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考诗词曲阅读理解《秋词》中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乐观旷达胸怀表现奋发进.docx
《年中考诗词曲阅读理解《秋词》中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乐观旷达胸怀表现奋发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中考诗词曲阅读理解《秋词》中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乐观旷达胸怀表现奋发进.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年中考诗词曲阅读理解《秋词》中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乐观旷达胸怀表现奋发进
2010年中考诗、词、曲阅读理解
考试说明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也是中考语文试卷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应引起我们的继续关注。
这类题目以课外的诗词为主,难度较大;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为此,我们平时诵读古诗词时要善于作一些理解分析;题型以主观题居多,多了一些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有时兼顾传统的选择题,复习时应加强有效训练。
《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的阅读要求是: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对古诗词阅读的评价建议是: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的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
知识疏理
一、诗歌的概念
诗歌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它要求以精炼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且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二、诗歌的基本特点
1、高度的概括性
2、饱含浓烈的抒情性和丰富的想象性
3、语言凝练而富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分类
(3)中国古典诗歌
复习策略
(一)从三个层面入手赏析
1、理解——从语言上字、词(色彩、动作的字词)、句(修辞手法及哲理性)的层面上来理解诗意
2、赏析——①了解诗人、作品(生平、风格等)
②掌握常识(修辞、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
③把握意境(景、事、情、物)
3、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了解相关知识
1、方法及表达效果。
——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反问、用典(表志向与情趣)等。
2、手法(表达技巧)
——渲染、烘托、映衬、反衬、虚实结合、含蓄、象征、联想、想象
3、方式(抒情方式):
——A、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直抒胸臆)
——B、描写(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动衬静、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远近层次)
(三)依类别来鉴
(1)山水诗(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景中传达出的思想:
喜悦或感伤。
(即:
写什么样的景,抒什么样的情)。
(2)咏史诗的鉴赏
A、感慨个人遭遇,抨击、讽谕社会现实;
B、称颂、仰慕英雄
C、自比自况,表理想、追求(诗中用典)
(3)咏物诗的鉴赏(物与志)——借物来表志向、情趣或隐射社会现实。
(4)边塞诗的鉴赏
A、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豪情,将士久戍的痛苦,控诉战争
B、思念故乡、亲人或家人思念戍边的亲友,表达离恨别愁;
C、描写塞外风光……
主旋律是:
爱国主义
(5)送别诗——表朋友间的深情厚意、难舍之情;表对友的关心、牵挂及美好的祝愿
(四)诗的语言特点:
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委婉含蓄、婉约缠绵
忧郁苦闷、悲壮旷达豪迈飘逸、激越雄健
(五)教会学生清晰表述、规范答题。
例:
鉴赏语言的答题句式:
某个动词用得好,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展现了(表达了、揭示了)……的画面(思想感情、哲理)。
解题指导
1、客观题解题方法:
客观题即选择题,它包括判断、赏析型等子题型,判断选择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
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
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
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
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歌内涵。
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
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揉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
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⑤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
2、主观题解题方法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⑤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⑥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炼)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3、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
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④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典型考题解析
例1: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
解:
懂得,明白。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是托物寓意。
请分析此诗讽喻了什么?
(讽刺、揭露生活中那些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人间自有正义,最终必无好下场)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在文意上也通。
你觉得哪一种更好?
请简述理由。
(天地好,“天地”是指代人间。
“清霜”是指代正义。
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正义之气充满人间)
——可从修辞、句式及写此诗的用意,主题来析
例2: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诗人是怎样描绘春景的?
诗人首先描绘了一幅“山光”“物态”交相辉映,生机盎然的春景图,然后创设了一种天气晴朗,云烟缥缈,水气蒙蒙的意境。
2、分析诗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所蕴含的哲理。
生活中不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退缩或止步不前,而应克服困难,积极进取。
知识储备
七—九年级诗词理解与赏析
注:
带﹡的是苏教版的篇目,其他的是苏教版、人教版、语文版的共同篇目。
【七年级上册】
1、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写出了实景之美,又表现了虚景的壮阔。
(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富于生活哲理,说明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句子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在我们所学的诗词中,包含此相同哲理的诗句还有: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浓浓的乡思,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也表达了这种感情的句子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次北固山下》中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王湾《次北固山下》交代作者行踪的句子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6)《次北固山下》中即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诗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2)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写到的历史事件是:
赤壁之战
(4)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
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
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3、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规啼”三幅画面。
请你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画面。
[答]“兰芽浸溪”,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冒出短短的嫩芽儿,芽儿浸在兰溪里,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2)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答]句意:
(就是下阕的翻译)哲理:
人可以青春长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作者的情感:
作者当时正是政治上失意处于逆境之中,本词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胸襟。
(3)从所积累的古诗曲的名句中(课内外不限),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句意相反的来,写在下面。
示例: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其他诗词曲中的句子,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4)曹操的《龟虽寿》中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也表达了这种精神的句子是: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4、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中庭地白树栖鸦”中,“地白”的意思是月光满地。
其意境与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最相近。
(2)诗中写月夜静谧的景色的句子是: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3)用简洁的语言说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诗句的妙处。
[答]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
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4)《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
[答]“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5、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①中秋,欢饮达旦②。
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③。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④,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⑤,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⑥,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⑦。
注释①丙辰: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②达旦:
一直到天亮。
③子由:
即苏辙,字子由,苏轼的弟弟。
④宫阕:
宫殿。
⑤琼楼玉宇:
琼,美玉。
宇,房檐。
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⑥绮(qǐ)户:
雕花的门窗。
⑦婵娟(chánjuān):
指月中嫦娥,这里指代月亮。
(1)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中秋佳节对远方不能团聚的弟弟的怀念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怀。
(2)解释词中的加点的词语。
①把(拿着)②不胜(受不住)③何似(哪里赶得上)④何事(为什么)
(3)解说上阕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一句话。
[答]这是经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所以放弃了升到月宫去的想法,而在月影中翩翩起舞,让清朗的身影伴随着自己的舞姿而闪动。
(4)词的上片问天;下片问月;但归根结底是问人生。
(5)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6)“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指: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7)简要评析这首词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答]全词以“月”贯穿始终,展开丰富的想像,表现复杂的情怀,胸襟开阔,风格豪迈。
(8)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也表达了对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9)词中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滚转,提示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韩愈运用朴素的文字,描绘了早春如画的美景。
诗中的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和体会才能发现的。
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绝句耐人寻味的主旨。
早春比暮春风光更好
(2)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
[答]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3)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有两句描写早春春雨和早春春草的经典诗句,这两句诗是: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如画家设色作画,描绘早春特有景色的句子是: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后两句: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转为议论,突出早春的可爱。
(5)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报告了春天早来的消息。
(6)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答]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7、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词中用嗅觉和听觉捕捉夏夜景物特征,描绘丰收在望的诗句是: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词中用互文的方法写景的句子是: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3)词中畅谈丰收,欢快之情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8、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描写秋高气爽、白鹤凌空、直冲云霄的诗句是: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自古以来人们都是悲秋喜春的,刘禹锡却一反古风,赞美了秋天美好的风光,此诗句是: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秋词》中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乐观旷达胸怀,表现奋发进取精神的诗句是: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秋词》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两句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
﹡9、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迢迢牵牛星》中借牵牛星、织女星表达人间绸缪夫妇的哀愁怨恨情思的语句是: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诗中描写两星相对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的两句是: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3)诗中通过描绘织女的姿态美,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的诗句是: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4)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1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感情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朋友离别之际的深情,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作者要把情谊寄与明月一直追随朋友而去,此句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两句意境相近。
【七年级下册】
﹡1、蝉◇虞世南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习性、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2、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描写了一只悲伤而执著的孤雁的诗句是: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2)是作者融入自己同情失群孤雁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3)杜甫的《孤雁》中,借孤雁表达自己迷茫,惶急的心情的句子是: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4)诗中,作者借孤雁对着野鸦们时心情,抒发自己不能与知己朋友相见,却只能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厌恶无聊的心情的诗句是:
野鸦无意绪,呜噪自纷纷。
﹡3、鹧鸪◇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鹧鸪》中的“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两句,让人仿佛置身于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声声哀鸣。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羁旅乡思之愁,郑谷的《鹧鸪》中也表现了这种情思的诗句是: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4、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王昌龄的《采莲曲》中写出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采莲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景是: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2)这首诗刻画的是怎样一位少女的形象?
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答]刻画的是美丽、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以自然的清新美丽来衬托采莲少女的活泼美丽,使少女的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意味。
(3)有人写了如下一副对联,你能把对联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吗?
留莲因爱荷塘绿,红莲胜于世间花。
(4)有一同学根据本诗,用现代汉语写了同名《采莲曲》的一首小诗。
你能把其中空缺的句子补写出来吗?
小船呀轻轻飘,杨柳呀风里摇;
荷叶呀翠盖,荷花呀娇娆。
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
左行,右撑,莲舟上杨起歌声。
(5)诗中的“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你的看法如何?
[答]“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
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
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成了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
﹡5、莲叶◇郑谷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
多谢浣沙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1)这首小诗,意境优美,句句是画,它由行舟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纱图、鸳鸯戏莲图组成。
(2)《莲叶》中“倚槛风摆柄柄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致?
[答]写了莲叶在风中的动态美。
﹡6、赠荷花◇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1)李商隐的《赠荷花》一诗中借荷花荣衰相依,表达自己渴望知己、寻觅政治依托的心声的句子是: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2)《赠荷花》中吟咏了荷花、荷叶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的诗句是: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7、白莲◇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1)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的诗句是: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2)这诗是咏白莲的,全诗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出新意;然而它并没有粘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的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
(3)《白莲》这首诗把白莲人格化、个性化了,体现了莲的美主要表现在精神的美的诗句是: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8、莲◇苏轼
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1)苏轼《莲》中从味觉上写出莲子充满自然清新的香味,表达诗人希望回归自然,对大自然的野趣充满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2)诗中用“露为风味月为香”来描绘莲子的味道,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巧妙之处?
[答]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用“露”和“月”来形容莲子的风味和香气,似乎不合情理,但这种形容却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回味。
9、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妖,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沁园春·雪》中由写景转入评古论今的过渡的句子是: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词中点明主旨赞美无产阶级英雄的句子是: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沁园春·雪》中概括写雪景的句子是: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4)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化静为动、气势奔放的句子是: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5)下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具体有哪些历史人物?
[答]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10、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
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A.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B.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
[答]D(“线索”与“反衬”的说法均错误)
(2)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举例说明。
[答]“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3)同样是写梅花,毛泽东的《十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有着明显的不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