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困惑与思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65889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困惑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困惑与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困惑与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困惑与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困惑与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困惑与思考.docx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困惑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困惑与思考.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困惑与思考.docx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困惑与思考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困惑与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教育界的中心工作。

走进新课程,在实践中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分析、研究教学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逐步革新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使命。

然而,作为奋战在讲台上的一线教师,仅有热情是不够的。

面对种种新生的思想和极具冲击力的种种声音,我们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冷静地思考,理性地对待,绝不能一味盲从,误人子弟。

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曾有过一些盲从,有过一些困惑、思考和体会,今天把它写下来,与大家商讨。

 

一、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感悟在阅读中的地位,无疑是尊重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尤其是汉语的习得规律。

但是,感悟应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

感悟是否能解决语文教学的一切问题?

强调感悟,还要不要“训练”?

 

有一段时间,阅读教学中我套用别人的经验,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点几个语文基础强一点的学生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倾向,再让学生个人读、齐读一下课文或段落,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录像片断一放,最后提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几分钟,我来做一个无非是这个说得有道理,那个说得也正确的总结,一课就上完了。

课后找学生谈心,学生说毫无收获。

 

这样上课不是曲解了“感悟”应有的内涵吗?

那么,“感悟”的内涵是什么呢?

 

感悟是有层次的。

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感悟的深度不同;同一个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感悟的效果也不同。

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些家境贫寒常被人看不起的学生可能会对鲁达重义轻财、惩恶扬善的行为肃然起敬,而那些少数喜欢恃强凌弱的学生可能会从镇关西的惨死中吸取教训。

这其中有自身的生活经验、感悟的直觉能力、阅读的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探究、质疑,将感悟引向纵深。

不仅要知道鲁达具有嫉恶如仇的传统美德,还要知道鲁达为何要用拳头而不是法律来惩治恶人,更要知道今天的我们面对纷争,还需不需要再用拳头去解决问题。

 

感悟的方式是多样的。

读,尤其是诵读,固然是感悟的最主要方式,但除了读,还有听、说等多种方式。

听别人朗读,和别人交流阅读心得,必然会加深感悟的深度。

感悟更不排斥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有益于对文本感悟的深入。

机械程式化的训练是必须彻底废止的,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语言训练是不应当废止的。

有效的感悟,离不开语言训练。

 

感悟只是阅读的初级阶段。

阅读大多数不以满足于感悟为目的。

高质量的阅读,尤其是创造性阅读,仅仅只有感悟是难以实现的。

感悟是以形象性的理解为主的阅读活动,是阅读的开始,而不是阅读的终止,鉴赏、质疑才是阅读的高级阶段。

仅有形象性的感受,没有理性的思考,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可能深入的。

如果说,目前高考中考阅读命题的基本方向是正确的,那么就可以说明一般意义上的感悟只是阅读任务的一部分。

仅仅依靠感悟,高考中考阅读题大多数是不能完成的。

 

二、怎样确定文本的地位 

文本即通常所说的“课文”。

推翻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已形成共识。

但怎样确定文本的合适地位呢?

是否文本由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下子就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成了阅读教学引入话题的引子了呢?

 

县市教研员下来听课,我们通常是这样来上课的:

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有关文本的阅读教学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拓展阅读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模仿写作发散思维训练上。

至于语文优质课竞赛,那就更热闹了。

又是多媒体,又是学生上台表演课本剧,甚至花七八分钟让学生讨论与课文并无必然联系的材料。

四十五分钟看录像听歌跳舞画画似乎什么都有,惟独语文没有了。

这样上课,这样的手段对文本的解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究竟有多大作用呢?

一位优质课获奖老师在上唐朝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时,花去近十分钟让学生绘画以表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为什么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句的意境呢?

难道语文课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本解读虽然不是阅读教学的唯一任务,但阅读教学总是以一定的文本作为载体展开教学的。

把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次要位置,随心所欲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过程,是不是走入了语文教学的另一个误区?

 

我认为传统的阅读教学有一条经验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即领着学生读进去,走出来。

通过阅读走进文章的内部世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但又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想,不是单纯地倾听作者的言说,而是在接受中激活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文本作者对话。

在这样的进去和出来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样的传统经验和新的课程理念是一致的。

过去,只进去,不出来,是我们所否定的一种阅读行为,可现在极端淡化文本阅读的教学,则是根本不进去,不进入课文的内部世界,也就谈不上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阅读时间不足,解读不够深入,缺少内在体验,浮光掠影,不作深入探究,这样的课堂虽然好看又有什么用呢?

 

阅读教学不是不可以进行拓展,不是不可以进行开放性思维训练,让学生看录像绘画等手段不是不好。

然而,既然是阅读教学,阅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感悟解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其他内容的引入都必须和阅读教学的内容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其他的一切形式都必须为这个主要的根本的任务服务。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实现的有效途径是丰富的语言实践。

阅读课自然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这种语言活动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技巧课,而是在血肉丰满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的,语言活动是在一种“场”、一种情景中进行的,正是文本的存在,才使得这个情景、这个“场”得以呈现。

架空文本,淡化文本,能实现语文课的教学任务吗?

 

三、教师在课堂上应起何种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已形成共识。

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什么角色,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

现在似乎很时兴教师做学生的尾巴,做课堂的主持人,起串联过渡的作用。

这种做法是否符合课改的精神?

 

很多教师对学生不管是否独到、是否有道理的见解,所做的只是一味叫好或廉价的赞颂。

这对过去教师一言堂大搞话语霸权的做法是一种反动,但似乎又走到了问题的另一面。

据说,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尊重学生理解和思考的权利,是为了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见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果是幼儿园,这样做还说得过去。

先让学生敢说敢想,不要给学生思维套上一个个框子,本意是好的。

但作为一个中学生,如果还只是满足于让学生敢想敢说而不追求说的质量和思维的质量,要求恐怕太低了吧。

如此下去,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一批敢说话,却不会说话,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只是说一堆废话或者胡搅蛮缠的“人才”。

不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并非所有的答案都对;所有答案都可以,也并非所有答案的质量都一样好。

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如果不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质量,发挥教师的作用,尽教师的责任,那实在是一种罪过。

培养出唯唯诺诺的学生是罪过,培养出信口开河、满嘴胡说的学生何尝不是罪过呢。

廉价的歌颂对于有一定认知水平的学生,尤其是有点思想的学生,即使不以为你是在调侃,是在恶意嘲讽,也是没有一点益处的。

 

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或不敢及时做出应有的反应,对学生的各种意见,无法做出恰当的评价,更不用说什么点拔引导了。

这一方面是教学机智问题,一方面也是自身内功的问题。

而后者是更重要的问题。

对话,已成为大家都接受的一个阅读教学理念。

但作为一种阅读策略和阅读教学的理念的对话,不应理解为师生之间的一种问答,而应该是双方阅读体验、阅读联想、阅读评价的交流,是情感的互动和思想的碰撞。

对话总是在具有相同、相似或相近的见识的前提下进行的。

真要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不是简单的事情。

连对方的思想都没有弄明白,怎么对话?

教师除了参考书上的几句话,自己对文本没有一点见解,能和谁对话?

用对话的理念指导阅读教学,这要求教师自己必须有自己的个性阅读,要有自己的个性理解,要有自己的见识。

如果教师备课时还只是从教学参考书上贩卖一点现成的东西,是无法和学生进行对话的。

教师课堂上不能对学生的个性理解进行恰当的评价,只晓得一味肯定,实际上是由于教师没有自己的个性解读作为基础。

于是只能廉价歌颂,只能不着边际地说几句可有可无的话,只能王顾左右而言它。

阅读教学的发展,阅读教学新理念的提出,阅读教学的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比应试教育高得多的要求。

如果不能苦练内功,就会暴露出更多更严重的问题。

 

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体的状态,是教师的作用和责任之一。

但有些教师,虽然有迫切地调动学生的愿望,但却缺少行之有效的具体办法。

课堂上尽管对学生百般鼓励,大献殷勤,学生却不领情,不想主动,不愿成为主体。

这里固然有学生阅读习惯、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但从教师的角度反思,还是缺少有效的操作办法,根本的原因还是自身功力不够。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但我们绝不可能因此退居“二线”,我们绝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失去属于自己的主体位置。

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教师对学生应起到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效果,面对学生的各种疑问,教师要大胆做出评价。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以上三点,只是我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