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史及法国译史部分.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065090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翻译史及法国译史部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西方翻译史及法国译史部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西方翻译史及法国译史部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西方翻译史及法国译史部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西方翻译史及法国译史部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翻译史及法国译史部分.ppt

《西方翻译史及法国译史部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翻译史及法国译史部分.ppt(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翻译史及法国译史部分.ppt

西方翻译史概况及法国翻译史部分,西方翻译史概况,1.西方的翻译活动到底有多长的历史?

2.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3.有哪些主要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主要译了哪些作品,提出了什么样的翻译理论?

4.翻译在历史长河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1.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2.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3.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4.所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六大翻译高潮,第一次翻译高潮:

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公元5世纪,第二次翻译高潮:

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第三次翻译高潮:

11至12世纪之间(中世纪时期),第四次翻译高潮:

14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第五次翻译高潮:

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第六次翻译高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翻译活动,第一次翻译高潮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公元5世纪,时代背景:

罗马效仿并移植希腊文学,形成罗马文化翻译对象:

希腊戏剧及文艺作品代表人物:

罗马文学三大鼻祖a.安德罗尼柯:

第一个把古代希腊史诗和戏剧介绍到罗马;b.涅维乌斯(GnaeusNaevius):

创作出新型的“混合喜剧”;c.恩尼乌斯(QuintusEnnius):

罗马文学之父,把希腊“六步韵律法”引进罗马。

西塞罗(Cicero):

西方翻译史的第一位理论家论最优秀的演说家、论善与恶之定义a.主张活译,反对直译;b.翻译希腊哲学著作和哲学词汇,传播希腊哲学思想;c.提出“解释员”式翻译、“演说家”式翻译。

贺拉斯(Horatius):

诗艺:

坚持活译;本族语可译,可借外来词加以丰富昆体良(Quintilianus):

演讲术原理,翻译也是创作,译作应力争超过原作。

这是欧洲也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意义在于:

a.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了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b.神学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同等的地位后来超过世俗文学。

罗马文化和希腊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交融;c.出现了“直译”“死译”与“意译”“活译”之争,形成了以西赛罗、贺拉斯为代表的活译派,以斐洛为代表的死译派。

第二次翻译高潮(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时代背景:

基督教被罗马统治者所控制,成为巩固自己统治的工具。

翻译特点:

翻译的内容主要是对圣经译本的审视、重译;翻译有个人自由译作与政府组织译作两种。

代表人物:

斐洛(Philo):

译作圣经翻译主张:

只有通语言、通上帝的神学者才能从事圣经翻译,主张所谓“受上帝感召的翻译”;,哲罗姆(St.Jerome):

被认为是罗马神父中最有学问的人第一部标准的拉丁文圣经译本通俗拉丁文本圣经翻译原则:

翻译不能字当句对,必须采取灵活的原则应区别对待“文学翻译”,“宗教翻译”奥古斯丁(St.Augustone):

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符号学译者应具备的条件;翻译中应有的三种风格:

朴素、典雅、庄严;翻译要考虑“所指”、“能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关系;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词;圣经的翻译依赖“上帝的感召”。

历史意义:

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直译派以及以哲罗姆为代表的“活译直译兼用”派即折衷派理论的产生使翻译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

奥古斯丁的“所指”、“能指”学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西方翻译理论已经深入到语言学层面。

第三次翻译高潮11至12世纪(中世纪),时代特点:

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加多,人们的视野和理论水平日益提高,以中等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一派却掀起了民族主义高潮。

翻译特点:

阿拉伯与西方作品的互译;以各国民族语进行的大规模翻译。

代表人物:

波伊提乌(Boethius):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范畴论、解释篇内容与风格互为敌对,不可兼得。

翻译是以客观事物为中心的,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权。

主张翻译凭经验而不凭理论。

阿尔佛烈德国王(KingAlfred):

坚持逐字对译和意译相结合的观点,同时也提倡翻译的灵活性。

托莱多翻译院:

主要作品:

希腊作品的阿拉伯译本翻译方法:

意译为主,转译,不是直接译自原作,历史意义:

a.托莱多“翻译院”的建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基督教和穆斯林的接触,带来了东方人的思想,传播了古希腊文化,活跃了西方的学术气氛,推动了西方的文化发展。

b.此时期的翻译活动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语言在句法结构上逐渐变得相互接近,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第四次翻译高潮(14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时代背景: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翻译特点:

翻译的重心也从宗教作品转向古典文学作品;各国的翻译家们的民族意识,加强把机械地模仿拉丁语的风气转移到了重视民族语的独特风格上;西欧各民族语的翻译得到了平行的、独立的发展。

代表人物:

德、法、英三国在译学发展上起了主导作用。

历史意义:

a.从翻译实践来说,名人辈出,佳作如林,翻译涉及的领域和范围更广;b.从翻译理论来说,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理论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有突破,为译学理论的科学化、系统化、多样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个翻译高潮(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的近代翻译),时代特点:

经济和教育的繁荣发展,译事与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法国启蒙运动促进英语作品的译介;英国工业革命促进科技翻译的发展;法国革命促进了军事题材和经济理论书籍的翻译。

翻译特点:

翻译理论得到系统的研究翻译的题材大大地扩展,从对圣经的翻译拓展到对文学、科技、哲学、历史等著作的翻译;从对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作品的翻译扩大到对当代欧洲民族语作品的翻译。

代表人物:

德、法、英、俄在译学发展上起了主导作用,翻译中心在德国。

瓦西里茹科夫斯基:

俄罗斯文学的“第一个真正的抒情诗人”;译诗应当比译散文享有更大的创造自由;“散文的译者是奴隶;诗的译者是敌手”。

历史意义:

推动了翻译事业的发展,尤其是翻译理论方面的研究,为后来的翻译流派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六个翻译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翻译活动),时代背景:

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时期,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翻译特点:

a.翻译名著的发行已形成了系列化、系统化,其译作的内容涉及广,形式多,规模大,成果多。

b.翻译理论研究与语言学的研究相结合,使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较以前有更大的发展。

c.机器翻译开辟了新的途径;代表人物:

德、法、英、苏等国的翻译事业得到了新的发展,美国、加拿大的翻译事业也突飞猛进的发展。

法国翻译概况,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翻译研究,代表人物:

艾迪安.多雷(etinnedolet)和雅克.阿米欧1.艾迪安.多雷(EtinneDolet)的论翻译之方法,被普遍认为是“西方近代翻译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翻译理论的人”。

多雷在论翻译之方法中的基本原则有一下几点:

译者必须完全正确理解所译作品的内容;译者必须通晓所译语言和译文语言;译者必须避免逐词对译,因为逐词不达意有损于愿意的传达译者必须采用通俗的语言形式;译者必须通过选词和调整词序使译文产生色调适当的效果。

这五个原则涉及到翻译的标准,译者的知识和素质、翻译的语言风格,翻译的方法及翻译的风格。

雅克.阿米欧(JacquesAmyot),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之一主要译作有:

赫利奥多斯的特阿革涅斯和卡里克勒亚、郎库斯的达佛尼斯与赫咯亚、西库鲁的历史丛书、普鲁塔克的名人传,其中以名人传的翻译最为重要,奠定了他在法国翻译史上的贡献。

阿米欧在翻译中遵循的原则是:

译者必须吃透原文,在内文的移译上狠下功夫;译者必须淳朴自然,不事藻饰。

近代法国翻译,背景情况(意大利文艺思想对法国影响深远,这一时期主导法国文学界的是古典主义思潮,出现“古今之争”),不准确翻译是17世纪法国翻译的主流。

近代法国翻译家及译论,佩罗德.阿布朗古尔(perrotdblancourt,1606-1664),是17世纪法国最有名的翻译家,其有名的译作是塔西坨的编年史,他使用自由的翻译原则(17世纪意译与直译之争主要围绕他的翻译原则展开的),被视为“不忠实的美人”。

巴歇.德.梅齐亚克,在他题为论翻译的论文中,他提出了他的翻译三条原则:

要忠实的翻译,“不得给原作家增添任何东西,不得删减任何东西,也不得有可能歪曲愿意的任何改动。

”,他是最早提倡准确翻译的理论家。

皮埃尔.达尼埃尔.于埃(Pierre-DanielHuet),17世纪法国最有影响力的翻译家之一,崇拜古典文学又明确提倡准确译法,既批评后今派翻译家,又批评不忠实翻译家阿布朗古尔。

在论翻译中,他认为最好的翻译方法是:

译者首先紧扣原作者的意思;其次,如有可能,也紧扣他的字眼;最后尽可能再现他的性格;译者必须仔细研究原作者的性格,不删减消弱,不增添扩充,非常忠实地使之完整无缺,一如原作。

夏尔.巴托(ChalesButtieux),翻译理论贡献最大,在他的论文学翻译一书中探讨了关于翻译问题,并提出六条关于翻译的原则:

尽可能保留原作的语序保留所表达意思的先后顺序使用同样长度的句子再现连词避免意译必要时课对原作加以修正,但首先必须形式的对等。

总之,近代法国翻译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译文的表现形式、风格与对原作的思想内容的忠实程度。

法国当代翻译,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翻译诗学理论翻译的释译派理论翻译的社会语言学观翻译的文化视角对翻译历史的研究,翻译语言学途径研究,1963年6月,乔治.穆楠以翻译的理论问题为题的国家博士论文答辩通过,成为法国翻译研究界值得纪念的一年。

一是以翻译为研究对象,将翻译纳入了科学的研究范围,并被法国教学界和学术界所认可,为翻译研究登人科学研究的大雅之堂打开了通道。

其次乔治.穆楠的翻译的理论问题明确的提出了进行系统的翻译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并身体力行,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和审视,为翻译研究打下了一个坚固的理论基础,被西方译界称为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翻译诗学”理论,翻译诗学就是要使原语与译语之间、时代与时代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种种矛盾得到一个历史客观性的解释。

梅肖尼克(Mechonnic),翻译不应从属于语言学的领域,而是文学领域,以现代诗学理论为基础,对文学翻译活动的本质和特性作出了界定。

翻译的释译派理论,创始人法国达尼卡.塞莱丝柯维奇释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交际行为,在自然的交际中,语言只是工具,因此翻译的对象应该是信息内容,而不是语言。

释译理论还强调,理论研究的目的是解释并指导实践,而不是研究语言错误,因此应以成功翻译为基础,排除任何由于译者工作语言水平不足造成的翻译错误。

一种语言符号一种思想另一种语言符号,翻译的社会语言学观,法国语言学的社会学派于19世纪末形成;该学派的奠基人有索绪尔、梅耶(A.Meillet)/房德里耶斯(J.Vendryes);主要观点:

语言是社会心理现象,是根植于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每个人头脑中的词汇、语法和语音的符号系统,个人都是根据社会的心理系统来说出并理解语言。

分析语言就是分析社会事实。

翻译的文化视角,贝尔曼(Berman)将翻译活动置放在一个开阔的文化大背景中去进行考察;翻译传达的是民族语与民族之间、民族内部人与人之间的文化现象;翻译作品中会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因此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构成了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对翻译历史的研究,法国比较有影响力的有爱德蒙.加里的伟大的法国翻译家、日纳维埃芙.康塔米娜主编的论文集中世纪的译事与译家、利埃温.杜勒斯特的法国翻译理论研究一百年从巴特到利特雷(1748-1847)、米歇尔.巴拉尔的从西塞罗到本雅明译家、译事与思考。

主要观点:

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史,包括着翻译的历史,翻译在人类文明交流中起着巨大作用。

法国现有的最有影响的翻译协会有:

法国译家协会、法国文学翻译家协会、阿尔勒国际文学翻译中心;法国有三种杂志,专门用于交流翻译信息,探讨翻译理论:

法国译协的会刊翻译、法国文学翻译家协会、阿尔勒国际文学翻译中心共同主办的翻译文学、三是雅克.兰古尔出版的译坛;法国翻译理论研究界没有急于去构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