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中华经典诵读补充材料.docx
《七年级中华经典诵读补充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中华经典诵读补充材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中华经典诵读补充材料
论语十二章赏析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
”《学而》
注释:
子: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
按时温习。
时,按时。
不亦说乎:
不是很愉快吗?
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愠:
生气,发怒。
翻译:
孔子说: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
2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注释:
三省: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
替人谋划事情。
忠:
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
诚信。
传: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翻译: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
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
3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注释:
十有五:
十五岁。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天命:
上天的意志。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命,命令。
耳顺:
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逾矩:
越过法度。
逾,越过。
矩,法度。
翻译:
孔子说:
“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注释:
温故而知新: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翻译:
孔子说: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5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注释:
罔: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
疑惑。
翻译:
孔子说: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注释:
回:
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翻译:
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
7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注释:
乐:
以········为快乐。
翻译:
孔子说:
“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注释:
饭疏食,饮水:
吃粗粮,喝冷水。
饭,吃。
疏食,粗粮。
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翻译:
孔子说: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注释:
焉: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
好的方面,优点。
翻译:
孔子说:
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10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注释:
川上:
河边。
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翻译: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注释:
三军:
指军队。
夺:
改变。
匹夫:
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翻译: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注释:
子夏(前507—?
):
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笃志:
志向坚定。
笃,坚守。
切问而近思:
恳切的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切,恳切。
仁:
仁德。
翻译:
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简析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
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木兰诗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jiān)。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
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huò)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
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注释:
唧唧(jījī):
纺织机的声音当户(dānghù):
对着门。
机杼(zhù)声:
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机:
指织布机。
杼:
织布梭(suō)子。
万里赴戎机: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
戎机:
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
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度,越过。
郭:
外城。
扶:
扶持。
将:
助词,不译。
帖(tiē)花黄:
帖”通假字通“贴”。
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扑朔,爬搔。
迷离,眯着眼。
【赏析】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
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
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
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
《陋室铭》篇题解:
身居简陋房子的座右铭,以此警示和鞭策自己,要不断加强道德上的修养。
原句: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赏析:
山不在高低,有仙便有名气。
水不在深浅,有龙便有灵光。
我居住在这个很简陋的房子里,欣慰的是我要修养高尚的道德,使其名气流传久远。
写法的妙处在于,“山不在高”,“水不在深”与“斯是陋室”相暗喻;“有仙则名”,“有龙则灵”与“惟吾德馨”相暗喻,内在联系十分恰当,贴切,自然,让读者很快联想到“德馨”像“仙”和“龙”一样,也有流传久远的名气和灵光了。
原句: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
赏析:
作者还不忘轻巧地描写一下家居景色,进屋台阶上的苔藓染上绿色,门的竹廉映进了芳草的青翠。
表明作者热爱生活,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之中了。
原句: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赏析:
相聚讨论学问有著名的文人墨客,往返来去的没有不识丁无的人。
平日可抚琴自娱,可专心看圣书。
耳边没有丝毫的干扰,在桌案木简上行文没有心身疲劳的形态。
把素常生活的样子写得唯妙唯肖,令人信服。
原句: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
赏析:
自己所居住的简陋的房子,可和南阳郡隆中隐居的军事家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的草房相比,也可和西汉大文学家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的木屋所并论。
虽然家居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气,才被人们所景仰。
原句:
孔子云:
“何陋之有?
”
赏析:
孔子说:
“这有什么简陋之处吗?
”
作者借用孔子的话来总束全篇,使自已的“德馨”去遵循孔子的思想和学说。
这是此篇的“彩眼”,是无可争辩的定论!
孔子“何陋之有?
” 这句话出自《史记》。
孔子提出要到边陲的一个国家问政,弟子说:
“那个国家是蛮夷之邦,穷陋之极,去了孔怕要饿死的”。
孔子说:
“正因为穷陋之极,我才要去。
为该国贡献治国方略,三丶五年之后,国家昌盛,百姓安康,何陋之有?
”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翻译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
(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爱莲说》赏析
《爱莲说》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周敦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爱莲说》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淡泊一作:
澹泊;慆慢一作:
淫慢)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注释
诫:
警告,劝人警惕。
澹(dàn)泊:
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
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慆(tāo)慢:
漫不经心。
慢:
懈怠,懒惰。
励精:
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多不接世:
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淫慢:
过度的享乐,懈怠。
淫:
过度。
鉴赏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河中石兽清代: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注释
河干:
河边。
(河:
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
)干,水边,河岸。
山门:
寺庙的大门。
圮:
倒塌。
并:
一起。
、阅:
过了,经过。
棹:
名词作动词,划船。
尔辈不能究物理: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
究,推究。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颠:
通“癫”,疯狂。
据理臆断:
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其一:
表面现象。
其二:
根本道理。
晚春作者: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
此时人已年近半百。
不久归:
将结束。
杨花:
指柳絮 榆荚:
亦称榆钱。
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
才华和能力。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赏析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
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游山西村宋代: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注释
⑴腊酒:
腊月里酿造的酒。
⑵足鸡豚(tún):
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足:
足够,丰盛。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⑶山重水复:
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⑷柳暗花明:
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⑸箫鼓:
吹箫打鼓。
春社:
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⑹古风存:
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⑺若许:
如果这样。
闲乘月:
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⑻无时:
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叩(kòu)门:
敲门。
赏析
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
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感情。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诗人在语调极其自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并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于其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赏析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
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
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代: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错喜欢一作:
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放过一作:
放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注释
①松源、漆公店:
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②莫言:
不要说。
③赚得:
骗得。
④空喜欢:
白白的喜欢。
⑤拦:
阻拦,阻挡。
鉴赏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
“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作者: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
⑴九日:
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⑵强:
勉强。
登高: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⑶怜:
可怜。
⑷傍:
靠近、接近。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赏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贾生
唐代: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
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
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注释
1.贾生:
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2.宣室:
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
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3.才调:
才华气质。
4.可怜:
可惜,可叹。
虚:
徒然,空自。
前席:
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5.苍生:
百姓。
问鬼神:
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
评析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