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6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诊疗方案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61818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3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6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诊疗方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甘肃省6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诊疗方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甘肃省6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诊疗方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甘肃省6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诊疗方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甘肃省6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诊疗方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6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诊疗方案版》.docx

《甘肃省6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诊疗方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6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诊疗方案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6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诊疗方案版》.docx

甘肃省6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诊疗方案版》

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6种严重

精神障碍诊疗方案(2018版)

一、严重精神障碍诊疗

 

(一)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

病程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但有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1.诊断。

采用WHO的国际疾病分类手册ICD-10的诊断标准。

ICD-10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

具备下述

(1)-(4)中的任何一组(如不甚明确常需两个或多个症状)或(5)-(9)至少两组症状群中的十分明确的症状。

①思维鸣响、思维插入、思维被撤走及思维广播。

②明确涉及躯体或四肢运动,或特殊思维、行动或感觉的被影响、被控制或被动妄想、妄

想性知觉。

③对患者的行为进行跟踪性评论,或彼此对患者加以讨论的幻听,或来源于身体某一部分

的其他类型的幻听。

④与文化不相称且根本不可能的其他类型的持续性妄想,如具有某种宗教或政治身份,或

超人的力量和能力。

⑤伴转瞬即逝或未充分形成的无明显情感内容的妄想,或伴有持久的超价观念,或连续数周或数月每日均出现的任何感官的幻觉。

⑥思潮断裂或无关的插入语,导致言语不连贯,或不中肯或语词新作。

⑦紧张性行为,如兴奋、摆姿势,或蜡样屈曲、违拗、缄默及木僵。

⑧阴性症状,如显著情感淡漠、言语贫乏、情感迟钝或不协调,常导致社会退缩及社会功能下降,但需澄清这些症状并非由抑郁症或神经阻滞剂治疗所致。

⑨个人行为的某些方面发生显著而持久的总体性质的改变,表现为丧失兴趣、缺乏目的懒散、自我专注及社会退缩。

(2)病程标准。

特征性症状在至少1个月或以上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内肯定存在以上1-4症状至少1个,或5-10至少2组症状群中的十分明确的症状。

(3)严重标准。

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4)排除标准。

有三条。

①存在广泛情感症状(抑郁、躁狂)时,就不应作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除非明确

分裂症的症状早于情感症状出现。

(排除心境障碍)

②分裂症的症状和情感症状一起出现,程度均衡,应诊断分裂情感性障碍。

③严重脑病、癫痫、药物中毒或药物戒断状态应排除。

2.鉴别诊断。

精神分裂症通常需要和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药物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心境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强迫性神经症等疾病进行鉴别。

(1)强迫症。

某些精神分裂症的早期阶段以强迫症状作为主要症状出现,缺乏i按住的精神病性症状,此时需要与强迫症鉴别。

强迫症状可能是典型的,也可能伴有某些难以用强迫症解释的可疑精神病性正在,也不完全具备神经症特点,治疗强迫症的药物往往难以奏效。

(2)抑郁发作。

5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急性期发作后6个月内出现抑郁情绪,此时的抑郁情绪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组成,但不是主要临床表现,随着精神分裂症特征性症状的出现,抑郁就显得不那么显著或者消失。

(3)躁狂发作。

表现可能与躁狂发作比较相似,此时对两者的鉴别要谨慎,要点是:

a.两者思维联想、思维内容的表现形式均有所不同。

躁狂发作患者的音联意联、语量增多有可理解性和现实性、带有夸大色彩。

b.两者内心体验与对周围事物的情感反应、对周围客体接触情境的表情变化明显不同。

躁狂发作患者的情感高涨、活跃、生动、有感染性,情感表现无论喜怒哀乐,均与思维内容相一致,与周围环境协调配合。

(4)与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相鉴别。

3.治疗

3.1医院治疗。

由于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绝大部分症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应作为其长期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患者治疗时需足量、足疗程。

在发病期,不免会有很多患者拒绝服药。

如果是由于药物引起的副反应导致停药,家属务必及时向诊疗医生进行反馈,方便调整药物的使用方法或剂量;如果是由于患者坚信自己没有患精神类疾病,则可以使用无色无味的抗精神病药物,混于食物使患者按时服药,稳定病情。

3.2居家治疗。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缓解期,病情稳定后可进行居家治疗,由社区进行家庭医师签约,监督患者继续服药治疗,定期随访。

在这个阶段患者很可能成为表面相对平静,但内心与环境格格不入的状态。

这是由于他们经历过发病期剧烈的疾病过程,并残留着发病过程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障碍。

这类患者的许多观念、行为和态度是普通人不能认同的,家属要做到理解病人,只有理解才能真正的关心。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是把握一个关心的度,既不要对患者过分关爱也不要对患者漠不关心。

对患者的行为不要盲目的伤心与生气,将精力用在对患者的护理与治疗方面。

切实的与医务工作者一起为患者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康复的环境,让他们在一个有相对压力的气氛中一步步走向健康。

多促使他积极参加社会性活动,减少防止疾病的发生,在此过程中,对患者多给予和鼓励患者,日常建议不要暴饮暴食,饮食清淡丰富有营养,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有利于病情恢复。

药物治疗的用药原则为:

单一用药、充足剂量、足够疗程、个体化。

精神科执业医师应当按照相关疾病治疗指南,遵循“安全、早期、适量、全程、有效个体化”原则开具药物治疗处方。

患者应当坚持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全程治疗,在巩固期和维持期坚持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降低病情复发风险具有重要价值。

有条件地区推荐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以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长期服药的依从性。

对于治疗依从性差、家庭监护能力弱或无监护的、具有肇事肇祸风险的患者,推荐采用长效针剂治疗。

3.3第一代抗精神病药

(1)氯丙嗪:

有效治疗量为200~600mg/d,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加量,维持剂量可酌情减至200mg/d左右。

治疗6~8州疗效不佳可换用其它不同化学结构的典型药物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2)奋乃静:

起始剂量为4~6mg/d,常用临床有效剂量为20~60mg/d。

(3)氟哌啶醇:

有效剂量为6~20mg/d,维持治疗量以2~6mg/d为宜。

(4)舒必利:

200~1500mg/d,治疗分裂症需要较高记剂量。

3.2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1)氯氮平。

口服用量成人常用量:

开始一次25mg,一日12次,然后每日增25-50mg。

如耐受性好,在开始治疗的两周末将一日总量增至300450mg。

16岁以下儿童不宜应用。

白细胞计数低于3000mm时应终止治疗,然后根据白细胞与粒细胞的变化而决定是否恢复治疗。

(2)奥氮平。

奥氮平服用简单方便,一般不需要逐渐增加剂量。

推荐起始剂量为每日10mg,治疗剂量范围为每日5mg至20mg。

老年患者、严重肾功能损害或者中度肝功能损害患者,起始剂量可减为每日5mg。

(3)利培酮。

按照剂量个体化的原则,起始剂量宜小,缓慢加量。

片剂:

起始量,0.5mg,每日1-2次,3-7天内加到有效治疗量。

有效治疗量为:

1-2mg,每日1-2次或2-3mg每日。

维持量以1-2mg每日1次为宜。

老年病人及心、肝、肾患者剂量应减半。

(4)喹硫平。

a.第1天开始口服25mg,每天2次,第2天50mg,每天2次,第3天100mg,每天2次,第4天150mg,每天2次。

然后根据效应调整用量,一般剂量范围为每天300~450mg,2次分服。

而有些患者每天口服150mg已达疗效满意程度,但也有人必须采用最大剂量每天750mg。

b.年老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开始每天25mg,根据效应逐渐加量25~50mg。

(5)阿立哌唑。

口服:

第1周,每天5mg,1次/d;第2周,增加为每天10mg,1次/d;用药2周后,可根据患者的疗效和耐受情况增加剂量为每次15mg,1次/d。

每天最大剂量不应超过30mg。

(6)齐拉西酮。

成人开始口服20mg,每天2次,与食物同服。

继而根据需要和效应,最大剂量可调至80mg,每天2次。

(7)氨磺必利。

a.急性期可口服每天400~80mg,分次给予,必要时可增到每天1200mg。

对阴性症状占优势的患者口服50~300mg。

b.肾功能不全者剂量应调整,肌酐清除率等于每分钟30~60ml者给予正常用量的一半,肌酐清除率等于每分钟10~30m者,仪用常量的1/3。

c.本品也可供肌内注射,用量可达每天800mg。

3.4常见精神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

(1)急性肌张力障碍

出现最早,为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哌嗪类和丁酰苯类药物引起的常见不良反应。

常常发生于治疗初始24小时内,男性青少年多见。

临床表现为个别肌群的持续性痉挛如斜颈或颈后倾、动眼危象、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同时伴有焦虑、烦躁及心率增快、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

容易误诊为癔症、破伤风、癫痫、脑膜炎或脑炎等疾病。

处理:

立即肌注东莨菪碱0.3g或苯甲托品2mg,10多分钟后症状可迅速缓解。

预防措施可用口服抗胆碱药如安坦2mg或苯甲托品2mg,2次/日。

效果不明显,则应减少抗精神病药量;或换用另外一种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如氯氮平、利培酮、喹硫平。

重症肌无力和青光眼患者禁用抗胆碱能药,可试用组胺药物,如二乙氨苯嗪(敌哌生)250mg,肌注;预防可用口服苯海拉明或异丙嗪25~50mg,2次/日。

(2)静坐不能

多发生于抗精神病药物的第2~3周,表现为双腿的一种强烈的不自主感,患者感到身

不由己地被驱动感,如刚躺着又想坐着、坐着又想走,往往伴有明显的焦虑或紧张情绪,容

易产生自杀念头。

容易误诊为精神症状加重,致使继续加药而不良反应更加明显。

处理:

同上,若无效,可再用阿普唑仑0.4mg或普萘洛尔10mg,3次/日,或换用其他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小的药物。

(3)类帕金森综合症

类帕金森综合症是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哌嗪类和丁酰苯类药物引起的常见不良反应。

女性和老年患为多见。

多在2周后出现,表现为肌肉僵直、肢体肌张力呈齿轮样增高、动作减少或缓慢、小步态、静止性震颤、面具脸、流涎、构音困难、吞咽困难、嘴唇快速震颤(兔唇综合征)、常伴有抑郁、焦虑情绪。

处理:

上述三种均属于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处理同上。

(4)迟发性运动障碍(TD)

多见于持续用药几年后:

表现:

为不自主的、有节律的刻板运动。

处理:

预防为主,无有效治疗药物;抗胆碱能药物会促进和加重TD,应避免使用。

(5)恶性综合征

少见(发生率0.5%)而严重的不良反应:

表现:

显著的帕金森氏不良反应;高热;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发生机制: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氯丙嗪和氟奋乃静最常见,药物量过大、患者躯体状况不良易出现。

处理:

停用抗精神病药。

支持疗法:

补液、降温、防感染。

其他:

促进中枢多巴胺功能的溴隐亭(75~20mg/d口服,肌注可5-60mg/d)治,BZDs,ECT。

动力学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药物剂量,严密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病情严重的患者,如自杀风险较高、拒食危及生命、伴有紧张症特征、严重兴奋或难治性的患者可以首选电休克治疗,研究显示ECT对于此类患者的疗效有优势。

(6)癫痫发作

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氯普噻吨、氟哌啶醇、氯氮平、甲硫达嗪,三环类抗抑郁药及锂盐均可引起癫痫。

临床表现:

大发作,多发生于治疗最初几周内或快速加药时,原有脑器

质性疾病者更易于发生。

局限性发作,多见于锂盐中毒或丁酰苯类快速加药时。

癫痫持续状态,多见于三环类抗抑郁药如米帕明或锂盐治疗时。

处理:

发作次数少者,首先减少药物剂量,或同时加用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0.1g,3次/日,或卡马西平0.1g,3次/日。

发作次数频繁或发生癫痫持续状态者,则停用相关药物,改用其他药物。

(7)排尿困难

抗胆碱能作用强的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容易发生,与抗胆碱能作用抑制了膀胱括约肌舒张,而使其收缩作用相对增强所致。

男性多于女性,有前列腺疾病的男性更容易发生。

处理:

肌肉注射毒扁豆碱1~2mg或新斯的明0.5~1mg可暂时缓解症状。

反复发生应该减少药量或改用抗胆碱能作用小的新型抗抑郁剂如舍曲林、氟西汀等。

(8)麻痹性肠梗阻

抗精神病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可因为其较强的抗胆碱能作用抑制肠壁平滑肌的收缩而发生。

表现为腹胀、停止排气、排便、肠鸣音消失,腹痛不明显,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机械性肠梗阻。

腹部X片有助于诊断。

处理:

停用相关的精神药物,包括安坦等抗胆碱能药物。

禁食及胃肠减压。

对症处理,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拟胆碱药物如新斯的明的使用应慎重。

(9)直立性低血压

主要因为阻断了外周肾上腺素受体而发生,氯丙嗪、氯普噻吨和氯氮平等抗精神病药物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剂等抗抑郁药物较容易引起。

基础血压偏低或年老体弱者容易发生。

多发生在治疗初期,常常在体位突然转换,如由卧位转为直立式时发生,患者感到头晕、眼花、心慌,甚至晕厥,查体发现脸色苍白、脉速和血压降低。

处理:

立刻平卧,取头低足高位。

若血压持久不升,可予以苯肾上腺素10mg肌肉注射,或去甲肾上腺素0.5~2m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100m内静脉滴注,但不宜用

肾上腺素,因其可使血压更低。

预防可让患者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必要时更换新型精神药物。

(10)皮疹

以氯丙嗪多见,也见于卡马西平。

疑似过敏反应,于治疗的第1~4周在颜面、躯体、四肢出现斑丘疹、多形性红斑或荨麻疹,严重者出现剥脱性皮炎,如卡马西平。

另外是光敏性皮炎,即经过日晒后在暴露部位出现红斑、红肿或丘疹。

处理:

过敏性皮疹,即停药物或换药,并予以扑尔敏4mg,2~3次/日;剥脱性皮炎除了停药外,需加用皮质激素。

光敏皮炎可自行消失,应避免暴晒。

(11)恶性综合征

是一种罕见但可以致命的不良反应,几乎所有的抗精神病药物都可发生,常见于剂量过大或加药过快者,其中,以氟哌啶醇最常见。

多发生于治疗初期,表现持续高热、肌肉僵硬、吞咽困难及明显自主神经症状如心动过速、出汗、排尿困难和血压升高;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大汗虚脱、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增高、肌酸磷酸激酶升高。

处理:

立即停用抗精神病药物;支持与对症,如物理降温、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素紊乱、酸碱平衡失调,预防或抗感染,加快药物在体内排泄。

可使用多巴胺激动剂如溴隐亭。

(12)粒细胞缺乏症

粒细胞缺乏是指外周血象的粒细胞少于2×10/L,且中性粒细胞≤50%。

氯氮平发生的比例最高(约1%)。

处理:

立即停药。

给予升白细胞药物如惠尔血,必要时予以皮质激素或输入白细胞。

将患者单独安置在消毒间预防感染,予以抗生素控制感染。

4.注意事项

(1)一般人群。

按医嘱服药,服药期间勿饮酒、勿擅自减药或停药。

密切观察和记录不良反应及病情变化。

(2)老年人群。

老年人药物代谢慢,常伴躯体疾病,可能合并服用多种药物,故治疗时应当谨慎,药物起始剂量低,加量要缓慢,尽量减少用药种类。

(3)妊娠期妇女。

精神科药物对胎儿存在潜在的不良影响。

然而,精神障碍本身对胎儿有较大的不良影响;中断治疗也会使患者病情更加复杂,面临复发的风险。

因此,在妊娠期控制病情对母亲和胎儿都非常必要。

应当由患者、家属和精神科医师慎重权衡利弊后,作出孕期继续用药或停药的决策。

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持续发育过程中,对抗精神病药物的反应(包括疗效和不良反应)比较敏感,应当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谨慎选择药物,起始量低,缓慢加量。

5.康复

(1)服药训练。

目的是教育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养成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的习惯。

培训内容包括药物治疗重要性和复发严重性教育,熟悉所服的药物名称、剂量,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及向医师求助的方法。

住院患者应当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模拟训练,学会自觉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居家患者应当在社区精防人员指导和家属帮助下开展服药训练,逐步提高服药依从性,能按时复诊和取药,坚持按医嘱服药。

(2)复发先兆识别。

目的是预防复发。

由医护人员和社区精防人员通过组织专题讲座、一对一指导等形式开展。

内容包括帮助患者和家属掌握复发先兆表现,以及如何寻求帮助。

如患者病情平稳后又出现失眠,食欲减退,烦躁不安,敏感多疑,遇小事易发脾气,不愿与人沟通,不愿按时服药,近期有重大应激事件导致患者难以应对等。

出现上述表现时,患者和家属应当及时与精防人员联系,或尽早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就诊。

(3)躯体管理训练。

目的是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躯体健康水平。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由于精神症状、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影响,存在活动减少、体能下降、体重增加、血糖血脂升高等问题。

制定个体化的躯体管理计划,如对药物不良反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升服药依从性;对超重患者制定训练计划,控制体重等。

(4)生活技能训练。

目的是提高患者独立生活能力。

包括个人生活能力和家庭生活技能。

通过模拟训练与日常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家属应当积极参与和督促患者实施。

个人生活能力包括个人卫生、规律作息、女性患者月经料理、家务劳动、乘坐交通工具、购物等。

家庭生活技能包括履行相应的家庭职责,如与家人一起吃饭、聊天、看电视,参与家庭事情的讨论,关心和支持家人等。

(5)社交能力训练。

目的是提高患者主动与人交往及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

可通过角色扮演等模拟训练的方式,在社区康复机构或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中开展。

包括主动问候,聊天,接打电话,遵守约会时间,合理安排闲暇时间,处理生活矛盾,学会如何面试等。

(6)职业康复训练。

目的是提高患者的学习和劳动能力,包括工作适应性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等。

住院患者以工作适应性训练为主。

居家患者应当在康复机构中以模拟形式进一步开展职业技能训练。

有条件地区可继续在保护性和过渡性就业场所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实践训练。

6.预防

精神分裂症患者应有长期接受治疗的心理准备,正确面对疾病,学习疾病知识,与疾病做长期斗争。

根据医生嘱咐进行服药,不能随意调整剂量或停药,预防复发。

患者应接受妥当的心理疏导,定期门诊复诊,与医生保持联系,接受医院或社区的居家护理,较少复发。

患者在家中休养时需要安静、温馨的生活环境和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应给予有力的支持,不过度批评、指责、干涉患者,使患者能放松身心、释放压力,保持充足的睡眠,积极参加康复性治疗,融入社会。

正确的药物治疗,同时采取心理疏导等预防措施,可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稳定患者情绪,树立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帮助患者战胜疾病,尽可能的预防疾病复发。

(二)分裂情感性障碍

分裂情感性障碍的诊断主要依靠完整的病史采集、深人细致的精神检查及严谨的临床诊断思维。

典型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本病的最基本条件。

  1.诊断

(1)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明显而确实的分裂性症状和情感性症状同时出现或只差几天,因而该发作既不符合精神分裂症也不符合抑郁发作或躁狂发作的标准。

(2)有些患者出现反复发作的分裂情感性发作,可为躁狂型或抑郁型,也可为两型之混合,即混合型,此时应诊断为分裂情感性障碍。

(3)  如果在疾病的不同发作中分别表现出分裂性症状和情感性症状,则分别根据当时症状进行诊断,不诊断为分裂情感性障碍。

(4)有些患者可在典型的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之间插入到两次分 裂情感发作 ,这种偶然出现的分裂情感性发作并不能推翻双相情感障碍或反复发作性抑郁障碍的诊断。

(5)不同亚型分裂情感性障碍诊断要点

①躁狂型。

在疾病的同次发作中分裂性症状和躁狂症状均突出。

②抑郁型。

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分裂性症状和抑郁性症状都很突出。

③混合型。

精神分裂症症状与混合型双相情感性障碍同时存在。

2.治疗。

分裂情感性障碍作为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的精神疾患,其特点在于同时出现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躁狂相或抑郁相)的表现。

明确诊断、确定目标症状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风险及功能损害是治疗前评估的重点。

分为医院治疗和居家治疗。

(1)医院治疗。

分裂情感性障碍急性发作期需要住院快速控制精神病性症状和情感症状,首选药物治疗。

但由于其临床表现的复杂性,治疗的目标多是针对目标症状,包括精神病性症状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药物治疗会采用抗精神病药、心境稳定药、抗抑郁药以及镇静催眠药的联合用药方案。

药物治疗方案需要兼顾急性期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长期维持治疗的安全性。

对于分裂情感性障碍躁狂相来说,现有证据显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单药治疗或联合心境稳定药均有疗效。

个体化治疗应考虑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轻度患者可以采用SGAs单药治疗起始,足量足疗程,若疗效不佳可以考虑换用另一种SGAs,或联合心境稳定药治疗。

严重的患者推荐以联合治疗作为初始治疗。

心境稳定药与抗精神病药联用时需要注意的是药物相互作用,如锂盐和氟哌啶醇合用可能会增加血清锂浓度,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而卡马西平、丙-戊酸钠会对肝药酶有诱导或抑制的作用从而影响抗精神病药的血药浓度。

分裂情感性障碍抑郁相可以采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单药治疗,或合并抗抑郁药或心境稳定药。

若足量足疗程SGAs单药治疗后,抑郁症状仍突出,则可以考虑合并治疗。

合用SSRIS或TCAs会与抗精神病药产生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药物剂量,严密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病情严重的患者,如自杀风险较高、拒食危及生命、伴有紧张症特征、严重兴奋或难治性的患者可以首选电休克治疗,研究显示ECT对于此类患者的疗效有优势。

在发病期,不免会有很多患者拒绝服药。

如果是由于药物引起的副反应导致停药,家属务必及时向诊疗医生进行反馈,方便调整药物的使用方法或剂量;如果是由于患者坚信自己没有患精神类疾病,则可以使用无色无味的抗精神病药物,混于食物使患者按时服药,稳定病情,待病情稳定后可出院在家治疗。

(2)居家治疗。

分裂情感性障碍患者在缓解期,病情稳定后可进行居家治疗,由社区进行家庭医师签约,监督患者继续服药治疗,定期随访。

3.康复。

分裂情感障碍的康复目的是改善患者社会功能,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环节,包括医院康复和社区康复。

医院康复由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承担,精神科医师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同时应当制定康复计划。

社区康复由民政、残联等设立的社区康复机构(如日间康复中心、中途宿舍、职业康复机构等)承担,两者应当有机衔接。

(1)服药训练。

目的是教育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养成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的习惯。

培训内容包括药物治疗重要性和复发严重性教育,熟悉所服的药物名称、剂量,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及向医师求助的方法。

住院患者应当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模拟训练,学会自觉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居家患者应当在社区精防人员指导和家属帮助下开展服药训练,逐步提高服药依从性,能按时复诊和取药,坚持按医嘱服药。

(2)复发先兆识别。

目的是预防复发。

由医护人员和社区精防人员通过组织专题讲座、一对一指导等形式开展。

内容包括帮助患者和家属掌握复发先兆表现,以及如何寻求帮助。

如患者病情平稳后又出现失眠,食欲减退,烦躁不安,敏感多疑,遇小事易发脾气,不愿与人沟通,不愿按时服药,近期有重大应激事件导致患者难以应对等。

出现上述表现时,患者和家属应当及时与精防人员联系,或尽早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就诊。

(3)躯体管理训练。

目的是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躯体健康水平。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由于精神症状、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影响,存在活动减少、体能下降、体重增加、血糖血脂升高等问题。

制定个体化的躯体管理计划,如对药物不良反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升服药依从性;对超重患者制定训练计划,控制体重等。

(4)生活技能训练。

目的是提高患者独立生活能力。

包括个人生活能力和家庭生活技能。

通过模拟训练与日常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家属应当积极参与和督促患者实施。

个人生活能力包括个人卫生、规律作息、女性患者月经料理、家务劳动、乘坐交通工具、购物等。

家庭生活技能包括履行相应的家庭职责,如与家人一起吃饭、聊天、看电视,参与家庭事情的讨论,关心和支持家人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