬?

基本上,主张室女守贞者,表示他们认为成妇重于成妻,一旦订了婚(纳聘),婚姻就成立;反对者则坚持有亲迎合体之实,婚姻才成立,翁姑媳妇关系才成立。

在清朝,因“室女守贞”获颁牌坊的数量很多,经考证,“夫”之称谓的出现,得等到亲迎之夜,婿入妇之寝房、妇言“若非我夫,焉入我室”时才出现。

换言之,“夫妇”一词的成立要等到行过亲迎礼、喝了交杯酒、有“合体”之实时才成立。

既然没有夫妻之实,又何来守寡、殉葬、侍养公婆?

(节选自台湾学者张寿安《我的清代礼学研究》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5辑)

  实际,直至宋代,女子在婚姻上都具有相当的地位。

而按照后世的逻辑,若新妇在未告庙之前去世,只能归葬于娘家,既然得不到夫家成员的地位,那么“室女守贞”“殉夫尽节”“未嫁奉养夫家”等习俗,不就非常没有道理吗?

清代大行其道的“贞洁牌坊”不是成了黑色幽默么?

这种陋习,实为中国文化中的变异成分,并不合乎华夏礼义。

 

  

(二)汉族传统婚礼的两种典型风貌

  虽然传统婚礼仪程的结构保持稳定,但就婚礼的风貌演变来看,变化还是相当明显的,故此,本文将按照两种风格将它们分类区别:

  『蓝本型』的周礼婚制——庄重典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

  周制婚礼,承启上古至夏商,集成于礼乐开国的西周,发扬于君子风范的春秋战国,稳定于华夏诸族最终形成汉民族的时候,在漫漫三千年里始终为华夏婚礼之蓝本,最终蔚成灿烂的云霞。

  那时候的婚礼还叫做昏礼。

没有奢侈的聘礼,没有铺张的排场,也没有喧闹的筵席。

昏礼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

那时候的昏礼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繁杂的玩意儿,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而后携手入洞房。

次日拜见舅姑,三月后告见家庙,从此,新妇正式融入夫家家族。

那时候的昏服也不是现在人们误解的大红一片,而是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

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烛火,在盈盈火光中思念着远去的女儿;夫家也三日不举乐,安慰着思念双亲的新娘……整个仪式宁静安详。

但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

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映照出一个久违的文明气息——那是纯正、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

  『发展型』的后世传统婚礼——喜庆热闹 

  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

  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唐陆畅《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

  此类是指在周制婚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的后世汉族婚礼。

其中混杂了许多非汉族来源的婚俗礼仪,有诸多变异,故此称为“发展型”。

  婚礼是什么时候慢慢放在白天的已经不得而知了,也许是因为汉代以后的战乱,夜晚不安全的缘故,也许是因为感染了胡俗习惯,再加上后来的婚礼排场逐渐变大,时间变长,也就逐渐放在了上午,这样,欢庆的仪式往往持续一天。

  与后世婚礼不同,先秦至两汉昏礼,女父迎婿于门外,礼节甚重,更别说刁难女婿的事了,唐《封氏闻见录》6卷五云:

“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

”自从昏礼有了贺客和婚宴开始,婚礼的世俗欢庆气氛就逐渐扩展。

婚礼的欢庆的气氛本是生民常态,同时也来自华夏周边的风俗浸染。

胡俗婚礼多喜庆,后世婚礼的许多杂俗,比如闹洞房,是契丹的婚俗。

跨火盆,则来自满族。

根据周礼,婚礼是没有盖头的,但红盖头却成了世俗婚礼的象征。

仪礼中的婚礼不举乐,无酒筵酬宾的仪节,只在新房中为新郎新娘专设一席。

到后世,宴众宾客会成了婚礼必不可少的一项,闹房也成了保留节目。

也许,我们更加熟悉的婚礼就是: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

  ……

  纵观以上两种汉民族传统婚礼的模式,不难看出:

历史的悠久,国土的辽阔,文化基因变异的程度自然不会小,毕竟,没有交流的民族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在婚礼的发展上,华夏民族的婚制婚仪,吸纳了许多外来民族的习俗。

历经多次主动的、被动的民族间交流,经历多次国运纵横起伏,华夏婚礼在漫长的时光中慢慢流变。

  耐人寻味的是,从历代礼书的修订,可以看出古人对这种现象的态度:

对周礼婚制的偏好,对世俗婚制的宽容。

于是,理想与世俗便两不相悖,各有市场。

这也许就是华夏文化的特点之一吧,古人已经给出了适宜的处理方式,不必苛求统一。

我们今天倡议恢复传统婚礼,作为撰写者的我,坦率地说我本人偏好周制昏礼,但在这里并不苛责新人们的任何选择。

所以,我们将以并行的方式,认真地写出这两种婚礼的具体方案。

各花入各眼,任由人们选择好了。

  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理想型”的周制传统婚礼详解

  (礼服、妆饰、礼器、礼物、仪程等)

  【婚服】

  我们今天最熟悉的汉族婚礼礼服恐怕就是彩绣龙凤的大红吉服、大红盖头了,恐怕很少人知道,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同时也是我们要探究的华夏婚礼的源头,婚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红色,并且这种主流的婚服色系一直持续到隋唐以前。

我们今天熟悉的大红婚服其实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

颜色是心态的反应,从婚服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华夏婚礼风貌乃至整个文化风貌的演变。

  周礼婚制崇尚典雅端庄,有着浓郁的神圣感觉和象征意义,故此,直到宋代的时候,品官以上的婚礼不论是舆服还是婚仪都严格遵循周制。

昏服的色彩循“玄纁制度”,取天地间最高贵的色彩为之。

按照《仪礼·士昏礼》等,将周制昏礼的礼服解读如下:

  传统婚礼三个重要的章服制度:

 

1.玄纁:

  黑中扬赤即为“玄”。

“玄”色较之青、赤、黄、白、黑等五正色尤为尊贵而独居其上。

天之色彩即为玄,实为至高无上之色。

以玄“象”天,天神尚质,亦即天神尚德。

因此玄衣之用玄,内涵天道思想;“以玄拟天”“玄乃天道”。

而用玄说玄,是乃周人的政教思想、政教设施情况的反应。

  纁裳的“纁”色调究竟是什么?

《周礼》〈王之吉服〉疏:

“知玄衣纁裳者:

见《易系辞》:

‘黄帝尧舜垂衣裳,概取诸乾坤。

’乾为天,其色玄;坤为地,其色黄。

但土无正位,托位于南方。

(南方)火色赤,赤与黄(合),即是纁色。

”《楚辞?

九章?

思美人》的文句:

“指嶓冢之西隈兮,(写落日依在西山之况),与纁黄以为期。

”王逸注:

“纁黄,盖黄昏时也。

纁,一作曛。

”这样看来,纁色应该是橙黄色系,但《说文》却说是“浅绛”;《尔雅释器》:

“绛”。

,故此,纁色应作赤黄色系解。

 2.“僭越”

  华夏服制历来等差分明,而婚礼有特例:

士人亲迎时车舆服制都可上越一级,不算无礼。

按公羊解诂:

“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私;士弁而祭于公,冠而祭于私。

”昏礼显然是私祭,所以士亲迎用爵弁服显然是向上越了一级。

同样的,士亲迎的玄端是侈袂,三尺三的大袖,昏车用墨车、贽用雁等,都是在假用大夫的等级行礼;同理,新娘的等级自然要从夫,也是上越一级。

所以,亲迎时婿着爵弁玄端,妇着纯衣纁袡,而亲迎之后夙兴见舅姑的时候,则是士等级的玄端、宵衣了。

3.佩绶

  佩绶为礼服上有一定规格要求的配饰。

《礼记·玉藻》载:

“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

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

”——这是说玉声,“采齐”“肆夏”均为乐曲名。

  “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

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壖玟而组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授。

”——这是说佩玉的级别规格。

士昏礼,可以越级假用大夫规格,故佩玉可用“水苍玉而纯组绶”,水苍玉:

根据出土实物,水苍玉显现出透明质感,一说其实际为绿宝石;纯组绶:

黑色发赤黄的组绶 

  传统婚礼上新人及双方礼服

  新婿

  1.爵弁玄端服(大夫级玄端)——用于正婚礼。

爵弁,玄端服袖展三尺三,收口一尺八,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色韠,革带(用以佩韠),大带(素熟绢为之,宽四寸,耳及绅缘边,外玄而内黄色。

),赤色舄(或履),水苍玉纯组绶,佩刀,充耳等。

  2.士玄端服(士级别)——用于婚前礼和婚后礼。

玄冠,袖展二尺二,收口一尺二,黄裳,白绢单衣,爵色韠,大带(白缯为之,绅部缘黑缯边。

士绅长三尺), 

  名词释义:

  爵弁:

爵弁,一名冕。

有收持笄,所谓夏收殷冔者也。

宽八寸(20cm左右),长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