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的暴怒rage 自尊与自我认同 不等于亲密关系和社会的真正认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57231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恋的暴怒rage 自尊与自我认同 不等于亲密关系和社会的真正认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自恋的暴怒rage 自尊与自我认同 不等于亲密关系和社会的真正认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自恋的暴怒rage 自尊与自我认同 不等于亲密关系和社会的真正认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自恋的暴怒rage 自尊与自我认同 不等于亲密关系和社会的真正认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自恋的暴怒rage 自尊与自我认同 不等于亲密关系和社会的真正认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恋的暴怒rage 自尊与自我认同 不等于亲密关系和社会的真正认同.docx

《自恋的暴怒rage 自尊与自我认同 不等于亲密关系和社会的真正认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恋的暴怒rage 自尊与自我认同 不等于亲密关系和社会的真正认同.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恋的暴怒rage 自尊与自我认同 不等于亲密关系和社会的真正认同.docx

自恋的暴怒rage自尊与自我认同不等于亲密关系和社会的真正认同

自恋的暴怒(rage)自尊与自我认同不等于亲密关系和社会的真正认同

自恋的暴怒(rage):

科恩伯格认为自恋者天生具有强烈的攻击倾向,或者缺乏对攻击冲动的容忍力。

他们往往会因为很小的事情发很大的脾气,他们也会非常害怕自己自己内心的这种力量,他们害怕这种力量会伤害到别人。

有自恋障碍的人,一方面会产生这种自恋的暴怒,但另外一方面他们又非常害怕,他们会通过一些东西去避免把这些表达或者表现出来,或者避免暴怒的发生,因为实际上自恋的暴怒对自体的完整是一个有威胁的或者是有危险的东西。

自恋的暴怒科胡特认为,包括疑病症就是特别怀疑自己某一个地方,特别关注自己身体或者特别怀疑自己是否得了某种疾病,这些情况都是一个自体的碎片,就是自体已经不再是一个统整的自体。

一个统整的自体是:

关于我,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需要些什么,我的身体大概是什么样子的,这样一个统整的概念。

如果自体崩解了形成一些碎片的话,那人就会有选择性地注意到一块碎片,比如我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对于他的其它的一些比如工作怎么样,或者家庭关系怎么样啊,他就不再去注意了,就是说自体崩解,剩下一些碎片,就好像一个罐子被打碎了,完全碎掉了,就是一些碎片,就是注意到其中的某一块或者某一些碎片,然后除了那些碎片之外还会产生一个情景,就是自体在崩溃的时候包括它面临崩溃的危险的时候,就出现一种情况叫:

自恋的暴怒。

这就是今天讨论的主题,自恋的暴怒。

既然是自体崩溃的时候才产生的,也就是说,它这个不是原发的,原生的,不是它一定就有的。

就是做一个假设,如果这个自体一直不崩溃的话,一直不崩解的话,自恋的暴怒就没有了,人就不具有攻击性,就不具有暴怒了。

科胡特的理论里面自恋的暴怒和攻击是一个次发的情绪或者是一个行为吧,自恋的暴怒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种愤怒不是为了针对某一个客体,是为了把攻击的驱力爆发出来,不是针对某一个个体,不是生身边人的气,而是在自恋暴怒的时候产生一种很强大的能量。

这种能量实际是为了维持自体的完整,或者说避免自体发生崩解的情况,愤怒的时候情绪是非常集中的,好像其它的所有东西都不那么重要了,愤怒的那种感觉是最强烈的。

一个很意思的一个说法,说有自恋障碍的人,一方面会产生这种自恋的暴怒,但另外一方面他们又非常害怕,他们会通过一些东西去避免把这些表达或者表现出来,或者避免暴怒的发生,因为实际上自恋的暴怒对自体的完整是一个有威胁的或者是有危险的东西。

自恋人格的动力学分析弗洛伊德认为,婴儿最初是处于一种原发性自恋(primarynarcissitc)的自闭状态,所有的力比多都投向了自己。

随着心理的发展,力比多才投向外在客体,最初是母亲的乳房,最后才形成母婴之间的客体关系。

简而言之,驱力先于客体,决定客体。

而现代客体关系理论则认为,客体关系在婴儿出生的时候就产生了。

温尼科特就曾经说过,没有单纯的婴儿存在,只有母婴作为一个关系单元的存在。

自恋是由于客体关系的受挫而导致的一种补偿与防御。

驱力从客体关系撤回到对自体的投注导致自恋。

这样一种观念的冲突也导致了精神分析从潜意识的冲突模型转移到了缺陷模型。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转型呢?

这与他们所面对的病人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弗洛伊德时代的病人遭受到的痛苦是内心中对于自己具有太多苛刻的评判所导致的内疚感和罪恶感。

弗洛伊德称之为严厉的超我。

相比而下,现代病人遭受的痛苦是内在的空虚与孤独,他们担心自己无法适应外界环境和社会,而不是违背自己内心的准则与良心。

他们醉心于外在的美貌,名声,财富和社会地位,而不是内心的和谐。

正如荣格所说的,人们更加依赖于自己的人格面具而不是内在真实的自己,人格面具变得更加虚幻多彩而离真实自我越来越远。

心理症状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的转型是密不可分的。

社会学家认为现代生活理念影响到了自恋症状的产生。

现代社会强调民主,宣扬所有人生来就是平等的,社会给予每个人同等的权利来证明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确立自己的社会身份。

但是,社会随时都在不停地变化。

人们在这样变动不居的社会中很难以确定自己稳定的社会地位和价值,他们只能通过积累外在可观察的证据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这不禁令我想到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我们从传统封建社会的严格的伦理体制转换到现代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媒体的狂轰乱炸刺激了我们的虚荣,浮华和贪婪,世俗冲淡了内在的标准和宗教传统,人际关系也变得浮躁与肤浅。

人们变得更少遭受到内在良知的质疑,而痛苦却转向到了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迷茫与混乱。

我们找不到自己了,我们内在变得更加空虚和孤独了。

自恋(narcissistic)这个词来自希腊神话纳西斯(音译)。

纳西斯是个希腊美少年,他一直沉溺于自己的美貌,拒绝了echo(回音女神)的求爱,他痴迷上了自己水中的倒影,最后溺水而亡,化作一朵水仙花(narcssisism,因此自恋也称作水仙花主义)。

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自恋人格的动力学特征。

自恋者总是通过获得外界的确认来保持自尊,他们非常专注于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印象,他们的自我印象往往是夸大的。

恩斯特琼斯称之为“上帝情结”,他们自大,高傲,精力充沛,经常期待即将临近的攻击同时用自己的攻击对抗,好炫耀,冷漠,情感疏离,幻想无所不能,过度评价自己的能力和创造性,如果到了精神病程度就会认为自己就是上帝。

有学者把自恋分为厚皮自恋和薄皮自恋两种,但其实质却是一致的。

在每一个空虚和夸大的自恋者背后都隐藏着一个过度自我意识,羞愧的小孩,在每一个抑郁和自我批判的自恋者背后也同样隐藏着夸大的自己。

因此,所有自恋者的一个共通之处在于内心的恐惧,羞愧以及虚弱和自卑。

成功的自恋者往往是商业,政治和军事等行业的精英分子。

他们渴求着被崇拜和仰慕。

通常他们成功的光辉掩盖了他们对外在认可的强烈渴求。

下面我们从驱力与情感,适应与防御,人际关系和自尊与自我认同四个方面对自恋人格进行具体剖析。

一、驱力与情感1、羞愧(shame)与妒忌(envy):

自恋人格特质的人对于没有表达的情绪信息非常敏感,特别是他人没有表达的态度和期待。

与自恋人格组织联系在一起的重要情感是羞愧和妒忌。

他们总是容易感觉到羞愧和害怕被羞辱。

羞愧和内疚是两种不同的情感,内疚是一个人犯罪了或者做错了事情,通常被概念化为内在批判的父母或者超我,内疚带有一种罪恶感。

羞愧则是因为被外在评判为坏的或者错误的,通常是现实自我和自我理想的差距所造成的。

羞愧通常会带来无助感和无能感。

自恋者容易妒忌,当他们发现自己在某个方面有缺憾和不足的时候,他们会妒忌那些那些拥有这些特质的人。

他人拥有的可以弥补他缺乏的,妒忌和嫉妒也是需要区分的两种不同的情感。

嫉妒通常发生在三角关系当中,一方被排斥在关系之外而产生的对被宠爱者的羡慕和对自己被排斥的痛惜的感觉。

妒忌则发生在两人之间,一方拥有对方所缺失的,而带来的是需要通过批判甚至毁灭掉对方所拥有的东西而取得心理平衡的一种情感。

2、自恋的暴怒(rage):

科恩伯格认为自恋者天生具有强烈的攻击倾向,或者缺乏对攻击冲动的容忍力。

他们往往会因为很小的事情发很大的脾气,他们也会非常害怕自己自己内心的这种力量,他们害怕这种力量会伤害到别人。

咨询中我遇到这样的一位大学生,他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每当他面临需要跟别人竞争的时候,他总是会临阵退缩,直接退出评选,他害怕自己的成功会伤害到别人。

奇怪的是,他还会主动去帮助竞争对手,从中他可以获得某种虚幻的满足,自己其实比对方更优秀。

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薄皮自恋的表现方式。

二、适应与防御1、理想化与贬低:

自恋者会经常使用理想化和贬低的防御机制。

当自我被理想化的时候他人就会被贬低,反之则相反。

科胡特用夸大的自体来描述这种自我膨胀和优越感。

这种夸大感会被内在感觉到或者被投射出去。

他们往往会将自己的父母,爱人,老师或者身边的亲友看做是完美的,然后通过认同他们而感到自我价值,但当发现他们不完美的地方或者微小错误的时候,他们又会被被贬低。

他们对他人和自己的印象总是会摆荡在理想化和贬低的两级而无法形成稳定一致的印象。

2、比较与评判等级:

自恋者总是会以评判等级的方式来处理面对的事情,他们总是会权衡“谁是最好的医生”,“哪个是最好的学校”。

“哪里训练最严格”等等,关注比较和优先权往往会混淆现实的优点和缺点。

有这样一个非常自恋的父亲,他极力支持儿子成为医生或者律师,在他看来其他行业都不行,医药和法律赚钱多而且受尊重,其他的职业都被认为是不好的。

而他却看不到儿子具有艺术和文学天赋,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和发展。

三、人际关系1、自体客体的渴求:

“自体客体”是在我们生命中通过确认,崇拜和赞同滋养我们的自我认同感和自尊的一个人。

自体客体在自我之外作为定义自我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调节自尊,替代了我们每个人自己在内心所做的事情。

我们都需要自体客体,就像我们需要氧气一样。

如果我们失去了他人作为我们的自体客体,我们就会感到被削弱,就好像内心很重要的一部分死亡了。

但是现实和道德要求他人不仅仅是我们的自体客体,他们也有自己独立的身份和需求,需要得到我们的尊重和认可。

自恋者非常需要自体客体以至于人际关系的其他方面都变得苍白,其他人仅仅作为自体客体而不能行使其他任何功能。

因此自恋者给予他人一个很模糊的信息,他们非常需要别人,但是他们给予他人的爱却是很肤浅的,带有剥削性质。

2、父母的延伸物(extension):

自恋者对于他们的父母或者重要他人非常非常重要,但是这不是因为他们自己真实的自己,而是因为他们所行使的功能。

在家庭中孩子都是父母自恋的产物,作为维护父母生命的延续,他否认了父母死亡的焦虑;同时孩子也具有维护父母自尊的功能,他可以实现父母没有完成的抱负与心愿,让父母觉得荣耀和有尊严。

父母往往对某个小孩具有自恋的需求,他们需要通过孩子弥补自己所缺失掉的,小孩作为了父母的延伸物。

把小孩作为自己自恋的延伸物,这在那些遭受过创伤的父母身上尤其表现明显。

处于文革一代的父母,他们会要求子女过他们从来没有享受过的生活,他们通常会说“不要像我这样,你能拥有所有的”,但是没有人可以拥有所有,每一代都要面对自身的局限性。

这样一个不现实的目标阻碍了孩子自尊的发展。

自恋者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拥有明确的教育标准。

这个标准用来维护自己或者家庭的尊严。

他们会不断地用这些标准来评判孩子。

如果孩子让他们失望,他们就会遭到责备。

通常这样的教育会传递给孩子一个模糊的信息:

孩子不够好,而不只是在某个具体的行为上有问题。

这样的父母会不断地唠叨和担忧孩子的成长,他们希望他是成长为应该成为的样子,而永远不是他们现在的这个样子。

这是一种教育的自恋,在很多教师家庭中表现很普遍。

作为父母的延伸物和自恋教育的影响,孩子往往会遭遇到很多自我身份认同的混乱以及随之而来的羞愧感以及空虚感。

他们害怕表达自己的敌意和自私的想法,同时他们会产生对父母爱的质疑。

他们会说自己体验不到父母无条件的爱,父母爱我是因为我学习成绩优秀给他们带来了荣耀,而不仅仅是因为我是他疼爱的子女。

他们觉得自己背负着父母的期望,过着父母的生活。

这在很多农村出来的学子身上尤其表现明显。

他们承载了太多父辈的期望,而没有活出真实的自己。

四、自尊与自我认同1、空乏与不完整的自体:

自恋者有一种模糊的错误感,空虚感和不完整感,觉得丑陋,自卑或者表现为相反的高傲,炫耀,藐视,批判,防御性的自给自足等。

科恩伯格描述这样的人格状态为相反的自我状态,他们用夸大(全好)和空虚(全坏)的方式来定义自体。

这是他们唯一组织内在经验的方式。

他们对自己的内在经验没有足够好的感觉。

自恋者的内在很脆弱,他们害怕自我碎裂,警惕着丢失自尊或者自我统整性,特别是遭到批评的时候。

他们会突然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是。

这种害怕往往会被置换到对身体的过度关注,容易变得忧郁和害怕死亡。

2、完美的幻觉:

他们会追逐不现实的理想,他们确信自己能够达到某个夸大的目标,但是一旦发现自己的缺点他们往往会认为这是自身内在固有的,他们不能原谅和宽恕自己可以拥有这些不足。

无法原谅自己的人是一种自恋的表现,因为只有上帝才是全知全能的,而且上帝已经宽恕了你,而你还不能宽恕你自己。

在心理治疗中他们期待的目标是使得自我更加完美而不是理解自我,发现更加有效的方法来处理自我的需求。

需求完美会表现在苛求和批判自己或者而他人,他们无法在充满酸甜苦辣各种含混的生活现实中发现快乐。

自恋者会回避表达个人的错误和对他人的依赖。

他们尽量回避表达悔恨和感激的情感。

悔恨是因为自己的错误对他人造成了伤害,这意味着承认自己的缺陷,感激某人的帮助意味着承认自己的需求,因为自恋者把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建立在没有错误也没有需求的幻觉上,他们害怕承认内疚和依赖,因为这样会让他们感到羞愧。

结语:

自恋者陷于自尊的痛苦,他们可能没有明显的心理症状,但是他们会模模糊糊地感觉到自己出现了的问题,通常他们会等到中年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他们无法不带批判和剥削地接纳他人,他们总是会将他人理想化和贬低,他们无法不带羞愧和妒忌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熊玲:

自恋这张脸艾和萱,是很有故事的一对密友。

某次聚会中他们又出现了故事:

萱被艾的一句比喻性评价激怒,很不高兴,并表达了不认同和愤怒。

艾,因萱的反应弄得伤心落泪,使劲解释没有伤害的意思。

那解释泄露的是深深的内疚。

看上去他们是互为伤害,但实质上是谁在伤谁呢?

这样的故事在说明什么呢?

自恋的常态。

徐均老师写过一篇文章“自恋的五张脸”,从五个角度谈了自恋的心理特征,那五张脸分别是:

骄傲,理想化他人,友情,嫉羡,融合。

对自恋的定义,我们可以用科胡特阐释的“自恋,是一个人有胜任的自我价值感”作为基础性理解,在它的基础上,如果一个人的胜任感过分到无所不能,或自卑到没有任何价值,则算是病态性的自恋吧。

自恋的非常态。

我们理想的设想,大多数人的自恋是常态或正常的;现实地看,有很大一部分人的自恋,常处于生病状态。

自恋病态时,那张脸是灰暗的,很冷很硬。

它必须要充分的被爱、被关照才能好受,不然会加重病情,表现为对谁都是冷若冰霜,或气急败坏。

如果说自恋的本意是索取关爱和赞赏,那么令自恋受伤的,一定是自恋的本意遭缝不幸:

要么暴露了不好,要么遭遇了被否定。

可以说,自恋这张酷爱面子的脸,极其光滑也极其薄弱和敏感,它对“好”上瘾的执着,对“差”执着的排斥。

由于自恋很怕“不好”或“难看”,它所需要的养料就很特殊:

他人尤其是权威人物,或亲密爱人的承认、赞许、包容,甚至是无条件的接受和包容。

病态自恋很具暴力性,它绝不容忍自己出现不好,若被他人定义了“不好”,那绝对以暴怒还击;若因自己的失误出现了“不好”,那绝对以内疚、自责、自恨来惩罚自己。

因此,病态自恋者对自我缺点的掩饰,几乎是他驾轻就熟的能力;而对别人揭露自我缺点的抗拒,几乎是他重要的使命……但却是很苦的使命。

因为缺点就像人的大便,虽臭,但它必然存在,而抗拒本身却是一种杀伤自己(真实存在)的武器。

人啊对存在的抗拒,无疑是“竹篮打水”的能量消耗。

但没办法,为了自恋那张光滑的面子,人们总是死死的捂住缺点,捂得越深越感觉安全。

可有时候,自恋的挫败总是来得那么突然。

从艾和萱的互动看出是这样。

表象上,萱是不被好友理解而愤怒,艾是因萱的愤怒而伤感。

透过他们的情绪反应,看到他们各自受伤害的本质相同:

萱的愤怒来自密友对她的“不好评价”——自恋受伤;而艾的眼泪来自密友萱的“暴怒反击”——自恋受伤(心想:

是我不好,我不该使萱难过)。

如果一切问题的起点是需要和需求,关系互动的机制是投射性认同,那么,真正伤害我们感觉的始作俑者,是自我的自恋需求。

我们往往忽视了,对别人的“自我意象”纯是我们投射出来的,而对我们自己的“自我意象”是别人投射出来,我们加以认同或否认的。

艾和萱,分别向对方投射了怎样的自我意象呢?

有本书叫《心的本质》,其中有小段对话很精辟:

“克:

我为什么受伤?

因为你对我说了一些不中听的话。

因为我对自己抱有一个意象,认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人;你却过来告诉我:

别那么蠢了!

于是我受伤了。

希:

那当中到底是什么受到了伤害?

克:

是我对自己所抱持的意象。

”这段对话,清晰地透露了我们自恋受伤的秘密。

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抱持有绝佳的意象,它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自己想方设法要守住它的完整、维护它的圣洁。

那个意象写在脸上的,或许是清秀、美丽,或许是聪慧、深刻,或许是可爱、玲珑,总之是好的意象。

维护这些好意象,正是我们深刻的自恋需要。

但病态自恋的人,对这个意象的维护是跟别人有关。

若别人给予了直接或间接的否定,那感觉绝对是受到攻击的崩溃,所谓的自恋暴怒。

前面提到的萱的暴怒,正是她的自我“好意象”被艾用了不好的象征意象给毁了的结果。

可想,依赖别人评价的配合是世上最难的事情。

难怪,像萱一样的自恋者容易受伤。

常态的自恋需要,不跟别人有关。

因那张自恋的脸很有柔性,对来自别人的赞美或否决,完全可以宠辱不惊。

那么,在他们的内心抱持了一个什么样的意象呢?

那自然是有好的意象,也有不好的意象吧。

重要的是,那些好意象,不需要他人“承认与否”的配合,而那些不好意象,也经得起外界的风吹雨打。

也许有时候,自恋也很受挫,但容易自我修复。

而更多时候,自恋那张脸是开心和淡定的。

别人是看见自我的镜子。

透过别人(的反应)可镜映出你抱持的自我意象,是正影还是变了形?

是好感觉还是受了伤?

自恋这张脸,它可以是恒常也可以是易变的。

真正想认识和探索自己的人,应感恩关系中的别人(镜子),借助它去发现真实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