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认识论知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4396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末复习认识论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期末复习认识论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期末复习认识论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期末复习认识论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期末复习认识论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期末复习认识论知识.docx

《期末复习认识论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末复习认识论知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期末复习认识论知识.docx

期末复习认识论知识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部分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从逻辑上看,需要掌握的内容是:

1、实践:

知道实践的含义;理解实践的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熟悉实践的类别。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掌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具体表现的基础上,最终上升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

3、真理观:

认识具有多样性,有真理和谬误之别。

真理是客观的(最基本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特征),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相对立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最终真理在向前发展着,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4、认识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认识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无限的发展过程中,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有两层基本的含义: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种类

按照改造的对象的不同,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

(1)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

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3)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注意:

个人的学习活动不能被看成是实践活动,而是认识活动。

3、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原因:

这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能动性

表现: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表现: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历史性表现: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如何理解“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在实践的过程中,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因此,实践的首要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同时,实践还具有直接现实性,即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头脑中的观念上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世界不可能发展出来的事物。

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主体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实践的对象是具有客观物质性的物质世界,因此,实践联系着人与世界,人们一方面通过实践在改造着世界,改变着世界的存在状态,使之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着;另一方面人也在这一过程中认识着世界,通过实践活动的不断开展促进着人对世界认识的发展。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表现(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②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来源”与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直接经验,也可以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实践为什么能检验: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

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与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②实践如何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原理)

(1)原理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方法论: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只能在改造世界中才能认识世界。

有关“实践是认识基础”的名人名言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毛泽东

3、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

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毛泽东P44

4、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5、对庄子的“是非莫辩”的理解与认识。

P45

6、对P45列宁、毛泽东言论的理解

7、对P46毛泽东言论的理解

建议:

寒假有时间可以拜读一下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关系》等著作,闪耀着哲学智慧。

三、真理及其属性(真理观)

1、认识的多样性

原因: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因此认识具有多样性。

2、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3、真理的属性

(1)真理的客观性

①表现:

多样的认识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②地位: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③对我们的要求: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①表现: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②对我们的要求:

反对绝对真理,反对超越真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使用真理。

(3)真理都是具体的

①表现: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对我们的要求:

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反对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

4、正确对待谬误和错误

(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2)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5、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原理

(1)原理内容: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的实践取得成功,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错误的认识则起阻碍作用。

(2)方法论:

树立正确的认识,克服错误的认识,重视真理的指导作用;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正确理论指导实践,做到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四、认识过程

—认识是个反复的、无限的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追求真理是个反复的、无限的过程

—追求真理是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反复性原理)

(1)原因: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对我们的要求:

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无限性原理)

(1)原因: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2)对我们的要求: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坚持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3、真理的发展过程(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原理)

(1)原因: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2)发展过程:

它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3)对我们的要求: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对“真理不是被推翻,而是在不断的发展中”的理解

真理是发展的,这主要是因为:

1、客观事物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中,其本质的暴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处于不断发展中,人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等都处在不断的发展中;

3、作为认识基础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4、基于真理的相对性和条件性,在一定时期、阶段上,在一定的条件与范围内的真理不是被推翻了,而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因此,我们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主观题示例

1.材料一: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中心,城市的兴起是人类告别蛮荒的标志。

早期的城市是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农业城市,自然和谐,但城市功能简单。

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片面强调城市的经济功能和集聚功能,城市变成了工业城市。

“先发展,后污染”的模式致使城市在不断发展和膨胀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诸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贫富差距等各种“城市病”的挑战。

人们发现,城市远非“理想国”。

在人类转向生态文明的新阶段,如何更新理念,应对矛盾,彰显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这一城市本质,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

材料二:

在第4l届上海的世界博览会上,全球80个城市围绕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创新、社区的重塑及城市和乡村的互动,在城市最佳实践区同台演绎和展示自己的城市发展理念,用低碳、绿色、和谐的共同追求,诠释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世博历史上首个城市主题,在跨越历史、现在、未来的巨大时空坐标上审视城市发展功能,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升华城市发展理念,促进城市科学发展。

结合城市发展理念的变迁,说明人类是如何追求和发展真理的。

①追求和发展真理要以实践为基础。

人类每一文明发展阶段的城市发展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只能在城市发展的实践中获得,我们要善于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②追求和发展真理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针对伴随工业文明而来的“城市病”,上海世博会在城市最佳实践区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审视城市发展功能,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升华城市发展理念,促进城市科学发展,表明要以深化和发展的实践为基础和动力,个断深化、检验和发展真理性认识。

③追求和发展真理要以实践为基础进行无止境的探索。

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人类城市发展理念经过了一个不断克服谬误、逐步科学完善的过程,说明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类真理性认识的获得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要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探索获得,同时还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2.材料:

1978年,被饥饿所迫的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被判“现行反革命”的风险,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了“大包干”,解决了温饱问题,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从此,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中国农村改革热潮迅速蔓延全国,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

实践证明,“大包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一年越过温饱线,三十年未进富裕门。

”进入21世纪以来,小岗村和我国中西部的多数农村一样,面临着温饱过后的发展瓶颈。

敢为人先的小岗人再次摸索发展的新路子,他们把昔日分到各户的田地部分进行“土地流转”,掀起了第二次农村改革的热潮。

(1)上述材料如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0多年前小岗村被饥饿逼出来的“大包干”的成功实践,使中国农村改革找到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正确方向。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小岗村由实行“大包干”到进行“土地流转”试验,寻求新的改革出路,是实践推动认识不断发展的结果。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符合当时我国国情的正确决策,现在小岗人进行的“土地流转”试验,仍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无论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探索“土地流转”改革的新路子,都是为了引领农民走进富裕门,以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2)你如何评价中国农民在我国农村改革中的首创精神?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小岗村农民摸索出的“大包干”和“土地流转”,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农民的首创精神和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我国30年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要继续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③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中国农民在我国农村改革中的首创精神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方式,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材料一: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高贵与力量,彰显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中文译为“龙”)是罪和异教的象征。

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包括国防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某些人常用Dragon歪曲地指代中国龙,用Dragon的庞大身躯和残暴特性来暗示中国的强大和对别国的威胁,鼓吹“中国威胁论”。

材料二:

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一个探索过程。

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十七大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战略任务,强调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三个方面加以转变;十七届五中全会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并作出了具体部署。

今天我们党又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1)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有明显差异,请说明其哲学依据。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由于取材于现实世界中的原型不同,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也不同;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差异,造成了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的差异。

②实践决定认识。

社会历史、知识与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的差异,而社会实践活动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具有差异性。

③认识的具有,多样性,由于中西方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龙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2)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过程。

①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

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立在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是永无休止的过程。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产生了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又推动了对经济发展方式认识的不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