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题详解.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题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题详解.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题详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要(2014年)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B)
A.关于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第2页共6页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C.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规律
D.关于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规律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是(C)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B)
A.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万物是否运动发展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问题的不同回答
5.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6.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7.马克思的两个伟论发现是(C)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8.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9.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畴的正确理解是(B)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B.物质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 C.结构性 D.层次性
11.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D)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1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D)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B.意识是人脑的一种分泌物
C.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13.意识的本质是(A)
A.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B.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人感觉的总和D.思想观念的集合
14.哲学史上两个基本派别是(C)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一元论和二元论
1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A)
A.物质畴B..实践畴C.运动畴D.意识畴
16.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D)
A.人可以改变规律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消灭规律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7.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A)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18.“我思故我在”,这是一个(A)的命题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
19.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析性统一的规律是(C)
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20.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深切体会到: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B)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2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 C.结构性 D.层次性
22.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是(C)
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3.唯物辩证法是实质和核心是(A)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容与形式的关系
24.“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是一种(A)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25.“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7.矛盾的根本属性是(A)
A.同一性和斗争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
C.有条件性和无条件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
28.“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名言直接的哲学依据是(C)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外因相互作用的规律
2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B)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3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A)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31.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32.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的这段话说明了(A)
A.社会规律的客观性B.规律的平等性
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D.规律的能动作用
33.“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34.“牵牛要牵牛鼻子”这句通俗形象的话,包含的哲学原理是(C)
A.要抓住矛盾的同一性 B.要抓住矛盾的普遍性
C.要抓住主要矛盾D.要抓住矛盾的斗争性
3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C)
A.是否被多数人拥护B.是否被社会普遍承认
C.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一致D.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
3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37.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飞跃是(B)
A.理性认识指导实践B.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指导实践D.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
38.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这一观点是(D)
A.诡辩论的观点 B.折衷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39.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B)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4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D)
A.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先进与落后、革新与守旧之间的矛盾
C.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41.15.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最基础的关系是(B)
A.政治关系 B.生产关系
C.阶级关系 D.思想关系
42.区分各种经济时代的客观物质标志是(D)
A.科学技术的进步B.社会财富的多寡
C.生产方式的性质D.生产工具的进步
43.在社会发展中起根本性决定作用的因素是(D)
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社会意识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44.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C)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的存在B.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国家的存在
4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D)
A.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先进与落后、革新与守旧之间的矛盾
C.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4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C)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47.“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句话是说(A)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C.生产力间接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48.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要坚信(D)
A.群众有自发的社会主义觉悟B.群众有高度的改革开放自觉性
C.群众运动具有天然合理性D.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49.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C)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的存在B.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国家的存在
50.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B)
A.正比B.反比C.固定比列D.没有关系
51.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52.马克思说:
“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这句话表明(D)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53.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受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D)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D)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B.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C.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D.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55.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5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B)
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价值的价值形成过程
B.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C.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D.转移价值的过程和创造价值的过程
57.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B)
A.资本各部分有不同的实物形式B.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起不同的作用
C.资本各部分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D.资本各部分的构成不同
58.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B)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生产规律
C.平均利润率规律D.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
5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B)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60.在资本主义工资形式上,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A)
A.必要劳动 B.剩余劳动 C.无酬劳动 D.抽象劳动
61.在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资本积累的后果是(C)
A.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趋势B.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C.社会资本总量急剧增加 D.不变资本比重下降
62.资本的不同部分按其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B)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C.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D.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63.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B)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6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B)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生产规律
C.平均利润率规律D.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
65.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6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
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67.金融资本是(C)
A.工业垄断资本和农业垄断资本融合而成的垄断资本
B.工业垄断资本和商业垄断资本融合而成的垄断资本
C.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业垄断资本融合而成的垄断资本
D.商业垄断资本和银行业垄断资本融合而成的垄断资本
68.垄断资本条件下垄断企业竞争的目的是为了(C)
A.获得平均利润 B.获得超额利润
C.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D.消灭中小企业
69.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D)
A.“代理制”B.“个人联合”C.“企业联合”D.“参与制”
70.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是(C)
A.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
B.C的比重越来越大,V的比重越来越小
C.两大部类及两大部类各部门之间顺利实现交换补偿
D.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71.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A)。
A.金融资本B.银行资本C.工业资本D.商业资本
7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A)
A.剩余价值B.资本积累C.资本集中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73.资本输出的实质是(D)
A.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手段
B.发达国家带动其商品输出的手段
C.发达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一种互助互利关系
D.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它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
74.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B)
A.有利于所有国家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75.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D)
A.寄生的资本主义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D.过渡的资本主义
76.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C)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77.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D)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78.“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C)
A.相互矛盾的B.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C.有着在联系的D.容和形式的关系
79.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指(D)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80.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D)
A.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德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8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包括(A)
A.解放发展生产力
B.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判断题
1.世界统一于存在。
(X)
2.哲学就是世界观。
(X)
3.马克思主义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
4.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X)
5.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源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的思想学说。
(√)
6.哲学上的物质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
7.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表明意识具有第一性。
(√)
8.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分析问题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
9.“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
10.物质和意识可相互转化,说明意识也是物质。
(X)
11.量变质变是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X)
12.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
13.“蝴蝶效应”说明事物的联系都是直接关联的。
(X)
14.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
15.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就是真理。
(X)
16.社会意识决定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可见,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
(X)
17.社会历史离不开人的活动,因此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X)
18.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的作用。
(X)
19.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X)
20.归根到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21.人的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反复无限的运动过程。
(√)
22.“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
2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
23.“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
24.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25.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X)
26.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X)
27.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
28.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
29.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
(√)
30.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
(X)
31.同学买来送给你的生日礼物属于商品。
(X)
32.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有效地保护经济基础,就一定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X)
33.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X)
34.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
(X)
35.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X)
36.只有矛盾的斗争性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X)
37.国家是以血缘关系来划分。
(X)
38.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
(X)
39.真理与价值毫不相干。
(X)
40.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经济基础。
(X)
4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
42.资本主义社会金融危机的不断爆发说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
(√)
4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X)
43.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
44.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所有垫付资本的产物和增加值。
(X)
45经济全球化既有其积极后果,也有其消极后果。
(√)
4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47.经济基础是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
(X)
48.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
49.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根本属性。
(X)
50.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
(X)
51.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
52.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
(√)
53.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
(√)
简答:
1.简述“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的涵及其二者关系
“两个必然”: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1分)
“两个决不会”: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分)
关系:
“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1分)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诉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1分)
2.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容和变化发展的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答对1点2分,全对5分)
3.为什么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这是因为:
第一,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经济条件。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答对1点2分,全对5分)
4.简述经济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建立、巩固、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无产阶级政权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社会主义建设也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答对1点2分,全对5分)
5.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容是什么?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分)其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前者的不同回答,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哲学派别。
根据后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分)
6.简述唯物辩证法总的观点和基本规律。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2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3分)
7.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与不断演化给资本主义带来一些现实性的或潜在性的危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发展国有经济,雇员持股、股份社会化、福利制度、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等措施,对资本主义矛盾进行调整,以期达到缓解矛盾,甚至阻止资本主义灭亡的目的。
(2分)资本主义自我调整的原因,表面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