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管理师职称考试流行病学必备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58943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管理师职称考试流行病学必备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卫生管理师职称考试流行病学必备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卫生管理师职称考试流行病学必备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卫生管理师职称考试流行病学必备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卫生管理师职称考试流行病学必备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卫生管理师职称考试流行病学必备资料.docx

《卫生管理师职称考试流行病学必备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管理师职称考试流行病学必备资料.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卫生管理师职称考试流行病学必备资料.docx

卫生管理师职称考试流行病学必备资料

卫生管理师职称考试相关专业知识考前必备资料

(基础知识之健康教育资料大全)

资料介绍

本资料适用于2013年报考中初级卫生管理师职称考试的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卫生管理师分四门考试科目:

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本资料针对第一门基础知识做了最为详细的资料整合,请卫生管理专业的朋友们放心使用,包含了卫生管理考试的原题、复习要点和习题集(全部资料均自带答案,无需查阅)等内容,帮您收集考点。

资料为20点财富值,节假日为10,考前下载为20。

现各类卫官职称资料均已上架,医院管理等资料正在制作中敬请等待,希望能帮到你们。

温馨提示:

请不要用XX快照复制,因为内容较多复制粘贴后有许多序号和习题、复习表格、及记忆图像等资料会被打乱,导致资料需要长时间的整体,甚至不能还原不便于您的复习,请通过支付财富点正确下载考前资料,方便您的学习,也是对我整合资料的肯定。

财富值相对较高,但题型全面,仿真度高,题库丰富且配有答案,绝对称值相信您会满意的。

第三部分流行病学考试必备

目录

1.知识点复习精要(必备知识点不能错过)...........................01

2.职称考试原版真题练习(真题演练心里有底).......................09

3.习题集海量题库(配备答案为您节省复习时间).....................11

1、知识点复习精要

流行病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定义

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和评价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任务的三个层次,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

1.基本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②疾病的发病过程;③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的生态学);④病因论;⑤病因推断的原则;⑥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⑦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2.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自然史;⑤疾病预防的效果评价。

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流行病学观察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

其特点是在观察时不施加任何人为因素,也不改变体内外环境的任何条件。

2.流行病学实验又称现场流行病学实验,主要是在人群中进行。

可分为人群现场实验、临床实验和社区实验三种。

其特征是需要人为地控制某些处理因素,故又称为干预性研究。

3.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又称数学流行病学。

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即用流行病学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或公式,显示疾病流行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进行流行病学理论研究。

四、流行病学的特征

1.群体特征

2.对比的特征

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

4.社会医学特征

5.预防为主的特征

6.发展的特征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疾病分布的概念:

流行病学研究可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分布。

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

为阐明病因以及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机理提供线索;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和疾病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一、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一)发病指标

1.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2.罹患率疾病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发生的频率,也是人群新病例数出现频率的指标。

3.患病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被调查人口中某病现有病例(包括新旧病例)的频率。

4.续发率表示在原发病例出现后,家庭或单位成员中易感者受传染而发生二代病例的频率,又称家庭二代发病率或接触者发病率。

5.感染率在某个时间内所检查的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6.病残率在一定期间内人群中实际存在的病残人数的比率。

(二)死亡指标

1.死亡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

2.病死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二、疾病流行强度

1.散发发病率呈现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称为散发。

2.爆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3.流行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称为流行。

4.大流行在一定时间内,某病的发病率大大超过流行的水平,而且迅速蔓延,可以涉及全国,甚至超过国界涉及数国、数洲。

三、疾病分布的形式

(一)人群分布特征

1.年龄一般可分为儿童多发、青壮年多发、老年人多发以及各年龄组无明显差别四种情况。

年龄分布一般与下列因素有关:

宿主免疫力;感染机会;疾病潜伏期;预防措施。

2.性别一般分为男性多见、女性多见、二者无明显差别三种。

与其分布有关的因素主要为男女性本身遗传和生理因素,以及接触病因的机会。

3.职业主要与接触致病因子的机会多少有关,反映了劳动条件、劳动者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卫生文化水平,以及劳动强度和精神紧张程度。

4.民族反映了不同民族、种族的遗传因素、社会经济状况、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医疗卫生质量和水平。

(二)时间分布特征

1.短期波动含义与爆发相似,区别在于爆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

短期波动多是因为人群中大多数人在短时间内接触或暴露于同一致病因素所致。

2.季节性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

可分为三种情况:

严格季节性、明显季节性、无明显季节性。

导致季节性升高的原因可从几个方面讨论:

病原体情况、野生动物生活习性、人类易感性、劳动、生活情况,接触病原因子的机会。

3.周期性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

常见原因:

存在传染源和足够数量的易感人群的大中城市;传播机制容易实现;病后可形成稳固的病后免疫;易感者积累的速度;病原体变异的速度。

4.长期趋势(长期变异、长期变动)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为几年或几十年),观察探讨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

长期变异的原因主要有:

病因发生变化;抗原变异;诊治条件和能力的改变;人口资料的变化;登记报告制度改变。

(三)地区分布特征

1.疾病在国家间分布只发生于世界某些地区,或全世界均可发生,但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不一,各有特点。

2.国家内的分布疾病在国内的分布也有差别,主要与各地区不同的气候、地理特征,以及生活、饮食习惯有关。

3.疾病的城乡分布城市多见:

呼吸道疾病和某些传染病;农村多见:

肠道传染病、地方病、虫媒传染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4.地方性分布某些疾病常存在于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无需从外地输入。

⑴分类:

①自然地方性疾病,指某些传染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仅存在于一定地区,而不见于其他地区。

②自然疫源性疾病,在自然地方性疾病中有些以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其病原体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无需人类参与,而能在特定的节肢动物和野生动物宿主之间长期生存繁殖,世代延续,偶可涉及于人。

③地方病,指非传染病中有些疾病由于其致病因子等因素的分布有一定的地区性而呈现严格的地方性。

⑵判断地方性疾病的依据:

①该病在当地居住各人群组中的发病率均高,并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组,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于不发病;

③外来的健康人,到达当地一定时间后发病,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相似;

④迁出该地区的居民,该病发病率下降,患者症状减轻或呈自愈趋向;

⑤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可能发生类似疾病。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包括现况研究、筛检、生态学研究等。

其中现况研究是最常用的方法。

一、现况研究的概念和目的

1.概念它是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对一定人群或人群样本在某一短时间内的患病或健康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所进行的调查

2.目的:

描述疾病分布,探讨病因,确定高危人群,疾病预防控制效果的评价。

3.类型

⑴普查:

为了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于一定时间内对一定范围的人群中每一成员所作的调查或检查。

⑵抽样检查:

通过对部分有代表性人群的调查,推测其全人群中患病或健康状况的调查方法。

二、设计与实施

1.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际情况选择。

2.样本含量根据以下因素确定样本大小:

预计现患率或阳性率;对调查结果精确度的要求。

3.实施设计调查表,进行问题调查、体查、现场调查。

4.数据分析计算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某种分布特征与某种(些)因素的关联强度。

 第四章队列研究

一、基本原理

选定暴露及未暴露于某因素的两组人群,随访观察一定的期间,比较两组人群某种疾病的结局(一般指发病率或死亡率),从而判断该因素与发病或死亡有无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这是一种由因到果的研究。

二、类型

⑴前瞻性队列研究

⑵历史性队列研究

⑶双向性队列研究

三.常用术语

⑴结局:

研究者预期的结果事件,包括发病、死亡和各种化验指标。

⑵观察终点:

观察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

⑶观察终止时间:

整个研究工作可以得出结论的时间。

四、设计与实施

1.确定研究因素

2.确定研究结局

3.研究对象的选择与来源

①基本原则:

暴露组有较高的暴露率;具有可比性;研究人群稳定,能够满足需要。

②暴露人群的选择:

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③对照人群的选择:

内对照;外对照;一般人群对照。

3.样本含量

(1)考虑因素:

暴露组与对照组的比例;失访率。

(2)样本计算的四个参数:

一般人群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水平;暴露人群的发病率水平;显著性水平(α);把握度(1-β)。

(3)研究的内容暴露因素的剂量水平、暴露时间的长短、暴露的持续性;

五、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1.基线资料的收集;随访的期限、方法;观察的终点与终止时间。

随访方法、内容和观察终点的确定。

2.资料分析方法

①率的计算:

发病率,死亡率

②暴露因素与疾病联系的强度分析:

RR、RR的可信区间、AR、AR%、PAR、PAR%。

③病因的判断

六、偏倚及其控制

(1)常见偏倚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2)偏倚控制严格按规定的标准选择研究对象;尽可能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提高设计水平和调查质量,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七、优点和局限性

⑴优点:

可直接估计相对危险度;检验病因假说的能力较强;一次调查可同时观察某因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较小。

⑵局限性:

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研究费时间、费人力、花费高、实施难度大;容易产生失访偏倚。

 

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

一.基本原理

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调查他们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情况,以研究该疾病与某个(些)因素的关系。

这是一种回顾性从果查因的研究方法。

二.类型

⑴病例与对照不匹配

⑵病例与对照匹配

三.常用术语

⑴暴露:

指研究对象曾经接触过某些因素,或具备某些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

⑵比值:

某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之比。

⑶OR:

比值比,是病例组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之比。

四.设计与实施

1.研究对象的选择与来源

①基本原则:

有代表性;有可比性。

②基本来源:

医院的现患病人;医院、门诊的病案,及出院记录(医院为基础的);社区、社区的监测资料或普查、抽查的人群资料(社区为基础的)。

③病例的选择要求:

诊断可靠;有暴露于调查因素的可能性;尽量选择新确诊的病例。

④对照的选择要求:

能代表产生病例的人群;不患有与所研究的疾病有共同已知病因的疾病。

2.样本含量影响样本大小的因素包括:

①研究因素在对照组中的暴露率;

②估计该因素引起的相对危险度RR或暴露的比值比OR;

③希望达到的检验显著性水平(α);

④希望达到的检验把握度(1-β)。

3.调查表的设计一般可分为一般情况、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调查三部分;注意调查的项目要全而精,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含义,注意调查时的艺术。

五、数据的分析

1.描述性统计:

均衡性检验;描述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

2.统计性推断:

计算χ2值、OR、OR的可信区间、病因分值。

六.偏倚及其控制

1.常见偏倚

①选择偏倚:

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时间效应偏倚等。

②信息偏倚:

回忆偏倚、调查偏倚。

③混杂偏倚:

混杂所带来的偏倚。

2.偏倚控制

①按照随机、多中心、新等原则选择病例;诊断方法统一、标准;收集病例时间可适当延长。

②注意指标选择,提高调查员技能,采用盲法调查。

③限制、配比、分层、多因素分析。

七、优点和局限性

1.优点:

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相对更省力、省钱、省时间,易于组织实施;样本较小;一次调查可同时研究某病与多个因素的关系。

2.局限性:

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常难以判断;容易出现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

  

第六章流行病学实验

一、概念

以人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人为地给予或控制某种研究因素,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干预措施,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后,分析比较两组人群的结果,判断实验效应。

二、基本原则

1.前瞻为一种前瞻性研究

2.干预必须施加一种或多种干预处理

3.随机研究对象来自同一总体,并采取严格的随机分配原则

4.对照必须有平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三、主要类型

1.临床实验以病人个体为单位进行实验分组的实验方法。

2.现场实验是尚未患病的个人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处理或某种预防措施。

3.社区实验以整个社区作为干预的基本单位进行的实验。

4.类实验缺少随机分组或平行对照的实验研究。

四、设计与实施

1.基本原则随机、对照、盲法、重复。

2.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目的按下列原则选择:

对干预措施有效;发病率较高;依从性好;能将实验坚持到底;干预对其无害。

3.数据的分析均衡性检验;率的计算;显著性检验;偏倚的估计与分析。

五、注意问题

1.医德问题实验前必须先做毒性试验、三致实验和人体安全试验。

2.可行性先做预实验,评价与论证该研究的可行性。

3.控制偏倚整个实验过程都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各种偏倚的发生。

六、优点与局限性

1.优点与队列研究比较论证强度大。

2.局限性应用范围受限制;较难实施;有时涉及医德问题。

第七章筛检

(一)筛检的概念、目的及筛检的应用原则

(二)筛检试验评价基本方法

诊断试验的评价是把待评价的诊断试验与金标准诊断相比较,然后评价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可靠性。

(三)评价指标

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约登指数、似然比、阳性预告值、阴性预告值。

(三)提高诊断效能的方法

平行试验、系列试验

第九章偏倚及其控制

1.研究结果的变异性:

研究结果的变异性的定义、水平(个体水平的变异性、群体水平的变异性、样本水平的变异性)

2.研究的真实性:

概念、内部真实性、外部真实性

3.研究的偏倚:

偏倚(bias)的概念和类型:

选择偏倚(selectionbias)的概念、类型及控制方法;信息偏倚(informationbias)的概念、类型及控制方法;混杂偏倚(confoundingbias)和混杂因素(confoundingfactor)的概念;混杂因素成立的三个条件;混杂偏倚的判定原则、程度测量方法、控制方法。

第十章病因与因果推断

1.病因的概念:

病因的定义、病因模型、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

2.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

Mill准则:

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的推理形式;因果性实验中的对照法则

3.统计关联到因果关联:

统计关联;虚假关联、因果关联;整个因果关联的判断进程;关联的分类

4.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常用的因果推断标准

第十一章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一、预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

(一)制定策略的依据

1.形式分析

2.应对分析

3.循证保健

(二)全球卫生策略

1.目标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2.基本策略和途径初级卫生保健—应用技术上适宜、学术上可靠、社会能接受的方法,通过个人、家庭、社区的充分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也是国家和社区依靠自力更生和自觉精神能够负担得起的。

二、措施

(一)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两个方面。

2.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是在疾病的潜伏期为了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包括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3.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在疾病的临床期(又称发病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

包括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

(二)针对传染病流行三个环节的措施

1.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接触者进行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消毒、杀虫、灭鼠

3.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药物预防

三、疾病监测

1.概念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及时反馈,以便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2.种类

⑴传染病监测: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国际监测疾病:

流感、脊髓灰质炎、疟疾、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我国规定国际监测疾病:

上述5种,加登革热;国内法定报告传染病:

分甲、乙、丙三类共37种。

⑵非传染病监测

⑶其它公共卫生监测

3.实施建立监测组织和监测系统;收集、分析、评价资料;交流情报信息。

 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过程

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

即病原体从感染者体内排出,经过一定传播途径,又侵入易感者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

(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动物。

2.传播途径

⑴概念:

是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宿主之前,在外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

⑵类型:

经空气传播(经飞沫传播、飞沫核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接触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经土壤传播、医源性传播、垂直传播。

⑶各传播途径的流行病学特征

3.人群易感性

⑴概念: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⑵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二)疫源地

1.概念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所能波及的地区。

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疫源地称为疫点;较大范围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片称为疫区。

2.形成疫源地的条件传染源存在;病原体能够继续传播。

3.消灭疫源地的必备条件传染源被移走或消除排出病原体状态;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中病原体被彻底清除,传播途径已不存在;疫源地内接触者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没有发生新病例或感染。

(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和地理因素。

2.社会因素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全部条件。

二、传染病预防和控制

(一)策略

1.预防为主

2.建立疾病监测系统

(二)措施

1.一般措施改善卫生条件,进行健康教育。

2.疫情管理疫情报告和考核。

包括报告种类、报告时限、考核指标。

3.防疫措施

⑴对传染源的措施:

对患者采取“五早”措施;检出和管理潜在传染源;对接触者进行检疫(检疫方式、措施);对动物传染源酌情进行消灭或隔离。

⑵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进行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

⑶对易感人群的措施:

预防接种(预防接种的类型、要求、影响因素、效果评价)、药物预防。

第十三章伤害流行病学

伤害的概念:

由于运动、热量、化学、电或放射线的能量交换,在机体无法耐受的水平上,所造成的组织损伤或由于窒息而引起的缺氧。

伤害的测量指标:

伤害发生率、伤害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等

伤害发生的基本条件:

致病因子、宿主、环境

伤害预防的四项干预措施:

工程干预、经济干预、强制干预和教育干预

第十四章爆发调查

一、概念

当疾病发生暴发(或流行)时,为了查明暴发(或流行)发生的原因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称为暴发(或流行)调查。

爆发调查目前又称为现场流行病学,是综合运用流行病学方法解决现场不明原因疾病问题的实践。

二、调查目的

(一)查明疾病性质首先核实诊断,弄清楚是什么病,还要确定是否属于暴发(或流行)。

(二)查明暴发(或流行)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对诊断明确的疾病,要通过调查确定暴发的原因、查明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影响暴发的因素;对于病因不明的疾病,通过调查寻找病因或病因线索。

(三)根据暴发原因或流行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疫情,并从中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四)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三、调查步骤和内容

(一)初步调查

1.核实诊断和事件的性质

2.确定是否暴发或流行

3.初步了解疾病的发生及分布情况

4.提出初步假设提出初步处理措施并付诸实施。

(二)深入调查

1.个案调查

2.对照调查

3.人口资料收集

4.环境调查

5.实验室检查

四、资料整理和分析

按照疾病的三间分布资料、临床资料和实验室资料进行整理,然后根据病例的分布及其它有关资料,对暴发(或流行)的原因、传染源及传播途径等作出判断。

五、结论与报告

调查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

①前言(一般情况及调查目的);②临床特点;③疫情经过及流行病学特点;④暴发的原因、传播途径、传播因子、传染源;⑤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⑥建议。

  

第十九章恶性肿瘤流行病学

一、分布特点:

有长期变动趋势,有些上升,有些下降。

呈世界性分布,但不同的地区发病和死亡的差别较大。

大部分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恶性肿瘤是多种因素、多个阶段和多基因作用的结果,与机体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都有关系。

三、预防措施:

三级预防

 第二十章心血管病流行病学

一、分布:

呈世界性分布,不同的地区和人群发病和死亡的差别较大,发展中国家发病有上升趋势,发达国家则有下降趋势。

男性高于女性,老年人发病较高。

二、发病主要危险因素:

机体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因素

三、预防措施:

分级预防、社区预防 

第二十二章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

一、病原学特点:

抗原漂移和转变

二、流行环节:

传染源为病人、隐性病人和动物。

主要经空气飞沫和间接接触传播。

婴幼儿和老年人易感性较高。

三、分布特点:

呈世界性分布、具有季节性、周期性,易发生爆发、流行和大流行。

四、影响流行的因素

1.温度和湿度与外界环境中病毒的存活期和人的上呼吸道粘膜的抵抗力有关。

2.人口密度居住拥护有人口密度大,增加了人与人接触的机会。

3.人群免疫力人群的非特异性抵抗力对流感流行有重要影响。

4.其它交通和人口流动等。

五、预防措施

1.疫情监测包括流行监测和病原学监测两部分。

2.预防接种常用疫苗有灭活疫苗、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

流感病毒变异快,疫苗一般只能降低发病率,而不能控制流行。

3.药物预防常用金刚烷胺,对甲型流行有效,对乙型无效。

4.疫情控制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对接触者进行检疫,加强消毒措施,防止传染源的输入。

 

第二十三章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

一、病原学:

分为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等

二、流行环节:

甲型和戊型肝炎传染源为急性病人、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传染源为急性病人、慢性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甲型和戊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