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命题比赛试题24.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4561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命题比赛试题2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命题比赛试题2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命题比赛试题2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命题比赛试题2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命题比赛试题2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命题比赛试题24.docx

《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命题比赛试题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命题比赛试题24.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命题比赛试题24.docx

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命题比赛试题24

2019年杭州市初中毕业升学文化考试语文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纸上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必须在答题纸的对应答题位置上答题,写在其他地方无效。

答题方式详见答题纸上的说明。

4.考试结束后,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试题卷

一、(30分)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纵然《中国诗词大会》只是从浩瀚(hàn)星辰中摘取几颗,也足以彰显中国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奕奕生辉,令观众折(zhé)服。

B.每当瑞雪初霁(jì),站在宝石山上眺望,西湖银装素裹,白堤横亘雪柳霜桃。

断桥露出了斑驳的桥栏,似断非断,是无数游人锲(qì)而不舍追寻之景。

C.桃李不言下自成溪,最本真的教育在自然。

风扶麦动的田圃(bǔ),静谧无言的白桦,风雪弥漫的山垣,蜩鸣蝈唱的原野,皆胜过强聒(guō)不舍的言语。

D.我们阅读一部优秀的作品,要心无旁骛(wù),潜心阅读。

有时,甚至需要向香菱学诗那样,具有挖心搜(sōu)胆、废寝忘食的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传统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综合素质,促进社会稳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同时,当代社会的传统文化和政治、①经济相互融合、②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可以说,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③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在当前历史条件下,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首当其冲的任务。

一个民族是否强盛的重要标志就是民族文化的底蕴深厚与否?

2.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迫切B.源远流长C.弘扬D.首当其冲

3.文段中画线的标点,使用无误的一项是(2分)

A.①B.②C.③D.④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在村村通的基础上,加强道路质量,提高道路维护。

B.近年来,科幻类题材的大片逐渐成为电影市场的新热门,春节期间在电影档占领一席之位的《流浪地球》,广泛赢得了观众们的好评。

C.“五月的鲜花”作为“五四”青年节的品牌节目,经过这几年的精心打造,已经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

D.水态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树立的是以生态修复、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科学治水观念,加强区域间联手、联动、联治的理念是不容置疑的。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这两句诗,都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景象和习俗。

B.古人把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

如“河阳”指的就是黄河的北岸边,“汉阴”指的就是汉水的南岸。

C.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有,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

我们学过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和契诃夫的《变色龙》。

D.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的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6.古诗文名句默写。

(6分)

(1)故虽有名马,,骈死于槽枥之间。

(韩愈《马说》)

(2)荡胸生曾云,。

(杜甫《望岳》)

(3)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

(4)选择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价值取向:

舍生而取义者也,是孟子的选择;“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文天祥的选择。

(5)“________________”,人们传诵此诗句,敬佩的是改革者高瞻远瞩的气象和从容笃定的自信;但是,超越困难,光凭勇气还不够,“______________”我们只有身处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才能望见别人难以看到的风景。

(请选用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的诗句填写)

7.名著阅读。

(5分)

古人云:

不为穷(贫困)变节,不为贱(身份地位低)易志。

下列选项中谁最符合这句话所体现的精神?

请结合具体经历从两个方面加以印证。

(5分)

A.林冲B.祥子C.简·爱

8.阅读下面这组对话,请结合语境,在横线处以孩子的口吻对父亲进行劝说。

要求表达合理、得体,80字以内。

(5分)

“哇!

又超了一辆‘宝马’!

真带劲!

“爸!

这是限速50!

“啥关系!

没警察。

这路段我熟,没测速的。

放心吧!

二、(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6题。

(一)

民间

于德北

①桥下有一家店,名字十分普通,叫“老于家抻面馆”。

  ②老板姓于,不言而喻。

  ③这家店经营的东西再简单不过,主食即抻面,用牛骨汤——门口是一个大灶,灶上有锅,不大,常年不熄火,煮的就是牛骨。

副食是凉拌菜,有十几样之多,三元一盘,可分可合,挑拣随意。

  ④老板人称于老大,不知是说排行还是说他的个子。

这于老大身高足有一米八五,宽宽的一张脸,虎背熊腰,从后边看,根本看不出五十岁的年纪。

出奇的是他的拳头,大得吓人,攥起来像大号的搪瓷缸子,看一眼胸口都疼,仿佛被他打了一下。

  ⑤于老大练的是通背拳。

  ⑥通背拳大开大合,刚柔相济,攻守兼备,往往一招致敌于死地。

他的握拳方法也有别于其他拳种,食指和中指突出于拳面,技击能力大大提高。

被通背拳打到的人先麻后痛,转而残垣一般坍塌。

  ⑦据说,于老大年轻的时候伤过人,并因此而入狱。

据说,于老大曾击倒过一面墙,惹得主家找上门来索赔。

据说,于老大击折过一棵树。

据说……

  ⑧这样的话说多了,事情传大了,相信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⑨也难怪,平日里看老于一副窝窝囊囊的样子,除了身材高大,哪里像一个练过武术的人?

夏日闲暇时,周围的邻居在树下乘凉,看见老于过来,马上叫声一片:

“老于,走一趟!

走一趟!

”于老大笑着摇摇头。

“哈哈——”

  ⑩树下传来一阵哄笑。

  ⑪也有永安城的练家子,知道民间藏了一个通背拳高手,纷纷赶来讨教,希望可以领教一二。

可是,个个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也有不肯白来的,趁于老大不注意,从后面猛地一搭他的肩膀,那于老大的身子竟然一歪,险些跌倒似的。

“对不起!

对不起!

”搭手的人一连声地道歉。

于老大依然笑笑,一副懵懂的样子。

  ⑫更有甚者,永安桥一带的混混儿,看于老大人善好欺,便来店里吃白食。

往往是这样的情形:

三两个混混儿,进到店里来,把每样小菜叫上一盘,先白酒,后啤酒,吃饱喝足,抹抹嘴巴走人。

服务员自然不让,拦在门口要结账。

混混儿们翻了脸,嘴上不干净,门口的啤酒箱子也给砸了。

  ⑬于老大听见响动,从后厨出来,一边擦汗,一边询问事情的经过。

混混儿们挺着脖子,眼珠不断地翻动。

“几位身上没带钱?

”“没带。

”“那好,下次给。

”混混儿们一脸的得意,仿佛占了天大的便宜。

  ⑭服务员是于老大的儿媳妇,看看混混儿们的背影,再看一眼公公,一跺脚,眼泪像断线的珍珠一样落下来。

“爸,咱也太窝囊了吧?

”儿媳妇说。

“平安是福,平安是福。

”于老大摆摆手,兀自忙他的去了。

这就是练通背拳的于老大!

  ⑮秋天说到就到了,四乡的农民开始往城里运冬储菜。

永安桥是入城的必经之路,早晚自然多了一分热闹。

 ⑯这一天傍晚,正是学校放学的时候。

突然,一匹惊马拉着一辆空车从远处疾驰而来。

行人惊叫着四处躲避,街上,一群孩子还钉在马路中间!

眼看一场冲天的祸事就要发生,所有目击者的心都快从嗓子眼儿里跳出来。

就在这时,“老于家抻面馆”冲出来一个人,看个子正是于老大。

只见他跨步上前,迎着惊马直奔过去,紧接着一声惊天动地的长嘶,于老大的拳头停在半空,而那匹惊马已经七窍出血,轰然倒地。

  ⑰于老大一拳打死一匹马!

  ⑱那赶车的农民仿佛从噩梦中醒来,第一句话竟是:

“我的马死了,我的马死了!

⑲于老大看了他一眼,说:

“我赔你。

(选自《永安城轶事》)

9.文章记叙了于老大“窝窝囊囊”哪些事情?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3分)

10.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4分)

(1)于老大依然笑笑,一副懵懂的样子。

(2)于老大摆摆手,兀自忙他的去了。

11.文章第⑩段与第⑰段都是独句成段,它们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4分)

12.小说有以下三种说法。

你同意哪一种?

请简述理由。

(4分)

第一种:

表现邻里之间缺少温情,社会上做生意环境恶劣。

第二种:

表现民间深藏不露的通背拳高手。

第三种:

表现作者对民间普通人的俗世情怀。

(二)

稚子不识白蜡烛,是孤陋寡闻吗?

【新闻事件】

孙老师在杭州一所热门公办小学教科学,有20年的教龄,这周竟然被一个三年级小朋友问傻了!

当天,她上的是实验课,因为要研究材料的沉浮,所以给班里每个小组发了一根白蜡烛,让学生们把蜡烛放在水里,观察蜡烛的浮沉。

实验做到一半,有个学生跑到她身边,拿着蜡烛偷偷问:

“老师,这个是什么?

后来给另一个班上课,孙老师留了个心眼,实验前就指着蜡烛问全班:

“有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

”第一个举手的同学说是塑料条,第二个同学倒是答对了,但根据举手情况,她发现班里95%的同学不认识白蜡烛。

让孙老师哭笑不得的是,即使告诉学生“这是蜡烛”,仍有孩子在实验报告里写“蜡烛是塑料做的”。

也就是说,这些孩子根本没明白蜡烛是用什么做的,用途是什么。

快10岁的小朋友,居然不知蜡烛是何物,到底是因为现在的孩子无知,还是课本OUT了?

这个问题让孙老师思考了许久。

毕竟,在现在的生活中,除了蛋糕上五颜六色又细又长的生日蜡烛,能用到这种白蜡烛的地方微乎其微。

(摘自《钱江晚报》)

【媒体观点】

很多孩子的生活由父母一手包办,缺乏常识。

比如,吃水煮蛋时,如果鸡蛋刚从滚烫的水里拿出来,壳是很难剥的。

让学生解释这个现象,80%的学生都说不知道,家里平时都是长辈剥好吃现成的。

杭州留下小学的科学老师仰毅明告诉钱报记者,之前班里有许多学生,被父母保护得太好,任何锋利的东西都不让碰,更不要提动手操作。

六年级学习“工具与机械”单元,要求孩子们将教室橱柜上的螺丝拧下来,结果很多孩子还是人生第一次碰螺丝刀。

没有生活阅历,课本上的知识点就无法活学,只能靠死记硬背。

(摘自《钱江晚报》)

看似很传统、很落后的白蜡烛,确实有几分“自古以来”的意思。

所以,我们没有因为BP机、5寸软盘的过时而奇怪,却对看起来“土气”的白蜡烛,倒会有“怀古”之心。

唐诗有云“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其实在古代,点蜡烛是达官贵人才有的待遇。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白蜡烛也是70年代刚刚普及的现代产品。

我们不必感慨白蜡烛从孩子们的认识中消失,那是自然而然的事,也是合乎知识更迭规律的。

(摘自新浪网)

教材固然需要与时俱进,尽可能贴近现在学生的生活与认知,但更值得担忧的是学生缺乏生活常识,而其背后往往折射家庭教育中的娇生惯养问题。

比如划火柴点燃酒精灯,一看突然冒出火焰,全班都吓坏了,很多学生都不敢点,怕被烫伤。

如果不是从小呵护过度,何以至此?

不识蜡烛和火柴,或许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只会纸上谈兵,却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如果缺失了基本的动手能力,孩子难免沦为“套中人”。

(摘自人民网)

【网友评论】

网友一:

蜡烛就是蜡烛,应先不管颜色,先教孩子们怎么区分蜡烛与塑料以及各自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用途,加深孩子们的认识与实践,这才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

网友二:

蜡烛已经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了,确实有很多孩子不知道。

但一想,当我们的孩子读到“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却茫然不知何物,着实有点遗憾。

我:

作为学生,我认为

13.针对“稚子不识白蜡烛”,各方见解莫衷一是,请阐述两种主要观点。

(4分)

14.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下列句子中引号内词语的内涵。

(4分)

(1)却对看起来“土气”的白蜡烛,倒会有“怀古”之心。

(2)如果缺失了基本的动手能力,孩子难免沦为“套中人”。

15.新浪网引用“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网友引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处古诗文的引用各有什么作用?

(3分)

16.请在“网友评论”区添加一条评论,先表明观点,再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论述。

(4分)

三、(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小池(其二)

[唐]白居易

有意不在大,湛湛方丈余。

荷侧泻清露,萍开见游鱼。

每一临此坐,忆归青溪居。

净业寺观水记

[明]王心一

长安以水为奇遇,每坐对砚池盂水,与天光相映,便欲飞身溟海,一溯洪流。

而净业寺在都城之北,面临清波,汪洋数十顷,两涯之间,几不辨牛马。

而一望镜彻,直令人心一空。

予厌苦尘污。

一日,舍舆循涯而步,见有败荷如盖,余香乘风来扑入鼻。

忽木鱼响歇,隔林笙歌,隐隐出红楼中,觉耳根如洗。

转视昔日从马驴间听传呼声,顿隔人天。

已而穿萝寻径,复有小筑,自为洞天。

四顾竹树,交加成帷,更为奇绝。

予乘小酣,暂憩草裀①。

顷刻,西山落日,斜挂树杪②,如轮如烛,返照水面矣。

归来抱膝对砚池盂水,余兴欲勃,便欣然神往,遂漫为追次③其事。

倘他日乞得冷曹④,借吏隐闲身,再觅句以志胜事,当不负此佳境也。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6月版,有删节)

[注释]①草裀(yīn):

草地。

②杪(miǎo):

树枝的细梢。

③追次:

追忆,记录。

④冷曹:

清闲的官职。

1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4分)

(1)一溯洪流()

(2)直令人心一空()

(3)舍舆循涯而步()(4)再觅句以志胜事()

1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3分)

四顾竹树,交加成帷,更为奇绝。

19.下面对诗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净业寺观水记》中写到的水是辽阔汹涌的,而诗歌《小池》中描写的水则是宁静清浅的。

B.诗文中都写到了荷,前者从视觉角度写新荷之态,后者仅从嗅觉角度写出了残荷的特点。

C.诗中“萍开见游鱼”与文中“忽木鱼响歇”,都属于以声衬静,突出了所处环境的清幽。

D.白居易坐观小池之水,王心一观水之余还交代了游踪,两文作者都借观水表达内心感受。

20.白居易认为“有意不在大”,此处的“意”可以理解为“意趣”,即作者的思想情感。

请分别简述诗文中包含的意趣。

(4分)

2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5分)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人东游

[唐]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

樽酒慰离颜。

(1)李诗用“”比喻漂泊无依的友人,温诗用“”象征从天涯归去的友人。

(2分)

(2)两首诗的尾联都抒发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但具体表现不同,请作赏析。

(3分)

四(4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路上,面临着很多选择。

无聊之时,是以书会友还是踏青觅春?

踌躇之时,是勇于面对还是暂避锋芒?

当曾经的梦想被一点点销蚀,是重新定位还是继续前行?

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对于青葱年少的我们,选择是多样的,如何选择取决于我们内心的声音。

你是否也有过面对选择的经历,讲述你的故事或见闻,分享你的感悟,写一篇600字到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问题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语文答题卷

一(30分)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6.(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30分)

9.(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分)

17.(4分)()()()()

18.(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3分)()

20.(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1)(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作文(40分)

1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