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综课题组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66621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综课题组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理综课题组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理综课题组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理综课题组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理综课题组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理综课题组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验.docx

《理综课题组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综课题组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理综课题组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验.docx

理综课题组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验

 

“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组

网络备课方案实施研究

罗才忠

网络备课方案

新课程网络备课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准绳,合理的编辑、组织、选择教材中有价值的内容,灵活地选择教学素材与学生共同探索。

教师要拥有多种文本的教材。

这些教材各有特色,教师可以对照、比较、分析它们的特色,研究《课程标准》的要求,去粗取精,设计教案。

教案是教师的作品、专利。

每个人有自己教案的特色,它有较强的针对性。

一个教案多个班级上课用是传统的教案模式。

每个班级要依特色修正教案。

教案是教学的思路,是教学的提示,但不是教学程序,更不是教学全过程。

教案要有弹性,在学生活动中有计划地调整教案。

教案要服从教学活动,服从于教学的发展,服从于学生的思维与认知心理。

教案不是演戏的脚本,无须背诵台词。

教学不是呆板地履行教案,而是在实施教案中发现与实际不符合之处,及时地调整与改进教案。

打破传统的单课时备课方法,选择章节总体设计,章节备课方案。

教案的长度不能超过二课时,要研究二课时连上的可行性,逐步试行两课时连上。

欲研究新课程网络章节备课方案,必须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一、校内资源共建原则

同一学校的年级备课组采取集体备课,资源共建原则。

同一个模块进行章节分工,每一章的每一节由一个教师执笔设计教案,集体参与讨论,集中集体智慧,修改定稿存档且备份,形成校本特色教案。

这些教案的专利是执笔教师的,备课任务算集体完成的。

这样可以减轻教师备课负担,提高集体备课质量,让广大的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新课程课堂教学。

初、中级教师在高级教师的指导下每学期上传不少于一篇教案和五篇教学反思(或教学案例)到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的网站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栏目中(市县教研室检查督促,学校考查核实),同时发电子邮件至:

czluo@,供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每学期进行案例和论文(教学反思算作论文)评比用。

评比网上比重占30%,看点击率和教师的评论;网下评比比重占70%,算评委的平均分。

二、省内资源共享原则

各校可以从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的网站上下载教案进行加工处理。

对下载的教案修改运用算完成备课任务。

样本实验学校要提前一个月将教案上传,教案也可以由全省教师自由提供。

教案上传文件名格式****(学校名四个字)***(作者名)*********(教案名)。

用wrd文档发电子邮件至:

Czluo@供评比用。

三、模块备课参照原则

1、章节总体设计原则

备课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解释“课标要求”,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与特色”,作出“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建议”对比旧大纲与新课标作出“评价建议”

严禁超标评价。

2、教案设计基本模式

(1)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态与价值

(2)教学重、难点

(3)学法与教学用具

(4)、教学设想

(5)、评价设计

附件一:

章节总体设计参考样本

附件二:

三维目标和教学设想的基本要求

附件三:

教案设计参考范例

附件四:

网络章(节)教案评比资格与评价指标

 

附件一:

章节总体设计参考样本

数学1第一章(节)集合

一、课标要求

本章(节)是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

1.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3.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4.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5.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6.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二、编写意图与特色

1.高中课程不涉及集合论理论,但是作为近现代数学语言重要组成部分的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述数学对象和结构.在高中数学课程里,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集合是一个不加定义的概念,教材力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知识,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2.在教材编写中尽量创设使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情境和机会,使学生掌握集合语言.并注意运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图示认识抽象概念.教材中无论是在概念的引入,还是集合语言的运用方面都充分体现了直观的思想,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抽象的集合语言.

3.教材在例题、习题的编排上注重让学生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理解数学中出现的集合语言,并能使用集合语言表述数学问题,运用集合的观点,研究、处理数学问题.

4.本章按以下三节进行:

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二节,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第三节,集合的基本运算.本章在知识安排上以及节的名称上都与以往的处理有很大的区别.节的名称及相应内容的安排则显现出知识处理的条理性.例如,第二节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是将集合的包含和相等关系放在这一节,并给出子集的概念,第三节集合的基本运算,是将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放在这一节,并给出全集的概念,这样给学生展现出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学习.每节内容都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并恰当运用Venn图和数轴表示集合间的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从直观上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集合语言处理问题,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5.在例题和习题的编排中,渗透了集合中的分类思想,让学生体会到分类思想在生活中和数学中的广泛运用.本章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到集合是一种语言,使用集合语言能简洁、准确地表达一类事物.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建议

本章(节)教学时间约4课时.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约1课时)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约1课时)

§3集合的基本运算(约2课时)

四、评价建议

1.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关注学生在数学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对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充满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能否体会集合语言准确、简洁的特征;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2.正确评价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关注学生在本章(节)及今后学习中,能否正确理解以及恰当运用集合语言。

包括:

正确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使用集合语言表述数学问题;运用集合的观点研究、处理数学问题;针对不同的具体问题时,是否恰当地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进行描述。

 

附件二:

三维目标和教学设想的基本要求

一、三维目标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要求

知识与技能是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掌握及其运用。

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知道/了解/模仿、理解/独立操作、掌握/运用/迁移,且高一级的层次要求包括低一级的层次要求。

(1)知道/了解/模仿:

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体会,知道这一知识与技能内容是什么,并能在有关的问题中加以识别、初步理解与应用。

(2)理解/独立操作:

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能够解释、表述、归纳、总结知识与技能;并能进行比较与判断,利用知识与技能解决有关数学问题。

(3)掌握/运用/迁移:

要求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内在联系,研究与分析问题的表象,选择解决问题的决策与方法。

能运用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较为复杂的或综合性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要求

过程与方法是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1)经历/模仿:

要求能够观察、体验数学素材,查阅、收集数学信息,借助、模仿他人成功的经验,尝试新的解题思路。

(2)发现/探索:

要求能够梳理、整理知识脉络,研究、探索数学本质,寻求、设计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年求是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对数学学习的反应与认同,对数学知识的领悟与内化。

即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1)反应/认同:

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思维的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

(2)领悟/内化:

获得、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养成、发挥锲而不舍的精神,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设想的要求

新课程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提倡有良好的开头“创设情景揭示课题”和精彩的结尾“承上启下留下悬念”,更重要的是要设置“探讨论证”、“反馈矫正”环节,要求“学法指导,探讨新知”、“推理论证,发展思维”和“质疑答辩,排难解惑”、“互问互检巩固深化”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附件三:

请参看颜仁海的“网络备课方案教学设计---集合”

附件四:

网络章(节)教案评比资格与评价指标

网络章(节)教案评比资格:

用Word五宋书写成电子文档提前30天发电子邮件至:

Czluo@,经过审查符合《方案》要求者。

网络章(节)教案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

比重

得分

1.解释课标要求

5%

2.理解编者意图

5%

3.课时安排建议

5%

4.三维目标合理

5%

5.学法学具运用

10%

6.教学设想合理

50%

7.训练层次分明

10%

8.评价设计扣标

10%

总分

 

姓名

专业职务

研究专长

学历

学位

工作单位

罗才忠

中高

邢福楷

中高

谢群峰

中高

王涵

中高

王继源

中高

黄耀国

中高

颜仁海

中高

邹志华

中高

潘明

中高

蔡芙蓉

中高

许振开

中高

周兰芳

中高

贾天友

中高

吴公强

中高

陈文彩

中高

贺航飞

中一

预期最终成果

相关论文和各个模块的教学研究及其完整的高质量的教学设计

主要阶段性成果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段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2009.4—

2009.10

新课程必修模块教学研究数学1教学设计

配套教学

设计

邹志华

2

2009.4—

2009.10

新课程必修模块教学研究数学2教学设计

配套教学

设计

邢福楷

3

2009.4—

2009.10

新课程必修模块教学研究数学3教学设计

配套教学

设计

何航飞

4

2009.4—

2009.10

新课程必修模块教学研究数学4教学设计

配套教学

设计

陈文彩

5

2009.4—

2009.10

新课程必修模块教学研究数学5教学设计

配套教学

设计

王继源

6

2009.4—

2009.10

新课程选修模块教学研究数学1-1教学设计

配套教学

设计

潘明

7

2009.4—

2009.10

新课程选修模块教学研究数学1-2教学设计

配套教学

设计

王涵

贾天友

8

2009.4—

2009.10

新课程选修模块教学研究数学2-1教学设计

配套教学

设计

黄耀国

9

2009.4—

2009.10

新课程选修模块教学研究数学2-2教学设计

配套教学

设计

谢群峰

10

2009.4—

2009.10

新课程选修模块教学研究数学2-3教学设计

配套教学

设计

吴公强

11

2009.4—

2009.10

新课程选修模块教学研究数学4-1教学设计

配套教学

设计

蔡芙蓉

12

2009.4—

2009.10

新课程选修模块教学研究数学4-4教学设计

配套教学

设计

蔡芙蓉

13

2009.4—

2009.10

新课程选修模块教学研究数学4-5教学设计

配套教学

设计

蔡芙蓉

最终研究成果

序号

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2009.12---

2010.08

新课程必修模块教学研究数学1

教师用书

邹志华

2

2009.12---

2010.08

新课程必修模块教学研究数学2

教师用书

邢福楷

3

2009.12---

2010.08

新课程必修模块教学研究数学3

教师用书

何航飞

4

2009.12---

2010.08

新课程必修模块教学研究数学4

教师用书

陈文彩

5

2009.12---

2010.08

新课程必修模块教学研究数学5

教师用书

王继源

6

2009.12---

2010.08

新课程选修模块教学研究数学1-1

教师用书

潘明

7

2009.12---

2010.08

新课程选修模块教学研究数学1-2

教师用书

王涵

贾天友

8

2009.12---

2010.08

新课程选修模块教学研究数学2-1

教师用书

黄耀国

9

2009.12---

2010.08

新课程选修模块教学研究数学2-2

教师用书

谢群峰

10

2009.12---

2010.08

新课程选修模块教学研究数学2-3

教师用书

吴公强

11

2009.12---

2010.08

新课程选修模块教学研究数学4-1

教师用书

蔡芙蓉

12

2009.12---

2010.08

新课程选修模块教学研究数学4-4

教师用书

蔡芙蓉

13

2009.12---

2010.08

新课程选修模块教学研究数学4-5

教师用书

蔡芙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