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学校届高考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2+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4080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学校届高考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2+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学校届高考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2+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学校届高考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2+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学校届高考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2+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学校届高考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2+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学校届高考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2+Word版含答案.docx

《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学校届高考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2+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学校届高考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2+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学校届高考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2+Word版含答案.docx

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学校届高考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2+Word版含答案

2018高考高三语文4月月考模拟试题02

第Ⅰ卷(选择题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徇私/驯熟咆哮/肖像惬意/提挈济济一堂/无济于事

B.漂白/饿殍与会/参与胴体/栋梁拈轻怕重/拈花惹草.,

C.投奔/奔命着急/着火标识/识别强词夺理/强人所难,

D.丧气/沮丧殷实/殷红蜡烛/污浊螳臂当车/安步当车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绿州集装箱谈笑风生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B.历练套近乎拾人牙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聘任程式化欢呼鹊跃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D.嬗变勘误表趋炎附势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令国际社会为之。

有关国家也在积极

探讨军队发挥救援作用的可能性。

②美国的29个驻外使馆因搬迁而欲出售,购买这些建筑须考虑所有权等问题,比如,____

你买下伦敦前海军工作大楼,___不能够完全拥有它的所有权。

③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初试考卷备受关注,考卷——PM2.5、郭美美等热词,考生大呼雷人,业内人士却一片叫好。

A.刮目即使/也包括B.侧目虽然/但是包括

C.刮目虽然/但是囊括D.侧目即使/也囊括

4.下列各句中,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此刻,校运会的田径比赛已拉开序幕,赛场内外的热烈气氛已经达到高潮:

运动员顺着跑道,迈开大步奋力奔向终点,场外的拉拉队则作壁上观,大声为运动员加油鼓劲。

B.每次试验,钟南山院士都尽量寸量铢称,他说这样不仅能够使实验结果更加精确,还能避免实验材料的浪费。

C.人挪活,树挪死,许多球迷认为,卡卡应该安心在AC米兰踢球,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曼城的风格并不适合这位超级球星。

D.在“亚洲价值”的架构里,中国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群体文化,而西方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个人文化。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索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B.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句子的时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C.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D.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

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

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

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

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才是最合功苏轼的标准,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

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人生何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

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

他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

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6.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把进取与退隐的双重矛盾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点,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B.与社、白、韩及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样,苏轼有时还带立脚点让人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

C.苏轼诗文中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既有对政治的退避,也有对社会的退避,后者比前者更深刻。

D.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出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7.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的意义的一项是()

A.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B.苏轼的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C.苏轼在美学上追求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和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把这一切提到了哲理高度。

D.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文艺成就不如屈、陶、李、杜、然而在中国文艺史、美学史中却比上述几人具有更大的意义。

B.苏轼即使能退避政治也无法退避社会,这使他陷于一种要求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伤感的境地。

C.苏轼认为陶潜诗文中所表现的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是艺术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D.相对于苏轼,朱熹更赞赏王安石,因为王安石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秩序不具有破坏性。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李森先,字琳枝,山东掖县人,明崇祯进士。

顺治二年,自国子监博士考选江西道监察御史。

启睿亲王发大学士冯铨贪秽及其子源淮诸不法状,略谓:

“明二百余年国祚,坏于忠贤,而忠贤当日杀戮贤良,通贿谋逆,皆成于铨。

此通国共知者。

请立彰大法,戮之于市。

”御史昊达,给事中许作梅、庄究祖、杜立德,御史王守履、罗国士、邓孕槐、桑芸等先后论 劾。

睿亲王于重华殿集大学士,刑部、科道诸臣,召铨等面质,以为无实迹,责森先启请肆市①语过当,夺官。

顺治既亲政,铨罢去。

九年十一月,大学士范文程以劾铨诸疏进,上阅之竟,曰:

“诸臣劾铨诚当,何为以此罢?

”文程曰:

“诸臣劾大臣,无非为君国,上当思所以爱惜之。

且使大臣而能钳制言官,非细故也,”越数日,上谕吏部,诸臣以劾铨罢者皆起用,森先补原官。

十三年,巡按江南,劾罢贪吏淮安推官李子燮、苏州推官杨昌龄,论如律,巡苏州,杖杀不法僧三遮、优王紫稼,一时震悚。

淮安吏张电臣坐侵蚀漕粮,折银一百二十两有奇,例当追比②,森先为疏请缓之。

上责森先徇纵,夺官,速至京讯鞫,事白,复原官。

十五年,应诏陈言,略曰:

“上孜孜图治,求言诏屡下,而诸臣迟回观望者,皆以从前言事诸臣,一经惩创,则流徙永锢,相率以言为戒耳。

臣以为欲开言路,宜先宽言官之罚。

如流徙谏臣李呈祥、季开生、魏琯、李祵、郝浴、张鸣骏等,皆与恩诏因公诖误例相应。

倘蒙俯赐轸恤,使天下昭然知上宽宥直臣,在远不遗。

凡有言责者,有不洗心竭虑而兴起者乎?

”上责其市恩徇情,夺官,下刑部议,流徙尚阳堡,上仍宽之,复原官。

寻命察荒河南,用都御史魏裔介言,给敕印,未讫事而卒。

    十七年,上命吏部开列建言得罪诸臣,其流徙者,举呈祥、琯、祵、开生及彭长庚、许尔安凡六人。

上命释呈样,许琯.开生归葬。

余虽系建言,情罪不同,无可宽免。

(节选自《清史稿•卷二百四》)

    【注】①肆市:

古代指人处死刑后暴尸示众。

②追比:

限期破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立彰大法,戮之于市            戮:

    B.且使大臣而能钳制言官,非细故也  细:

细小

    C.逮至京讯鞫                      鞫:

审问

    D.上责其市恩徇情,夺官            夺:

率领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诸臣以劾铨罢者皆起用/不赂者以赂者丧

    B.求言诏屡下,而诸臣迟回观望者/泉涓涓而始流

    C.一经惩创,则流徙永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上阅之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李森先“刚劲耿直”品格的一组是()

    ①召铨等面质,以为无实迹

    ②且使大臣而能钳制言官,非细故也

    ③巡按江南,劾罢贪吏淮安推官李子燮、苏州推官杨昌龄

    ④遽至京讯鞫,事白,复原官

    ⑤臣以为欲开言路,宜先宽言官之罚

    ⑥倘蒙俯赐轸恤,使天下昭然知上宽宥直臣,在远不遗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②⑤⑥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睿亲王对李森先等检举大学士冯铨及其儿子的违法情况,进行了当面对质,

  认为没有确凿的证据。

    B.弹劾冯铨而被罢免的官员,因为范文程的据理力争,顺治皇帝被迫让他们官复

  原职,承认自己错误。

    C.李森先以监察御史之职巡按江南期间,依法弹劾罢免贪官,用杖刑处死部分罪

  犯,坏人害怕。

    D.李森先对待皇上屡下求言诏而无人进谏的状况,建议皇上广开言路,要宽容

  对待进谏的大臣。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臣劾铨诚当,何为以此罢?

(3分)

(2)淮安吏张电臣坐侵蚀漕粮,折银一百二十两有奇,例当追比。

(4分)

(3)使天下昭然知上宽宥直臣。

(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

同友人游青溪【清】王永彬

溪声引我入村烟,纡曲山盘古洞天。

苍石堆云撑峭壁,碧涛溅雪拥飞泉。

煎茶小憩清凉界,问柏能知魏晋年。

嘱咐同人归去早,此间住久恐成仙。

(1)请赏析第二联“撑”、“拥”二字的妙处。

(4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诗“于平凡之处翻出新语,于平凡之景中翻出新意”,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作简要赏析。

(4分)

15.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任选三题)

(1),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清照·元夕》)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李清照《一剪梅》)

(2),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3),亦足以畅叙幽情。

(王羲之《兰亭集序》)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

(4)人事有代谢,。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五、(12分)

16.随着私家车的普及,“车标语”文化越来越值得我们品味把玩。

请从下面车尾标语中任选一则,只写序号,然后写一段鉴赏性文字,不少于35字。

(4分)

①距离产生美。

②你让我也让,心宽路更宽③别吻我!

我怕羞。

17.下面这个新闻材料,请任选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至少两点),语言流畅。

(4分)

北大“举孝廉”

最近,北京大学宣布2012年将继续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全国211所中学可推荐260名学生。

这些学生若通过面试,可在高考录取时享受北大降至当地本科一批控制线录取的优惠。

不过,推荐生标准首次明确规定基础学业成绩位居全年级前5%以内,不孝敬父母的学生不得推荐。

这不禁令人想起汉代的“举孝廉”。

汉时选拔人才,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举孝廉。

(1)我赞成。

(2)我反对。

18.下面短语段中,有多处语病和标点使用不当的情况,请找出任意四处并加以修改。

(4分)

①为贯彻落实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三市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人才特区。

②3月26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建设三市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人才特区的意见。

”③该意见指出,在特定区域针对特殊对象,实行特殊政策。

④在“十二五”期间,围绕主导产业和高端项目为重点,大力引进、培育创新人才。

⑤计划引进一百名左右国际领先技术科技人才和高端人才。

⑥把试验区努力打造成人才智力高度密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的人才特区,为建设美好安徽提供战略支撑。

六、(18分)从下面所给的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2题。

(18分)

走进同一片阳光葛克友

到达家乡已近晚饭时分,一派迷人的田园景致扑入眼帘:

农舍毗邻,炊烟袅袅,杨树摇曳,玉米金黄。

路边黄豆棵上结满饱满的豆角,鼓囊着就要胀开来。

翠绿丛中红得鲜嫩的辣椒格外惹眼。

乡风轻拂,白果飘香。

一群群闹猛的鸟儿在枝头嬉戏,不知疲倦,轮番起劲地唱歌,仿佛欢迎我这一身风尘的游子归。

儿时熟悉的地气端地从脚下浮起,心驿神荡起来,一种叫温暖的东西从心底弥漫开来。

  佝偻着身子、满脸沧桑的双亲,早已等候在村口那座老窑旁,刹那间,激动写在父母亲、妻子女儿和我的脸上,旅途的劳累瞬间消失殆尽。

父亲百般疼爱地摸着女儿的头,母亲赶紧抓着女儿的小手,嘘寒问暖,关切唠叨,仿佛有千言万语,一下子要急于表达。

踏进家门,一股菜饭香味早已飘飞过来,直袭味觉。

父亲备好了我们喜欢吃的“农家乐”:

爆炒草鸡、黄豆干烤鱼、辣椒草鸡蛋、尖椒黄豆芽儿、豆角凉拌韭菜花、大葱小鱼干儿、鲜萝卜豆儿、粉浆、煎饼、凉拌茄子等等,这些都是父亲亲手“土制”的家庭菜,再高级的饭店也是绝对看不到的,堪称盛宴。

  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吃到的最美味的菜。

父亲脸上露出很有成就的笑容来。

  父亲知道我们喜欢田园风光,就带我们到田畴里,这次也不例外。

翌日清晨,我们迎着朝阳,走在阡陌纵横的乡村小路上,大大小小的土狗虽不熟悉,会凑到你的近前,跟你亲近。

蟋蟀低吟,小鸡悠闲地踱步。

满目绿色,满目金黄。

远离都会,远离物欲权力,踩着挂满露珠的幽幽小草,沐浴乡风,倾听乡音,亲近乡情,亲近自然,嗅着泥土的芬芳,谛听自然的声音,心情格外畅快。

人在自然中,自然在心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洗涤心灵,给灵魂吸氧,畅快通透,好一曲丰富精彩的田园秋歌。

农家门前,堆满黄豆、玉米等,到了夜晚也不见哪家收进屋子,这里的民风淳朴可见一斑。

一位老大娘席坐地上,总是固定着一两个动作,满足地搓着玉米,享受着丰收带来的喜悦,平淡平凡,真实神圣。

这是故乡的给予,更是父亲的精心安排。

如此“奢侈”的待遇,如此丰盛的“精神”盛宴,让久居都市的我等,来不及细细品味、细细消化。

我思忖着,一定好好咀嚼品味,好好珍惜,好好受用。

  在故乡的时间紧而又紧,短短的几天,父亲不忘带着我们走亲串户,联络感情,把维系亲情的那根无形的“亲情链”拉得很长很长,把中华民族那份古老的美好传统延续延展延伸。

这就是我的父亲,老实憨厚,朴质纯粹,他给了我原生态的爱,教我原生态地做人。

  17岁那年,我“克隆”父亲穿上戎装,与父亲走进同一片月光。

今天,尽管离开故乡,以一个也算是老兵的身份在大都市“战斗”,但任怎么走也还是走不出父亲的视线,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情海,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牵挂,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叮咛,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手心,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影子,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光辉。

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阳光。

19.文中第一段画线部分描写了家乡的田园景致,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4分)

20.父亲“土制”的家庭菜都是农家普通的菜肴,作者为什么说它是“我吃到的最美味的菜”呢?

(4分)

21.结合全文,谈谈标题“走进同一片阳光”中的“阳光”包含了哪些内涵?

(4分)

 

22.在故乡虽只有短短的几天,父亲却教给了“我”“原生态地做人”的道理,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6分)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2题。

(18分)

菌儿自传高士其

这一篇文章,是我老老实实的自述,请一位曾直接和我见过几面的人笔记出来的。

我自己不会写字,写出来,就是蚂蚁也看不见。

我不曾说话,就有一点声音,恐怕苍蝇也听不到。

那么,这位笔记的人,怎样接收我心里所要说的话呢?

`那是暂时的一种秘密,恕我不公开吧。

闲话少讲,且说我为什么自称做“菌儿”。

我原取名为微子,可惜中国的古人,已经用过了这名字,而且我嫌:

“子”字有点大人气,不如“儿”字谦卑

自古中国的皇帝,都称为天子。

这明明要挟老天爷的声名架子,以号召群众,使小百姓们吓得不敢抬头。

古来的圣贤名哲,又都好称为子,什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真是“子”字未免太名贵了,太大模大样了,不如“儿”字来得小巧而逼真。

 我的身躯,永远是那么幼小。

人家由一粒“细胞”出身,能积成几千,几万,几万万。

细胞变成一根青草,一把白菜,一株挂满绿叶的大树,或变成一条蚯蚓,一只蜜蜂,一头大狗,大牛,乃至于大象、大鲸,看得见,摸得着。

我呢,也是由一粒细胞出身,虽然分得格外快,格外多,但只恨它们不争气,不团结,所以变来变去,总是那般一盘散沙似的,孤单单的,一颗一颗,又短又细又寒酸。

惭愧惭愧,因此今日自命做“菌儿”。

为“儿”的原因,是因为小。

至于“菌”字的来历,实在很复杂,很渺茫。

屈原所作《离骚》中,有这么一句: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苣”。

这里的“菌”,是指一种香木。

这位失意的屈先生,拿它来比喻贤者,以讽刺楚王。

我的老祖宗,有没有那样清高,那样香气薰人,也无从查考。

不过,现代科学家都已承认,菌是生物中之一大类。

菌族菌种,很多很杂,菌子菌孙,布满地球。

你们人类所最熟识者,就是煮菜煮面所用的蘑菇香蕈之类,那些像小纸伞似的东西,黑圆圆的盖,硬短短的柄,实是我们菌族里的大汉。

当心呀!

勿因味美而忘毒,那大菌,有的很不好惹,会毒死你们贪吃的人呀。

至于我,我是菌族里最小最小,最轻最轻的一种。

小得使你们肉眼,看得见灰尘的纷飞,看不见我们也夹在里面飘游。

轻得我们好几十万挂在苍蝇脚下,它也不觉着重。

真的,我比苍蝇的眼睛还小1000倍,比顶小一粒灰尘还轻100倍哩。

因此,自我的始祖,一直传到现在,在生物界中,混了这几千万年,没有人知道有我。

大的生物,都没有看见过我,都不知道我的存在。

不知道也罢,我也乐得过着逍逍遥遥的生活,没有人来搅扰。

天晓得,后来,偏有一位异想天开的人,把我发现了,我的秘密,就渐渐地泄露出来,从此多事了。

 这消息一传到众人的耳朵里,大家都惊惶起来,觉得我比黑暗里的影子还可怕。

然而始终没有和我对面会见过,仍然是莫明其妙,恐怖中,总带着半疑半信的态度。

“什么‘微生虫’?

没有这回事,自己受了风,所以肚子痛了。

 “哪里有什么病虫?

这都是心火上冲,所以头上脸上生出疖子疔疮来了。

  “寄生虫就说有,也没有那么凑巧,就爬到人身上来,我看,你的病总是湿气太重的缘故。

” 这是我亲耳听见过三位中医,对于三位病家所说的话。

我在旁暗暗地好笑。

他们的传统观念,病不是风生,就是火起,不是火起,就是水涌上来的,而不知冥冥之中还有我在把持活动。

 因为冥冥之中,他们看不见我,所以又疑云疑雨地叫道:

“有鬼,有鬼!

有狐精,有妖怪!

 其实,哪里来的这些魔物,他们所指的,就是指我,而我却不是鬼,也不是狐精,也不是妖怪。

我是真真正正,活活现现,明明白白的一种生物,一种最小最小的生物。

 既也是生物,为什么和人类结下这样深的大仇,天天害人生病,时时暗杀人命呢?

说起来也话长,真是我有冤难申,在这一篇自述里面,当然要分辨个明白,那是后文,暂搁不提。

 因为一般人,没有亲见过,关于我的身世,都是出于道听途说,传闻失真,对于我未免胡乱地称呼。

 虫,虫,虫——寄生虫,病虫,微生虫,都有一个字不对。

我根本就不是动物的分支,当不起“虫”字这尊号。

称我为寄生物,为微生物,好吗?

太笼统了。

配得起这两个名称的,又不止我这一种。

 唤我做病毒吗?

太没有生气了。

我虽小,仍是有生命的啊。

病菌,对不对?

那只是我的罪名,病并不是我的职业,只算是我非常时的行动,真是对不起。

是了,是了,微菌是了,细菌是了。

那固然是我的正名,却有点科学绅士气,不合于大众的口头语,而且还有点西洋气,把姓名都颠倒了。

菌是我的姓。

我是菌中的一族,菌是植物中的一类。

菌字,口之上有草,口之内有禾,十足地表现出植物中的植物。

这是寄生植物的本色。

我是寄生植物中最小的儿子,所以自愿称做菌儿。

以后你们如果有机缘和我见面,请不必大惊小怪,从容地和我打一个招呼,叫声菌儿好吧。

19.文章开头写道:

“闲话少讲,且说我为什么自称‘菌儿’。

”作者所谓的“闲话”有什么作用?

(4分)

 

20.纵观全文,“菌儿”有哪些特点?

(4分)

 

21.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画线部分的表达效果。

(4分)

 

22.这篇文章在写作风格上有哪些特点和表达效果?

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6分)

七、(60分)

5月底,复旦大学邀请加拿大总督米夏埃尔女士来校演讲,在互动环节中,有多位学生一再追问:

从海地移民加拿大,当上了总督,你是怎样成功的?

联系类似的一些事件,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粱先生对此进行批评:

现在的学生对成功的理解非常偏颇。

你对一个人的“成功”有怎样的理解呢?

请联系社会现实,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