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62214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

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提纲

(一)主要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分布: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1)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

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以自然变异为诱因;②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

(2)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气象灾害:

热带气旋、寒潮、干旱、洪涝、雪灾、沙尘暴、大风、雾等

(3)自然灾害的特点:

广泛性与区域性;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联系性;严重性;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

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此线东南不仅总类多而且面积广;该线的西北部,自然灾害种类少,分布比较稀疏。

思考:

我国东南部人口数量、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对灾情有什么影响?

我国沿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地区人口多,社会经济水平高,建筑物密集,受灾体的价值高,尽管防御能力强,但灾害风险大,受灾后灾情严重;西北地区人口稀疏,社会经济水平低,相比东部来说尽管防御能力差,但灾害风险相对比较小,灾情相对较弱,经济损失也少。

2、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

(1)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

(2)地中海—喜马拉雅自然灾害带。

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1)通过列举实例,说明人类活动的加剧,日渐成为地质灾害的重要诱因。

人类活动包括采矿、工程开挖、蓄水排水、堆填加载,滥伐乱垦等,这些活动破坏了斜坡的稳定条件,或者增加了灾害发生的物质条件,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和强度。

(2)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

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田还江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等。

(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1、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1)地震

原因:

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载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2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构造地震)。

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为火山地震。

震级:

表示地震的大小。

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环,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烈度:

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可以多个烈度。

一般来说: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分布: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和环3太平洋地带

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碰撞带的东北边界。

(2)滑坡

成因:

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发生条件: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危害: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4)泥石流

概念:

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发生条件: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危害:

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思考:

为什么西南地区是我国滑坡、泥石流最严重的地区?

①该地区多为高原和山区,地势起伏较大;②靠近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活跃,多地震,岩体破碎;③夏季降水充足,多暴雨;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山区,破坏植被;④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⑤建筑物、人、财产等趋于密集。

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主要取决于:

地形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植被发育程度;人类活动强度。

因此,断裂构造发育、构造运动活跃,地震剧烈、岩层风化破碎、山体失稳,不良地质现象密集,正负地形高差悬殊、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气候干湿季分明,降水集中并多局地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现代冰川盘踞的高山地区,人类不合理活动频繁的山区,都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危害。

滑坡泥石流的预防:

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工程措施(锚固山体)和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结合

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1)台风

概念:

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近中心风力超过12级,多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面在26摄氏度以上的海面上。

北半球以夏秋季最为集中,主要源地是西北太平洋、印度洋和西北大西洋,低纬度大陆东岸受其影响最大。

台风和飓风都是热带气旋,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发生的区域——台风是太平洋上发生的热带气旋;飓风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上发生的热带气旋。

分布:

亚洲和东部沿海及南部,北美洲东海岸。

结构:

外围大风区——漩涡风雨区—台风眼区(北逆南顺)

成灾原因: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有时也有利于解除我国伏旱地区的旱情。

措施:

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其余的措施如建设沿海防护林(包括红树林)、建设商标准海塘等。

及时转移和安置广大民众;加强对交通、通讯和供电等部门的管理;进行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等。

我国台风灾情的空间分布特点:

沿海重,南方重。

台风眼风力微弱、天气晴朗的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旋转离心力抵消,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台风登陆后势力消弱的原因:

地面摩擦力加大;水汽来源减少;气温下降。

(2)寒潮

成因:

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伟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由于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过程,属于快行冷锋。

危害:

多发生在冬半年,以春秋两季危害最大。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易受寒潮侵袭,受地形及路途远近影响,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西部、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一带寒潮影响较小。

寒潮带来大风、低温冻害、暴风雪、冻雨及沙尘暴等,对农牧业交通通信、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但是寒潮也可能带来一些益处,如冻死害虫;带来雨雪,改善土壤墒情等。

措施:

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寒潮警报,是减灾的最主要措施(3)干旱

成因:

因长时期去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形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危害:

干旱对农业生产、水资源供应及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常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干旱发生的时空范围较广,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易发生,如华北的春旱长江中下游的伏旱等。

措施:

修建水利工程(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善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作物;节约用水;加强监测预报;人工降雨;因地制宜实行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等。

特点:

具有渐发性,持续时间长,影响的地域广。

常发地区:

非洲(最严重)、亚洲、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四个旱灾中心:

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西南(四季旱)、江淮地区(伏旱)

思考:

华北地区春旱特别严重,为什么?

①春季雨带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华北地区降水少;②此时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又多大风天气,水分蒸发快。

③春季正值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季节,需水量大;④华北地区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

思考:

华北地区冬季比春季降水少,为什么不说“冬旱”更严重?

春季正值冬小麦生长季节,降水少将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

冬季,小麦越冬,处在休眠状态,降水少一般不影响小麦的收成,所以没有“冬旱”之说。

思考:

为什么东部季风区是旱灾易发区?

我国东部深受季风影响,季风到来的早晚、势力的强弱、停留时间的长短等都直接影响着降水量的多少和时间分配,加上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使得冬季风的降水量不仅年内变化大而且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降水就是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

而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对降水的需求量和保证率要求都很高,如果出现干旱,势必造成旱灾灾情。

因此,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旱灾多发区。

(4)洪涝灾害

原因:

强降水、冰雪融水、冰凌阻塞河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自然或认为原因导致的堤坝溃决;流域的汇水速度(快)和河道的排水速度(慢);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

危害:

直接损失,工业、农业的财产损失;人畜的伤亡;瘟疫和传染病的爆发等。

间接损失,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生活秩序混乱等。

措施:

工程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满溢;疏浚河道,裁弯取直、加快排洪速度;开辟分洪区,降低洪水水位等。

非工程措施:

加大对洪涝灾害的预报、监测;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滥砍乱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等。

上游:

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

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

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类型:

暴雨洪水(危害最大)、融雪洪水、冰凌洪水

分布地区:

河流中下游地区

我国洪水灾害分布特点:

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南坡多,西坡北坡少。

思考:

为什么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①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季多,暴雨集中;②地势地平,河流排水不畅;③东部季风区工农业发达,城市密集,单位资产密度大;④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如围湖造田,滥砍滥伐,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⑤在河流下游的低洼地从事过多的经济活动,增加了洪灾的风险性。

补充:

1、风暴潮中国风暴潮的时空分布:

我国风暴潮灾害广泛发生在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东南沿海主要是台风风暴潮。

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7—10月,以8月9月最为集中。

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

影响风暴潮强弱的原因:

风力大小、风向、海域轮廓

天体引力、海岸防护等。

2、沙尘暴

思考:

华北地区春季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1雨季未到,地表干燥,土壤疏松;②春季多大风,风力对土壤的侵蚀严重;③滥垦滥伐森林、草原,植被覆盖率下降。

思考:

华北地区如何预防沙尘暴?

①生态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的覆盖率;②调整农业结构,农林牧综合开发;③合理利用水资源;④加强监测和预报,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⑤控制人口数量。

3、蝗灾

我国蝗灾重灾区:

主要是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区。

蝗灾与旱涝的关系:

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适合雌蝗产卵;后期多雨又有利于蝗虫幼虫成长。

我国灭蝗的主要方法:

人工诱捕捕杀、挖防虫沟、农药灭虫、点火焚烧、投放天敌等方法。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

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1)时间差异。

近40年来,世界范围的重大自然灾害损失呈上升趋势。

(2)地域差异。

同等级的自然灾害,在人口稠密地区或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或危害就大;在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或危害就小。

因此,在经济、技术力量有限的条件下,一般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防灾、减灾更为重视,从世界范围来看,亚洲和非洲受自然灾害的危害为严重。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

(1)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

主要自然灾害:

水旱灾害和地震。

主要原因:

降雨集中,多暴雨,降雨年际变化大;平原地势地平;位于地震带上。

(2)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

主要自然灾害:

洪涝、地震和台风等。

主要原因:

沿海,受台风影响最强;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上

(3)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

主要自然灾害:

地表、滑坡和泥石流。

主要原因:

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四)防灾与减灾:

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1、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1)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

(2)应对地震灾害的正确方法。

互救原则——先救近后救远;先易后难;先救生后救人;仔细倾听被困人员发出的声响;不乱挖,防治意外上亡。

自救方法——如果在10几秒内不能够迅速跑出室内,则要选择就地躲避的方法,如墙角、桌下、跨度小的房间;地震时跳楼不是上策;当被埋在废墟时,可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以防烟尘窒息;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喊,尽量减少体力消耗;想尽各种办法与外面救援人员进行联系;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挑战生命极限。

思考:

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危害应采取哪些措施?

①加强对地震的研究,提高监测预报的水平;②采取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③建立防灾、救灾预案;④实行防灾演习;⑤建立地震灾害保险。

补充:

1、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重要技术

2、

遥感(RS):

获取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GIS):

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3、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在灾害前采取的工程性或非工程性措施)

工程性措施:

从三个方面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一是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如加固堤坝、山体、植树造林等。

二是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如修建大堤防洪防潮。

三是改变财务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如加固房屋,增强其抗震性。

非工程性措施:

即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或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4、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

灾前准备:

主要任务是储备救灾物资。

灾中应急:

在灾害发生和灾情形成过程中立即采取的行动和对策。

主要的目的是挽救生命,保护财产,事先做好应急预案,可使救灾工作高速高效。

灾后恢复:

一是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二是增强抵抗未来灾害发生的能力。

5、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发生台风时:

躲避地下室或坚固的混凝土建筑物中,并且不要靠近窗户;在野外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杆;在海上航行的船只要尽快靠岸。

发生滑坡、泥石流时:

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2、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1)知道方针:

“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

(2)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成立,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协调管理。

(3)我国重大的减灾项目工程:

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淮河流域治理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