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家教态度及教学方法转变典型案例课件.docx
《家长家教态度及教学方法转变典型案例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长家教态度及教学方法转变典型案例课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长家教态度及教学方法转变典型案例课件
郏县新世纪小学
家长家教态度及教学方法转变典型案例
我们结合新的形式重新制定了《家长学校规划》对家长学校基本课程做了修改和调整。
以家长学校的基本课程为基础,向家长们传授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办法,使家长们在提高家教理论水平的同时,提高家教水平。
基本课程为《关注孩子的需要》,从孩子的需要出发,关注孩子的生理及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帮助孩子学会思考
通过家长和学校合作交流,家长的教育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例如家长主见都认识到在教育孩子时应该做到:
第一、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人的知识与思维能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杜甫早就说过“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
因此要激发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大量的吸取人类的精神财富,丰富其头脑。
同时还要让孩子认真观察生活,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情,于是鼓励其多提问,掌握各种新的知识。
第二、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人的脑力与体力一样,要经常锻炼,否则他就会退化、萎缩。
韩愈说:
“行成于思,毁于随”,鲁迅强调“多思”。
要从小培养孩子多思的习惯,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即使找到答案,思考也不要停止,要继续追求新的途径。
第三、注意克服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会妨碍思维能力的发展,应当注意克服。
人们熟知的“空城计”就是一个受思维定式影响的良好例子。
再如,许多孩子在数学运算中往往将a立方的平方误算称a的九次方,这就是乘方法则的干扰所致。
第四、要敢于提出问题,大胆质疑。
思维永远从问题开始的,在学习中要善于提问,只有对己有的知识理解,才能发现新问题。
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
第五,在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的知识和能力不能单凭上课、看书获得,还要通过实践获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因此,要鼓励孩子多参加生产劳动、科学实验的实践,把课堂、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分析实际问题中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真才实学。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营造宽松愉悦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创新能力。
如:
李小娜的家长通过在家长学校的学习参与认识到教育孩子应该把他当作一个朋友,多理解,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不指责。
他认为:
如果能找到适当的时间跟孩子好好沟通,互相了解,换位思考,多给孩子一些关爱,那么这种努力一定有收益。
作为孩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然而不可能每次都是第一。
他常对儿子讲“我们不求无怨无悔,但求无愧于心。
”他不求儿子办大事,但求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
可以不在乎结果,但必须重视过程。
孩子考砸的时候,帮孩子分析原因,找差距,在以后的考试作业中不犯类似错误,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当然还有很多家长都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和教师的沟通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不仅是家长教育省心了,教师上课也变得轻松了,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提高了很多真得让所有人都感到很欣慰,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另外这项活动的开展,也深受老师、家长的好评,学校和社会、家庭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出谋献策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效果。
家长学校还利用家长开放日活动,向家长们宣传,使全体家长认识到学校教育与自己切身利益的关系,要求家长全力支持学校工作。
形成学校、家庭在思想上、行动上一致的创建热潮。
我们在推进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同时总结经验争取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为此我们不断努力。
总结出以下教育经验:
“争当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首先要求家长抛弃陈旧保守的家教观念和模式,确立现代家教观念,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
父母角度的转变——从教育者到共同学习者
父母是教育者,子女是受教育者,这种关系以前是固定不变的,而现代家庭教育观念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不断变化的。
父母和孩子间应形成互学互助的关系,提倡父母向孩子学习。
亲子关系的转变——从居高临下向到平等民主
按传统观念,孩子只有听话的权利,没有与父母对话的自由。
而现代家庭的亲子关系,已经从“听话”转变到“对话”的模式,两代人民主地、平等地对话与沟通。
教育途径的转变——从单向到双向互动
传统家庭里的沟通方式是单向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
我说你听、我训你忍、我打你挨。
现代家庭教育要求家长和孩子在互动中一起成长。
互动应是双向的,父母教育孩子,更要向孩子学习;子女不仅有听父母说,接受父母教育的权利,更有表达想法的自由。
教育方式的转变——从封闭到开放
家庭教育应该从“自己的孩子自己教”的封闭状态向开放的状态转变。
家庭教育的开放,首先是教育对象的开放,从孩子扩展到父母;其次是内容的开放,从分数教育代做人的教育;第三是教育方法的开放,讲究教育的多元化,综合化;第四是教育时空的开放,家庭、学校、社会成为培养现代人才的三大支柱,相应的,还有教育资源的开放和教育者队伍的开放。
教育内容的转变——从小教育到大教育
传统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关注的是他们考试分数,而对孩子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及素质的提升关注不够。
在教育内容上,家长要转变观念,不能局限于小教育,而要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同步,在大教育的平台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以利于孩子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
理解是正确施教的前提,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没有正确的教育。
有些育人者,有时一心想帮助孩子进步,但效果很不理想,甚至比帮助以前还差。
其原因有时就差在对孩子的不了解而导致的不理解上。
这种不理解表现在多个方面,如:
从家庭来看:
生活上的溺爱、宠爱及无微不至的照顾,其实大多数孩子并不愿意接受家长这种过分的照顾。
在学习上,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结果孩子非常反感。
在家庭关系的设置上:
把孩子看成“小太阳”“小皇帝”,不明白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有多大害处。
还有的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孩子一味指责,使孩子不知所措。
2001年7月9日的《现代教育报》有篇文章披露,其中一个孩子说:
“你不知道我跟爸爸一起吃饭有多难,他端起酒杯就开始数落我:
‘最近打架了没有?
考试考得怎么样?
’如果我继续吃,他就说:
‘多没皮没脸!
说你呢,你不听着,光知道吃!
’如果我不吃了,他就说:
‘怎么,还说不得了,一说就不吃了’。
真叫人左右为难。
”有的对孩子的社交和生活,进行错误的干预。
如,偷看孩子的信件,偷听孩子的电话,偷看孩子的日记等等。
孩子们的隐私权受到侵犯,当然他们会有意见喽!
不少孩子认为这是家长对他们不相信。
从学校来看:
有的老师因为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不甚了解,结果费了很大的劲儿,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上不去。
在管理上,有的针对性不强,没有效果;有的不符合实际,造成双方都不愉快。
有位初中二年级的班主任,工作很卖力气,班上的一切都是他亲自去做。
大扫除,换座位,收各种费用,解决某些同学之间的矛盾等,都是他亲自下手。
这种包办代替的工作方法导致班长、班委、组长都感到自己没有工作可作,也不知道怎样去作。
有时作了,这位班主任老师一来原来作的那些旧会全部被推翻,然后按照老师想的从头做起。
这样一来,班长、班委、组长、课代表等便成了虚设的空架子。
一个班五六十人,都靠班主任一人,当然不会做好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位班主任完全不理解学生们的心理,不了解他们都有一种愿意表现自己的机会,都有被人认为自己能行的愿望。
所以,要管理好一个班,首先必须理解这个班学生的心理,否则就是再不辞辛苦,也将会徒劳无功。
一个称职的教育工作者,就应了解孩子想的是什么及怎样想的。
如果你能理解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多为孩子们着想,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总之,理解是正确施教的前提,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小吉(化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初中,初一仍然成绩名列前茅,深受各科考试的喜爱。
可进入初二后他突然变了,上课老是走神,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成绩急骤下滑,班主任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小吉是一位留守孩子,父母均在外打工,爷爷是他的监护人。
据老人反映,孩子初一时很听话,人人夸他懂事,可现在变得不让人省心了:
早上喊他起床,可他就是赖在床上不动;晚上让他别看电视了,上初二学习要抓紧,可他就是盯着电视不动;他想给他讲道理,他“叭”地把门一关,不理你……
平时与小吉相处亲密的几个同学对班主任说:
小吉现在比以前“爱美了”,学习上明显松懈了,特别是一遇到几何题不会,就消极,还经常说学习真累,上学没多大意思。
初中尤其是初二,是孩子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各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其表现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先是心理上处于关键期。
少年时期正值心理上处于关键期。
少年时期正值心理断乳期。
他们一方面有独立要求,一方面又有依赖心理,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的状态。
这个多事之秋的少年时期,大致于相当于初中阶段,一般在初二时表现最为集中,是一个人心灵成长的关键期,也有心理学家称为“危险期”。
第二,学习上处于关键期,从小学升中学,学科和学习方法有了很大变化,初二时的变化更为明显,学习方法上要求有更多的抽象概括能力,学习任务也能增加了许多。
对这些学习上的突变,如果不能及时自我调适,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就会在学习上落伍,心理能量就会在学习之外的活动上寻找宣泄渠道。
第三,生活上处于适应期。
在小学他们是大哥哥大姐姐,进了初中一下子变成了小弟弟小妹妹,对一切都不适应。
到了初二,环境适应了,再也没有初来乍到的生疏感,纷纷“登台表演一番”了,很容易管束不住自己。
第四,身体发育处于青春期。
女生开始第一次月经并出现第二性征,男生开始由男孩向男子汉转变的过程,大致正值初二。
面对生理上的变化,孩子会产生惊慌心理,因迷惑不解而带来心理上的动荡不安,很容易表现为行为紊乱,也使得初二的孩子“最劳神”。
面对孩子进入青春期的种种表现,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了解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并想方设法帮孩子顺利度过关键期,作为家长,要多给孩子一份理解、多一份沟通,教育孩子懂得正确面对、正确度过。
教育得法的家长直面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需要,并不是有求必应,一概满足,而是以平等、亲和的姿态与孩子一起商讨,达成共识,即:
那些需要是合理的,那些需要是不合理的,为什么?
接着,从自家的实际出发,对于合理的需要,最大限度地给予满足。
如,切实满足孩子良好自习环境的需要,如果家里住房宽裕,就专门腾出一间光线好、房内摆设简洁有序、干扰少的房子,以适合孩子的学习心理需求;如果家里住房紧张,最起码也得保证房内的“安静、整洁”。
例如,孩子学习时家里不得有麻将声和扑克声等。
同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对孩子讲清楚家庭经济的实际困难处境,使孩子产生同情感、体谅感,并以此为契机,殷切期望孩子发奋学习,激发孩子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满足合理的精神方面的需求,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培养其有益兴趣
我们这里所讲的兴趣,指的是对孩子健康成长有益的兴趣。
做家长的,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就必须讲究“引导”:
一是发现“有趣”,立即引导。
兴趣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有趣、爱好、特长和志趣4种形态的生成和4个阶段的跨入,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唯独从初始阶段的“有趣”到“爱好”这个“坎儿”需要一定的外力引导。
所以做家长的,一经发现孩子产生了某种“有趣”就要立即加以引导,使之步步跨进“爱好”着个“坎儿”。
这是一种培养孩子兴趣的好诀窍。
二是呵护动机,对路引导。
孩子的兴趣,有时候表现出“效果”与“动机”的不一致。
家长的主要责任,就是十分细腻地分析孩子动机的合理性,并采用对路的方法加以引导,使孩子的兴趣得到应有的发展。
比方说一些有见地的家长,当看到孩子在兴趣盎然的敲敲打打中,把心爱的玩具小汽车毁坏时,不是粗鲁地训斥孩子,而是赞扬他有探索精神的同时,引导孩子懂得任意的毁坏小汽车是一种不良的行为,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也可选择与孩子一起动手把同样款式的小汽车拆开,引导孩子进行对比性探索,以满足孩子探索性动机的欲望。
有条件的家长还可带领孩子到一些相关的工厂或车间去参观,为引导孩子开展小制作开阔眼界,鼓励孩子积极参加课外或校外科技小制作,并对孩子的“科技小制作成果”给予适当的表扬,使孩子产生成功的心理效应,巩固孩子对科技的兴趣。
三是广泛引导。
就是在引导孩子已有的兴趣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引导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
促使孩子充分认识到各门知识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关系,防止在学科课程学习上的偏爱偏废,“以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彰显个性特长为目标”引导孩子走健康成长之路。
三教合力法
就是家长自觉地使自己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以及与孩子的自我教育协调一致,形成育人合力。
经常主动登门校访。
一方面,及时向学校领导和老师通报自己的家教做法以及孩子的在家表现,为班级德育和少先队德育提供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时了解掌握学校和班对教育活动的部署和动态,以此做为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成为家庭加以与学校教育的最佳连接口。
统一家庭教育。
孩子的父母,要主动与四位隔代家长(孩子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通过交谈、商量、沟通等方式,达成共识:
充分认识家庭教育不一致而出现的消极现象。
发挥孩子自身的能动作用,全家上下,做到心往一处想,计往一处谋,力往一处用,劲儿往一处使,真正形成家庭合力。
培养孩子自教能力。
选好切入口。
选择孩子有吸引力的学校教育活动作为切入口。
调查表明:
与学校教育对口连接,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是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的最佳切入点,其具体的操作技巧,就是引导孩子,面对学校的主任教育活动制定积极参加活动的行动计划,使孩子的兴趣得以展示。
及时鼓励。
要及时而充分地肯定孩子所订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要及时而充分地肯定孩子积极投入活动全过程所取得地成果,尤其要充分肯定其“重在参与地态度成果”,使其产生自我教育地光环效应。
深化动机。
少年儿童期地孩子地学习动机,大多是浅近的为了得到“表扬”的动机,如果使孩子浅层次的“好表扬”的动机不断深化,就等于为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底气”,有利于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