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是阴历几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41693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芒种是阴历几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芒种是阴历几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芒种是阴历几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芒种是阴历几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芒种是阴历几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芒种是阴历几月.docx

《芒种是阴历几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芒种是阴历几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芒种是阴历几月.docx

芒种是阴历几月

芒种是阴历几月

【篇一:

中国农历月份的别称】

农历月份的别称

1、农历一月太簇、陬月、肇春、孟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早春、月正、新正、正月:

正阳之月。

a、柳月:

正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b、端月:

是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为“正”。

后来,秦始皇当政,“正”和“嬴政”的“政”谐音,所以正月便改为端月。

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

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为“端月”。

d、太簇:

据《吕氏春秋通诠》记载,太簇,是古代音乐十二律中阳律的第二律。

清黄宗羲《答刘伯绳问律吕》:

“太簇长八寸,积六百四十八分。

”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太簇配正月,所以太簇也是农历正月的别名。

2、农历二月:

杏月、花朝、如月、仲春、仲阳、酣月、大壮

a、杏月:

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

“二月红杏闹枝头”,又称杏月。

c、大壮:

《易》六十四卦之一。

即乾下震上。

为阳刚盛长之象。

d、花朝:

我国民间的岁时八节中,就有一个花朝节,也叫花神节,俗称百花生日。

它的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

至于“花神”,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

据明末清初文学家、绍兴籍人张岱(1597—1679)在《陶庵梦忆》中所记载:

“西湖香市,始于花朝(农历二月十二,即所谓?

百花生日?

)。

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

我国南北气候条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几天为节日是合理的。

花朝节亦称“百花生日”。

晋代在农历二月十五日,至宋以后,始渐改为二月十二日。

花朝节在全国盛行,据传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690-705年)。

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

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活动。

传说此日为百花之神生日。

宫廷民间皆剪彩条为幡,系于花树之上,名叫“赏红”,表示对花神的祝贺。

此日如天朗气清,则预兆一年作物的成熟。

与八月十五的中秋,分别称为“花朝”与“月夕”。

3、农历三月:

暮春、晚春、季春、桃月、蚕月、花月、姑洗、杪春、竹秋

a、桃月:

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

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b、蚕月:

夏历三月。

三月,是养蚕的月份,所以叫“蚕月”。

4、农历四月:

乏月、槐月、梅月、初夏、孟夏、夏首、麦序、

a、乏月:

农历四月的别称。

其时青黄不接,故名。

《太平御览》卷二二引《四时纂要》:

“四月也,是谓乏月,冬谷既尽,宿麦未登。

c、槐月:

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槐树也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有人称四月为“槐月”。

四月:

四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d、梅月:

.指农历四月。

亦泛指梅雨季节。

前蜀贯休《寄王涤》诗:

“梅月多开户,衣裳润欲滴。

”南唐李廷珪《藏墨诀》诗:

“避暑悬葛囊,临风度梅月。

5、农历五月:

仲夏、端阳月、榴月、蒲月、皋月、恶月、蕤宾、鸣蜩、芒种、吹喜月

b、皋月:

皋,同高。

谓五月阴生,欲自下而上,故称皋月

c、蒲月(旧俗于端午悬菖蒲于门,并用以浸酒,谓可辟邪,故称蒲月,又称蒲节、

d、榴月:

因五月榴花盛开而来。

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诗云: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

e、恶月(古代迷信对五月之称。

《太平御览》二二东汉董勋《问礼俗》:

“五月俗称恶月。

”f、郁蒸:

气压低,湿度大,气温高

6、农历六月:

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暮夏、杪夏、晚夏、季夏、溽暑、

a、荷月、伏月:

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许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无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因而,便称之“伏月”或“荷月”。

7、农历七月:

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七夕月、巧月、初商、孟商、女郎花月、文月、夷则、兰秋、兰月、

a、孟秋:

秋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七月

b、巧月:

七月七日是我国妇女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织女使她们心灵手巧。

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c、兰月:

七月兰花清香溢,又称兰月。

指农历的七月,因许多品种的兰花在七月吐芳,馨香无比故得名

d、夷则:

古代乐律名。

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夷则为其一也。

各律制度从低到高依次为:

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又,奇数各律又称为“律”,偶数各律称为“吕”总称为“六律”,“六吕”,或简称为“正律”,乃对其半调(高八度各律)与倍律(低八度各律)而言。

8、农历八月:

仲秋、秋半、秋高、清秋、正秋、桂月、桂秋、获月、壮月、秋风月、仲商、雁来月、月见月、叶月、红染月、爽月、

a、桂月:

八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人们争相吟颂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实了。

b、商吕:

在民间,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将八月称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商吕。

9、农历九月:

菊月、授衣月、红叶月、季秋、暮秋、晚秋、菊秋、残秋、凉秋、素秋、杪秋、秋商、暮商、季白、霜序、青女月、贯月、霜月、长月、戌月、朽月、咏月、玄月、

b、朽月,中国古代对农历九月的一种别称。

黄巢的《菊花》诗歌吟: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陈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而把九月称为朽月,虽无处考证,或许是因有的草木入冬后衰老、枯落之故。

d、菊月:

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称菊月。

到了农历九月,万木萧瑟,落叶纷纷,独有那婀娜多姿、热烈怒放的菊花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

e、授衣月:

.谓制备寒衣。

古代以九月为授衣之时。

《诗.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毛传:

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

马瑞辰通释:

凡言授者,皆授使为之也。

此诗授衣,亦授冬衣使为之。

盖九月妇功成,丝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

非谓九月冬衣已成,遂以授人也。

10、农历十月:

阳月、阴月、小阳春、亥月、吉月、良月、阳月、坤月、正阳月、神无月、拾月、初霜月、应钟、初冬、孟冬、上冬、开冬、玄冬、玄英、小春、大章、始冰、极阳

a、阳月:

十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b、阴月:

十月叫成“阴月”的理由据说是源自古代阴阳学说,十月要“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之。

c、小阳春:

中国在较长时间里,使用的“夏历”,是把十一月作为一年之开始,叫“阳”,习惯上,把十一月叫“小阳春”。

我国有些地方把这时节的气候叫做“十月小阳春”的习惯,指的是立冬至小雪节令这段时间,一些果树会开二次花,呈现出好似春三月的暖和天气。

d、应钟是古代乐律名。

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

古人以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每月以一律应之。

应钟与十月相应。

11、农历十一月:

仲冬、中冬、正冬、畅月、霜月、霜见月、子月、辜月、葭月、复月、天正月、一阳月、广寒月、龙潜月、雪月、寒月、黄钟、阳复、阳祭、冰壮、三至、亚岁

a、辜月:

十一月叫“辜月”,有吐故纳新的意思,正像古人所曰:

“十一月阴生,欲革故取新也。

”冬月:

冬月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b、畅月:

《礼记﹒月令》:

“仲冬之月命之曰畅月。

”郑玄的注解为“畅,犹充也。

”因此农历十一月的别称为畅月。

孔颖达还注解为:

“言名此月为充实之月,当使万物充实不发动也。

”而孙希旦的集解是,“畅,达也。

时当闭藏而畅达之,故命之曰畅月,言其逆天时也。

”冬季之中,按序列也把十一月叫作仲冬,此外还有幸月、葭月、龙潜月之说,无可考。

12、农历十二月:

腊月、除月、涂月、严月、殷正、清祀、星回节、嘉平月、冰月、地正月、二阳月、三冬月、梅初月、春待月、大吕

a、腊月:

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腊月梅花吐幽香,又称腊月。

腊月是农历十二月,因在十二月里要摘腊祭,这种称呼在秦朝时就已家喻户晓了。

b、除月:

农历十二月的别称。

《初学记》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

“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杪冬、除月、暮节、暮岁、穷稔、穷纪。

f、殷正:

.殷历正月。

相当于农历十二月。

亦为殷历的代称。

g、清祀:

古代十二月腊祭的别称。

始于殷,后代因循未改。

【篇二:

农历各月的雅称】

农历各月的雅称

【农历一月】

月正、新正、孟春、首春、上春、寅孟春、始春、早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肇春、献春、春王、华岁、岁岁、肇岁、开岁、献岁、芳岁、初岁、初月、初阳、孟阳、新阳、春阳、春王、太簇、岁始、王正月、初空月、霞初月、初春月、陬月、王月、端月、孟陬、泰月、谨月、建寅、寅月、杨月、孟春月、三微月、三正、三之日、睦月、上月

【农历二月】

如月、梅见月、梅月、丽月、卯月、杏月、酣月、令月、跳月、小草生月、衣更着夹钟、仲钟、仲春、仲阳、中和月、四阳月、四之月、春中、婚月、媒月、大壮、竹秋、花朝

【农历三月】

暮春、末春、季春、晚春、杪春、褉春、蚕月、花月、桐月、桃月、夬月、嘉月、辰月、稻月、樱笋月、姑洗、桃浪、雩风、五阳月、桃季月、花飞月、小清明、竹秋

【农历四月】

乏月、荒月、阳月、农月、乾月、巳月、畏月、云月、槐月、麦月、朱月、余月、首夏、夏首、孟夏、初夏、维夏、始夏、槐夏、得鸟羽月、花残月、仲侣、纯阳、纯乾、正阳月、和月、麦秋月、麦候、麦序、六阳、榎月、梅溽

仲夏、超夏、中夏、始月、星月、皇月、一阳月、蒲月、兰月、忙月、午月、榴月、毒月、恶月、橘月、月不见月、吹喜月、皋月、蕤宾、榴月、端阳月、暑月、鹑月、鸣蜩、夏五、贱男染月、小刑、天中、芒种、启明、郁蒸

【农历六月】

且月、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未月、暮夏、杪夏、晚夏、季夏、长夏、极暑、组暑、溽暑、林钟、精阳

【农历七月】

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兰秋、兰月、申月、巧月、瓜月、凉月、相月、文月、七夕月、女郎花月、文披月、大庆月、三阴月、夷则、初商、孟商、瓜时

【农历八月】

仲秋、秋半、秋高、橘春、清秋、正秋、桂秋、获月、壮月、桂月、叶月、秋风月、酉月、月见月、红染月、南吕、仲商、柘月、雁来月、中律、四阴月、爽月、大清月、竹小春

【农历九月】

菊月、授衣月、青女月、小田月、剥月、贯月、霜月、长月、戌月、朽月、咏月、玄月、祢觉月、菊开月、红叶月、季秋、暮秋、晚秋、菊秋、秋末、残秋、凉秋、素秋、五阴月、穷秋、杪秋、秋商、暮商、季白、无射、霜序

阳月、亥月、吉月、良月、阳月、坤月、正阳月、小阳春、神无月、拾月、时雨月、初霜月、应钟、初冬、孟冬、上冬、开冬、玄冬、玄英、小春、大章、始冰、极阳、阳止

【农历十一月】

仲冬、中冬、正冬、畅月、霜月、霜见月、子月、辜月、葭月、纸月、复月、天正月、一阳月、广寒月、龙潜月、雪月、寒月、黄钟、阳复、阳祭、冰壮、三至、亚岁、中寒

【农历十二月】

腊月、除月、丑月、严月、冰月、余月、极月、涂月、地正月、二阳月、嘉平月、三冬月、梅初月、春待月、季冬、暮冬、晚冬、杪冬、穷冬、黄冬、腊冬、残冬、末冬、严冬、师走、大吕、星回节、殷正、清祀、冬素

【篇三:

农历大小月是怎么确定的】

农历大小月是怎么确定的?

其规律是什么?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

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

(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

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雪”的月份为十二月。

(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

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为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

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1/3、3/8、4/11、7/19、46/125,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

?

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

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讲究的。

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

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

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

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

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

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排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上面讲过,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

?

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

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

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

其实。

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

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

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

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

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

二十四节气是由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确定的。

以每年的冬至为始,每15度为一个节气。

换句话说,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阳历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

气”,即:

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阴历以月为基本单位,一个月以新月出现的那一天为始直至下一个新月出现的前一天。

由于月亮公转的周期介于29到30天之间,阴历的一个月也就由新月出现时刻的早晚或是29天或是30天。

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

与阳历不同的是,大小月在不同的年中不固定。

如春节的前一天常称为大年三十,但有不少年如2000年的阴历十二月只有29天。

由于十二个月的时间较阳历年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短11天左右,为了使阴历年与阳历年保持相对稳定,每隔两三年就需要加入一个闰月。

大约每十九年要加入七个闰月。

阴历的计算有下列四条规则:

1.所有新月和节气出现的时刻的计算以东经120度即东八区标准时为准。

但计算1929年以前的阴历时应以北京即东经116度25分的当地时为准。

2.新月出现的一天为一个月的第一天。

如某个节气的出现时刻也在这一天,则不论该节气的出现时刻是否比新月晚,一律算落入新的一个月中。

3.每年的冬至总是落在这年的十一月中。

从一年的冬至的第二天起到下一年冬至这一天止的这段时间称为一岁。

如一岁中有十三个新月出现,则这一岁为闰岁,要加入一个闰月。

4.闰岁中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

因为一岁中只有十二个中气,所以闰岁中至少有一个月没有中气,也存在有两个月没有中气的可能性。

但这种情况下只有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

闰月的前一个月为几月则该闰月称为闰几月。

以上所列的阴历的计算规则是在清朝顺治年间,即公元1645年,开始采用的。

以上规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理论上完全以天文观测为依据,其中没有任何数学关系。

这和阳历完全是由数学关系确定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

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

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

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五千年来,中国以农立国,订定历法是国家大事。

以往藩邦为表示效忠中国,必须遵用中国所颁布的历法和年号,是为「奉正朔」。

但自民国以来,中国由封建走向现代,历法便和政治脱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便担起以往钦天监的角色,负责编订万年历。

由於万年历已失去昔日「正朔」的意义,坊间便流传不同版本的万年历,术者须仔细分辨。

且举一例:

阳历1978年9月2日,是阴历戊午年何月何日?

比对坊间的万年历,有说是戊午年七月三十日,有说是戊午年八月一日。

而且由於日子顺排的关系,阳历1978年9月3日,亦有阴历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之别,如是整个阴历八月都有分歧。

这个看似平常不过的阴阳历转换,引出了一个深层的学理问题。

尤有甚者,紫微斗数依阴历年、月、日、时安星。

阴历月、日不确定,则无从起盘论命。

故此问题更值得我们深究。

这个问题,可用另一形式表示:

究竟1978戊午年,是「七月小、八月大」,还是「七月大、八月小」?

阴历大小月的安排,原来由南北朝至唐代亦曾有过一些争论,在此不妨细述。

中国唐代以前的历法,以二次「日月合朔」(即在地球看见新月)的平均日数29.53日为一月,是为「朔望月」(synodicmonth)。

由於29.53日不是整数,因此阴历有了大月和小月之分,大月三十日,小月廿九日。

由先秦至唐代,历法均是大小月轮流交替,只有某些时候有两个大月连续出现。

此种历法,是为「平朔」。

但由於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公转,因此月球公转速度就有快慢之别,29.53日只是朔望月的平均值。

采用「平朔」的历法,大小月相间,诚然比较简单,但日月合朔(新月)就未必发生在初一,可能是在上月末日,或是在本月初二。

南北朝时期刘宋何承天,首先主张以实际「日月合朔」之日为初一。

此种历法,是为「定朔」。

采用「定朔」的历法,初一必定是「日月合朔」之日,但由於月球公转速度不均,故有连续数个大月或连续数个小月的情况。

「定朔」一法,起初面对不少阻力,直到唐代,中国历法

才开始弃「平朔」而用「定朔」。

因此,要回答1978戊午年是「七月小、八月大」还是「七月大、八月小」,我们便需找出当年日月合朔的精确时刻。

以下日月合朔时间,录自《一百六十年历表.附日月食典》一书,刘宝琳、刘婷婷编,科学出版社出版:

日月合朔时间阴历月日1978年2月7日22时54分戊午年正月初一1978年3月9日10时36分戊午年二月初一1978年4月7日23时15分戊午年三月初一1978年5月7日12时47分戊午年四月初一1978年6月6日03时01分戊午年五月初一1978年7月5日17时50分戊午年六月初一1978年8月4日09时01分戊午年七月初一1978年9月3日00时09分戊午年八月初一1978年10月2日14时41分戊午年九月初一1978年11月1日04时06分戊午年十月初一1978年11月30日16时19分戊午年十一月初一1978年12月30日03时36分戊午年十二月初一据《一百六十年历表》序言,该书使用的是现代中国标准时间,即格林威治东八区(东经120度)时间。

北京位於东经116度23分,因此北京地方平均时间(localmeantime)比中国标准时间早14分钟,如下表:

东八区时间、中国标准时间东经120度00时00分北京地方平均时间东经116度23分23时46分东七区时间东经105度23时00分万年历之分歧,实由时差而来。

若编历者采用现代中国标准时间,日月合朔发生在1978年9月3日00时09分,故阳历9月3日是阴历八月初一,亦即七月大、八月小;但若采用北京地方平均时间,日月合朔发生在1978年9月2日23时55分,故阳历9月2日是阴历八月初一,亦即七月小、八月大。

古代中国并无现代时区概念,天文观测及推算均在历朝首都——即钦天监所在地——举行。

因此,笔者认为1978戊午年「七月小、八月大」较妥。

农历大月小月设置规律

一、农历的大小月的设置有一定规律

阴历定月的方法是:

用朔望月周期给出,朔所在日为初一,朔望月长约29.53059日即29天半多一点,因日历必须用整数,所以规定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

因小月29天,少计了0.53059日,就得把这少计了的0.53059日加起来放在下一个月,那下个月就有了30天。

即使计了30天,但还多出了0.03059日,又得往下累加。

这个数无论大月还是小月,都多出这个数。

那么一年就多出了0.36708日。

三年后,就多出了1.0124日,就必须在这一个小月上加上一天,于是就会出现两个大月。

即使加了这一日后,还有0.0124日的零头,又得与0.53059日加起来再往后累加......如此循环不已。

二、农历闰月的大月和小月设置也有规律

农历闰月一般为29天,是小月。

但也有例外——那就是:

按上述农历大小月的设置办法,将零头数累加到正好有一天的那一个月如果正逢闰月,就把这多出的一日加在这个闰月上,

那么这个闰月就有了30天,成了大月了。

农历的大月小月设置很难象公历一样找到规律。

三、在农历初二傍晚确定当月大小的方法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可以在初二的日落后(傍晚)观察西边的天空有没有很细的月牙出现,如果有月牙出现,则说明初一的日月交朔时刻发生较晚,所以这个月应较长,是大月为30天;

没有月牙出现就说明初一的日月交朔时刻发生较早,这个就较短,是小月,为29日;

农历大月时,月亮一般是十六圆(望日),小月时一般是十五圆(望日)。

这个方法在大多数都是准确的,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例外。

就公历和农历长度误差问题答网友问

有人问:

公历和农历在使用很长时间后产生的误差,是否会累计到一定的天数后硬型地在当年的天数中删掉多余的天数?

答:

历法制定的依据是天体的运动规律,公历和农历在使用很长时间后产生的误差,实际上是与天体运动规律的误差,我们可以人为地删除多余的天数,但谁也删除不了天体的运动规律。

因此,决对不会硬型删掉多余天数,只会把多余的天数往后延续地累加下去。

——例如农历:

为了协调天体运动规律与日历编排规律的矛盾,使用了十九年七闰法。

十九年七闰之后,就会出现公历和农历在使用很长时间后产生的误差,这个误差仅为0.0892日。

这已经是够精确的了!

因此,一本农历过了十九年之后,拿出来仍然可以使用,这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