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二《中国古代小说选读》《婴宁》教案.docx
《鲁人版高二《中国古代小说选读》《婴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人版高二《中国古代小说选读》《婴宁》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人版高二《中国古代小说选读》《婴宁》教案
鲁人版高二《中国古代小说选读》《婴宁》教案
鲁人版高二《中国古代小说选读》《婴宁》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本文的情节结构。
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3、品味人物形象,对人物能作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点
梳理情节,准确把握人物性格,体会情节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
对人物能作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学生搜集关于蒲松龄的生平简况。
(2)关于《聊斋志异》的由来及其艺术风格。
(3)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初步通读全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听彭丽媛演唱的《说聊斋》导入新课。
再引出郭沫若先生为蒲松龄写过一副的对联导入新课:
画人画鬼(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二、简介作家作品
1、学生交流讨论自己所了解的蒲松龄和〈聊斋志异〉,教师适当补充说明。
(1)关于蒲松龄:
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一生主要活动时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华的人,诗、文、俚曲都有作品传世。
但他一生的遭遇却很不幸运,连个举人都没考上,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师,他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关于《聊斋志异》
A、为什么叫《聊斋志异》?
"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
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奇闻异事?
因为通过这些离奇虚幻的故事,便于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便于赞美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也便于抒发作者自己的满腔"孤愤"。
B、艺术特色:
(1)鲁迅先生评价:
"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
(传奇,指唐代传奇小说)它代表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2)艺术特色:
洗练和宏富的统一;奇谲和质朴的统一;含蓄和犀利的统一;委曲和真挚的统一。
(3)篇末,作者仿效《史记》每篇篇末有"太史公曰"的体例,用"异史氏曰"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自己这一创作意图,这在古典小说中是很罕见的。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完成:
(1)订正字音
(2)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3)了解课文的情节
四、布置作业
1、会写、会读、会解生字、词。
2、理清情节脉络,并用不超过五个字概括情节大意。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听写字词并订正
二、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1、找出并朗读(齐读)
2、概述每一处的特点:
第一:
清幽的山中、修雅的茅舍(外部)
第二:
别致的庭院、洁泽的居室(内部)
第三:
绚烂的花朵、优美的后园(后园)
3、作用:
一、为主人公婴宁提供了一个自由自在、美好清雅的生活世界。
二、更好的衬托出婴宁纯真自然的性格。
三、反衬出现实世界的黑暗,体现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
三、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
1、在同位之间讲述〈婴宁〉的故事梗概。
2、理清故事发展脉络:
见婴宁--想婴宁--找婴宁--重会婴宁--带回婴宁--与婴宁成婚。
5、作业:
(1)进一步阅读文本,找出描写"婴宁"笑声的语句。
(2)勾画出表现婴宁性格特点的句子,为课堂讨论作准备。
第三课时
一、检查默写
二、分析人物性格
1、反馈作业
(1)检查文本中描写"婴宁"笑声语句的完成情况。
(2)这一系列的"笑"体现了婴宁的什么性格?
纯真、自由、不受礼法约束
(3)为什么后来不笑了?
用"笑"做外衣,以次来试探人生、应付生活,取得胜利。
(4)你如何看待"婴宁"的笑?
2、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其他个性
(1)婴宁还有什么特点?
爱花--心灵美。
3、小结婴宁的主要性格特点。
提示:
婴宁的这一形象的构成是比较复杂的,从整体上说,她是人和狐的复合。
作为狐女,她具有神异的特点;作为少女,爱花、爱笑以及纯真得近乎痴憨构成了她的主要性格特点。
两重性格相映成趣,具有了真真幻幻、扑朔迷离的艺术美感,使婴宁这一形象越发显得可爱了。
三、体察作者情感:
婴宁明明是一个狐生鬼养之女,蒲松龄却亲切地称她为:
"我婴宁。
"对此,我们应该怎么看?
提示:
要引导学生在"感受人物个性"的基础上,结合作品的思想内容,进一步探究作者对自己笔下人物的独有的情感。
婴宁性格的本质特点,就是处处表现出没有受到封建礼教规范毒害的少女本性。
赋予人物这种理想化了的性格,寄寓着作者的人生理想,表现了作者对于反璞归真的人性的向往。
四、刻画婴宁所运用的独到之处
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它塑造了一系列优美动人的人物形象,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花妖狐魅幻化的女子形象。
其中婴宁具有鲜明的个性:
天真烂漫,肆意言笑,亦憨亦黠,不受任何礼教约束,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
因此,《婴宁》成为《聊斋志异》的代表作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来简要分析婴宁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特点如下:
1、刻画人物,虚实相衬,"痴憨"相衬,众星捧月,以优美的景色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
婴宁是一个美丽纯真、娇憨活泼的女子。
作者十分巧妙的应用虚实相衬的手法。
虽写的是王子服、老媪、婆婆、西邻之子和自然环境,但实际上却处处落笔在婴宁身上。
王子服是小说里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塑造婴宁形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小说开头只用"容华绝代"来概括,并没有具体描写婴宁的美貌,而是通过王子服的巧遇、思念、寻找等细节,从侧面来描写,衬托出婴宁的沉鱼落雁、钩人心魄的美貌,使人感到呼之欲出。
王子服初遇婴宁,在婴宁美貌之前,如醉如痴,忘记男女之别"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婴宁离开后,他"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恹恹而行",达到失魂落魄的地步;回到家里,因思念婴宁,茶饭不思"不语亦不食"、"肌革锐减";被其表兄哄骗得知婴宁消息后,"喜溢眉宇"、"饮食渐加";久不得婴宁消息,他又把玩婴宁遗弃的梅花,睹物思人,陷入无限思念中,难以忘怀。
这些虽带有夸张的色彩,但也通过王子服的动作、心理、喜怒无常的情绪变化中,真实地从侧面写出他对婴宁的刻骨铭心的思念。
为了找到他的一见钟情的"梦中情人",王子服不顾千山万水,只身前往山中寻找心上人。
当他在园亭中发现婴宁时"心骤喜,但念无以阶进。
欲呼姨氏,顾从无还往,惧有讹误。
门内无人可问,坐卧徘徊,自朝至于日昃,盈盈望断,并忘饥渴"。
这样充分写出了王子服对婴宁的一片痴情。
这样通过以虚写实,虚实相衬,既间接地写出婴宁的美貌,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出现了"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婴宁"。
其次,王子服和婴宁"痴憨"相衬,以痴衬憨,颇具喜剧色彩。
王子服在婴宁家呆了一个晚上,因无法向婴宁倾诉爱慕之情,急的象热窝上的蚂蚁,此时天赐良机,婴宁从树上落下来。
王子服先是"扶之,阴捘其腕",婴宁毫无反应;乃出袖中花示之,婴宁接之,不以为然说:
"枯矣!
何留之?
";王子服只好含蓄的说:
"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想"以示相爱不忘",然而,婴宁却要"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王子服无奈之中,只好开门见山的表白:
"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
但婴宁仍不会意,"葭莩之情,爱何待言"。
最后,王子服不顾什么礼节明白告诉他此乃"夫妻之爱"、"夜共枕席耳",婴宁仍无所悟:
俯首思良久,曰:
"我不惯与生人睡。
"后竟告诉母亲"大哥欲我共寝。
"生大窘,急目瞪之。
王曰:
"此背人语"、"背他人,岂得背老母?
且寝处亦常事,何讳之?
"在如此憨呆的婴宁面前痴情的王子服无计可施。
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大多都在塑造婴宁的性格上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作品通过"老媪"的对婴宁的介绍"颇亦不钝,但少教训,嬉不知愁。
"、"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这就通过老媪之口,从侧面精妙地点出婴宁的性格特征。
最后,作品多次描写优美的环境,用世外桃源般的环境来衬托婴宁活泼灵秀、纯真烂漫、孩子般无邪的内心世界。
王子服因不得吴生消息,怀梅袖中,负气自往,但望南山行去,但见山中之美景:
"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
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
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
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
用"丝柳、桃杏、修竹、野鸟"修雅茅屋,描写出一个与世隔绝、幽深寂静、纯洁优美的世界,衬托出婴宁纯真烂漫、不拘礼节的性格;作者又借王子服之眼,来描写婴宁家的鸟语花香的温馨的环境:
"见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坠阶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棚花架满庭中。
肃客入舍,粉壁光如明镜,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裀藉几榻,罔不洁泽"。
这就用婴宁爱花、爱草的性格特征,暗示婴宁纯真烂漫的性格;最后还再次描写了舍后有小园的环境"次日至舍后,果有园半亩,细草铺毡,杨花糁径。
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
这样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外到内,层层深入地不断渲染整个优美的环境,也正是这样的环境才能更好的衬托出婴宁的性格。
2、抓住个性特征,反复渲染爱花、爱笑的特点,使婴宁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笑声塑性格,鲜花配美人。
小说开头"笑容可掬,拈梅花一枝"、"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点出了婴宁的"爱花、爱笑"的两个性格特征。
首先,婴宁的笑千姿百态、不拘礼节。
为了突出婴宁的独特个性,作品极少雷同的写出她千姿百态的笑:
含笑、隐笑、嗤笑、复笑、狂笑、大笑、憨笑、浓笑、忍笑------这种种笑声,时时处处都有:
郊游时、会客时、拜见婆婆时、捉弄西邻之子时、走路时站着时、坐着时、下树时------这种种笑声可解忧--"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可去苦--"奴婢小过,恐遭鞭楚,辄求诣母共话,罪婢投见恒得免";可博人爱--"邻女少妇,争承迎之";可增其媚--"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
这笑声由远及进,极有层次地描写,使人觉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将出来会见王子服时"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到门口时"嗤嗤笑不已"、进门后"犹掩其口,笑不可遏"、被老媪斥责后"忍笑而立"、当王子服问"妹子年几何矣?
"
后,婴宁再也忍不住"复笑,不可仰视"。
其次,"爱花"是婴宁另外一个突出的特性。
她无论在哪里哪里就是花的世界:
"遗花地上、拈梅花遥望谷底丛花乱树、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执杏花一朵、含笑拈花而入;窗外海棠枝朵,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
从这里可以看出,花是婴宁生活的一部分,她爱花着象征着她的心灵美。
3、亦憨亦黠,写狐写人,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
婴宁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性格上具有"亦憨亦黠"的特点,作者写狐目的是为了写人。
婴宁是人和狐的和身。
在她的身上既有人性,也有狐性,因为她与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感情丰富:
时而大笑,时而哀哭,时而憨语,时而伤感,时而任性。
她比谁都勤劳,她比谁都孝顺。
作者这样对美的构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美的渴望、美的向往和颂歌。
婴宁的形象,一是"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二是"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
既天真又狡猾。
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也是婴宁的真处。
婴宁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笑声动摇一切封建礼教的束缚。
值得注意是婴宁的悲啼--哭求丈夫为母迁葬的。
这悲啼是我们了解婴宁性格复杂的原因,认识婴宁天真狡黠之间关系的钥匙。
我们容易被婴宁的笑声所迷惑,她不仅是个天真娇憨的姑娘,更是深沉早熟的姑娘。
笑是她试探人生、应付生活、取得胜利的手段。
她自己解释由笑转为零涕时说:
"曩以相从日浅,言之恐致骇怪。
今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有异心。
直告恐无妨乎?
妾本狐产。
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
妾又无兄弟,所恃者惟君。
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合厝之。
九泉辄为悼恨。
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
她对至亲又兼阿婆的老人,甚至对同床共枕的情人尚如此不肯轻易袒露,尚必待仔细审查后方倾诉内心的愿望,婴宁的心灵是何等的深沉,何等的细致,又何等的善于控制啊!
这也可见当时封建社会摧残人性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这正是其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婴宁天真狡黠的出发点。
她有意遗花地上,引起王子服的相思,在王子服面前,明骂似贼、却暗送秋波,引来了王子服后又故作痴呆,不解共寝,甚至似知非知,似痴非痴地说出:
"背他人何得背老母"------这一切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真是黠得无与伦比。
婴宁是当时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影子,表现了当时人们反对封建礼教"三从四德"的束缚,表达了人们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这正是婴宁形象的光辉所在,也正是《婴宁》这颗明珠的夺目之处。
五、作业
(1)继续深入阅读文本
(2)结合所学,选取文章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方面,写一篇赏析文章。
补充资料:
(一)
婴宁:
聊斋中的红袖添香
----狐生女名婴宁,绷卧床上,家人皆见之。
异史氏曰:
"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
我婴宁何常憨耶。
窃闻山中有草,名'笑矣乎',嗅之则笑不可止。
房中植此一种,则合欢、忘忧,并无颜色矣。
若解语花,正嫌其作态耳。
"
读着蒲松龄书中的婴宁,是在一个暖洋洋的午后。
心情随着这些妖媚的文字而波动,仿佛荡平了心头隐掩的郁闷和烦躁。
我相信一篇好文章能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之外,还会给你慰藉和温暖。
婴宁就是这样,让你在虚妄的时代和虚无的欺骗里,触摸到一丝撼动灵魂的真实。
我想,从婴宁衍化成形的不单是一个个狐仙与美女的传说,聊斋中的红袖添香故事也并非随熙攘的尘嚣日去渐远。
婴宁作为一个狐狸幻化的女子,大大美化了人间女性。
从而使狐仙的名号在聊斋的世界里形成了自己的国度:
红玉,青凤,胭脂,翩翩,梅女......她们千姿百态,翩跹而来,光是这些呼之欲出的芳名就另人垂怜。
我想,落魄于瓜棚豆架的蒲老夫子,肯定是带着名士填词的心情,高雅而又怜惜地为笔下的狐仙斟酌出一个个温香软玉的乳名。
荆衩布裙,云鬓插花,姿容品性皆清灵飘然而不沾染一丝人家烟火味,这样的美女确实只能有狐仙才可变化出来的,霓虹闪烁的都市街头注定寻觅不到其影踪,她们无视权贵,偏偏爱慕贫寒清高的书生,如影随形,在被世界遗忘的无名山川和荒野滋生出人情味浓郁的魔幻故事。
这恰是爱情中最审美化和理想化的结果。
从古到今,读书人的形象并无多大变化,大都清风盈袖,才高而位卑。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可谓当年书生境遇的真实写照。
往往是门户败落的公子,屡屡落榜的考生,一概布履方巾,神情寂寥地漂泊于天涯独旅,夜色降临即投奔杳无人迹的蓬门破庙作为栖身之所。
月光如水,青灯黄卷,渲染出异乡羁旅单调的哀伤和美丽。
命运是如此不济,只能幻想爱情作为补偿,云中雾里烘托出成群结队美奂美仑的狐仙来缝合伤痕累累的心灵,在市井红尘,纸醉金迷之外,亦有落拓者的桃源。
空中楼阁,门扉虚掩,来无影去无踪的是一个个伤感的情节,这实际上是相对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审美空间------主人公身份不明,背景神秘莫测,惟一可感触的是洋溢不尽的清贫和欢乐,凄凉和温柔,悠然如一脉春山横亘在岁月无涯的渡口。
忠贞,友爱,善良,正直,美丽......凡是世俗社会里的稀有金属,在聊斋轻描淡写的布景里都不缺乏,如同一幕轰轰烈烈上演的提倡完美的歌剧,灯火通明之处反衬出观众席上的荒芜和沉寂。
那些海枯石烂的爱情故事已经近似于神话,这些弃绝尘埃,凌波微步的绝色女子更只是画中人,但是它毕竟是不甘凡俗的书生们的理想,臆造出的悲欢离合可能比现实中的更可歌可泣,因为至少她更趋近完美。
在弱不禁风的书生们(包括蒲松龄)身上,幻想是一种寄托,是希望所在,是对美和善的追求。
凭着一灯如豆,憔悴无依的书生们便能泅渡厄运般的漫漫长夜,并在黎明到来只前流露出释然的微笑。
可见充满激情的幻想具有自我解释的功能,可以在内心的丘陵开辟一块满足的田园。
在这个下午我读着婴宁,想着和婴宁处在同一时空的狐仙姐妹们,内心无疑充满了踌伫和向往。
一部《聊斋》,充斥着虚幻之美和理想之美,我们没必要考证其是非虚实,仅仅相信它在书生们的幻想中发生过就可以了。
很美丽地产生,又很美丽地消失,余音袅袅!
(二)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婴宁》中设计了一个神异色彩浓厚的情节。
情节的发展当中,出现了许多违背现实生活逻辑的巧合,令人玩味不舍:
一是王子服与婴宁在上元日和在山中的两次巧遇。
帅男美女路遇生情且再次邂逅并不稀奇,但两人是只有名份而无血亲、之前绝无联络的表兄妹,这种相遇就不能用"偶遇"来形容了,这分明是一种"巧遇"。
二是吴生绐语言中。
吴生说婴宁是其姑氏女、王子服的姨妹行来哄骗王子服,,也许是找一个确实存在、而无法找到的女子以日后断绝其相思之心,但婴宁的家庭住址"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却幸而言中,这不能不令人诧异。
三是婴宁身份的确认。
吴生的绐语,众人并不以为信;鬼母认可了吴生的胡说,并进一步解说了婴宁的身份,也是"鬼话连篇";王子服之母否认了鬼母的存在,而对婴宁的来历心存疑惑,但吴生的解说又与鬼母的话不无相似,大家只能似信似疑;最后,婴宁自说自世,终于澄清了一桩悬案。
吴生的绐语再次成真,久在荒野的婴宁终于回到了人世间的家族中,可谓巧合不断。
这一系列的巧合,玄而又玄,乍读觉得蒲氏在演绎情节时有点强行编造的感觉。
仔细分析,忽觉这一系列的巧合却并非是巧合,而是情节中的必然。
试想,婴宁虽是狐产,毕竟有着人的血脉。
她不可能永远同鬼母在荒坟野茔之间厮混,她最好的归宿应是返回人世间。
并且,女大当婚,婴宁要嫁人,那嫁给谁好呢?
鬼,妖,狐,还是人?
当然是人。
她的来历不明不白,哪户人家会娶她,并且日后不会歧视她?
就婴宁的归宿来看,她最好的选择便是王子服。
与王子服成婚,婴宁顺其自然的又回到原来的大家族中,又无近亲联姻之忧;鬼母与王子服之母是姐妹关系,姐妹情深,王子服之母断然不会给鬼母的至爱养女以坏脸色。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世人相信了婴宁的身份,凭借着吴氏一族的姻亲关系,鬼母也能得以与秦氏合墓,了却了在阴间的一桩心愿。
由此看来,这一系列的"巧合",不符合阳世的逻辑,却极符合狐鬼的逻辑。
这一系列人世间的"巧合",实则为一系列狐鬼的"安排"。
留仙先生在《婴宁》一文的精妙构思,可谓是"诡(鬼)计多端",不得不令人叹服。
(三)在所有聊斋人物中,婴宁是血肉最为丰满的一个,也是数百年来令无数读者所倾慕的一个"欢乐女神"。
婴宁山花般明媚,山涧般清澄,野鸟般灵秀。
她身世非常奇特:
本是狐女,由鬼母养大,与红尘毫无干系。
中国古代的文人最爱用花来写女性,"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
崔护写"人面桃花相映红",李白写"荷花羞玉颜",蒲松龄则让花自始至终左右着婴宁的行动,甚至于决定婴宁的命运。
婴宁郊游遇到了王子服,王子服不转眼地看她,她大大方方地把手中的花丢到地上,"笑语自去",花是婴宁有意识留下的爱情信物;婴宁在芳华鲜美的桃花下和王子服进行妙趣横生的爱情逗乐;她爬墙折木香玩儿,西邻好色之徒调戏她,闹了个"西人子"暴卒的横祸。
花与婴宁休戚与共,婴宁自己就是远离尘嚣的深山中自由开放的山花,是王母娘娘御花园和露栽种的天上碧桃,是超凡脱俗的天上仙葩,贬到污浊不堪的人世来了。
婴宁喜欢开玩笑,表面上看,她憨极了,有不少聊斋研究者称她为"傻大姐儿",实际上婴宁再聪明不过。
她不拘礼法,想说就说,她在小说里说的第一句话是"个儿郎,目灼灼似贼!
"开口解颐,似骂实爱。
此处的"贼"不是通常所说的小偷而是一种爱称,淄川人说心爱的人就喜欢用"小狼贼"的字眼儿。
当王子服向婴宁表示保存花是为了"示相爱不忘"时,婴宁故作惘然不解,认为保存花就是仅仅因为喜欢花。
王子服啼笑皆非,坦率地说,他不是喜欢花而是喜欢捻花之人,婴宁就说:
我们是很远的亲戚,为什么总惦记呢?
王子服认真地解释他对婴宁的感情不是亲戚间的感情而是夫妻之爱,婴宁故意问:
夫妻之爱和兄妹之爱有什么区别:
"有以异乎?
"王子服说夫妻要"夜共枕席",此时婴宁令人喷饭地说:
"我不惯与生人睡!
"婴宁竟说出这样的话,表面看,真是个傻大姐儿。
实际上她狡黠得很,"憨"不过是慧的隐身衣。
婴宁假装不懂王子服的爱情表白,是为了让他将情爱表达得更加热烈,更加赤诚。
否则,在说到跟王子服的关系时,她怎么一会儿是"至戚",一会儿成"葭莩之情"(非常远的亲戚)?
远远近近都是为了她当时拿王子服取乐的需要。
或远或近,都不是信口而言,目的性十分明确。
更有甚者,婴宁还要将王子服想与她"夜共枕席"的话告诉老母亲,以至于让王子服急出一身汗来。
其实婴宁讲这番话时丫环恰好出去了,在场的仅他们三人,而老母是个聋子!
婴宁这般恶作剧只是为了让王子服面红耳赤、手足无措,看看他的笑话而已。
婴宁式的爱情表白在中国古代爱情小说中真是绝无仅有,隽永,别致,有趣,"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婴宁的幽默感是其聪明才智的显露,是她的勃勃生机的表现形式,也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女性形象较缺少的品格。
婴宁爱笑,无拘无束地笑,无法无天地笑,连结婚拜堂她都"笑极,不能俯仰"。
婴宁是中国古代小说里笑得最开心的姑娘,她几乎把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不愿笑乃至不会笑的一切条条框框打破了。
那时,女人只能够"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只能笑不露齿,笑不出声,否则就有悖纲常,有失检点,不正经。
而婴宁呢,她面对陌生男子,毫无羞涩地笑,自由自在地笑,她在任何场合都可以笑,"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复笑不可仰视","大笑","笑声始纵","狂笑欲堕","笑又作,倚树不能行","浓笑不顾","放声大笑","孜孜憨笑"......真是任性而为,一切封建礼教的繁文缛节对她都不过是东风之吹马耳!
那么,婴宁是不是一个任性胡为者?
非也,婴宁对鬼母有深深的依恋,到了王家后,敬上爱下,善解人意,对婆母晨昏定省,分毫不错礼法,操女红精巧绝伦,"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
家中仆人也因为她的善良保护而少受斥责。
婴宁天真烂漫,是人间"真性情"的化身。
在风刀霜剑的恶浊时世中,能容许这样超然这样宁静的心境吗?
似乎不大可能,也许这只是作家的良好愿望。
婴宁,只不过是生命力的象征,是自由的象征,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一种芳草美人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