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指导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6633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指导书.docx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指导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指导书.docx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指导书

 

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本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单元形状和结构本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第三单元能量本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知道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

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

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

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一)研究杠杆的秘密

【实验目的】

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实验材料】

杠杆尺25个、钩码25盒。

【实验方法】

在杠杆尺的左边挂上钩码当作被撬动的重物,右边挂上钩码当作撬动时我们用的力。

1.小组任意在杠杆尺两端挂钩码,记录下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并记录下此时杠杆尺的状态。

2.重复几次实验,收集几组不同的数据。

3.将2-3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进行整合,汇集成一个更大的数据库。

4.对这个数据库进行分析,将能省力的情况、费力的情况、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出杠杆在什么条件下省力?

在什么条件下费力?

在什么条件下不省力也不费力?

【注意事项】

1.在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数据中,寻找有用的数据来说明问题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

2.数据越多越能说明问题,所以在实验中要收集尽可能多的数据。

3.杠杆尺左右只选一个位置挂钩码。

(二)滑轮和滑轮组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认识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实验材料】

铁架台25个、50厘米长的线25根、滑轮25个、带钩滑轮25个、钩码25盒、测力计25个。

【实验方法】

1.用铁架台做支架,安装一个定滑轮,把一根绳子放到定滑轮上,在绳子的两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直到平衡。

2.用铁架台做支架,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绕过动滑轮向上提,动滑轮下挂重物。

3.将一个滑轮固定在铁架台的上端,作为定滑轮;在定滑轮的固定钩上系上一根线,绕过另一个滑轮后再绕过已固定的定滑轮,组成一个简单的滑轮组。

【注意事项】

1.在做动滑轮的实验中要注意考虑到摩擦力的存在。

它会影响实验的成功。

2.实验器材可以用简单机械实验盒里的材料进行组装。

(三)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

【实验目的】

研究条形材料抗弯曲能力与宽度、厚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

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3张、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4张,铁垫圈适量。

【实验方法】

1.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

将纸裁成长大约25厘米,宽分别是3厘米、6厘米、12厘米(或2厘米、4厘米、8厘米)的纸条,分别把裁好的纸条架在高度相同、跨度相同的两个“桥墩”上,一个一个地在纸条的中间部位放上垫圈,直到纸条中部刚好接触到桌面为最大弯曲度,这时承载的垫圈数为纸条的抗弯曲能力,作好记录。

2.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

把0.5毫米左右厚的卡纸切成长约25厘米、宽约3厘米的条形,再分两张、四张分别粘在一起压平,做成厚为1张纸、2张纸、4张纸而长宽相等的三个纸横梁。

然后分别把压好的纸横梁架在高度相同、跨度相同的两个“桥墩”上,一个一个地在纸条的中间部位放上垫圈,直到纸条中部刚好接触到桌面为最大弯曲度,这时承载的垫圈数为纸条的抗弯曲能力,作好记录。

【注意事项】

1.实验为对比实验,实验提供的纸条一个是长度相同、宽度不同,另一个是要长宽相同,只有厚度不同,除此之外还要控制架空的长度相同,放垫圈的位置相同(一般放在中间),弯曲的程度相同。

为了保证纸条弯曲的程度相同,要控制纸条垫起相同的高度,每次实验以纸条弯曲接触到桌面为标准。

2.做不同厚度的纸条可以用相同的纸粘贴而成,纸条厚度就用粘在一起的张数表示。

选用的纸不能太薄,太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或者差不多只能承受自身重量,不能再承受另外的重量了,那就无法进行对比了。

实际试用,0.5毫米左右的卡纸比较合适。

3.做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与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构成相互比较的结构,通过两个实验效果的比较,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增加纸梁的厚度是增加抗弯曲能力的最好方法。

(四)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实验目的】

研究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知道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实验材料】

大小相同的纸每组10张、铁垫圈适量、胶水1个。

【实验方法】

用同样的纸折出像条形钢材那样的各种形状,并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注意事项】

1.要求学生自己去折出几种形状来试验,而不是教师给他们几种形状去研究。

教科书测试记录表中画的几种形状是列举性的,不是规定性的。

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找到哪一种形状抗弯曲能力最强,而是发现改变薄形材料的“一”字形形状,都可以增大它的抗弯曲能力。

2.为学生提供实验的纸不能太薄,纸太薄保持不住形状,也就无法研究下去了。

用类似图画纸、牛皮纸那样厚的纸比较合适,容易折叠又比较容易保持住形状。

3.实验要控制的不变条件是纸的长、宽和厚薄;架空的距离;放垫圈的位置。

唯一改变的是纸条的形状。

【补充说明】

《增强抗弯曲能力》及《拱形的力量》:

在这里利用垫圈来使各种形状的纸弯曲,使用数量会很多(大约需要上百个),如使用2克的钩码,这样在做实验时只要10~20个。

教师可以称出垫圈的重量,算出一个钩码等于几个垫圈,这样使实验更容易操作。

在《拱形的力量》一课中增加了做瓜皮拱的活动。

概念和活动比原设计丰富和深入了。

因为后面要专课研究桥,所以这里让学生体验一下瓜皮拱的活动,为后续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并把愿教材赵州桥的内容从正文中移出,移到教师用书中,作为本课的机动处理内容。

搭瓜皮拱要注意的问题:

瓜皮拱不像纸拱,做不好要垮,所以做的时候切口要指向圆心,切口处最后放一张餐巾纸,大小与切口面相同或略小,用来吸收渗出的水。

拱脚处要用物体抵住。

(五)通电导线、线圈和指南针

【实验目的】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认识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实验材料】

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导线、指南针、长约两米的多股绝缘导线各25份。

【实验方法】

1.组装一个点亮小灯泡的电路,把电路中的导线拉直靠在桌上指南针的上方,与磁针指的方向一致。

接通电流,看到小磁针转动,指的方向偏离了南北方向;断开电流,小磁针回复到南北方向的位置。

2.拿掉小灯泡,保留开关,安装短路的电路,再做上面的实验,实验现象会非常显著。

3.做一个线圈:

用导线在三根手指上绕10圈左右取下,用胶带固定线圈和引出的线。

把线圈立着放,指南针尽量靠近线圈的中心,接通电流,指针偏转角度最大。

【注意事项】

实验前,要把一切准备好以后再通电,看到现象后马上断开电路。

这一点很重要,教学时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

 

(六)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研究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

电池、电池盒、长约3米的多股绝缘导线、大铁钉、大头针、直径不同的3个线圈管、长短不同粗细相同的3个铁螺栓,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3个铁螺栓。

【实验分析】

学生都希望做一个磁力很大的电磁铁。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其结构有明显的联系,所以做实验寻找影响磁力大小的因素,适合学生心理需要和认知水平。

教材设计用两课时间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比较深入地探究哪些因素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并制作一个强磁力电磁铁。

经研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一是缠绕在铁芯上线圈的圈数,二是线圈中电流的强度,三是缠绕的线圈与铁芯的距离,四是铁芯的大小形状。

教师要清楚影响电磁铁磁力的这些因素,才能自如的指导学生假设、实验和汇报。

关于“验证缠绕在铁芯上线圈的圈数与磁力大小的关系”的实验,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线圈的圈数,而其他条件如电池的数量、导线的长度、铁钉的大小是不变的。

为了节约材料,可以用一根长导线先后绕制三个不同圈数的电磁铁。

为了节约时间,可以先绕制好这样的三个电磁铁,用的导线都一样长,只是线圈的圈数差别大一些,比如20圈、60圈、100圈,这样实验现象的差别较大,便于观察。

磁力的大小可以从吸起大头针的个数来区别开。

关于“电池的多少与磁力大小的关系”的实验,这是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建议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做这个实验。

实验中,唯一改变的条件是电池的数量,其他条件如铁钉的大小、导线的长度、线圈的圈数(60圈)都是不变的。

对于其他几个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准备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检验假设的对比实验,对于材料难于准备,或制作费时太多的因素可以不检验,如马蹄形铁芯、铁芯粗细、长短和线圈粗细、长短因素的检验则根据实际条件可多可少,灵活安排。

经过实验,学生应该知道:

线圈的圈数多、电流的强度强、线圈与铁芯的距离近,电磁铁的磁力就强,反之,线圈的圈数少、电流的强度弱、线圈与铁芯的距离远,电磁铁的磁力就弱。

【注意事项】

几个对比实验不但要强调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的控制之外,始终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长时间接通电磁铁,以免电池耗电太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七)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

【实验目的】

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及工作的原理。

【实验材料】

玩具小电动机25个、塑料杯或纸杯25个、橡皮筋25捆、铜质单股粗导线约20厘米长50根、铁丝做支架约长40厘米25根、电池25节、电池座25个、开关25个、导线75根、磁铁25块、大头针、透明胶带25卷。

【实验方法】

研究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是在学生观察了小电动机的构造并推测它为什么会转动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实验来检验推测的过程。

观察拆开的小电动机可以了解它的构造,小电动机外壳和后盖之间是用两个锁片扣住的,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先用工具把锁片撬直,拆开外壳和后盖后再轻松装回去。

让学生拆小电动机时要告诉学生只要轻轻拉开就行了,提醒他们拆的时候要记住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等一会还要装配还原。

小电动机的构造主要有三部分:

外壳、转子、后盖。

外壳内有一对永久磁铁,转子上有铁芯、线圈、换向器,后盖上有电刷。

看到线圈绕在铁芯上,学生会联想到电磁铁,检验转子是不是电磁铁的方法是:

从换向器向线圈通电,可以看到转子铁芯能吸起大头针,说明转子就是三个电磁铁。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观察电流流过线圈的线路:

电池→后盖接线→电刷→换向器→线圈→换向器→电刷→后盖接线→电池。

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

了解了小电动机的构造,学生很自然的就会猜想它为什么会转动起来,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检验猜想。

实验步骤如下:

1.安装支架和电路。

在倒扣的杯子上套两根橡皮筋。

把一个铁丝支架插进橡皮圈,安装在杯子上。

把两根电线用胶带缠在一起,一端线头分开成“V”字形。

另一端插入橡筋圈固定。

把电线与电池、开关连接起来。

2.安放转子。

把转子放在支架上,调节支架的位置,使得转子能够转动而不会滑下来。

3.给转子线圈通上电流,并用磁铁使小电动机转子转动起来。

4.换用两块磁铁并改变磁铁与转子的距离,改变小电动机转子的转动状态。

【注意事项】

1.课前要为学生做好实验材料的准备,从图中已经可以清楚看到这些材料应当怎样制作。

需要注意的是,“V”形叉子是关键的部件,它起的是电刷的作用,要用较粗的铜导线制作。

张开的角度要先试验一下,避免把换向器卡死,线头要用砂纸磨光。

最好把转子的换向器也磨光一下。

2.实验用的磁铁磁力要强,效果才好。

3.指导学生调节支架,一是要使转子放水平,二是支架和“电刷”距离要合适,转子不被卡住,能灵活转动又不滑落。

4.如果通了电,磁铁靠近了转子,小电动机没有转动,可以让学生动一动转子,并告诉学生这实际上是帮助转子克服静摩擦力,如果转动比较困难,可以换用磁力大的磁铁或增加一节电池。

5.教师要准备一个带导线的小灯泡是很有用的,它可以很快检测出学生组装的电路有无故障,电流是否顺利到达“V”形叉子处。

6.用两块磁铁使转子转动的指导方法是,让两块磁铁自然吸在一起,然后拉开,相对着慢慢靠近转子,距离一样,转子会平衡的转动,靠的越近,转的越快。

同时翻转两块磁铁的面(改变对着转子的南北极极性),转自一下子就反转了。

7.活动结束时,要提醒学生把材料归位。

仔细的把小电动机装配还原,还要试一试通电是否能转动起来。

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

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

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

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一)制作洋葱表皮装片

【实验目的】

学习制作洋葱表皮标本。

【实验材料】

洋葱、小刀、清水、滴管、镊子碘酒、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各25份。

【实验分析】

玻片标本是生物标本的一种。

从保存时间长短分,有临时玻片标本和永久玻片标本。

从制作的方法来分,有切片、装片、涂片和压片等。

切片,是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玻片标本,如椴树茎的永久横切片。

涂片,即用涂布的方法将动、植物中比较疏松的组织均匀地涂布在载玻片上制成的玻片标本,如血涂片。

装片,是用微小的生物或从生物体上撕下、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的玻片标本,如草履虫装片、洋葱表皮临时装片。

压片,是制成的玻片标本,如草履虫装片、洋葱表皮临时装片。

压片,是将植物或动物比较疏松的材料,用较小的压力压碎在载玻片上使其成一薄层的一种玻片标本。

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

把洋葱鳞茎切成两半,掰下其中一块,注意不要弄掉内表皮;然后在内表皮上用小刀轻轻划“井”字;用镊子撕取“井”字中间的表皮。

取到标本后就可以制作显微镜装片,具体方法如下: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5.然后将做好的洋葱表皮装片放到显微镜载物台上。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教科书第13页的资料详细介绍了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和步骤。

简单说来可以概括为这样几步,即:

安放一对光一上片一调焦一观察。

相关知识:

下面介绍两种人体细胞的制作方法。

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方法:

先用凉开水漱口,然后用牙签在口腔的腮壁处轻轻刮一下,牙签上会附着一些上皮细胞。

然后把它轻轻涂在放有一滴清水的载玻片上,搅拌一下,使细胞分散开,再盖上盖玻片。

最后从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酒染色,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就做成了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

人血涂片的制作方法是:

用蘸有'7500酒精的脱脂棉,对将要取血的部位(手指尖)进行消毒,再用消毒的针尖刺破指尖的皮肤,挤出一滴血,滴在已消毒的载玻片上;另取一块载玻片作推片,将推片自血滴左侧向右移动,当血滴均匀地附着在两片之间后,再将推片向左平稳地推移(两片成30^-45度夹角),推出均匀的血膜,待血膜晾干后即可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如果能给血膜染色观察效果更佳。

如果要制作植物的根、茎、叶的装片,就要把植物的根、茎、叶横切成极薄的薄片。

装片制作方法和洋葱表皮细胞的做法一样。

(二)采集、培养微生物

观察微生物就要采集或培养微生物。

鱼缸、池塘、溪沟的水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是采集微生物的主要场所。

微生物也可以自己利用干草培养。

教科书第17页的插图介绍的是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的方法。

取一些池塘或鱼缸中的水,倒人装有干草的烧杯中,几天后,可以发现水面上出现了霉点,这些霉点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结集而成,瓶中许多单细胞生物以及其他微生物正是以此为养料大量繁殖。

如果池水中本来就含有草履虫,那么大约10^-14天后干草培养液中就会出现大量同类生物。

其他许多单细胞生物都密布在水面之下或者干草之间。

过1-}-2周微生物就可以大量繁殖出来。

【注意事项】

本单元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提供水中活着的微生物供学生观察。

因此教师事先要在学校或学校附近的沟渠或池塘里(这些水不太流动、含有较多有机质适合微生物的生长),取一些水亲自调查一下,看看水中是否能看见微生物。

在取水时可多跑几个点,并在瓶上做好标签,回校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哪个水域里含的微生物比较多,就可以作为教学观察材料的取水处。

同时,要记录这样的水中能看见哪些微生物,针对这些微生物,草履虫是一种水中常见的单细胞原生动物,体形较大,是水中微生物的典型观察材料。

采集的方法是:

从有机物丰富的池塘、水渠、溪沟中,取水放人试管内。

将试管对着阳光,如看到有白色小点在水里游动,就说明水中可能有草履虫,带回校后再用显微镜观察、确认。

如果要需要自己培养,可将当年或前一年的稻草秆剪成3厘米长的节段,取10克左右,置于1000毫升的水中煮沸后,再继续煮10^-15分钟,待水凉18^-24小时后,就制成了草履虫培养液。

然后将采集到的草履虫放入培养液中,一星期后,草履虫就会大量繁殖出来。

在培养时要注意:

因为草履虫是好气性生物,所以培养器皿的液面上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如长期培养,隔2^-3天就需更换部分培养液,方法是用滴管吸出底部培养液和沉淀物,然后加人等量的新鲜培养液。

还需定期测定培养液的酸碱度,培养液要略带碱性(pH为6.5^-'7.5),如果偏酸,可加质量分数为1%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和。

还要及时进行显微镜检查,如果虫体瘦小、活动迟钝,需要改变培养条件,更换培养液。

如果是短期培养或在无稻草的条件下,可以每隔2^-3天向培养液中滴人1^-2滴牛奶液。

草履虫的生殖有两种,其中有性生殖为结合生殖,无性生殖以横裂方式进行。

正常条件下,特别是水温为240C-}-2'70C时,草履虫每天横二分裂一次。

若用葛芭叶培养液代替稻草培养液,草履虫在良好的条件下,几个小时以后即进行大量横二分裂。

葛芭叶培养液的制作方法:

取一克葛芭叶,加100毫升水,煮沸几分钟,冷却后即可使用。

注意,葛芭叶培养也不能放置过久,否则容易变质。

在4份(容积)新鲜葛芭叶培养液中加1份草履虫液,水温保持在240C-}-2'70C,经过几个小时培养后,用滴管从营养条件良好的草履虫培养液中吸取一些液体,滴一滴在干净载玻片中央,盖上盖玻片,再把制成的装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慢慢移动载玻片,就能看到草履虫分裂。

 观察前的制片:

观察用的微生物临时装片要在即将观察时制作,这样才能保证微生物是活着的。

先从装有池水或沟水的瓶内,用滴管在靠近水面处吸取水少许,滴在载玻片的中央,再加上盖玻片。

为避免水中活着的微小生物跑来跑去不好观察,可先取少量(几丝)纤维(如脱脂药棉、玉米棒上的毛或干净毛笔上的毛等),交织成网状放在载玻片上,然后再在纤维上滴水,盖上盖玻片。

也可以用吸水纸从盖玻片边缘吸去多余的水分,起到限制微生物活动的作用。

(三)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实验目的】

学习用蜡烛给白糖加热,体会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实验材料】

一根蜡烛,一个小勺、一点白糖。

【实验分析】

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到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一白糖的熔化,随后发生了化学变化一白糖的炭化,在白糖炭化的过程中,物理变化是伴随着化学变化进行的。

引导学生在加热的过程中,仔细观察、记录现象,从现象的变化中,分析、比较白糖发生的两种变化,体会两种变化的区别。

这个实验属于有一定危险性的活动,那么在加热白糖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教科书第29页出示了加热的示意图,要求学生用长柄的金属汤匙,如果有木柄的金属汤匙就更理想了。

白糖的数量不能太多,大约1克左右。

在加热的过程中,会产生气泡,如果白糖的量过多,产生气泡时会溢出来,可能会影响课堂教学秩序。

加热时,用蜡烛火焰的外焰,这样在汤匙底部产生的烟会少一些。

加热结束,一定要把汤匙放在盘子上,不要跟桌面直接接触。

一定要提醒学生,千万不能用手直接去摸加热的部分。

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在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气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这个现象,也希望学生在加热的过程中能够观察到。

 

(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知道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实验材料】

小苏打、白醋、较高玻璃杯、玻璃毛片、筷子、火柴、蜡烛各25份

【实验分析】

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可用字母表示为:

AB十CD-AD十CB0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是溶液中的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如水)、难溶的物质或挥发性气体,而使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

怎样进行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

一般学生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是先倒好白醋,然后加人适量的小苏打;另一种是先放人小苏打,再倒人白醋。

其实两种方法产生的现象是一样的。

这个实验在数量上是有要求的,这是考虑到一份小苏打与三份白醋大致能够反应完。

所以比例一定要控制好,不然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小苏打和醋的反应速度是很快的,在反应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在学生不知道产生了什么气体的情况下,产生的气体也许会由于操作不当而散失,所以教科书提出了盖上玻璃片进行观察。

用手触摸玻璃杯的外壁,能够感觉到稍微比原来凉一些,因为这个反应是吸热反应,这也是这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伴随的现象。

在活动中,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越多,对作出正确判断的依据就越多,因此要提示学生不要仅仅被气泡所吸引,观察要全面细致。

当小苏打和白醋反应时,产生了大量的气体,这种现象吸引着学生的观察注意力,学生也很容易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这是什么气体?

教科书设计了两个实验,来检验产生的气体。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验证活动,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极好时机。

【实验步骤】

(1)先观察杯中的气体与空气有什么不同。

当学生观察不出有什么不同时,提出用实验的方法继续检验杯中的气体。

(2)指导学生用燃烧的细木条伸人杯中,观察火焰的变化。

(3)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燃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