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50713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年级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年级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年级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年级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

《四年级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

四年级古诗词三首教案

四年级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一: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准备:

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

?

真是江山如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

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

鸟儿们;高飞尽:

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

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

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

对看;厌:

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

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

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

为什么呢?

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

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

多诵读,悟诗情②复习朗读方式:

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四人小组读古诗

⑤汇报:

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⑥全班再齐读古诗

第二课时《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

望着洞庭山水。

洞庭湖:

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

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②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

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

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

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师强调“潭”字笔画

③指名小结: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

远远地看;翠:

苍翠

青螺:

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

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

(轻松、自然)

⑦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

⑧把优秀图画展示在黑板上

5.多诵读,悟诗情

①师:

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

(全班自读古诗)

②师:

说想当一会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

(指名读)

③师:

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不够了,你们在四人小组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第三课时忆江南

教学过程:

【篇二:

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5、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三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隔、数”七个字。

教学重难点:

1、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春天景象。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诗人之情感。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蹊”、“留恋”、“恰恰”等词的意思。

3、背诵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读懂诗句,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具安排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

春天象征着生机与活力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江畔独步寻花》,(出示多媒体课件)它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的情况?

(出示多媒体课件)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河南巩县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1500多首诗歌(一生作诗三千多首)。

这些诗歌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自唐以来,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尊为“诗圣”。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即“小李杜”的区别,杜甫和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成为“老杜”。

761年,诗人杜甫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

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

二、学习古诗

1、解读诗题。

我们一起朗读题目(齐读)。

现在我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指明回答,师适时补充。

(出示课件)

江畔:

江边。

独步:

独自一人散步。

寻花:

赏花。

一个人在江边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朗读理解。

(1)板书生字:

蹊莺啼

(2)指明读读这首诗,师纠正发音,注意节奏。

(3)齐读。

(4)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

蹊:

小路。

留恋:

十分留恋,舍不得离开。

恰恰:

象声词,这里形容声音非常和谐动听。

3、同学们,诗人来到江边,看到了什么景物?

板书:

花、蝶、莺。

4、这些景物中,你最喜欢什么?

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把仿佛在眼前的情景用下面句式说一说。

啊,____真___啊!

你看,_____________。

啊,花真多啊!

你看,把小路都遮得严严实实得了。

啊,花真多啊!

你看,把花枝都压弯了。

啊,花真美啊!

你看,白的似雪,红的似火,黄的似金……

啊,花真香啊!

你看,把小蝴蝶和小蜜蜂都引来了呢。

5、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语句也非常优美,那么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生说出大概意思即可,师适当鼓励、指点、评价。

师逐句出示全诗的主要内容。

6、师带领学生赏析全诗。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

“蹊”是小路。

“花满溪”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

▲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

“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

“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的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恋”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

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流连忘返。

▲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

“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

“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

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

这与上句说彩蝶留恋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7、这首诗描写了春天怎样的景象?

给人怎样的感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给人一种清新优美的感受。

四、深化,体会诗情。

1、说到这里,老师有个疑问,诗中说花不只多,而且美,作者为什么还要“独自寻”呢?

只要一出门,不就看到了这些花吗?

(出示“背景资料”的投影)

生:

这首诗是在“安史之乱”后杜甫在成都写的。

历经安史之乱的成都一片荒凉,到处是战争的创伤。

像诗中所写的景象少见的,所以作者要寻找。

生:

历经战争的杜甫心情十分苦闷,需要找到一种抚慰,所以就独自出门去赏花了。

师:

说得很好!

那俺们来朗读全诗,读出作者的喜悦,读出作者淡淡的哀愁吧!

生:

(读)

五、总结全诗。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

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低垂下来,花瓣之上诗流连忘返的彩蝶,他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

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

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诗人用“时时”“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

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感受到的由衷快乐跃然纸上。

全诗描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意境优美。

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背诵古诗注释,明白古诗大意及诗人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古诗《寒食》、《泊船瓜洲》。

教具准备:

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二、解题,学习古诗《寒食》。

解题: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

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惟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当年寒食节长安城是什么样。

1、出示生字。

御、暮、侯。

2、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3、简介作者。

4、指导学习前两句。

(1)出示: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逐字解释。

春城:

指春天的京都长安。

御柳:

皇家花园中的柳树。

御,古代和皇帝有关的东西都称为“御”。

按照当时的习俗,寒食节折柳枝插门,以表示纪念。

(3)学生自己说说诗句的意思。

师评价总结。

5、指导学习后两句。

(1出示: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逐字解释。

汉宫:

汉朝宫廷。

这里指唐代皇宫。

传蜡烛:

寒食节天下禁止生火,但权贵宠臣可以得到皇帝的恩赐而点蜡烛。

五侯:

原指东汉时的五个大官。

这里泛指王侯贵族。

(3)总结诗句意思。

6、师带领学生赏析全诗。

?

“春城无处不飞花”。

“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

“无处不”,双

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

“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

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

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

?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暮”就是傍晚。

这里借汉喻唐,暗

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

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

光,如闻轻烟之味。

读到这里我们就会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从而更好地领会诗歌的主题。

7、师:

刚才我们说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那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总结中心: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京都长安城寒食节的景象。

诗人描绘寒食节景象,由白天写到夜晚,重点写夜晚,以汉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8、知识拓展

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

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

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

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贵显赫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三、学习《泊船瓜洲》。

1、出示古诗,学生试读,注意字音。

2、释题。

泊船:

停船靠岸。

瓜洲:

一地点名,在长江北岸。

3、简介作者。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

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

北宋临川人(今江西抚州人)。

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4、再读古诗,注意节奏。

5、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及写作背景。

泊:

停船靠岸。

瓜洲:

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京口:

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钟山:

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数重:

几层。

绿:

吹绿了。

还:

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写作背景:

诗人乘船路过瓜州,怀念金陵(南京)故居而作此诗。

6、学习前两句古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1)学生讨论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

(2)指明回答,师总结。

诗意:

京口和瓜洲就在这一水相隔之间,回首钟山也只相距几重青山。

(3)第一句写作者远远望去的景象,京口与瓜洲仅一江之隔,第二句写他的家

乡只几重青山,写出他归心似箭,那从哪几个字词中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思乡之情呢?

(4)学生自主讨论,小组推选学生回答。

(5)师点评总结。

“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写出家乡近却回不得,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7、学习后两句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诗意:

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南岸,这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2)“春风又绿江南岸”点出时间已是春天,“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了作者

浓浓的思乡之情。

8、体会用字的精妙。

师:

传说,王安石在写这句诗句时,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先用“到”,又改作“过”,后改作“入”,再改作“满”,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

那同学们说说“绿”字好在哪里呢?

【篇三:

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

1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一、教材解读

独坐敬亭山

1.课文简说。

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全诗的大意是:

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2.词句解析。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

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之久,表现出他“独坐”时孤寂的情景,也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

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

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

的感情。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望洞庭

1.课文简说。

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

全诗的大意是:

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2.词句解析。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总写洞庭湖的秋色。

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

在月光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

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

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

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

也是对上一句作的补充说明。

宋人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中的“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便是从这两句中脱化而出。

忆江南

1.课文简说。

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

“忆江南”,词牌名。

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

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

课文选了其中第一首,原题下的另两首是:

其一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其二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2.词句解析。

(1)“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

“风景旧曾谙。

”“旧”:

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

“曾”:

曾经。

“谙”:

熟悉。

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3)“能不忆江南?

”江南的这种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所以词的结尾用反问句说,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选编这三首古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

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上。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敬亭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建议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难点,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

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作如下点拨:

《独坐敬亭山》中的“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子的意思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

“厌”的注释是“满足”。

在说句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变通,如:

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够。

《望洞庭》中的“镜未磨”,要让学生知道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

《忆江南》中的“旧曾谙”要交待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再引导学生查字词典帮助理解。

在理解词句意思时,应鼓励学生质疑,形成师生之间互相对话的氛围。

3.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说说全诗的大意。

如用第一人称来说,用角色对话的形式说,根据提供的画面来说,形成宽松的、相互交流的环境。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质量,看是否诗意理解正确,语言是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