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冲刺必刷题科学探究之《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专题wor.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83653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3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复习冲刺必刷题科学探究之《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专题wor.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考化学复习冲刺必刷题科学探究之《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专题wor.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考化学复习冲刺必刷题科学探究之《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专题wor.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考化学复习冲刺必刷题科学探究之《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专题wor.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考化学复习冲刺必刷题科学探究之《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专题wor.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复习冲刺必刷题科学探究之《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专题wor.docx

《中考化学复习冲刺必刷题科学探究之《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专题wor.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复习冲刺必刷题科学探究之《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专题wor.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复习冲刺必刷题科学探究之《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专题wor.docx

中考化学复习冲刺必刷题科学探究之《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专题wor

2019年中考化学复习科学探究之《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

1、科学兴趣小组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时发现,烧杯中饱和石灰水先变浑浊,后逐渐澄清。

(1)为探究饱和石灰水浑浊后变澄清的原因,该小组同学开展了如下活动:

【查阅文献】碳酸钙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提出假设】

假设1:

挥发出的HCl使浑浊变澄清;

假设2:

过量的CO2使浑浊变澄清。

【设计实验】为除去CO2中的HCl,小科在图1中甲、乙装置之间增加图2装置,装置甲应该连导管

a(填“a”或“b”);图2中存放的试剂合理是D。

A.浓硫酸       B.NaOH溶液    C.饱和Na2CO3溶液    D.饱和NaHCO3溶液

【实验现象】饱和石灰水浑浊后,继续通入足量CO2,沉淀部分溶解但并未完全澄清。

【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不能使浑浊全部变澄清。

(2)小组同学又在老师指导下,用pH传感器测得图1烧杯中溶液的pH,并画出pH值随通入气体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3)。

①AB段pH值几乎不变的原因可能是先排出的是装置内的空气,不会使溶液的pH明显变化;

②D点处溶液的溶质有氯化钙、氯化氢。

答案:

解:

(1)【设计实验】图中装置起洗气功能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是“长进短出”,小科在图1中甲、乙装置之间增加图2装置,装置的连接顺序是甲→b;其中图2盛放的试剂合理的是碳酸氢钠,碳酸氢钠能与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D;

【得出结论】饱和石灰水浑浊后,继续通入足量CO2,沉淀部分溶解但最终并未完全澄清。

(2)①刚开始排出的气体是空气,故AB段pH几乎不变。

D点溶液的pH小于5,所得澄清溶液的成分有氯化氢气体溶于水生成的盐酸,氯化氢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生成的氯化钙。

故填:

(1)b;D;

(2)①先排出的是装置内的空气,不会使溶液的pH明显变化;②氯化钙、氯化氢。

2、某研究小组利用注射器将空气压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如图),以检验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存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三四分钟就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的同学过了十分钟才观察到变浑浊的现象,而有的同学则没有观察到变浑浊的现象。

【提出问题】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间的长短与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猜想】①与澄清石灰水的浓度有关。

②与澄清石灰水的量有关。

【进行实验】

实验一:

配制饱和澄清石灰水,用饱和澄清石灰水兑水配制不同浓度的澄清石灰水。

[提示]饱和澄清石灰水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浓度最大的澄清石灰水。

实验序号

1

2

3

4

饱和澄清石灰水(蒸馏水)

/mL

2(0)

1.5(0.5)

1

(1)

0.5(1.5)

缓慢通入3L空气的浑浊度

明显

较明显

不明显

无现象

实验二:

实验序号

1

2

3

4

饱和澄清石灰水体积/mL

1

1.5

2

2.5

缓慢通入2L空气的浑浊度

非常明显

明显

不明显

非常不明显

(1)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是0.03%。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CO2═CaCO3↓+H2O。

(3)实验一中澄清石灰水浓度最大的是1(填序号)。

(4)实验一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澄清石灰水通入等量的空气后,出现浑浊现象的时间长短。

(5)从实验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相同浓度的澄清石灰水,体积越小,通入空气后出现浑浊现象的时间越短。

(6)针对实验一和实验二,你对“空气中二氧化碳检验”的实验中澄清石灰水的用量和浓度有什么建议?

答:

答案:

解:

(1)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是0.03%;故填:

0.03%;

(2)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故填:

Ca(OH)2+CO2═CaCO3↓+H2O;

(3)由实验一中的数据可知,实验1是饱和澄清石灰水中没有加入蒸馏水,此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故填:

1;

(4)由实验一中的实验数据与实验现象可知,该实验是探究不同浓度澄清石灰水通入等量的空气后,出现浑浊现象的时间长短;故填:

探究不同浓度澄清石灰水通入等量的空气后,出现浑浊现象的时间长短;

(5)由实验二的数据与实验现象分析可知相同浓度的澄清石灰水,体积越小,通入空气后出现浑浊现象的时间越短;故填:

相同浓度的澄清石灰水,体积越小,通入空气后出现浑浊现象的时间越短;

(6)由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现象与结论可知,“空气中二氧化碳检验”的实验中澄清石灰水最好取1mL的饱和澄清石灰水,现象最明显;故填:

取1mL的饱和澄清石灰水。

3、为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的最佳实验条件,用木炭粉和氧化铜的干燥混合物1~2.5g进行系列实验。

【查阅资料】碳还原氧化铜得到的铜中可能含有少量红色的氧化亚铜(其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进行实验】实验1:

取质量比为1:

11的木炭粉和氧化铜混合物1.3g,进行实验。

序号

1-1

1-2

装置

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黑色粉末中混有少量红色固体

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实验2:

取一定量的混合物,用1-2装置进行实验。

序号

木炭粉与氧化铜的质量比

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2-1

1:

9

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

混有少量黑色物质

2-2

1:

10

混有很少量黑色物质

2-3

1:

11

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2-4

1:

12

无黑色物质

2-5

1:

13

混有较多黑色物质

(1)氧化亚铜的化学式为Cu2O。

(2)实验1-2中,证明产生了二氧化碳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3)实验1-2中,待反应结束,先将导气管从石灰水中取出,然后关闭止水夹,让产物自然冷却。

若不关闭止水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空气会进入试管中,使生成的灼热的铜重新被氧化。

(4)实验1的目的是探究氧化铜与木炭的受热面积对其反应的影响。

(5)实验2的结论是木炭与氧化铜质量比为1:

12时恰好完全反应,因此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最佳质量比为1:

12。

【反思与评价】

(1)有同学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进行实验。

你认为这样建议的理由是增大了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反应进行得更充分。

(2)实验2未进行质量比为1:

14的实验,理由是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1:

13时,氧化铜已过量。

答案:

解:

【进行实验】

(1)氧化亚铜中,铜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所以氧化亚铜的化学式为Cu2O;故填:

Cu2O;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所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证明生成了CO2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填: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3)待反应结束,先将导气管从石灰水中取出,然后关闭止水夹,让产物自然冷却。

若不关闭止水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空气会进入试管中,使生成的灼热的铜重新被氧化;故填:

空气会进入试管中,使生成的灼热的铜重新被氧化;

(4)实验1中实验1-1混合物的受热面积大于实验1-2中混合物的受热面积,故是探究氧化铜与木炭的受热面积对其反应的影响,故填:

探究氧化铜与木炭的受热面积对其反应的影响;

(5)实验2提供的数据以及实验现象可以看出,木炭与氧化铜质量比为1:

12时恰好完全反应,因此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最佳质量比为1:

12,故填:

木炭与氧化铜质量比为1:

12时恰好完全反应,因此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最佳质量比为1:

12;

【反思与评价】

(1)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的接触面积大,反应更充分;故填:

增大了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反应进行得更充分;

(2)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1:

13时,氧化铜已过量,所以没有必要进行质量比为1:

14的实验;故填:

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1:

13时,氧化铜已过量。

4、我们已经学过,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可快速产生氧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

某课外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动物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增强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下降;FeC13也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为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CI3催化效率的高低,该同学在28℃环境下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过氧化氢酶和FeC13催化效率哪个更高?

【实验材料】适宜浓度的FeC13溶液,适宜浓度的新鲜猪肝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适宜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等。

【实验步骤】①取2支洁净的试管,编号为1、2,并各注入3mL适宜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

②向1号试管内滴入2滴适宜浓度的FeC13溶液,向2号试管内:

滴入2滴适宜浓度的新鲜猪肝研磨液;

③若用排水法收集产生的氧气,通过测量测量收集等体积氧气所需时间准确比较二者催化效果。

(答一种即可)

【拓展延仲】在以上探究的基础上,该同学又完成了“探究温度对猪肝研磨液和FeC13催化效率的影响”实验。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图中代表猪肝研磨液催化效率的曲线是乙。

判断的理由是过氧化氢酶的活动性受温度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增长,酶的活动性增强;超过适宜的温度范围,酶的活动性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

【反思】甲同学认为从上述曲线可以看出氯化铁的催化效率随温度升高而一直增大,你同不同意?

 不同意(填“同意”或“不同意”)理由是:

温度达到一定范围内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可能也发生变化。

   查阅资料发现FeC13中实际是铁离子起催化作用,而猪肝中是过氧化氢酶起催化作用。

有同学认为以上对比实验不够严谨。

理由是不能保证过氧化氢酶溶液的浓度与铁离子溶液的浓度一致。

答案:

解: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O2↑;故填:

2H2O2

2H2O+O2↑;

【实验步骤】②在对比实验中,相同条件可以多个,但不同条件只有一个,所以第2个试管中滴加猪肝研磨液的量、浓度及新鲜程度应该是相同的;故填:

滴入2滴适宜浓度的新鲜猪肝研磨液;

③若用排水法收集产生的氧气,通过测量收集等体积氧气所需时间;准确比较二者催化效果乙,过氧化氢的催化剂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呈正比,后随温度呈反比;

【拓展延仲】根据酶的性质可知,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图中代表猪肝研磨液催化效果的曲线是乙;理由是:

酶的活动性受温度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增长,酶的活动性增强;超过适宜的温度范围,酶的活动性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

故填:

乙;酶的活动性受温度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增长,酶的活动性增强;超过适宜的温度范围,酶的活动性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

【反思】甲同学认为从上述曲线可以看出氯化铁的催化效率随温度升高而一直增大,不同意这种观点,理由是:

温度达到一定范围内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可能也发生变化。

查阅资料发现FeC13中实际是铁离子起催化作用,而猪肝中是过氧化氢酶起催化作用。

有同学认为以上对比实验不够严谨。

理由是不能保证过氧化氢酶溶液的浓度与铁离子溶液的浓度一致。

故填:

不同意;温度达到一定范围内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可能也发生变化;不能保证过氧化氢酶溶液的浓度与铁离子溶液的浓度一致。

取1mL的饱和澄清

5、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室温下做了如下的探究实验,将打磨后大小相同的铝片分别放入稀盐酸和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1)铝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H2SO4═Al2(SO4)3+3H2↑

(2)x=5,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来比较铝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2Al+3H2SO4═Al2(SO4)3+3H2↑产生气泡的快慢

反应进程/min

1

2

5

15

20

pH=1的HCl

少量气泡

较多气泡

大量气泡

反应剧烈

铝片耗尽

pH=1的H2SO4

均无明显现象(无气泡)

【查阅资料】:

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之间的反应实际上是金属与酸中 H+发生反应;pH 相同的酸,H+浓度相同。

【提出问题】:

铝片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

铝表面铝表面的致密氧化膜有保护作用,使H+与铝不易接触。

猜想二:

Cl-对H+与金属铝的反应起促进作用。

猜想三:

SO42-对H+与金属铝的反应起阻碍作用。

【实验验证】:

编号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将去膜的铝片(少量)与HCl反应

有大量气泡产生

猜想一不成立

2

将去膜的铝片(少量)H2SO4反应

起初能反应,一段时间后反应停止

3

取表面积相同,质量相等的铝片,分别加入pH=1、等量的稀盐酸和稀硫酸中

向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加入1gNaCl晶体

 

有大量气泡产生

           

猜想二成立

 

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加入1g硫酸钠晶体

无明显现象

猜想三不成立

(3)将未经砂布打磨的铝条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和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B

A.AB 段的化学反应是:

Al2O3+6HCl═2AlCl3+3H2O

B.A 点盐酸浓度最低 C 点盐酸浓度最大

C.CD 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体温度

D.D、E 两点处的气体压强相等

【获得结论】:

同学结合实验和相关资料,最终获得结论:

铝表面的氧化膜不仅能被 H+所破坏,还能被酸

溶液中的阴离子所破坏。

不同的阴离子破坏能力不同,Cl-对氧化膜的破坏能力较 SO42-强。

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阻止氧化膜的形成。

②破坏已生成的氧化膜。

铝表面的氧化膜被破坏后,使 H+与铝原子直接接触,迅速

反应生成氢气。

而 SO42-对铝与 H+的反应没有阻碍作用,但破坏氧化膜的能力很弱,使 H+与铝原子不能接触,

反应不能进行。

故铝与稀硫酸几乎不反应。

基于实验结论,思考:

铝片与硫酸铜、氯化铜溶液反应现象应该怎样?

并设计实验验证。

实验设计

现象

结论

 

取5ml的硫酸铜溶液与试管中,加入大小相同的一块铝片

 

出现红色物质较慢

 

SO42-对铝与H+的反应没有阻碍作用,但破坏氧化膜的能力很弱

 

取5ml氯化铜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大小相同的另一块铝片

 

出现红色固体物质较快

 

Cl-破坏了铝表面的氧化膜,加速了反应;Cl-对氧化膜的破坏能力较

SO42-强

答案:

解:

(1)铝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l+3H2SO4═Al2(SO4)3+3H2↑,故填:

2Al+3H2SO4═Al2(SO4)3+3H2↑;

(2)本实验利用的控制变量法,盐酸和硫酸的体积不是变量,所以x=5mL,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气泡产生的快慢来比较铝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猜想与假设】猜取表面积相同,质量相等的铝片,分别加入pH=1、等量的稀盐酸和稀硫酸中,向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加入1gNaCl晶体,有大量气泡产生,猜想二成立;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加入1g硫酸钠晶体,无明显现象,猜想三不成立;故答案为:

5mL;气泡产生的快慢;氯离子能加快H+与金属铝的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加入1g硫酸钠晶体;

(3)将未经砂布打磨的铝条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和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点盐酸浓度最低,C点盐酸浓度最大;故选B;

设计实验验证:

取等量的硫酸铜、氯化铜溶液于试管中,分别加入打磨后大小相同的铝片,观察现象;放在氯化铜溶液中的铝片表面出现红色物质较快或放在硫酸铜溶液中的铝片表面出现红色固体物质较慢;氯离子破坏了铝表面的氧化膜,加速了反应;

故填:

B;取5ml的硫酸铜溶液与试管中,加入大小相同的一块铝片、出现红色物质较慢、SO42-对铝与H+的反应没有阻碍作用,但破坏氧化膜的能力很弱;取5ml氯化铜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大小相同的另一块铝片、出现红色固体物质较快、Cl-破坏了铝表面的氧化膜,加速了反应;Cl-对氧化膜的破坏能力较SO42-强。

6、镁条在空气中久置表面会变黑。

某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镁条变黑的条件。

【查阅资料】①NaOH浓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②浓硫酸有吸水性,常用做气体的干燥剂

③常温下,亚硫酸钠(Na2SO3)可与O2发生化合反应。

【猜想与假设】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

【进行实验】通过控制与镁条接触的物质,利用如图装置(镁条长度为3cm,试管容积为20mL)分别进行下列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20天。

编号

主要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

先充满用NaOH浓溶液洗涤过的空气再加入2mL浓硫酸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2

加入2mLNaOH浓溶液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3

先加入2mL浓硫酸

再通入约4mLCO2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4

先加入4mL饱和Na2SO3溶液

再充满CO2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5

先加入2mL蒸馏水

再通入约4mLCO2

镁条第3天开始变黑

至第20天全部变黑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和2中,NaOH浓溶液的作用是 吸收二氧化碳。

(2)实验1的目的是探究镁条变黑是否只和氧气有关。

(3)实验3中,试管内的气体主要含有CO2、O2、N2。

(4)得出“镁条变黑一定与CO2有关”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2、5(填编号)。

(5)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镁条变黑的条件是需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同时存在。

【反思与评价】

(6)在猜想与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镁条变黑与N2和稀有气体无关,其理由是常温下,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

(7)由质量守恒定律推测,镁条变黑后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Mg、C、O、H元素。

答案:

解:

(1)实验1和2中,NaOH浓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

故填:

吸收二氧化碳。

(2)实验1中除去了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目的是探究镁条变黑是否只和氧气有关。

故填:

探究镁条变黑是否只和氧气有关。

(3)实验3中除去了水蒸气,试管内的气体主要含有CO2、O2、N2。

故填:

O2、N2。

(4)得出“镁条变黑一定与CO2有关”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2、5,这是因为2中只含有水蒸气和氧气,镁条不变色,5中含有水蒸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镁条变黑色。

故填:

2、5。

(5)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镁条变黑的条件是需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同时存在。

故填:

需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同时存在。

(6)在猜想与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镁条变黑与N2和稀有气体无关,其理由是常温下,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

故填:

常温下,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

(7)由质量守恒定律推测,镁条变黑,是因为镁和水蒸气、氧气、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因此生成物中一定含有Mg、C、O、H元素。

故填:

Mg、C、O、H。

7、小红发现切开的苹果会很快变色,为了探究氧气是否参与了苹果变色的过程。

【提出假设】氧气参与了苹果变色的过程。

【设计实验】实验1:

探究使苹果变色的气体成分。

【实验步骤】

①准备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A为用排水集气法收集的l瓶氧气(填名称),B为1瓶空气,C瓶中为空气,3个集气瓶容积均为250mL;

②在C瓶中做红磷燃烧的实验,待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至水不再进入集气瓶中,测量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50mL,剩余气体的主要成分为氮气;

③再将大小相同的苹果块依次迅速放入集气瓶A、B和C中,记录苹果的变色时间。

A

B

C

放入苹果起始时间

下午2:

00

下午2:

00

下午2:

00

实验现象

下午2:

03苹果变色

下午2:

09苹果变色

下午2:

19苹果未变色

【实验结论】,苹果变色是(填“是”或“不是”)化学变化。

实验2:

探究苹果变色消耗的气体体积。

小红分别在A、B两瓶中再做了步骤②如图C所示红磷燃烧实验,记录了实验后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请你在表格中填写B瓶苹果消耗气体的体积。

A

B

进入水的体积

    200mL

    42rnL

苹果消耗气体的体积

    50mL

 

8.8mL

【实验反思】实验过程中有一些因素会导致测量的结果不够准确,写出其中一种因素

答案:

解:

【实验步骤】

①因为假设氧气参与了苹果变色的过程,所以A为用排水集气法收集的l瓶氧气。

故填:

氧气。

②消耗氧气后,剩余气体的主要成分是氮气。

故填:

氮气。

【实验结论】

有实验现象可知,苹果变色,是因为和氧气发生了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故填:

是。

由A中可知,苹果能够消耗50mL氧气,而42mL空气中含有氧气体积为:

42mL×21%=8.8mL,B中的8.8mL氧气完全反应,因此B中消耗氧气体积是8.8mL。

故填:

8.8mL。

【实验反思】

实验过程中有一些因素会导致测量的结果不够准确,例如装置漏气、苹果块表面积不同等。

故填:

装置漏气。

8、把燃着的小蜡烛放入一个集气瓶中并塞紧胶塞,蜡烛一会儿就熄灭了。

那么,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呢?

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猜想】猜想I:

蜡烛燃烧把集气瓶内的氧气耗尽,导致蜡烛熄灭。

猜想Ⅱ:

蜡烛燃烧随集气瓶内氧气含量降低而变弱,放出的热量减少,使温度降低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导致蜡烛熄灭。

猜想Ⅲ:

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能灭火,导致蜡烛熄灭。

【进行实验】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来验证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点燃蜡烛并连同胶塞上的其他仪器、药品一起放入集气瓶中,塞紧胶塞

蜡烛火焰逐渐变微弱,最终熄灭

蜡烛熄灭并静置冷却后,将铜网勺上提,使盛白磷的铜网勺高于试管口,试管倒下,水流出

一会儿后,白磷燃烧有大量白烟产生

【分析及结论】

(1)蜡烛熄灭前要让白磷浸没在小试管所盛的水中,目的是防止白磷消耗氧气。

(2)蒸气瓶中装入一些生石灰是为了升高(选填“升高”或“降低”)瓶内的温度,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3)瓶内的白磷燃烧,证明猜想Ⅰ和Ⅲ不成立。

答案:

解:

(1)蜡烛熄灭前要让白磷浸没在小试管所盛的水中,目的是防止白磷消耗氧气。

故填:

防止白磷消耗氧气。

(2)蒸气瓶中装入一些生石灰是为了升高瓶内的温度,这是因为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O═Ca(OH)2。

故填:

升高;CaO+H2O═Ca(OH)2。

(3)瓶内的白磷燃烧,说明集气瓶中的氧气没有完全反应,二氧化碳没有达到灭火的浓度,即证明猜想Ⅰ和Ⅲ不成立。

故填:

Ⅰ;Ⅲ。

9、化学课上,张老师用排水法收集了一瓶氧气,然后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结果木条复燃了。

爱动脑筋的小听同学思考:

空气中的氧气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而老师收集的氧气却可以,于是提出 了问题:

是否只有纯氧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呢?

张老师告诉同学们:

“并不是只有纯氧才能使带火星的 木条复燃”。

【提出问题】究竟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多少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探究准备】

(1)兴趣小组的同学先复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