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押题专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4909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2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押题专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押题专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押题专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押题专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押题专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押题专练.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押题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押题专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押题专练.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押题专练

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一、选择题

1.下图为山东出土的东汉耕耱画像石(局部),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粉碎、平整已耕翻的土地)。

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耕犁构造定型B.耕作技术日趋完善

C.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D.铁犁牛耕推广到南方

【解析】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与题干“东汉”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可知东汉时期耕作技术日趋完善,故B项正确;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东汉”时间信息不符,且材料也没有涉及土地私有制问题,故C项错误;由材料“山东出土”可知是中国北方地区的耕作技术,故D项错误。

【答案】B

2.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

“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据此可知,李悝主张()

A.精耕细作B.奖励耕织

C.土地私有D.重农抑商

【答案】A

3.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革命的时代,因为北宋时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中国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人均GDP427美元。

根据所学,可以推断宋代时中国

A.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出现了国强民富的繁盛局面

C.封建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D.成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国家

【解析】从材料中“北宋时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可分析出北宋时期我国的封建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A项错误;B、D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

4.手工业,曾经是古代中国取得了辉煌成就的诸多领域之一。

下列现象在中国纺织业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用麻做纺织原料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③用丝做纺织原料④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③②④D.①③④②

【解析】①用麻做纺织原料是上古时期就掌握的技艺;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③用丝做纺织原料相传是嫘祖发明的,时间上应该比麻要稍晚一些;④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是在明清时期,按照时间排序,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5.汉代时市的长官称“市令”或“市长”,南北朝时设有“草市尉”,唐代州县设市日益普遍,唐宣宗七年(853年),“废州县市印”,五代以后市司机构再也没有恢复。

对上述史实解读正确的是()

A.从汉代开始起政府对市进行了直接管理

B.南北朝时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C.“废州县市印”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政府最终放弃对市的管理是在五代之后

【答案】B

6.“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以下可以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C.“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D.“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

【解析】《全球通史》中的这一观点强调宋代商业出现的变革。

“工商食官”是商周时期统治者垄断工商业的政策,故A项错误;B项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变革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故B项错误;C项体现了宋代坊市制度被打破,市的空间分布的变化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故C项正确;会馆是明清商帮聚会和存放货物的场所,故D项错误。

【答案】C

7.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绢州数量,这表明当时()

路(行政单位)

贡绢州数

该路州数

贡绢州所占比例

河北东西路

29

38

76.3%

京东东西路

12

19

63.2%

京畿、京西北路

8

11

72.7%

小计

49

68

72.1%(占全国总州数的21%)

A.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

【解析】从表格可以得出,表格只说明了贡绢州的所占比例,没有体现贡绢所占比例,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不出“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B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华北地区早就有丝织业,D项排除。

【答案】C

8.明朝万历中期河南巡抚钟化民奏:

“臣见中州沃壤,半檀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

”这反映了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②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③政府鼓励商业发展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②③B.①④

C.③④D.①②

【答案】D

9.徽商兴盛于明代,清乾隆末年处境愈来愈困难,鸦片战争后加速衰败。

徽商的经营理念是“贾道儒行,以人为本”,该理念反映了()

A.传统商业和近代侵略势力的结合

B.传统文化与近代侵略势力的结合

C.传统商业与中国封建势力的结合

D.传统文化和中国封建势力的结合

【答案】C

10.《秦律·田律》规定:

“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买卖)酒,田啬夫(官职)、部佐(官职)谨禁御之,有不令者有罪。

”该法令出台的主要动机是()

A.抑制商贾发展B.提倡粮食节俭

C.严禁商品流通D.稳定酒类物价

【解析】由题干可知,秦代百姓不敢买卖酒,官员应该禁止百姓买卖酒,联系秦代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即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答案】A

11.康熙五十四年,苏州踹匠(又称“踏布匠”)罢工,要用增加的工价,办理普济院、育婴堂,并建立“踹匠会馆”。

清政府以“无籍之徒,结党群来,害将叵测”,立石严禁。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踹匠罢工不是为了经济目的B.农耕文明中分离出一些变异

C.政府立法以管理民营手工业D.政府执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

【解析】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农耕文明中分离出一些变异。

【答案】B

12.清代《景德镇陶录》载:

“坯房发给人工(工钱),其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则皆四月内给值,十月杙满(补足),年终再给少许;其为画作上工,则按五月端节、七月半、十月半及年竣分给。

”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A.陶瓷业的分工较细B.陶瓷业存在雇佣关系

C.工人领取计件工资D.工钱发放因工种而异

【解析】从“其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其为画作上工”,可知陶瓷业分工较细,故A项正确;从材料“坯房发给人工(工钱)”可知,陶瓷业存在雇佣工人给工人工资的经营方式,故B项正确;工人领取计件工资是指按照工人完成的工作量给予工资,与材料按月固定发给工资不符,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地下印利、做坯等工”“画作上工”发给工资的时间不同可知,D项正确。

【答案】C

13.据古代文献记载:

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

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耕牛的极度缺少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冶铁技术的落后D.小农经济的局限

【答案】D

14.宋代的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同的,南方增长极快。

南宋末年,临安府九县人口达到124万,尚不包括不下十万人的军队,以及为数众多难以统计的流动人口。

而同时期,伦敦只有2万人,巴黎有4万人,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也不过10万人口。

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A.政治中心东迁的趋势

B.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小农经济较之庄园经济更稳定

【解析】根据材料,南方经济增长极快,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到南宋末年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故C项正确。

【答案】C

15.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

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

A.私营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

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D.官营手工业者由匠籍变为丁民

【解析】依据材料“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可知,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故B项正确。

【答案】B

16.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A.有注重其“防伪”功能

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答案】A

17.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

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

A.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

B.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

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的繁荣景象,说明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故A项正确。

【答案】A

18.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出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

这反映了()

A.南北经济交往密切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C.饮食文化日益丰富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解析】南北经济交往密切与材料中仅强调江南一带变化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得出唐宋南方经济获得发展进而出现的饮食方面的变化,故B项正确;饮食文化日趋丰富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耕作技术提高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B

19.明中后期出现了“缙绅家之女(婚嫁)唯财是计,不问非类”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

A.抑商政策逐渐松动B.择偶标准开始转变

C.奢靡之风甚为流行D.传统观念遭受冲击

【解析】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基本经济政策,贯穿封建社会始终,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明中后期择偶标准,无其前期择偶标准,无法得出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现象不能反映奢靡风气流行,故C项错误;材料择偶标准反映了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故D项正确。

【答案】D

20.自秦朝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他货币,广为流通。

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B.政府放宽对外贸易限制

C.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D.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

【解析】资本主义萌芽只限于部分地区,不具有广泛性,故A项错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用银之例……白银逐渐代替其他货币”说明银币成为新的货币,反映商品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属于商业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C

21.冯天瑜等在《中华文化史》中指出:

“列朝帝王都耕籍田、祀社稷、祷求雨、下劝农令,以‘帝亲耕,后亲蚕’之类的仪式和奖励农事的政令鼓舞天下农夫勤于耕作。

”作者在此说明的是统治者()

A.巩固统治的经济措施B.安抚民心的政治作秀

C.专制主义的愚民政策D.以农为本的治国之道

【答案】D

22.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种做法()

A.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预经济

C.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D.使专制统治开始受到挑战

【解析】当时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壮大,国内资本主义萌芽也已经有所发展,清朝的这种做法阻断了中国商品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流,故C项正确。

【答案】C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

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

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

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6分)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原因。

(10分)

(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

(9分)

极影响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1)功能:

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

(6分)

(2)特点:

户籍逐渐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4分)

原因:

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

(6分)

(3)认识:

一方面,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产生了阻碍作用,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9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朝代

福利体系的内容及措施

西汉初期

财政支出中,社会福利支出有十多项,包括了收养孤儿、赈恤鳏寡、尊老养老、基础教育、医药救助、放赈救灾、丧葬抚恤、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

唐宋

时期

把“劝富豪以助济施”作为重要国策,但只是作为一种补充,主要用于特定的灾难救助、军事支出和水利工程。

政府主要通过给予宗教团体一定量的土地,用此后的地租来兴办一些常规性福利机构,来为社会提供养老、医疗、救济、丧葬等基本公共服务。

如唐代的悲田院,宋代的福田院、居养院、漏泽院、安济坊、安乐病坊等,多是采用这种办法,由僧人主持

明清

时期

明清时期虽然把一些慈善机构收回,由官府自办,但还是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资社会福利事业,推动公私合作的公共设施建设。

在赐爵筹资方面,进一步制度化,确立一系列的标准,并积极引导民间组织和资金参与地方架桥修路、挖井建池等公共设施建设,如《泉州府志》记载,泉州明清造桥260座,大多是公私合作建造,其中还有60多座是僧人主持兴造

——周素丽《中国古代公共福利体系》

根据材料,找出至少两个中国古代福利体系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2分)

【答案】示例

趋势一:

公共福利由政府举办,到劝富豪助济,再到官府自办,引导民间资金投资、公私合作。

(6分)

说明:

西汉初期社会贫困;唐宋国力强盛;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6分)

趋势二:

宗教团体、僧人参与社会福利实施和救济,并逐渐成为福利救助的重要形式。

(6分)

说明:

西汉初期佛教尚未传入;唐宋、明清时期,佛教、道教、儒教逐渐三教合一,宗教势力在国家扶植下增强。

(6分)

说明:

中国封建制度逐渐成熟,政治制度逐步完善,社会福利体系也逐步健全。

(6分)(任答两点即可得1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