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材料重点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6344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8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木工程材料重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土木工程材料重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土木工程材料重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土木工程材料重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土木工程材料重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木工程材料重点总结.docx

《土木工程材料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木工程材料重点总结.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木工程材料重点总结.docx

土木工程材料重点总结

建筑材料

第一章绪言

1.1土木工程材料的分类

⒈按材料的化学成分分类:

⑴无机材料。

①金属材料。

钢、铁、铝等。

②非金属材料。

石、玻璃、水泥、混凝土等。

③金属-非金属复合材料。

钢筋混凝土等。

⑵有机材料。

木材、石油沥青、塑料等。

⑶有机-无机复合材料。

①无机非金属-有机复合材料。

②金属-有机复合材料。

⒉按功能分类;

⑴结构材料—主要作用承重的材料,如梁、板、柱所用材料。

⑵功能材料—主要利用材料的某些特殊功能,如用于防水、保温、装饰等的材料。

1.2材料的基本状态参数

1.2.1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

1.2.1.1密度

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密度。

ρ=m/V。

ρ—材料的密度,g/cm²;

m—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质量,g;

V—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cm³。

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是指不包括材料内部孔隙的固体物质的实体积。

常用的土木工程材料中,除了钢、玻璃、沥青等认为不含孔隙外,绝大多数都含有孔隙。

测定含孔材料绝对密实体积的简单方法,是将该材料磨成细粉,干燥后用排液法测得的粉末体积,即为绝对密实体积。

一般要求细粉的粒径至少小于0.20mm。

1.2.1.2表观密度

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表观密度。

ρo=m/Vo。

ρo—材料的表观密度,kg/m³;

m—材料的质量,kg;

Vo—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m³。

所谓自然状态下的体积,是指包括材料实体积和内部孔隙的外观几何形状的体积。

测定材料自然状态下的体积,若材料外观形状规则,可直接度量外形尺寸,按几何公式计算。

若外观形状不规则,可用排液法求得,为了防止液体由孔隙渗入材料内部而影响测值,应在材料表面涂蜡。

1.2.1.3堆积密度

散粒材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堆积密度。

ρo′=m∕Vo′。

ρo′——散粒材料的堆积密度,kg∕m³;

m—散粒材料的质量,kg;

Vo′—散粒材料的自然堆积体积,m³。

散粒材料堆积状态下的外观体积,既包含了颗粒自然状态下的体积,又包含了颗粒之间的空隙体积。

散粒材料的堆积体积,常用其所填充满的容器的标定容积来表示。

1.2.2材料的孔隙和空隙

1.2.2.1材料的孔隙

孔隙从两个方面对材料产生影响:

①孔隙的多少②孔隙的特征

材料中含有孔隙的多少常用孔隙率表征。

孔隙率是材料内部孔隙体积VP占材料总体积VO的百分率。

孔隙率p=(VO-V)∕VO*100%.

与孔隙率相对应的是密实度,即材料内部固体物质的实体积占材料总体积的百分率。

密实度D=V∕VO*100%=ρo∕ρ*100%=1-ρ

材料的孔隙特征。

⑴按孔隙尺寸的大小。

分为微孔、细孔和大孔。

⑵按孔隙之间是否相互贯通。

分为孤立孔和连通孔。

⑶按孔隙与外界之间是否连通。

分为开口孔和封闭孔。

1.2.2.2材料的空隙

散粒材料颗粒间的空隙体积VS占堆积体积的百分率。

空隙率p′=(VO′-Vo)∕Vo′*100%=(1-ρo′∕ρo)*100%

与空隙率相对应的是填充率,即颗粒的自然状态体积占堆积体积的百分率。

填充率D′=Vo∕Vo′*100%=ρo′∕ρo*100%=1-ρ′

 

1.3材料的力学性质

1.3.1强度与比强度

材料的抗拉、抗压、抗剪强度,可用下式计算:

f=P∕A。

式中f—抗拉(或抗压或抗剪)强度,MPa;

P—材料破坏时的最大荷载,N;

A—受力面面积,mm²。

材料的抗弯强度计算。

一种是试件在二支点的中间受一集中荷载作用,公式为:

ff=3PL∕2bh²。

式中ff—抗弯强度,MPa;

P—试件破坏时的最大荷载,N;

L—二支点之间的距离,mm;

b,h—试件截面的宽度和高度,mm。

另一种是在试件两支点的三分点处作用两个相等的集中荷载,公式为:

ff=PL∕bh²。

影响材料强度的因素,除了材料的组成外,材料的孔隙率增加,强度将降低;材料的含水率增加,温度升高,一般强度也会降低;另外,试件尺寸大的比小的强度低,加荷速度较慢或表面不平等因素均会使强度值偏低。

承重的结构材料,除了承受外荷载力,尚需承受自身重力。

因此不同强度材料的比较,可采用比强度指标。

比强度是指单位体积质量的材料强度,它等于材料的强度与其表观密度之比。

它是衡量材料是否轻质、高强的指标。

1.3.2材料的弹性与塑性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外力去除后,能完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这种可恢复的变形称弹性变形。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若去除外力,材料仍保持变形后的形状和尺寸,且不产生裂缝的性质,称为塑性。

此种不可恢复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

1.3.3脆性和韧性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无明显塑性变形而突然破坏的性质,称为脆性。

材料在冲击或振动荷载作用下,能吸收较大的能量,产生一定的变形而不破坏的性质,称为韧性。

1.4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

1.4.1材料的亲水性与憎水性

图中材料、水和空气的三相交叉点处沿水滴表面作切线,此切线与材料和水接触面的夹角θ,称为润湿边角。

当θ≤90º时,材料能被水润湿而表现出亲水性;当θ>90º时,材料不能被水润湿而表现出憎水性。

θ=0时,材料完全被水润湿。

1.4.3材料的吸湿性和吸水性

⑴吸湿性

亲水材料在潮湿空气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吸湿性。

材料的吸湿性用含水率表示:

含水率Wh=(ms-mg)∕mg*100%。

式中Wh—材料含水率,%;

ms—材料吸湿状态下的质量,g;

mg—材料干燥状态下的质量,g。

材料的开口微孔越多,吸湿性越强。

⑵吸水性

材料在水中吸水的性质称为吸水性。

材料的吸水性用吸水率表示。

①质量吸水率Wm=(mb-mg)∕mg*100%

式中Wm—材料的质量吸水率,%;

mb—材料吸水饱和时的质量,g;

mg—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质量,g。

②体积吸水率Wv=(mb-mg)∕vo*1∕ρw*100%

式中ρw—水在常温下的密度(ρw=1g∕cm³);

vo—干燥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cm³。

质量吸水率和体积吸水率两者存在以下关系:

Wv=Wm*ρo式中ρo—材料干燥状态时的表观密度,g∕cm³。

影响吸水性的因素:

亲憎水性、孔隙大小、孔隙特征。

开口细微连通孔越多,吸水量越大。

1.4.4耐水性

耐水性是指材料长期在水作用下不破坏,强度也不明显下降的性质。

耐水性用软化系数表示。

KR=fb∕fg

式中KR—材料的软化系数;

fb—材料在饱和吸水状态下的抗压强度,MPa;

fg—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抗压强度,MPa.

一般材料吸水后,强度均会有所降低,强度降低越多,软化系数越小,说明材料的耐水性越差。

工程中将KR>0.85的材料,称为耐水材料。

长期处于水中或潮湿环境中的重要结构,所用原材料必须保证KR>0.85,用于受潮较轻或次要结构的材料,其值也不宜小于0.75.

1.4.5抗渗性

材料的抗渗性,是指其抵抗压力水渗透的性质,材料的抗渗性常用渗透系数或抗渗等级表示。

1.4.6抗冻性

抗冻性是指材料在含水状态下能经受多次冻融循环作用而不破坏,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

材料的抗冻性常用抗冻等级F表示。

1.5材料的热性质

材料的热性质主要包括热容性、导热性和热变形性。

1.6材料的耐久性

材料的耐久性,是指用于构筑物的材料在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能长久地保持其性能的性质。

影响因素有物理作用、化学作用、机械作用、生物作用。

第二章气硬性胶凝材料

建筑上用来将砂子、石子、砖、石块、砌块等散粒材料或块状材料粘结为整体的材料,称为胶凝材料。

胶凝材料分为有机胶凝材料和无机胶凝材料。

无机胶凝材料则按硬化条件不同,分为气硬性和水硬性两种。

气硬性胶凝材料是只能在空气中硬化,也只能在空气中保持或继续发展其强度的胶凝材料,只适用于地上或干燥环境,如石膏、石灰、水玻璃等。

水硬性胶凝材料是不仅能在空气中硬化,而且能更好地在水中硬化,并保持和继续发展其强度的胶凝材料,如各种水泥。

2.1石灰

2.1.1石灰的特性

⑴可塑性和保水性好。

⑵生石灰(CaO)水化时水化热大,体积增大。

生石灰加水进行水化的过程,称为石灰的熟化或消化。

生石灰熟化时放出大量的热,且体积增大1.0~2.5倍。

生石灰常含有过火石灰,水化极慢,当石灰变硬后才开始熟化,产生体积膨胀,引起已变硬石灰体的隆起鼓包和开裂。

为了消除过火石灰的危害,需将石灰浆至于消化池中2~3周,即所谓陈伏。

陈伏期间,石灰浆表面应保持一层水,隔绝空气,防止Ca(OH)2和CO2发生碳化反应。

⑶硬化缓慢。

石灰水化后的逐渐凝结硬化,主要包括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

①结晶过程,②碳化过程。

⑷硬化时体积收缩大。

⑸硬化后强度低。

⑹耐水性差。

2.1.2石灰的应用

⑴制作石灰乳涂料。

⑵配制砂浆。

石灰浆和消石灰粉可以单独或与水泥一起配制成砂浆,前者简称石灰砂浆,后者称混合砂浆,用于墙体的砌筑和抹面。

为了克服石灰浆收缩性大的缺点,配制时常要加入纸筋等纤维质材料。

⑶拌制石灰土和石灰三合土。

消石灰粉与粘土拌合,称为灰土,若再加入砂(或碎石、炉渣等)即成三合土。

灰土和三合土在夯实或压实下,密实度大大提高,而且在潮湿的环境下,粘土的抗渗能力、抗压强度耐水性得到改善。

三合土和灰土主要用于建筑物基础、路面和地面的垫层。

2.2石膏

石膏是一种以硫酸钙为主要成分的气硬性胶凝材料。

建筑石膏按强度、细度、凝结时间指标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三个等级。

由于建筑石膏粉易吸潮,会影响其以后使用时的凝结硬化性能和强度,长期储存也会降低强度,因此建筑石膏粉贮藏运输时必须防潮,储存时间不得过长,一般不得超过三个月。

2.2.1建筑石膏的特性

⑴凝结硬化快。

经过初凝、终凝,最终硬化。

建筑石膏凝结硬化过程很快,其终凝时间不超过30min,在室内自然干燥的条件下,一星期左右完全硬化,所以根据实际需要,往往加入适量缓凝剂。

⑵硬化时体积微膨胀。

石灰和水泥等胶凝材料硬化时往往产生收缩,而建筑石膏却略有膨胀(膨胀率为0.05%~0.15%),这能使石膏制品表面光滑饱满,棱角清晰,干燥时不开裂。

⑶硬化后孔隙率较大,表观密度和强度降低。

建筑石膏在使用时,为获得良好的流动性,加入的水量往往比水化所需的水分多,石膏凝结后,多余水分蒸发,在石膏硬化体内留下大量孔隙(孔隙率高达50%~60%),故表观密度小,强度低。

⑷隔热、吸声性良好。

石膏硬化体孔隙率高,且均为细微的毛细孔,故导热系数小,具有良好的绝热能力;石膏的大量微孔,尤其是表面微孔使声音传导或反射的能力也显著下降,从而具有较强的吸声能力。

⑸防火性能良好。

遇火时石膏硬化后主要成分里的结晶水蒸发并吸收热量,制品表面形成蒸汽幕,能有效阻止火势蔓延。

⑹具有一定的调温调湿性。

⑺耐水性和抗冻性差。

⑻加工性能好。

2.3水玻璃

水玻璃俗称泡花碱,是一种能溶于水的硅酸盐,以硅酸钠水玻璃最为常用。

水玻璃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

水玻璃的模数越大,胶体组分越多,越难溶于水,粘结能力越强。

在水玻璃溶液中加入少量添加剂,如尿素,可以不改变粘度而提高粘结能力。

工程中常用的水玻璃模数为2.6~2.8,密度为1.3~1.4g∕cm³。

水玻璃中总固体含量增多,则冰点降低,性能变脆。

冻结后的水玻璃溶液,再加热融化,其性质不变。

水玻璃具有很强的耐酸性能,能抵抗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

水玻璃耐热温度可达1200℃,在高温下不燃烧,不分解,强度不降低,甚至有所增加。

水玻璃硬化时析出的硅酸凝胶能堵塞材料的毛细孔隙,起到阻止水分渗透的作用。

第三章水泥

水泥不仅能在空气中硬化,而且在水中能更好的硬化,并保持和发展其强度。

因此,水泥是一种水硬性胶凝材料。

3.1常用水泥

我国常用水泥的主要品种有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复合水泥。

常用水泥的生产步骤:

①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烧成。

②磨制硅酸盐系列水泥成品。

3.1.1.1水泥熟料的烧成

烧制硅酸盐水泥熟料的原料主要是提供CaO的石灰质原料,如石灰石,以及提供SiO2、Al2O3和少量Fe2O3的粘土质原料,如粘土、页岩等。

此外,有时还配入铁矿粉等辅助原料。

将上述几种原材料按适当比例混合后在磨机中磨细,制成生料,再将生料入窑进行煅烧,便烧制成黑色球状的水泥熟料。

硅酸盐水泥熟料主要由四种矿物组成,其名称、含量范围如下:

硅酸三钙(简写为C3S),含量36%~60%;

硅酸二钙(简写为C2S),含量15%~37%;

铝酸三钙(简写为C3A),含量7%~15%;

铁铝酸四钙(简写为C4AF),含量10%~18%。

前两种矿物称硅酸盐矿物,一般占总量的75%~82%.

3.1.1.2磨制水泥成品

磨制水泥成品时的原材料包括水泥熟料、石膏和混合材料。

用于水泥中的石膏一般是二水石膏或无水石膏。

用于水泥中的混合材料分为活性混合材料和非活性混合材料。

活性混合材料是指那些与石灰、石膏一起,加水拌合后能形成水硬性胶凝材料的混合材料。

活性混合材料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是活性氧化硅和活性氧化铝。

水泥生产中常用的活性混合材料有粒化高炉矿渣、火山灰质混合材料和粉煤灰等。

非活性混合材料掺入水泥中仅仅起调节水泥性质,降低水化热,降低强度等级和增加产量的作用。

▲把水泥熟料、适量石膏,分别和不同种类、数量的混合材料,混合在一起磨细,即可制成以下六大常用水泥:

⑴硅酸盐水泥。

由硅酸盐水泥熟料、0~5%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及适量石膏组成。

分两种类型,不掺混合材料的为Ⅰ型,掺不超过水泥质量5%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混合材料的为Ⅱ型。

⑵普通(硅酸盐)水泥。

由硅酸盐水泥熟料、5%~20%混合材料及适量石膏,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

⑶矿渣(硅酸盐)水泥。

由硅酸盐水泥熟料、20%~70%的粒化高炉矿渣和适量石膏组成。

⑷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由硅酸盐水泥熟料、20%~40%火山灰质混合材料和适量石膏组成。

⑸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由硅酸盐水泥熟料、20%~40%粉煤灰和适量石膏组成。

⑹复合(硅酸盐)水泥。

由硅酸盐水泥熟料、20%~50%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材料和适量石膏组成。

硅酸盐水泥主要生产流程:

石灰石膏

粘土→按比例混合磨细→生料→煅烧→熟料→磨细→水泥

铁矿粉混合材料

3.1.2常用水泥的特性

3.1.2.1硅酸盐水泥

⑴水化凝结硬化快,强度高,尤其早期强度高。

水泥加水拌合后,分散在水中的水泥颗粒开始与水发生水化反应,在水泥颗粒表面逐渐形成水化物膜层,此阶段的水泥浆既有可塑性又有流动性。

随着水化反应的发展,膜层长厚并互相连接,浆体逐渐失去流动性,产生“初凝”,继而完全失去可塑性,并开始产生结构强度,即为“终凝”。

水化反应进一步发展,水化产物不断填充毛细孔,水泥浆体逐渐转变为具有一定强度的水泥石固体,即为“硬化”。

由于硅酸盐水泥熟料四种主要矿物中C3A的水化、凝结和硬化很快,因此若水泥中没有石膏时,C3A会使水泥瞬间产生凝固。

不过,石膏掺量不能过多,否则不仅缓凝作用不大,而且还会引起水泥的体积安定性不良

硅酸盐水泥中C3S的含量高,有利于28天内的强度快速增长,同时较多的C3A也有宜于水泥石1~3天或稍长时间内的强度增长。

C2S的强度发挥有利于硅酸盐水泥后期强度的增长。

因此,硅酸盐水泥适宜配制高强混凝土及适用于要求早期强度高的混凝土。

⑵水化热大。

水泥的水化反应为放热反应,硅酸盐水泥的C3S和C3A含量高,所以水化热大,放热周期长,一般水化3天的放热量约为总水化热的50%,7天为75%,3个月达90%。

故硅酸盐水泥不适宜在大体积工程中应用。

⑶耐腐蚀性差。

硅酸盐水泥的抗侵蚀性在六大常用水泥中是最差的,但与钢材、木材相比其耐腐蚀性能还是较好的。

硅酸盐水泥硬化后,在一般使用条件下有较高的耐久性。

水泥石的水化产物中存在大量Ca(OH)2,使水泥石处于一定的碱度中,从而各水化产物能稳定存在,保持良好的胶结能力。

 

▲水泥石发生破坏的原因:

1如果水泥石长期处于流水和压力流水的作用下,水泥石中的Ca(OH)2就会不断溶出流失,使水泥碱度不断降低,当Ca(OH)2的浓度下降到水泥石中水化产物能稳定存在的极限浓度时,水化产物将分解或被溶解,从而胶结能力降低,强度不断下降,最终使水泥石发生破坏。

2如果水泥石长期处在某些盐类或酸类环境中,也会导致Ca2+

流失,出现胶凝性降低的现象。

3水泥石受侵蚀破坏的另一种典型现象,是水泥石中的Ca(OH)2与环境介质中的硫酸盐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钙,硫酸钙将和水泥石中的水化铝酸钙反应生成钙矾石,钙矾石比原体积增加1.5倍以上,因此会对水泥石造成极大的膨胀破坏作用。

产生水泥石腐蚀的根本原因:

外部是存在侵蚀介质;内部是因为水泥石中存在易被腐蚀的氢氧化钙和水化铝酸钙,以及水泥石本身不密实,存在很多侵蚀性介质宜于进入内部的毛细孔道。

⑷抗冻性好,干缩小。

硅酸盐水泥硬化水泥石较致密,抗冻性优于其他常用水泥,干缩也较小。

⑸耐热性差。

硅酸盐水泥硬化水泥石的主要水化产物在高温下会发生脱水和分解,是结构遭到破坏。

所以其耐高温性较其他几种水泥差。

3.1.2.2普通水泥

普通水泥中混合材料的掺加量较少,其矿物组成的比例仍与硅酸盐水泥相似,所以普通水泥的性能、应用范围与同强度等级的硅酸盐水泥相近。

与硅酸盐水泥相比,普通水泥的早期凝结硬化速度略微慢些,其他如抗冻性及耐磨性也稍差些。

3.1.2.3矿渣水泥

⑴矿渣水泥加水后的水化分两步进行:

首先是水泥熟料颗粒水化,接着矿渣受熟料水化时析出的Ca(OH)2及外掺石膏的激发,其玻璃体中的活性氧化硅和活性氧化铝进入溶液,与Ca(OH)2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水化硅酸钙和水化铝酸钙,因为石膏的存在,还生成水化硫铝酸钙。

由于矿渣水泥中熟料的含量相对减少,水化又分两步进行,所以凝结硬化慢,早期(3d,7d)强度低。

但二次反应后生成的水化硅酸钙凝胶逐渐增多,所以后期(28d后)强度发展较快,赶上甚至超过硅酸盐水泥。

⑵矿渣水泥中熟料的减少,使水化时发出高热量的C3S和C3A的含量相对减少,故水化热低,可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优先选用。

⑶矿渣水泥水化产物中Ca(OH)2含量少,碱度低,抗碳化能力较差,但抗溶出性侵蚀及抗硫酸盐侵蚀的能力较强。

⑷矿渣颗粒亲水性较小,故矿渣水泥保水性较差。

矿渣水泥干缩性较大,抗渗性、抗冻性和抗干湿交替作用的性能均较差,不宜用于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工程中。

⑸矿渣水泥的水化产物中Ca(OH)2的含量低,而且矿渣本身是水泥的耐火掺料,因此其耐热性较好,可用于耐热混凝土工程中。

⑹矿渣水泥水化硬化过程中,对环境的温度、湿度等条件较为敏感。

低温下凝结硬化缓慢,但在湿热条件下强度发展很快,故适于采用蒸汽养护。

3.1.2.4火山灰水泥

火山灰水泥和矿渣水泥在在性能方面有许多共同点,如水化反应分两步进行,早期强度低,后期强度增长率较大,水化热低,耐蚀性强,抗冻性差,易碳化等。

火山灰水泥在硬化过程中的干缩较矿渣水泥更为显著,在干热环境下易产生干缩裂缝。

因此,使用时须加强养护,使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潮湿状态。

火山灰水泥颗粒较细,泌水性小,故具有较高的抗渗性,宜用于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工程中。

3.1.2.5粉煤灰水泥

粉煤灰本身就是一种火山灰质混合材料,其主要特点是干缩性较小,甚至比硅酸盐水泥和普通水泥还小,因而抗裂性较好。

另外,粉煤灰颗粒较致密,故吸水少,且呈球形,所以粉煤灰水泥的需水量小,配制成的混凝土和易性较好。

3.1.2.6复合水泥

复合水泥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规定的混合材料,因此其特性与混合材料的种类、掺量及相对比例有密切关系。

3.1.3影响常用水泥性能的因素

⑴水泥组成成分的影响(最主要因素)

一般来讲,水泥中增加混合材料含量,减少熟料含量,将使水泥的抗侵蚀性提高,水化热降低,早期强度降低;水泥中提高C3S、C3A的含量,将使水泥的凝结硬化加快,早期强度高,水化热也大。

⑵水泥细度的影响

水泥颗粒越细,总表面积越大,与水的接触面积也大,因此水化迅速,凝结硬化也相应加快,早期强度也高。

但水泥颗粒过细,会增加磨细的能耗,提高成本,且不宜久存,硬化时还会产生较大收缩。

⑶养护条件(温度、湿度)的影响

水泥是水硬性胶凝材料,所以其水化、凝结硬化过程中必须有足够的水分,养护期间注意保持潮湿的状态。

养护时温度升高,水泥的水化将加快,早期强度发展也快。

⑷龄期的影响

水泥的强度是随龄期增长而增加的,一般28d内强度发展较快,28d后显著减慢。

⑸拌合用水量的影响

⑹贮存条件的影响。

水泥有效贮存期为3个月,不宜久存。

3.1.5常用水泥的技术要求

3.1.5.1细度

细度是指水泥颗粒的粗细程度,它对水泥的凝结时间、强度、需水量和安定性有较大影响。

国家标准规定,硅酸盐水泥和普通水泥的细度用透气式比表面积仪测定,要求其比表面积大于300m2∕kg;其他五类水泥的细度用筛析法,要求在0.080mm方孔筛上的筛余不得超过10%.

3.1.5.2凝结时间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在初凝之前完成混凝土成型等各工序的操作,初凝时间不宜过短;为了使混凝土浇捣完成后尽早凝结硬化,以利于下一道工序及早进行,终凝时间不宜过长。

国家标准规定,六大常用水泥的初凝时间不得早于45min;硅酸盐水泥的终凝时间不得迟于6.5h,其他五类水泥的终凝时间不得迟于10h。

3.1.5.3体积安定性

水泥的体积安定性是指水泥在凝结硬化过程中,体积变化的均匀性。

引起水泥体积安定性不良的原因:

是由于水泥熟料矿物组成中含有过多游离氧化钙、游离氧化镁,或者水泥粉磨时石膏掺量过多。

国家标准规定,由游离氧化钙引起的水泥体积安定性不良可采用沸煮法检验。

所谓沸煮法包括试饼法和雷式法两种。

试饼法是将标准稠度水泥净浆做成试饼,沸煮3h后,若用肉眼观察未发现裂纹,用直尺检查没有弯曲现象,则称为安定性合格。

雷氏法是测定水泥浆在雷氏夹中沸煮硬化后的膨胀值,若膨胀量在规定值内则为安定性合格。

当试饼法和雷氏法两者结论有矛盾时,以雷氏法为准。

国家标准规定,水泥中游离氧化镁含量不得超过5.0%,三氧化硫的含量在矿渣水泥中不得超过4.0%,其他水泥不得超过3.5%.

3.1.5.4强度及强度等级

国家标准规定,采用软练胶砂法测定水泥强度。

该法是将水泥和标准砂按1:

3混合,用水灰比为0.5,按规定方法制成40mm*40mm*160mm的试件,带模在湿气中养护24小时后,再脱模放在标准温度(20℃±1℃)的水中养护,分别测定3d和28d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

硅酸盐水泥分为42.5、42.5R、52.5、52.5R、62.5、62.5R六个强度等级。

其他五种水泥分为32.5、32.5R、42.5、42.5R、52.5、52.5R六个强度等级。

其中有代号R者为早强型水泥。

3.1.5.5碱含量

碱含量是指水泥中Na2O和K2O的含量。

若水泥中碱含量过高,遇到有活性的骨料,易产生碱—骨料反应,造成工程危害。

国家标准规定,水泥中碱含量按Na2O+0.685K2O计算值表示。

若使用活性骨料,水泥中碱含量不得大于0.60%。

 

第四章混凝土

4.1混凝土概述

混凝土是由胶结材料将天然的(或人工的)骨料粒子或碎片聚集在一起,形成坚硬的整体,并具有强度和其他性能的复合材料。

混凝土的组成材料,主要是水泥、水、细骨料和粗骨料,有时还常包括适量的掺合料和外加剂。

混凝土生产的基本工艺过程,包括按规定的配合比称量各组成材料,然后把组成材料混合搅拌均匀,运输到现场,进行浇注、振捣,最后通过养护形成所需的硬化混凝土。

混凝土的各组成材料在混凝土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